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敦儿是第几任皇后?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作者&投稿:苌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任。

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选秀女中,16岁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选中。雍正帝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

雍正帝以其独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经看出了这位端庄秀美文静的少女,具备成为大清一代贤后的素质。

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

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乾隆帝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举行了册立礼。

扩展资料:

乾隆帝一共有三任皇后:

1、第二任是辉发那拉氏

皇后(1718年03月11日-1766年08月19日)辉发那拉氏(《清史稿》与《清皇室四谱》记载为乌拉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赠一等承恩公、佐领讷尔布之女。清朝第一位摄六宫事皇贵妃。

雍正十二年(1734年),嫁与时为宝亲王的爱新觉罗·弘历,为侧福晋。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年)晋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年)册立为皇后。

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上谕档》记载)(乾隆后称其忤旨截发);五月十四日收缴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下旨以皇贵妃礼葬(实际仅相当于嫔),不举行国孝三年,可以说是不废而废;九月二十八日,被葬入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中。

2、第三任是孝仪纯皇后:

孝仪纯皇后(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魏佳氏,乾隆帝的第三任皇后,嘉庆帝生母,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

乾隆十年封为魏贵人,同年晋封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封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封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乾隆三十年晋封为皇贵妃。

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贵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贤纯皇后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敦儿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她是在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立的嫡福晋,乾隆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举行了册立礼。

初选秀时期。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选秀女中,16岁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选中。雍正帝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

嫡福晋时期。雍正六年(1728年),生弘历长女。雍正八年(1730年)生次子永琏。雍正九年(1731年)生弘历第三女。

皇后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即雍正帝去世当日),奉懿旨册为皇后。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行册立礼。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胜水峪裕陵地宫。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第一任皇后

  <还珠格格>中的皇后,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佐领那尔布之女。乾隆做皇子时,乌拉那拉氏被册为侧福晋。她颇会讨婆母皇太后喜欢。乾隆登极后,封为娴妃。在皇后富察氏死后,因为皇太后的提议,她进封贵妃,再晋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立为皇后。
  乾隆第一个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和乾隆伉俪情深。可惜不长寿,在乾隆十三年才36岁就病死了。乾隆伤心得不得了,作了很多的诗来悼念她。在他的内心,没有人再能继任“皇后”的位子。但是,六宫不能没有统摄,在太后的示意下,才立了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
  因为有“孝贤皇后”在前,大家都会把两个皇后作一番比较,乌喇那拉氏就输给孝贤皇后了。乾隆自己对这个皇后,也有很多不满意。既不像对孝贤皇后那么“敬爱”,也不像对令妃那样“宠爱”,所以,乌喇那拉氏这个皇后是很失意很落寞的。她偏又是个性格很刚烈的女人,结果终于在乾隆三十年惹恼了皇帝,乾隆下令收回她的册宝,并下令禁足。实际等于被废。1年后,乌喇那拉氏凄冷中病死,年47岁。
  乾隆对她的死毫无悲伤之意。他命令对她以皇贵妃礼安葬,不许她永远拥有单独的地宫,每年的祭辰及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这些重大的祭日均不享祭,更不要说配享宗庙了。由于无正式记载,她死后葬在哪里,一直是个秘。经过考古发掘才知道,她的棺椁是寄存在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的地宫中,由于无碑记勒石,死后连自己的陵墓都没有,所以没有留下记载。
  乌喇那拉氏没有《 <还珠格格》写的那么坏,她其实是个可怜的女人。不要听电视剧的乱编,电视剧的内容,当消遣就是了,不要当真。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跪求清朝历代皇后
答: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乾隆帝生母 钮钴禄氏 (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高宗弘历: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 富察氏 (孝贤纯皇后 富察氏)乾隆继皇后 乌拉纳拉氏(丧葬规格等同于皇贵妃)孝仪...

乾隆的孝贤皇后在位之时都有哪些妃嫔?
答:晋太妃,富察氏,初为贵人,待到道光帝时,仍未逝世,被道光帝尊为皇祖晋太妃。容妃,和卓氏,回族人,初入宫,封贵人,累进为妃,薨。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图之女,生二女,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一子,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生一子,殇。敦妃,汪氏,生一女,下嫁和珅的儿子丰绅殷...

乾隆的皇后是谁?4
答:乾隆二年以金册金宝册立富察氏为皇后,时年26岁。皇后性情节俭,平日冠饰皆草线绒花,不御珠翠。但皇长女、永琏、永琮先后夭折,皇后悲痛万分。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她在南巡途中,在德州崩逝,终年三十七岁。谥号为: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葬裕陵。2、废后 乌喇那拉氏(1718——...

乾隆的两个皇后是怎么死的
答:1、孝贤皇后富察氏(1712——1748):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回銮,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三月十一日,弃车登舟,沿运河从水路回京,当晚亥时,孝贤皇后就病死于船上,年仅37岁。三月初,富察氏于济南一病不起。皇帝闻讯,立即决定停止按程赶路,就近在济南府驻跸,以便皇后调养。

乾隆皇帝几个女儿
答:爱新觉罗·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爱新觉罗·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爱新觉罗·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爱新觉罗·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爱新觉罗·永瑜,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爱新觉罗·永玥,第十...

皇帝弘历第1个福晋是不是富察敦儿
答:皇帝弘历第一个福晋是富察敦儿。富察敦儿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在电视剧《上书房》的影视形象。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乾隆帝原配嫡后,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太保大学士公傅恒姐姐,清代唯一一位富察氏皇后。皇后与乾隆帝少年时成婚,她不仅将后宫打理得...

乾隆皇帝的十个女儿
答:皇长女(1728-1729),幼殇,未封,母孝贤纯皇后。皇次女(1731),幼殇,未封,母哲悯皇贵妃。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母孝贤纯皇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巴勒珠尔。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1767),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嫁傅恒之子...

雍正的后妃表,清朝乾隆,雍正,康熙的妃子表
答: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温僖贵妃:钮钻禄氏 宜妃:郭络罗氏 慧妃:博尔锦吉特氏,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入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康熙九年五月初九日康熙帝渝礼部...

清末第一美人有多美
答: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于胜水峪裕陵地宫。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家世背景 孝贤皇后来自于满洲镶黄旗沙济富察氏,沙济富察氏原隶满洲正蓝旗,太宗时改隶满洲镶黄旗。根据沙济富察氏的族谱记载,孝贤皇后出自女真沙济城主檀都第三子德云珠一脉,与...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详细资料
答: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乾隆帝原配嫡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太保大学士公赠郡王衔傅恒的姐姐。清代唯一一位富察氏皇后。 皇后姿容窈窕却性格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饰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为哀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