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战斗机的作战方式是怎样的 懂得给我讲一讲 战斗机是怎样隐形的

作者&投稿:厉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隐身战斗机的隐身原理的介绍以经非常多了。在此不再重复。
关于隐身战斗机的作战方式这个问题。其答案则要追溯到美国空军产生研制隐身飞机的构想之时和美国空军的对隐身战斗机性能指标的定义上。
美国空军决定要研制隐身战斗机是因为当时(80年代)的苏联已经开始装备AN-50预警机,同时先进的S-300地面防空导弹系统研制成功并开始大量部署。美国空军战机超低空隐蔽突防的作战模式在苏联的先进防空体系下将会遭到重大损失,甚至无法完成空袭任务。再加上苏联也拥有了能够和美国的三代机相抗衡的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以及性能卓越的截击机米格31战斗机。
美国空军的技术优势地位开始丧失,因此,美国空军研究认为只有研制更加超前的战机才能再次将对手甩在后面,并以此打破空中力量均势。为此,美国开始了研制装备了F-117隐身战斗机。
F-117最初的构想就是为了成为一种能够进行隐身攻击的狙击战斗机。但实际情况是以当时的技术很难同时兼顾隐身性能和机动性能。因此F-117最终作为了载弹量有限的小型隐身轰炸机使用。
在对F-117隐身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美国最终实现了隐身性能和机动性能的有机统一。这就是F-22战斗机的由来。至此,美国空军所构想的未来超前战机成为了现实。
用F-22战斗机实施空战,其作战方式概括成一个词就是狙击。F-22凭借其隐身性能和机动性能(超机动和超音速巡航)以及先进空空导弹,可以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先敌开火\先敌制胜。在空战战场上扮演了一个能够迅速隐蔽接敌突袭制胜,又能迅速全身而退攻防自如的空中狙击手。
套用狙击手的名言,距离意味着生命。用来形容F-22这样的隐身战斗机最为合适。
F-22战斗机空战中会以编队的方式投入空战,在预警机信息链或F-22编队某架战斗机的信息支持下对作战空域中非隐身的暴露空中目标实施袭杀。避免近战是F-22战机作战的一个原则。F-22装备格斗导弹和机炮只是为了预防万一遭遇敌人时的迎敌手段。使用机载雷达和数据链以及先进空空导弹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狙杀空战目标是主要的的作战方式。
F-22战斗机的空战任务有两个:一是像狙击手那样袭杀对手的空中力量。二是担任全能保镖,掩护隐身轰炸机B-2突袭敌人纵深的重要军事和民用目标。
F-35战斗机的设计目标是一种廉价的全能隐身战斗机。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于一身的F-35战斗机被赋予的使命是全面攻击。既凭借隐身性能在超视距空战中击败非隐身的战斗机从而夺取制空权。又凭借隐身性能突击敌方的浅纵深各类地面战术目标。
以对地攻击为主,夺取制空权为辅。

现代战斗机作战基本都是超视距的空战了。。。。通过数据链让预警机引导。。。
首先预警机发现目标,指挥战机发射导弹,预警机引导导弹攻击。战机都是发射完导弹就跑,很少出现格斗场面了。
之所以要4s标准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超音速巡航:更快的接近目标和逃离战场。。。
超机动性:更好的躲避导弹,遇到同级战机时有更好的格斗能力。
隐身能力:让对方更晚发现自己。

所谓飞机的隐形就是不被敌雷达,红外等侦察器材发现.我主要讲讲针对雷达的隐形,实现对雷达的隐形手段主要有3种--外形隐形,涂料隐形,等离子隐形.
外形隐形就是减小飞机的横截面,同时改变外形减少雷达回波.
涂料隐形就是在飞机表面涂装吸波材料吸收雷达的电磁波.
以上两种方式已经进入实用阶段,B-2,F-117都采用了外形和涂料隐形技术.日本的F-2虽然是仿造美国的F-16,但在一些部位涂装了隐形材料,因此隐形效果是F-16的3倍.
等离子隐形技术是目前前沿隐形技术,因为等离子体能够百分百的吸收电磁波(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出现的黑障现象就是由于高温在航天器表面形成了等离子体,使地面雷达无法发现),所以等离子隐形一旦进入实用阶段,飞机,舰艇绝对隐形将会实现.
但该技术极其复杂,特别是用于飞机时还要考虑重量,因此美俄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至今快50年了,仍然没有进入实用阶段.
下面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美国的F-22它的隐性原理是通过吸波材料来吸收雷达的波长,而这种吸波材料主要对付的是短中波雷达,那么只要用不同的中长波雷达探测,是可以发现它的。
2、还有B-2隐形轰炸机,它采用的是等离子外壳,实际上是在飞机的外层用电子设备形成等离子层(卫星在大气层返回的时候会遇到的黑障就是因为在返回卫星或者航天飞机等的表层产生了等离子层),这样就可以避免雷达波的探测了,但这种技术并不是十分的纯熟,还是可以被一定波长的雷达发现的。

是以隐形战机是通过机身涂上一层高效吸收电波的物质,造成雷达无法追踪的效果。
雷达是通过发射电波,经物体反射电波后形成的电波波动来识别物体的。
所以隐形战机的隐形是针对雷达而言,躲避了雷达,可以缩短被敌人发现的距离,那么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击敌人。

4s即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 隐身,高信息优势(超视距作战),为了发挥四代战机的性能,美军曾经为F22提出过一种空中对抗战术,即在视距外消灭敌人,F-22在预警机的引导下接近敌机,由于具备隐身能力,敌机需要接近较近距离才能发现F22,而采用高性能相控阵雷达的F22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敌人,这样在敌机还未发现F22时便发动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的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进行攻击,随后采用超音速巡航方式迅速退出战场,在敌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迅速打掉敌人,保存自己。如果这第一波的攻击没有成功,接近到视距内空战F22只能采取传统的空战模式,与敌机缠斗,但凭借着超机动性与先进的传感器,火控系统仍然有很大的优势,在美军内部的数次演习中,像F15,F18这样的三代战机在视距内空战仍然很难打过F22.

在对地攻击中,隐形战机主要是“踹门手”的角色,即执行高危险的任务,在战争伊始利用隐身能力,深入敌内部,将防空系统,高价值目标打掉,在敌方失去防空能力后大批没有隐身能力,载弹量大的战机,轰炸机云集而入进行大规模的空袭

所以就存在反射
隐形战斗机图片欣赏(20张)
面积的大小问题。隐形战斗机则是通过特殊结构设计使
隐形战机(19张)
得雷达波出现漫反射和通过特殊涂料吸收雷达波 使得反射面积在雷达天线检测下只有零点几个平方米。
隐形战机被形象地喻为“空中幽灵”,它们行踪诡秘,能有效地躲避雷达跟踪。多亏有了能吸收雷达波的“隐形”材料,才使隐形战机能轻而易举地从雷达眼皮底下逃之夭夭。 隐形轰炸机的雷达吸波材料可通过阻止反射无线电波来干扰雷达系统。雷达吸波材料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非共振磁性雷达吸波材料和共振雷达吸波材料。由非共振磁性雷达吸波材料制造的涂料含铁酸盐粒子,可将轰炸机表面“吸收”的雷达波作为热量散发掉。这种材料可降低雷达的“可见度”,并可在一个宽广的雷达波频率范围内使用。
隐形战斗机是通过机身涂上一层高效吸收电波的物质,造成雷达无法追踪的效果,而还有一种要比涂上一层高效吸收电波的物质还要好的隐形办法,等离子(还在研制),但是只靠涂吸收电波的物质也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还要在飞机的气动布局上做修改,要使飞机的平面反射面积尽量的小,同时还要对发动机的红外辐射做简化处理,隐形飞机要从很多方面下手才能达到隐形的效果。

隐身无人战斗机~



"暗箭"模型

"暗箭"模型早几年前就在巴黎航展和伦敦航展的中国展台公开亮相,外国媒体称其为中国的无人作战概念飞机,可见它与普通无人机有相当大的区别。仔细分析:
①整个飞机气动外形采用了箭形翼身融合体布局,过度平缓曲线流畅没有明显死角,与美国B-2隐形轰炸机和F-117隐形战机很相似,"暗箭"具有隐身功能是肯定的。
②飞机采用鸭翼布局控制系统,使飞机具有超高的机动性能,有明显成飞设计的痕迹(与歼10、歼20同根同种),如果真是如此,"暗箭"很可能是四代机歼20的高仿真无人作战型;注意,2007年前歼20还没有出现,当时就有人分析,"暗箭"很可能是中国有人与无人隐形战斗机全新组合突防作战的模式。
③机身从头到尾形成扩散的三角形,扁平且流线能有效降低机身超音速激波阻力,适宜长时间超音速飞行。
④机翼更有特点,在宽面积的翼身融合体中,左右伸出一对后掠翼,有人猜测,"暗箭"机翼是可变后掠翼,其在超音速时机翼向后收拢称呈大后掠角,低空或降落时机翼前伸呈平直后掠角。笔者倒认为完全不必考虑"可变后掠角"作用,在"暗箭"宽大三角形翼身融合体已经解决低空升力不足的问题(像F-35一样),再说增加一套可变后掠机构,势必增加载荷重量,对飞机是绝对不利的。
⑤垂尾采用近来流行的对称钝角双垂尾,在高速大载荷情况下,飞机具有可靠的横测操作性和安定性。
⑥发动机进气道和喷口都进行了低信号值设计。
⑦据说5年前巴黎航展上完全深蓝色涂装为典型的隐身色,给老外的印象挺符合B-2、F-117风格。但航博这架模型采用银灰色涂装,如果真能隐身而不采取外表涂层形式,说明达到隐身技术的高层次,像F-22、F-35都抛弃了昂贵且难保养的黑色涂层。
"暗箭"发展的推测
对"暗箭"无人机体量比歼7还大,笔者抱有惊奇与欣喜。歼7战斗机到底有多大呢?:机长(不计空速管)13.95米,机高4.10米,翼展7.15米,正常起飞重量7.37吨,正常着陆重量5.48吨,机内载油2.08吨,典型的10吨内轻型战斗机。
1."暗箭"机体潜能分析
"暗箭"外形特点决定了它是隐身超音速飞机,飞机取消了座舱和保护人的设施,虽然加装了更多的系统(如传感器、摄像测距、自动导航飞行和更大容量的计算机),但电子元器件的超小型集成化,飞机总重量会减轻不少。对于无人机最重要的理念是"长航时长留空"(没有人的生理需求)。无人机做的如此大的原因:①恐怕首先必须考虑"留空"因素,飞机越大机身机翼油箱容积越大,保证有足够的燃料使用。②"暗箭"体积大恐怕和发动机有关,要研制全新发动机可能性不大,利用现有航空发动机是必然的。目前有足够推力的战斗机涡扇只有"昆仑、太行、AL-31F"等大块头,无论是谁装在"暗箭"上都是大推重比的家伙,同时也是喝油的老虎。根据F-35的经验,能超音速但不追求超音速巡航的平衡之道,如此设计思路"暗箭"能少耗费许多燃油,游刃有余的取得足够"航程和留空"。③"暗箭"肯定不是"和平鸽",一定要能隐身突防,必须安装体内弹舱,还要携带较多武器载荷,当前远程空空或空地导弹体积都够大个,飞机小了肯定不行。
2."暗箭"研制目标分析
①基本性能。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应该是10吨以上(大于歼7、小于歼10)的大型无人机(属中型战斗机体量);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可以进行低空1.2马赫突防;可以完成超限度机动动作,最大载荷可达14个G以上远远超过同类有人战斗机的限制;作战半径可以达到800-1000公里(与F-35相当,但不能空中加油);弹舱有4-6个挂钩,载弹量为1000-1500公斤(根据任务挂载4-6枚250公斤制导炸弹或4枚SD-10空空导弹)。
②对地突防压制。
有专家曾对我空军未来作战模式的研究报告指出:"强化体系内对地攻击,是我军现有战斗机的首要任务"。笔者分析专家的意思,现阶段我空中打击力量的主要对象不是美国,而是"周边有事"之际迅速出动给予致命打击。所以,首轮突袭攻击敌方阵地的首要目标是"压制并消灭敌雷达、通讯中心及防空导弹阵地"。谁来打头阵,非"暗箭"莫属(而不是歼-20);同样具有隐身功能,无人机比有人机造价低得多,产量会更大。所谓临空突袭,就是飞机必须飞到敌人头顶(而非远程打击),吸引地面防空雷达全部开机,暴露其主要探测频率,随即给予压制性打击。如果你只是一架侦察机,一飞而过敌方可以不暴露地空武器防御雷达,就会对后续攻击梯队造成损害。但"暗箭"充分利用隐身性能,突防进入敌人核心阵地上空,发射震撼敌阵的导弹,迫使敌雷达开机还击。"暗箭"还可以采用低空超音速掠过,激波将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惧,以为自己防线被突破而仓促应战暴露火力点,为我方远程预警机和歼20梯队提供打击目标。如果2-3架"暗箭"利用不同高度不同距离不同方向梯次进入,以反辐射导弹为主的攻击波,将彻底搅乱敌方防御。
③战术侦察。
目前大多数军用无人机的职能就是空中侦查,尽管"暗箭"具备侦察机的所有飞行品质,但相对亚音速无人机,它的留空时间短和制造成本高是劣势,很难担当战略意义上的侦查。所以,作为侦察机使用必须发挥它的高速性能来执行战术侦查任务。目前我空军执行战术侦查任务的主力机型还是歼-8E侦查改进型,该机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防御条件下的侦查任务,而"暗箭"依靠其低信号的隐身和低空高速性能,对敌方军队密集集结区和纵深防空掩护区进行战场强行侦查,能有效规避地面或空中拦截杀伤。尤其具有攻击能力是"暗箭"的杀手锏,一旦发现重要目标随时可以直接打击,集侦查攻击为一体的先进无人作战平台。
④对空拦截。
"暗箭"是一款严格按程序分析来拦截目标的无人战斗机,严格意义说,它更像一座高智能的空空导弹发射平台,针对我国辽阔的陆海疆界,它比远程防空导弹机动性强,且具有领空巡逻功能和更强的侵略性;它比有人驾驶飞机具备更长的留空时间保证巡航的连续性。美俄早在冷战时期就开发了全自动控制的全领域对空防御系统,采用基于陆基雷达组成的预警拦截网,使用有人驾驶截击机完成整个作战过程,只需要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下驾机起飞和降落,其他任务均由预警拦截系统引导指挥下进行。像前苏联为应付辽阔西伯利亚上空的安全,先后开发米格25、米格31等远程高空高速截击机。随着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大国之间博弈已不再依赖战斗机。但根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针对那些好战且敌对"周边国家"的挑衅(如东海、南海、西南边境等),常规武器占据主流,我空军仍然需要严密的防空拦截网络。尤其在"冲突"期间,敌我战斗机往来对抗(侦查、袭扰、偷袭)条件下,"暗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凭借优越的隐身性,可以先敌发现并拦截除F-35外所有进犯的敌机。有专家对这种新型预警拦截作战方式打趣道:以前是飞行员冲在第一线,今后将靠电脑技术军官,完成巡逻截击任务。
⑤空中格斗的优势。
"暗箭"最令人欣喜的是它超强的机动性,不仅能制造大载荷,还能长时间承受大负荷,在14个以上的G值下,没有任何禁忌。用空战战斗机所有硬指标衡量,各国现役战机都甘拜下风,为什么,因为没有人的生理极限限制。笔者对飞机产生的过载深有体会,最早初教六飞机飞特技,从俯冲中拉起进入斤斗,手脚沉重面皮下拉;到米格-15、歼5,每当做离心力大的拉杆动作,都头脑僵硬眼冒金花,如果不咬牙憋气,很可能"黑视"严重的会晕厥;飞歼6必须穿上抗荷服,才能抵抗重力加速度对血液的压迫。根据航空卫生生理要求,歼击机飞行员不穿抗荷服必须能承受瞬间4-5个G的载荷,穿抗荷服能承受瞬间6-7,最大8个;像美国F-16E、F-18E/F"超级大黄蜂"等先进飞机,都有自动控制装置,一旦飞行员拉杆过分可能产生超过标准的载荷,飞机会自动卸掉部分杆力保证安全。所以人制约了飞机最大效能的发挥。在大过载空中格斗上"暗箭"无人机肯定超过有人驾驶战斗机的。

战斗机的隐形是针对雷达而言,目的使雷达对飞机的发现距离尽可能减小。所以说没有完全隐身的飞机。在接近到一定程度时都会被发现。飞机隐身主要有三种方法。1,涂隐身材料,如F22,B2,但造价较高。2,利用特殊的气动外形将雷达波向波源方向以外散射。为此飞机不惜牺牲气动性能,早期的隐形飞机如F117采用菱形外形,使其飞行速度还不到音速。但当时计算机性能不足以计算出隐形曲面。而B2为了隐身去掉了垂尾。这使得其飞行极难控制,几个月前在关岛就有一架b2坠毁,成为有史以来坠毁的最昂贵的飞机(单机造价21亿美元)。而f22很好的解决了气动外形与飞行速度兼顾的问题。飞行速度可达2马赫以上。
3,等离子隐身技术。这是俄罗斯苏霍伊战斗机采用的技术,但未经证明是否此项技术可以投入使用。该技术利用飞机前段电离装置将空气电离,从而在飞机周围形成一层电离层。利用电离层的屏蔽效应将雷达波隔离在外这样就不用为隐身而舍弃良好的气动外形了。如果这种技术可以投入实用,它将是目前最好的隐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