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德藻 《登岳阳楼》 赏析 登岳阳楼的介绍

作者&投稿:曲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万家诗歌满楼湖
[ 2005-9-19 20:53:00 | By: 吴长青 ]

0
推荐万家诗歌满楼湖
——岳阳楼名诗联读
吴长青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傲视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相映成趣。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汪洋万顷的洞庭湖,激起人们几多遐想;有关神话传说,丰富了人们多少想象!无数骚人墨客、风流文士登楼揽胜,莫不抒怀写志。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也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奇观。
一、杜少陵五言绝唱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 甫《登岳阳楼》
“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众多诗文中,历古常新、至今广泛传诵的首推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二、孟浩然两字千钧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将此诗赠给居相位的张九龄,借以表达无人引见的苦衷,希望张能录用自己。诗的前四句写八月湖水涨满,湖的蓄积十分丰富,湖水动荡充满力量。诗的后四句告诉张丞相,自己想渡过湖去,苦于无舟,要想在湖中垂钓也缺乏钓具,旁观别人垂钓,也只能是空有获鱼之情罢了。“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气象壮阔,诗意激荡,“蒸”、“撼”两字,笔力千钧,大有万马奔腾之势,读之如临其境,难怪许多诗人都甘拜下风,为之搁笔。
三、李太白豪情不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 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李白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整首诗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
四、张说之别意无穷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
此诗寓送别之意于兴象风神求之中。首句极写洞庭湖的开阔风光,诗人谪居送客,极目远眺,湖上八百里秋波,该是何等壮阔,令人生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怀。次句写动荡的湖面上,孤峰时隐时浮,似乎衬托出诗人心情之孤。看征帆远去,诗人仍伫立凝思,想到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在诗境中巧妙地融进了浓厚的离愁别绪。
五、贾幼邻凭吊寄怀
枫岸纷纷落叶多, 洞庭秋水晚来波。
乘兴轻舟无近远, 白云明月吊湘娥。
——贾至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
在一个深秋晚上,贾至和李白、裴九驾轻舟同游巴陵胜景——洞庭湖。湖岸边一带枫树,红叶纷纷飘落。澄澈的洞庭湖面,荡漾着粼粼碧波。他们乘兴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天宇清朗,不禁遐想联翩。在天空湖面一片清明的天地,怀着幽幽情思凭吊湘娥。氛围静谧幽雅,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感伤情绪。“白云明月”,多么纯洁光明的形象!它象征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
六、雍国钧匠心别具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这首诗描绘洞庭君山美景。前两句实写湖光山色的自然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湖山倒影图。起笔未正面描写君山,而是从其在洞庭湖中的倒影写起,以“不动”二字明言湖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以“沉沉”二字凸现君山倒影颜色的深沉与凝重,暗中点题,别具匠心。次句从色彩方面着墨,以“碧色全无”状写湖水之色,以“翠色深”状写君山之色,二者相互映衬。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实写湖中君山倒影,转为虚写神话传说,并与湖山的描写融合起来,诗人设想:这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湘君姊妹梳洗生活的地方吧!又巧比妙喻:平静的湖面是镜子,而湖中倒影的君山则是镜中水仙青黛色的螺髻。诗人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
七、刘禹锡妙得佳喻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诗人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这首山水小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八、陈与义家国悲叹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陈与义《登岳阳楼》
靖康之变发生,诗人到处颠沛,在逃难三年后,他登上了岳阳楼。国家经此天翻地覆的大变动,但岳阳楼似曾依旧,照样在“洞庭之东江水西”。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辉之下,楼上悬挂的帷幔一动不动。诗人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由于朝廷苟安,多少仁人志士空怀凌云壮志。岳阳楼的美景并未给他添喜悦,凭栏吊古,反而惹恨添愁,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眼看山河破碎,自己空怀愁绪,怎不悲从中来?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读之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阳楼》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 夜浮”所表现的深闳意境。颈联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同样也是表现“万里来游”、“三年多难”飘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
九、萧德藻别具襟怀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萧德藻《登岳阳楼》
诗人感慨:可叹我不能像范蠡那样,乘扁舟到遥远的五湖去,在那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却违背心愿被拘在湖南游来游去。他三年夜郎为客,今天又泛一叶小舟在洞庭湖上,的确是不曾挪过。身置八百里洞庭湖上,目接湖光山色,诗人不禁心致勃勃,在白鹭飞处,他捕捉到了美,灵感激发,吟成诗句;在天的尽头,他看到了隐隐青山,不禁产生审美的快意。最后诗人表示:要发现奇绝美景,就要高瞻远瞩,到更开阔的视野之中去。此诗不从登楼览景上着笔,而写登楼前的所感所游,在结句处点题,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十、欧阳修唱叹羁旅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欧阳修《晚泊岳阳》
此诗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句句写景,自有情思。诗人贬官夷陵,行舟经过岳阳城外,听见从城里传来的钟声,知道已经时近黄昏,便停舟于城下。钟声见出一种幽寂的意境。月亮出来了,水月相映,江上一片空旷迷茫。开阔的境界,寥远、迷茫,可见诗人的心境和胸怀。空旷的江上洒满了月亮的清辉,那月色显得分外的清幽,好像是在向人间炫耀它的清朗、皎洁。夜深人静,水面上传来一串歌声,原来是舟子趁着明月归去的唱晚之声。这轻舟短楫,疾去如飞,引起诗人多少思绪,旅中思归之情包涵其中。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同时,就像那江上“声长听不尽”的歌声一样,诗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悠远的、品味不尽的诗的韵味。这首诗意境虽然凄清,却不见消沉,而见出一种盎然生意。
十一、黄庭坚妙造雄奇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这是诗人数度遭贬,途经岳阳,登楼观湖而作。能活着窜出形势险恶的瞿塘滟关,他心中充满了生还的喜悦。登上岳阳楼,家乡在迩,“江南”在望,他不禁“先一笑”。第二首正面写眺望,从当前的君山想到有关的传说,还把君山写成湘夫人的发髻,写得十分出奇。从投荒回川到行将重见江南,从“万死”到“生入”,从登楼到眺望,有行程之变,有心情之变,写出了旷达豪雄之情。从当前君山想到有关湘夫人的古迹,从实在的君山到想象中的湘夫人的发髻,从深憾水势不大,到想象从汹涌的波涛中仔细欣赏君山的青翠峰峦,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写出了诗人的凝思奇境。诗中表现了他的倔强性格,还有他的苦涩和沉痛。
十二、刘仙伦独铸警语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刘仙伦《题岳阳楼》
八月,在江南正是金风送爽的宜人时节,而在北方却是草木已经衰落,凉意已浓,鸿雁南飞。诗人登楼鸟瞰,看到大雁的整齐的队列,好象在书写一副美妙的对联,这景象已经给人以宏阔之感。听到惊涛拍案所发出的清冷而有节奏的巨大声响,不禁心胸开阔,神驰千载之上,想起了轩帝的钧天乐。在晴蔼里,远山近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诗人想落天外,觉得好像玉皇香案上迷蒙的白烟。在壮阔的海面上,从海外驶来了大船,该是多么壮美!晴空里出现一朵孤云,衔着落日,沉向吟边,这意境又是多么迷人!难怪诗人不禁飘飘欲仙,兴会无穷了。在苍茫壮阔的画面中,洋溢着诗人的逸致高情。三四两句写耳闻目见,构思新奇,出语天然,新警飘逸。

登岳阳楼 宋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

①苍茫,形容洞庭湖的景色。②浪荡游,毫无意思的放浪江湖之游。③夜郎客,诗人曾在靠近古夜郎国的峡州任职。④柁,指代船。

【简析】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这是李白登黄鹤楼时留下的。不管此话真假,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在题有名诗的胜地,千万不要乱题诗。实在想题诗,也要避开原有名篇的格局。所以萧德藻虽与杜甫同题,却写登临前所见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篇末点题法来题写岳阳楼。这样写算是比较聪明的,否则,非出大洋相不可。

首联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差不多。颔联写诗人的行踪。颈联“得句鹭飞处”颇有诗味,与下句动静结合得妙,很有情趣,虽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也算诗中较好的一联。尾联化用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不能别创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炼,更激动人心,却也换了一种说法,有些新趣。

《登岳阳楼》赏析~

古诗赏析:登岳阳楼,中学必学的古诗之一,孩子越早学会越好

《登岳阳楼》是宋代诗人萧德藻的作品。此诗首联抒写感慨,颔联写诗人的行踪,颈联写游赏洞庭,尾联化用前人诗意而有新趣。全诗对仗工整,自然浑成,以深沉的感慨写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气象,诗中全无迁客骚人满目萧然的伤感,倒表现出诗人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对美的孜孜不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