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态文明举例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题要求

作者&投稿:仍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于黏贴复制之流,我就不发表意见了。生态文明的例子,说白了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我国多是反面教材,没什么值得吹的。至于例子吧,比如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的渔场的例子,为什么我们国家周边的渔场都要绝迹, 人家年年大丰收,这就是一个怎么做到生态文明的例子。再比如美国的黄石公园

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11-10-26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桐庐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位于“西湖-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中段,属杭州市管辖,县域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结构。县内拥有丰厚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资产,全国三大山水风光带之一——富春江穿境而过。桐庐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03年明确提出“环境立县”战略,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立县之本。从2006年起,举全县之力先后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浙江省生态县、浙江省园林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验收。2010年,完成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桐庐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资产更加丰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为经济较发达县域如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坚持生态理念,壮大生态产业
  1.控新治旧,发展生态工业。桐庐县分别建立县招商引资项目把关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严把项目审批关,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7年来共否决高污染、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501个;另一方面,大力开展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强势推动工业企业治污设施的提标改造,对“低、小、散”企业实行关停并转,7年来共关闭电镀、造纸、冶炼、水泥、废塑料粒子等污染企业180多家,腾出环境容量,为做大做强桐庐县域经济留出更大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引导各乡镇做强做精板块经济,形成了针织服装、制笔、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箱包、玩具等“块状特色”。横村镇、分水镇、富春江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制笔之乡”、“中国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2.循环高效,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按照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要求,稳定发展粮油生产,提升发展蜂业、茶叶、蚕桑、水果、水产、畜禽、蔬菜等7大优势特色产业。截至2010年底,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4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48 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农产品 66个 。蔬菜、茶叶、粮油、水果、水产品无公害基地面积共15.41万亩,占全县可认证面积26.74万亩的57.63%,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3.扩容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参与性强、内涵丰富的休闲旅游产业和会展业。积极改造提升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严子陵钓台等老景点,开发建设分水江库区旅游、潇洒休闲运动公园、富春江休闲度假区等一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鼓励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目前,全县建设风情小镇2个、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5个。同时着力发展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文创经济,积极培育特色街区,重点引进金融、信息、科技、现代商务等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
  (二)坚持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
  1.打造“精美城市”。坚持“显山露水、师法自然”,着力打造精美现代化山水城市。一是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集全力打造“一新城、一区、三大综合体”,即凤川-江南新城、迎春商务区、分水江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杭州潇洒休闲公园综合体、桐庐滨江商住综合体。二是努力打造“精品景观”,建成县城迎春南路景观带、梅林溪景观带、滨江区块景观带等20多个公园式景观带。三是推进“城中村”改造,完成县城滨江区块等“城中村”拆迁改造。四是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城区建筑立面、住房坡面、道路路面改造提升。推进城市主要道路“四改”,即行车道“四改六”、路面“白改黑”、管线“上改下”、绿化“绿改彩”。
  2.建设“美丽乡村”。一是深入实施“清洁桐庐”行动。2008年启动的“清洁桐庐”行动,打造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配套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形成全县“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配备农村保洁员1712名,制定考核奖励补助标准,县乡两级财政1:1配套每人每年60元卫生保洁补助。同时,采用暗访考核、排名公示、专项督查等制度,使“清洁桐庐”行动从突击整治向长效保洁转变,实现了卫生保洁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二是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县城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城乡三级联动污水处理体系,对于不能纳入城镇管网的污水,采用分散式生态处理模式进行处理。自2009年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全面治理工作以来,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完成80个行政村、132家农家乐污水治理,建成分散式治理工程1300余个,实现了“污水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目标,并计划在2012年底前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同时,制定运行维护管理考核办法,对每个治理工程均确定有专人维护,并在全国首创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导航巡查和快速监测反馈系统。扎实开展生态镇、村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10个、市级生态村14个以及县级生态村108个。
  3.保护“清洁水源”。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区创建,全县依法划定的11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达标区创建。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拆除位于一级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3个。推进“两江”采砂集中整治,取缔非法开采砂机21只,规范砂石开采企业8家,砂石开采区域、砂石开采量明显缩减。开展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关停和搬迁养殖场6 家。全面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2007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亿元,新增农村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1.4万人,使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放心、方便的自来水。
  (三)坚持示范引领,培育生态文化
  为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培养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态意识、培育生态心理和提升生态道德,桐庐县多举措、多手段、全方位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一是坚持项目带动。通过民生工程实施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主动配合,彻底改变了农村居民长期形成的不卫生、不文明、不科学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素养,也提升了农民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二是每年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环保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举办“爱我家园”环保原创歌曲大赛、“生态文明”童玩节、青年环保辩论赛等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发挥媒体导向作用,报道创建动态,曝光反面典型,使生态文明广为传播。三是依托党校培训基地,面向干部、面向公众、面向企业,举办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益讲座,普及环保知识,有效提升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素质。四是积极开展生态绿色系列创建,通过国家、省、市、县各级生态乡镇(街道)、行政村创建和各级多层面绿色系列创建,不断浓厚生态创建氛围。
  (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机制保障
  1.强化工作合力
  桐庐县的生态建设工作均建立由县四套班子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县生态办、治污办和清洁办等协调机构,每年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与乡镇、部门“一把手”签订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纳入乡镇、部门年度业绩综合考评。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人力等资源协同推进,每年将项目倒排建设进度计划,并将重点项目建设列入县领导联系项目,强化推进,对实施较好的加大补贴力度。如在农村环境联片整治工作中,各部门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县环保局主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县农办主抓农家乐污水治理,县旅游局主抓旅游景区污水治理,县卫生局主抓农村改水改厕等。同时积极发动基层力量,充分调动基层和村民的积极性,在该县2009 年市民对政府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评价及2010年建议的调查中,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满意率、知晓率、继续开展率都位居前三名。
  2.创新政策机制
  创新考核方式,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终综合考评,并作为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出台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联合金融系统启动“绿色信贷”机制,完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商务区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旅游业升级改造等政策,为生态建设工作推进提供保障。同时,通过科技支撑、排污权交易、生态资金补偿奖励等实用的制度建设,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引导社会力量、中介组织、专业机构投入生态建设上努力实现突破。
  3.加大资金投入
  桐庐县专门建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实施生态环保项目平均达 80 余个,资金投入年均在2亿元以上。例如,2007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亿元,新增农村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1.4万人,使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放心、方便的自来水。先后投入3.8亿元,建成县城污水处理一、二期工程和富春江镇、分水镇、横村镇污水处理厂以及新合等6个乡镇(街道)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到8.2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同时近2年共投入9000余万元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完成80个行政村和132家农家乐污水处理。投入1.02亿元,建成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处理能力达300吨/日)并投入试运行,12个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建设全面完成,全县“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另外桐庐县在资金筹措上也走出了一条新路。桐庐县提前谋划,脚踏实地地做好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初见成效后引起省市关注,得到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扶持,不足部分再由县财政全额补贴到位,基本做到农村治污村民“零投入”。
  4.健全管理机制
  桐庐县在项目推进中始终坚持建管并举,每项工作都能及时出台和实施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落实专项资金和管理人员对已建工程进行运行维护,同时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3套信息化管理平台:农村污水治理数字化管理平台、工业污染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平台、交界断面水质和大气在线监测站。
  二、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桐庐的产业结构更优,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人居环境更美,全县群众生态文明观念更加牢固,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1.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建设,桐庐县的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水、气、声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县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全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32天;以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水环境质量和居住环境品质。据环保部门的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显示,桐庐2010年出境断面水质全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断面水质净化率明显优于2009年,基本实现了“碧水、蓝天、绿色、清静”目标。
  2.生态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桐庐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7.86亿元,比2005年增长90.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79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0∶61.4∶30.6。财政总收入达到2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0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26.7%和157.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09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8.1%。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到214.38亿元,比2005年增长149.9%。同时通过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了农家乐品位,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持续的污水治理以及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桐庐县打造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精美现代化中等城市、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3.生态社会发展进步显著
  通过环境治理,保障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减少了蚊蝇滋生,降低了传染病发病机率,维护了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本身也是一堂极为生动的生态课,提高了干部群众的认知度、支持度和参与度,改变了广大农民根深蒂固的陋习,使得生态文明观念广为传播。
  4.生态文化合力日益增强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日益融合。桐庐的传统文化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紧密相连,包括以“桐君鼻祖”为代表的中药养生生态健康文化、以富春山居和深澳古村为代表的生态人居文化、以严子陵钓台和七里扬帆为代表的森林、山丘、河流协调共生的生态景观文化。桐庐人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升,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是桐庐生态文化培育的一大特色。
  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效和成功经验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等多位领导先后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将桐庐县的做法进行总结推广。浙江省、杭州市均在桐庐县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30多个省市县考察团到桐庐学习考察。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多家媒体对桐庐县生态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大大提高了桐庐县的美誉度。
  三、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桐庐县充分利用生态县建设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有效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了一个符合地方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科学的发展观念、系统的战略部署;有效的资源整合、强力的项目带动;完善的政策支持、健全的制度保障;广泛的宣传动员、积极的公众参与。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启示1:生态文明建设是优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桐庐县坚持“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生态优势,做新做精生态经济,以拓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生态工业为重点,以培育生态旅游为方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使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和谐发展局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启示2:转变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
  桐庐以生态经济引领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把生态优势作为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着力培育板块经济、旅游经济、文创经济,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参与性强、内涵丰富的休闲旅游产业。桐庐县没有把经济结构调整看作负担,而是以发展和增值的理念来看待环境保护和经济结构调整,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再提升,狠抓载体不放松,通过强化环境优势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启示3: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生态环境既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发展瓶颈,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价值和最大资本。桐庐县认清当前生态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积极创新,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环境再造”来带动区域升值,把对区域环境治理的投入作为一种投资,使环境保护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了综合效益。
  启示4:以人为本、保障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改善民生。桐庐县始终坚持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把维护、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观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园林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同时,桐庐县牢固树立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意识,解民忧、集民智、借民力,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在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过程中的主人公作用。
  桐庐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之路,也是上下共同参与和机制体制创新之路。桐庐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县级行政单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举例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源于自然而产生、赖于自然而存在和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类绝不是可以任意支配自然的“主宰”;另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又有不同,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改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并创造着人类自身的文明,因此人类也绝不是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的“奴仆”。大自然本身是极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时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可阻挡,相应地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但人类归根结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容许的限度,即不能使大自然出现不可逆转地丧失自我修复的能力,否则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取有度,既要利用又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老老实实地承认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绝不能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狂妄错觉。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当然,顺应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驱使,停止发展甚至重返原始状态,而是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求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之需的同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生态文明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危机是对全人类的威胁和挑战,生态问题具有世界整体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在时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面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永恒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解决矛盾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循环往复,促进生态文明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进步,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人们要自觉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我们党所追求的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境界,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理性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确立,摒弃了传统工业社会一切为了资本增值的观念,树立了一切为了人(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加之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不是简单的“守夜人”,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从而使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不但成为发展的必需,而且成为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选择。

1重要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新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深刻把握,对推进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迫切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什么是生态文明名词解释什么是生态文明
答:关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名词解释,什么是生态文明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一、生态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2、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哪些?
答: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 《决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 生态文明决策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要针对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800字作文
答:生态文明建设800字作文,作文其实并非单单是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熟悉技巧之后就可以巧妙运用,作文的同时也是在完善自我,真实的情感才更容易打动他人,看完生态文明建设800字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生态文明建设800字作文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

生态文明资料
答:生态文明资料100字 生态文明资料100字,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发展而来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是很重要的,下面是生态文明资料100字。生态文明资料1 生态文明资料100字篇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

什么是生态文明?
答:其为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

什么是生态文明?
答: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

生态文明的介绍
答: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

什么是生态文明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内容有哪些?
答: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建设、培养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的建设内容。在注重生态产业文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建设同时,需要兼顾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包括树立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