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哪三种类型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分为了哪几类?

作者&投稿:东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友谊:第一,相互有用的人之间的友谊(如工作中的同事);第二,有相同嗜好的人之间的友谊(如酒友和舞伴);第三,拥有共同的远大目标、任务的人之间的友谊(如饥荒救助人员和反对压迫的妇女)。亚里士多德说,要成为最后一种朋友,就要做“美德上的伴侣和行动中的友人”。也许,全球女性主义者希望拥有的朋友正是这种类型。



职场谈友谊 到底行不行~

和普罗大众的想法一样,我相信在职场建立友谊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你不能完全相信你的同事,并且有时候,你们还是竞争对手。哈佛商学院的琳达·A·希尔和肯特·L·莱恩巴克写过一本《如何当老板》,提到成为伟大领导者的第一条就是老板不能与下属做朋友。但我相信,和你的老板交朋友或者和你的同事交朋友,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
要把职场同事看成潜在朋友
很多不同的调查显示,友谊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促进大家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所以,如果一个公司推崇建设良好的企业氛围,这种友好型氛围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大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此外,在办公室的日子至少占了我们人生40%左右的时间。如果没有能力在职场建立友谊,我们到底能在哪儿交到朋友呢?所以,职场友谊是非常便利且有益的,它能够让我们在情绪上更加稳定。这样,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够更加自信,愿意去相信办公室的同事,对公司也更加尽心,不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把自己当局外人。在一个友好的氛围下,很容易就能让人感到自由舒适,把办公室当成家。
虽然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会觉得彼此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冲突。当你和你的同事相处时,你可能发现他们当中有些人得到了晋升,但是你并没有,也许会伤害你们之间的友谊,彼此之间对这段友谊也会产生怀疑。但实际上,只要是真朋友,就算对工作有分歧,有争吵,在工作以外也依旧是好朋友。你可能会换工作,换公司,但朋友不会换得那么快。
如果你的同事和你竞聘同一职位,你还能和他成为朋友吗?我的建议是:还是尽量成为朋友吧。因为在企业中,从中层最终进入领导层就像在跑马拉松,并不是短程冲刺。我们的职业生涯通常比较长,况且这个世界比看上去的也要小得多,所以你要尽量给你的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即使你的同事没有晋升,而你却晋职了。如果你们还是朋友,事情会简单很多。如果你因为谋求高职而背叛了友谊,总是会有报应的。人人都不是睁眼瞎,经过多年的相处,人们总会对你有个整体评价。当然,肯定还是有人得失心很重,为了谋求地位,不惜牺牲一切,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明智的。这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野心家就是用来形容那些不惜牺一切代价也要爬上权利高台的一群人。然而,野心家在企业中很容易被发现,他们时刻想要进入领导层。野心家也很容易被大家孤立。要爬上高层,你需要别人的支持。如果你得不到这种支持,你就等于是孤身奋战。
听亚里士多德的,和你的老板交朋友
“友爱是社会的动力。”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社会依赖于友谊。毕竟,人们甚至不愿意和他们的敌人一起旅行。”我相信同样的原则适用于工作世界,工作通常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友谊,基于实用的,基于乐趣的以及良性的友谊。前两种往往是暂时的,而第三种包涵了第一第二种的要素,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友谊。但这样的友谊存在于商业环境中吗?比如老板和雇员之间?我认为亚里士多德会同意。当然,哲学家也说了,这样的友谊是少见的。
英国当代思想家格雷说,其实历史和文学中充满了上下级友谊的例子:比如埃涅阿斯(罗马人的祖先)和他忠实的朋友,阿喀琉斯(希腊联军第一勇士)和帕特洛克罗斯,俄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等等,而这仅仅只是在古代世界。老板需要的是他们可以信任,会给他们无私忠告,可以分享他们的想法,或提供安慰的人。格雷认为,作为下属“能够理解上级,能够一起讨论、分享态度和感觉。他们相互有信心和信任对方,就好像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现在有个现成的例子,很火的Zappos公司。Zappos是一家美国卖鞋的B2C公司,如今已成长为网上卖鞋的最大网站,超过了亚马逊。尼克·斯威姆和谢家华是创始人,他们与员工关系亲密,相交甚笃。他们会一起开玩笑,一起玩耍。在办公室,他们营造了一种亲近友好的同事氛围,非常接地气。基本上,如果你观察这类公司,在加利福尼亚,硅谷或者其他创业公司平台的支持下运行起来的一些创业公司,他们对员工都是一视同仁的。有些公司的老板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也非常普遍。
可能你会认为这种友谊只能存在于某些类型的公司,但我认为它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模板,即我们应该如何在一个组织内表现友善,就算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理想。总之,比起失去人性(职场无友谊)的那种模型,它的确给人以更大的希望。
从亚里士多德的角度看,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友谊不应该仅仅基于实现共同的目标或共同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相反,它还应该包括一个共同的愿景,有卓越的价值观。这使得高级管理者的角色如此重要:领导者必须创建一种组织文化,本着促进公司的原则,体现在它的决策和各成员间的关系上。不谈这个,在工作场所中就没有友谊。
中国的“权力距离”没有想象中的大
跨文化管理中有个“权力距离”的概念,它由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世界各国在文化管理上是有有些许不同的,其中有一个维度就是权力距离,换句话说,怎样处理和老板或者上级之间的关系。这可以在很多种情况下反映出来,比如你一天遇到老板多少次,是否敢于挑战你老板的意见等。有趣的是,日本这种情况更甚于中国。还有一些拉美文化的国家,比如墨西哥,这种权力距离也表现得更加明显。
和流行说法不同的是,中国的人情等级,亦或是权力距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巨大。从我所了解的一些中国公司或者大学里的商学院来看,一方面,大家礼节性地敬重权威人士或专家,也算约定俗成吧;但另一方面,当大家交换想法,就某一观点进行讨论时,他们甚至会探讨某个词的意思,因为中国的语言非常丰富,此时的讨论就会变得非常有互动性和启发性。这就并不仅仅是出于对原作者的尊敬了,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既然在中国,权力距离并不像有些国家那样明显。这也意味着,和老板做朋友这个想法,在中国是可行的。不过要提醒的是,你仍然要认识到你们处在不同的等级,也因此担有不同的责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而对待你的老板不能完全像对待普通同事那样,尤其在办公室里面。你必须要尊敬你的老板。在亚洲,尊敬老板是特别普遍的现象。但是在西方,有时老板和下属员工之间有着很深的友谊,尊敬老板这件事就要注意了。当然对现在的新生代员工来说,不管东西方都需要提醒。
创业者,最好不要和你的合伙人成为朋友
职场上除了打工者,还有一类就是创业者了。如果可以的话,一同组建公司时,最好不要和你的合伙人或其他股东成为朋友。从数据上来说,维持友谊是很困难的。我很好奇,中国的离婚率是怎样的。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国外的离婚率要高于50%。如果这个类比成立的话,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些公司共同创始人中,未来至少有超过50%的人最终友谊破裂,分道扬镳,甚至会离开公司,自立门户。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也有很多大型企业的例子可循。
有意思的是,如果公司第一年发展势头很足,合伙人之间的友谊可能很快会有裂缝,因为彼此之间有很多不同意见,会有更多摩擦,更多探讨,更多分歧。但如果公司发展缓慢,并没有从一个中型企业迅速变为大型企业,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显得温和亲近,友谊往往依旧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企业的规模大小。
当然,所以这一切也和企业家的自身性格密切相关。合伙人在长期工作关系中依然是朋友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比尔盖茨和他的合伙人。当然还有一种不再是朋友的,比如史蒂夫乔布斯,他反对所有那些和他一起创立公司的人。

第一类,是偶然的属性,叫偶性。从“偶”的字面上大家或许就可以理解,偶然的属性,不是必然的概念,是具有可变化性的、没有独立存在性的概念。例如,“雪花是白色的,香蕉是软的”。“白色的”和“软的”作为属性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不能独立存在,必须要依附于某一个主体。即使这些属性改变了,也不会影响到主体本身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一种偶然的属性,叫偶性。
第二类,是必然的本质,叫范畴。所谓范畴,已经上升到一种抽象思维的层面了,是对事物总结后抽象出来的一些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必然的本质才是存在最重要的要素。
必然的本质中,有十个范畴,任何事物都可以归为这十个范畴中,它们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动作和遭受。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这十个范畴。
在这十个范畴中“实体”范畴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实体承载了其他所有的范畴。实体就意味着“是什么”,而其他范畴是解释“怎么样”的问题。例如,数量,是解释实体的数量是什么;性质,是说明实体的性质是什么。“实体”这个范畴是更为根本的存在,是最重要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解释“存在是什么”就转向要解释“实体是什么”的问题。
可以看出,哲学的广义定义中,任何学科都可归到理论科学中最重要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的问题,从存在到必然的本质问题再到实体问题,经由这么一个由大到小的范围,我们逐渐把问题的核心落到“实体”层面。
所以,第一哲学也叫实体哲学。要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去了解实体哲学的内涵。

怎样理解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这句话
答:亚里士多德说过关于模仿的话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集中体现在他的《诗学》中,他认为艺术是对于实物的模仿,但模仿的物件,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艺术。他还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模仿的艺术不仅可以给人带来 *** ,还可以帮助人们求知。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艺术主要指的是诗和音乐。他认为艺术史模仿,他不像柏...

关于朋友的名言和佳句
答: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 1. 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 --马库斯.T.西塞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 3. 看你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4. 友情最重要的不是接收爱,而是奉献爱。 --亚里士多德 5. 老朋友是最好的镜子。 --赫伯特 6...

里士多德简介
答:17岁开始进入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追随柏拉图学习和研究达20年之久。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爱索斯一带讲学。公元前343年应腓力二世之邀,任皇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离开马其顿回到雅典,创建了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批判
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他们的学说对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理论渊源的深刻意义。 在这两位古希腊的伟大先哲的政治学说中,固然存在着密切的承袭延续的关系——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学生的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学说体系中,对老师的很多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论天》,《气象学》 具体...
答:士多德派的同事们。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在奠定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每天自 转一次、每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这一观点时,就不得不既要向圣经作战,也同样要向亚 里士多德作战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更带普遍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本来系由伽利略所提出 的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是不相符的。牛顿的运动第...

请详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成因以及联系具体作品分析他的三种过失论
答: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论文报告 问题描述:答案做好可以详尽些,也简要说明下在哪些作家作品中反映了他的过失论和悲剧理论 急需,多谢!解析: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理论零星散见于他的一些著作中,并为许多后来者搜集、整理、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看来亚氏悲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这种艺术“借...

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理解
答:正是通过“四因说”,“形式”取代了“质料”成为了首要意义上的“自然”.质料和形式地位的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后果。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决定性地改变了西方思想的命运,它不仅颠覆了苏格拉底以前的自然哲学对“自然”和“存在”的基本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亚里士...

柏拉图:诗人亚里士多德
答:因此,柏拉图有可能出生在古希腊第一位已知哲学家的家里,尽管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发明。无论他出生在哪里,他都被命名为亚里士多克,他是科利托斯的阿里斯顿的儿子。 雅典亚里士多德 古代作家 Diogenes Laertius(公元 3 世纪)描述了亚里士多克如何获得他著名的绰号: 柏拉图在阿尔戈斯的摔跤手阿里斯顿的指导下学习体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