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周生书文言文

作者&投稿:唱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答陈商书文言文及翻译

你好:

《答陈商书》原文如下:

愈白: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赧;又不以其浅弊无过人知识,且喻以所守,幸甚!愈敢不吐情实?然自识其不足补吾子所须也。

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门三年不得人。叱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轩辕氏之律吕。”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今举进土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文虽工不利于求,求不得则怒且怨,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故区区之心,每有来访者,皆有意于不肖者也。略不辞让,遂尽言之,惟吾子谅察。

译文为:

韩愈陈说:承蒙你赐书,语言高妙而意旨深奥,读了三四遍还没有读懂,惘然增加羞愧;你又否定了自己的浅陋无过人的智能和见识,并且以自己所坚守的作文之道相告,真是大幸!我怎敢不对你吐露真情?然而,我自己知道我的见解不能够满足你的需要。

当年齐湣王好听吹竽,有个想到齐国求官的人拿着瑟到齐国,在齐王的门口站了三年而不被邀请入内。他大声叱骂说:“我鼓瑟技艺高超,能使鬼神感动,我鼓瑟完全合于轩辕氏的乐律和音律。”有客人骂他说:“齐王好听吹竽,而你只会鼓瑟,即使你技艺高超,但齐王不喜欢,你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所说的精于鼓瑟而不精通于求齐王之道。如今在这个社会上考进士,在这个社会上求利禄、求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写文章方面却一定让全社会的人都不喜欢,岂不是和操瑟立于齐王之门以求仕的人一样吗?文章虽然写得精工,但不利于求仕,求官得不到就发怒,就怨恨,孰不知你一定要写这样艰涩之文是不对的!因此,凡有来访者,我本人的真挚情意,都倾向于文章之不至者。我一点也不谦让,于是就言无不尽了,希望你详察而见谅。

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2.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

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 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 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已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相仿 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 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

既 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 行矣。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 之余,盖其为心、良亦欲以抚回以先王之道。

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 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 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 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 侈之以为丽。

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 径千蹊,莫知所适。

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戏谑跳踉,聘奇斗巧,献 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 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 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

间有 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 抵,亦不过为富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圣人之学曰远日晦,而功利 之习愈趋愈下。

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 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 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

其出而仕也, 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 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 要其誉。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 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 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

其称名僭号,未尝 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 其私而满其欲也。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 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则其以良知为未 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呜呼!士生斯世,而 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 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呜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 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 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

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 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于谁与望乎? 【译文】 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王道衰落而霸道盛行。

孔子、孟子去世后,圣 学颠覆而邪说横行,教的人不肯再教圣学,学的人不肯再学圣学。行霸 道的人,窃得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满足私欲,天下的 人竞相模仿他们,圣人之道因此被丛生的荆棘阻塞了。

人与人之间彼此 效法,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只要 能够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可以获取声名利益的方法,人人都去追 逐。

比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人,简直数不胜数。时间一长,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掠夺,祸患无穷,人与禽兽夷狄几乎没有两样,霸 术再也行不通了。

此时,世上儒者感慨悲痛,他们搜寻从前圣王的典章 制度,在焚书的灰烬中拾掇修补,其意图正是要恢复先王仁道。但是, 距离圣学的时代太遥远,霸术的广泛流传已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 是贤慧之人,也不免深受霸术的薰陶。

如此,他们希望讲明修饰,以求 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扬光大,但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霸道的势力范围。 相对来说,圣学的痕迹再也极难找到了。

于是,产生了训诂学,为了名 誉传播它;产生了记诵学,为了显示博学去谈论它;产生了词章学,为 了华丽去夸大它。如此沸沸扬扬,竞相在天下争斗打闹,不知有多少人! 面对万径千蹊,人们无所适从。

世上的学者,如同走进了百戏同演的剧 场,处处都是嬉戏跳跃、竞奇斗巧、争妍献笑之人,观者瞻前顾后,应 接不暇,致使耳聋眼昏,神情恍惚,成天在那里胡乱转悠,乐不知返。 他们仿佛精神失常,连自己的家竟也不知在哪。

其时,国之君也被这些 主张弄得神魂颠倒,他们终生从事无益的虚文,自己到底说什么也一无 所知。有时,虽有人觉得这些学问的荒谬怪诞、零乱呆滞而卓然奋起, 欲有所作为,但他所能达到的,只不过是为争取富强功利的霸业罢了。

圣人的学问,越来越晦暗;功利的习气,越来越严重。其间,虽也有人 推崇佛老,但佛老的观点始终不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心。

虽也有人曾综 合群儒的主张,但群儒的主张最终也不能破解人们的功利之见。功利的 毒汗,已深深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积习成性,时至今日已达几千年之 久。

世人在知识上彼此炫耀、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利益上彼。

3. 求 答金正希 古文的翻译

答金正希 明·谭元春 原文及翻译

两次收到兄台的信,我都大汗淋漓。小弟胸中虽然有洒脱磊落的意趣,与世人得名利恩爱却沉溺其中,得恼怒痛苦却不能自拔,似乎不所不同。平常厌恶有的人沾泥带水牵连不断,喜欢一过而忘。所以对伯敬诸子,我肯定他们的禀赋气质,却遗憾他们不肯学道。小弟我难以学道,是因不能坚忍却喜欢学道,身体老弱却心中向往不减,一生贪恋世间美好,非常清楚美好事物朝暮交替,容易消逝,但心中实在充满留恋。

又看到学道的人爱官权和我一样,爱钱财和我一样,爱美色与我一样,爱交游玩玩乐和我一样,却自以为在学道。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学道了。若追问得急了,他就说:“这对道有什么妨碍呢?你真不明白道啊!”小弟我更是不能信服这话。他所谓学道的方法沾泥带水牵杂不清,而我所行洒然磊落干脆明白,沾泥带水的反而责备洒然磊落的不明白道,难怪他们不知应自感惭愧而生退让之心。出于我兄(你)的学道之法,则是实实在在的修道证证在在的行道,对世间再无贪恋之心,习于忍耐惯于苦修。伸手接引过来,含泪下棒敲破,小弟我怎么生这样的心思,自甘沦落于昏暗沉昧。但我实在不明白兄所说的“一刀了断”,是什么刀法?一刀就了结了尘俗,是怎么个了结法?兄上平时所行的看经持咒参禅念佛,必定应该从其中一门深入修行。我辈中人也有思虑清净的时候,万念都停歇了,觉得了结尘俗之心并非荒谬之事。然而不一会儿事情烦杂、人际往来又交相袭来,可笑可乐啊,精神劳累身体疲倦,性命之道无所归依,何尝不懊悔,但终究没有一个法门可以远离尘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正是杂念的真实境界。远公认为谢康乐心中杂念,不许他进入净社,我曾以此自比,把这当作自己的憾恨;然而公安省王以明多次写信劝导我,却说没有了杂念,就无法学道,使我更加迷惑的莫过于这话。毕竟正希您勿勿地说了绝尘念为学道之法,而我却还不知如何才能了绝尘念,还请正希你指给我一条道路。

纵然如此,学道也没有不辛苦的。《楞严经》说,觉悟解脱还很遥远,如果不是你历经劫难辛勤修行持守,即使背完十方如来十二部经书,记住所有的清净妙理,知晓的妙理如恒河沙数,也只是有益于戏谈而已。正希你新入翰林为官,人品文章,都堪称当世杰出,却内心拘谨郁闷,从来不知道人世间有数的美事,可称能耐苦了。我却不能如此,虽然不至于借取道中光辉加到自己身上,却并非不曾借借鉴学习其中流泽来修饰自己。正心怀畏苦之意,却想学道,难道不是错了吗?还不知道正希兄你在翰林为官,文章品格都是当世杰出,但学道的人,真的不会受这种想法的妨碍吗?杂念真的能全部隔绝吗?我反过来身你求证,一定要再给我写信告诉我啊。小弟我并非无知无识,却勉强着把这些相比较,也实在是想从学道有成的人那求一个信息啊。写到这里,小弟我的全身,又大汗淋漓了。

4. 文言文《答李翊书》的翻译是什么

答 李 翊 书 作者:韩愈

文 本译 文 原 文文 本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不过又有感到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5. 韩愈的《答窦秀才书》翻译与阅读答案

答窦秀才书译文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

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

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

6. 文言文扩展阅读《曳尾涂中》的答案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7. 苏轼《答李端叔书》的翻译

在下顿首再拜。久仰大名,我曾拜读足下诗文,虽所见不多,也足以评断您之为人了。自惭平日书信往来甚少,公患病之时也未书只言片语送抵床前,倒是我弟子由先捎来先生书信,既便如此我还犯懒没有回复,实在是礼数不周,万望海涵。在下对公如此,而您却再次来信询问,待我之厚,令我无地自容啊。

愚以为:先生才高识明,不宜轻出赞许之言,莫非您觉得黄庭坚、秦观之才,真如人所盛誉的那样吗?不肖之人为人所憎,而此二人爱听溢美之辞,正所谓昌歜羊枣,陶醉其中,但二人对所得赞誉之思辨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我年少时研习文章经略,不过为应对科举罢了,而在进士及第之后,又贪得无厌,去考什么制策,制策意在选拔直言极谏之臣,故后来每每评论是非,纵论古今,在下所言都只不过是为应和这个科名而已,做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我之所以得以为官,不过是考场得意,并无实学,而我却自以为有什么经邦纬世之才,实在可发一笑,遇不可耐啊。看看今日,竟为阶下囚,险些获罪而死,这不正应了“齐人以口舌得官”的笑话吗?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空谈国家社稷、利害得失,这正是制科人的不良习气。他们的言辞啊,都是说给自己听的一样,孤芳自赏,不切实际,如同候鸟时虫自鸣自唱,哪里提得上什么利害于社稷民福。我每怪人们对我过苛时,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获罪以来,活动范围就只局限于谪所境内了,常常穿着草鞋,驾着一叶扁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与乡野的樵夫渔民一起起居,有时还会被路上碰见的醉汉推搡诟骂。虽然如此,但我心中不由自喜,此处既无人识我,也就不必担心言语有失,而遭构陷了,唉,倒也自在。平生亲友,知我遭贬外放,也不再与我联系,即便我写信予之也不见一封回复,大多还在暗自庆幸未受我连累而遭一劫。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奇树之有木瘤,怪石之有褶皱,犀角之有洞腔,本都是事物病态表征,可它们却凭此病态深得世人的欢心。

被贬以来,无事可做,终日深自反省,回首我这三十余载的“有所作为”正是这般取悦于人的病态啊。先生对我的印象恐怕都是昨日之我,并非今日之我也。这不是重相而轻本吗?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有些话一定要当面才可尽言其祥啊。

某以文章获罪,所以出狱之后,不敢再轻易提笔作文,这封回信虽算不得什么文章,但信笔写来也已不觉成篇,先生还是不要给别人看了吧。小心为上。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8. 文言文答王以明的翻译

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然性不耐静,,读未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徽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道宏)

【注释】①口呿:张开口合不拢,形容受到震惊。②帙:卷。③累马:牵马,备马。④婢:使女,女仆。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近日才开始用心读书,专心的阅读了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等人的文集。每读一篇,都震惊的心跳,合不上嘴,竟以为自己还不识字。但是我性格耐不住寂寞,一卷书还没读完,就呼喊让人备马,催促年少的朋友们去出游,有时遇到好的山水,就整天游赏。

回来后就自己责备自己竟然如此顽劣愚钝,将来有什么成就?于是就让一个丫环监督自己。我读书稍微感到困倦的时候,将让他斥责我,有时扯我的耳朵、有时敲我的头、有时刮我的鼻子,直道叫醒我为止。”丫环没有按我的命令做,就惩罚她。时间长了,渐渐习惯了苦读,古人精妙的思想,有时有一二处看明白了,就号叫跳跃,就像口渴的鹿奔向泉水!曹操曾说:“老了还依然好学,只有我和袁遗(字伯业)。”应当知道读书也是件难事。

9.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他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就打听徐孺子在哪儿,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陈仲举是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的人 这是陈太守的不等闲处



~

宇文测那篇文言文
答:得书文化 2022-10-11 · TA获得超过206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5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3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既 在古文中的意思 既jì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

夸女生漂亮的文言文
答:5. 求一篇夸自己美丽漂亮的文言文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yào)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yáo)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qú)出渌(lù)波.秾(nóng)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

古人交友的文言文呢
答:1. 古人交友的古文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分贵贱。 《聊斋志异·成仙》:“文登周生,与成生少共笔砚,遂订杵臼交。”——杵与杵交,臼与臼交,杵臼相交,如今再难有这样的痴人了。 所谓“物以类聚”是也。【布衣之交】:指普通百姓相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不得欺,况大国乎?”—...

夸男生长的漂亮文言文
答: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4. 用文言文描写男子外貌(好看些的) 2014-04-06 12:49 提问者采纳 第一, 形容男性的外貌美。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史记...

描写男子俊美的文言文
答:关羽头顶华冠,身穿蟒袍,脚蹬足靴,左手扶膝,右手持书,美须迎风吹起 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 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6. 古文中描写男子美到倾国倾城温润如玉的...

文言文项羽之死的成语
答: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黑板 四...

项羽自刎的文言文的内容及观点
答: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

牍在文言文翻译
答:7. 如:通牒;牒文(公文;文书);牒旨(命令);牒署(办理;管理)8. 书籍,簿册 壮志异时 (将来) 开史牒。——宋·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其高第者上名牒。——《后汉书·质帝纪》9. 讼辞,状子 2. 文言文翻译 周俱累,因具牍呈县 原文:湖州赵三与周生友善,约同往...

文言文君子爱美人
答:若鲁文公能在穆伯刚娶回莒女时就狠狠的教训他,并且跟他说“天下多美妇人,何必是”,借着君王的威严,穆伯或许还能幡然醒悟吧。 摘自网友微博 4. 求一篇文言文:闲人君子,明于盛衰知道,通乎成败之术 是《素书》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

南柯一梦文言文版
答:我要文言文版的南柯一梦,急需!!!帮帮忙啊!!(有翻译的最好带一下)... 我要文言文版的南柯一梦...周生暴疾已逝,田子华亦寝疾于床。生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绝弃酒色。后三年,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