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c语言选择排序法和 冒泡排序法代码! 冒泡排序与选择排序的C语言实现比较

作者&投稿:饶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选择法的算法: 假设需要对10个数进行排序,那么首先找出10个数里面的最小数,并和这个10个数的第一个(下标0)交换位置,剩下9个数(这9个数都比刚才选出来那个数大),再选出这9个数中的最小的数,和第二个位置的数(下标1)交换,于是还剩8个数(这8个数都比刚才选出来的大).. 依次类推,当还剩两个数时,选出两个数的最小者放在第9个位置(下标8),于是就只剩下一个数了。这个数已经在最后一位(下标9),不用再选择了。所以10个数排序,一共需要选择9次(n个数排序就需要选择n-1次)。#include "Stdio.h"void main(){ void sa(int array[],int n); int array[10],i; printf("enter the array:\n"); for(i=0;i<10;i++) scanf("%d",&array[i]); sa(array,10); printf("the sorted array:\n"); for(i=0;i<10;i++) printf("%d\t",array[i]); getch();}void sa(int array[],int n){ int i,j,k,temp; for(i=0;i<10;i++) { k=i; for(j=i+1;j<n;j++) if(array[j]<array[k]) k=j; temp=array[k]; array[k]=array[i]; array[i]=temp; }}

main() { int i,j,temp; int a[10]; for(i=0;i<10;i++) scanf ("%d,",&a[i]); for(j=0;j<=9;j++) { for (i=0;i<10-j;i++) if (a[i]>a[i+1]) { temp=a[i]; a[i]=a[i+1]; a[i+1]=temp;} } for(i=1;i<11;i++) printf("%5d,",a[i] ); printf("\n"); }--------------冒泡算法冒泡排序的算法分析与改进 交换排序的基本思想是:两两比较待排序记录的关键字,发现两个记录的次序相反时即进行交换,直到没有反序的记录为止。 应用交换排序基本思想的主要排序方法有: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冒泡排序 1、排序方法 将被排序的记录数组R[1..n]垂直排列,每个记录R看作是重量为R.key的气泡。根据轻气泡不能在重气泡之下的原则,从下往上扫描数组R:凡扫描到违反本原则的轻气泡,就使其向上"飘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最后任何两个气泡都是轻者在上,重者在下为止。 (1)初始 R[1..n]为无序区。 (2)第一趟扫描 从无序区底部向上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气泡的重量,若发现轻者在下、重者在上,则交换二者的位置。即依次比较(R[n],R[n-1]),(R[n-1],R[n-2]),…,(R[2],R[1]);对于每对气泡(R[j+1],R[j]),若R[j+1].key<R[j].key,则交换R[j+1]和R[j]的内容。 第一趟扫描完毕时,"最轻"的气泡就飘浮到该区间的顶部,即关键字最小的记录被放在最高位置R[1]上。 (3)第二趟扫描 扫描R[2..n]。扫描完毕时,"次轻"的气泡飘浮到R[2]的位置上…… 最后,经过n-1 趟扫描可得到有序区R[1..n] 注意: 第i趟扫描时,R[1..i-1]和R[i..n]分别为当前的有序区和无序区。扫描仍是从无序区底部向上直至该区顶部。扫描完毕时,该区中最轻气泡飘浮到顶部位置R上,结果是R[1..i]变为新的有序区。 2、冒泡排序过程示例 对关键字序列为49 38 65 97 76 13 27 49的文件进行冒泡排序的过程 3、排序算法 (1)分析 因为每一趟排序都使有序区增加了一个气泡,在经过n-1趟排序之后,有序区中就有n-1个气泡,而无序区中气泡的重量总是大于等于有序区中气泡的重量,所以整个冒泡排序过程至多需要进行n-1趟排序。 若在某一趟排序中未发现气泡位置的交换,则说明待排序的无序区中所有气泡均满足轻者在上,重者在下的原则,因此,冒泡排序过程可在此趟排序后终止。为此,在下面给出的算法中,引入一个布尔量exchange,在每趟排序开始前,先将其置为FALSE。若排序过程中发生了交换,则将其置为TRUE。各趟排序结束时检查exchange,若未曾发生过交换则终止算法,不再进行下一趟排序。 (2)具体算法 void BubbleSort(SeqList R) { //R(l..n)是待排序的文件,采用自下向上扫描,对R做冒泡排序 int i,j; Boolean exchange; //交换标志 for(i=1;i<n;i++){ //最多做n-1趟排序 exchange=FALSE; //本趟排序开始前,交换标志应为假 for(j=n-1;j>=i;j--) //对当前无序区R[i..n]自下向上扫描 if(R[j+1].key<R[j].key){//交换记录 R[0]=R[j+1]; //R[0]不是哨兵,仅做暂存单元 R[j+1]=R[j]; R[j]=R[0]; exchange=TRUE; //发生了交换,故将交换标志置为真 } if(!exchange) //本趟排序未发生交换,提前终止算法 return; } //endfor(外循环) } //BubbleSort 4、算法分析 (1)算法的最好时间复杂度 若文件的初始状态是正序的,一趟扫描即可完成排序。所需的关键字比较次数C和记录移动次数M均达到最小值: Cmin=n-1 Mmin=0。 冒泡排序最好的时间复杂度为O(n)。 (2)算法的最坏时间复杂度 若初始文件是反序的,需要进行n-1趟排序。每趟排序要进行n-i次关键字的比较(1≤i≤n-1),且每次比较都必须移动记录三次来达到交换记录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和移动次数均达到最大值: Cmax=n(n-1)/2=O(n2) Mmax=3n(n-1)/2=O(n2) 冒泡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为O(n2)。 (3)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2) 虽然冒泡排序不一定要进行n-1趟,但由于它的记录移动次数较多,故平均时间性能比直接插入排序要差得多。 (4)算法稳定性 冒泡排序是就地排序,且它是稳定的。 5、算法改进 上述的冒泡排序还可做如下的改进: (1)记住最后一次交换发生位置lastExchange的冒泡排序 在每趟扫描中,记住最后一次交换发生的位置lastExchange,(该位置之前的相邻记录均已有序)。下一趟排序开始时,R[1..lastExchange-1]是有序区,R[lastExchange..n]是无序区。这样,一趟排序可能使当前有序区扩充多个记录,从而减少排序的趟数。具体算法【参见习题】。 (2) 改变扫描方向的冒泡排序 ①冒泡排序的不对称性 能一趟扫描完成排序的情况: 只有最轻的气泡位于R[n]的位置,其余的气泡均已排好序,那么也只需一趟扫描就可以完成排序。 【例】对初始关键字序列12,18,42,44,45,67,94,10就仅需一趟扫描。 需要n-1趟扫描完成排序情况: 当只有最重的气泡位于R[1]的位置,其余的气泡均已排好序时,则仍需做n-1趟扫描才能完成排序。 【例】对初始关键字序列:94,10,12,18,42,44,45,67就需七趟扫描。 ②造成不对称性的原因 每趟扫描仅能使最重气泡"下沉"一个位置,因此使位于顶端的最重气泡下沉到底部时,需做n-1趟扫描。 ③改进不对称性的方法 在排序过程中交替改变扫描方向,可改进不对称性。

勤奋一点网上都可找到,这是帮你拷的。祝你进步!

选择排序:

void select_sort(int a[],int n)        //传入数组的要排序的元素个数

{int i,j,min,t;

for(i=0;i<n-1;i++)

{  min=i;      //min:当前最小值下标

for(j=i+1;j<n;j++)        //扫描余下的部分

if(a[min]>a[j])        //若有其它元素更小,就记录其下标

min=j;

if(min!=i)        //保若最小值不在排序区首位,就换到首位

{t=a[min]; a[min]=a[i]; a[i]=t;}

}

}

冒泡排序:

void bubble_sort(int a[], int n)        //传入数组的要排序的元素个数

{ int i, j, t;

for (j=0; j<n-1; j++)        //n个元素比较n-1轮

for (i= 0; i<n-1-j;i++)   //比较相信的两个数

if(a[i]>a[i+1])          //若大小顺序不符,就交换

{t=a[i];  a[i]=a[i+1]; a[i+1]=t;

}



//冒泡排序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void swap(int *a,int *b)
{
int temp;
temp=*a;
*a=*b;
*b=temp;
}
main()
{while(1){
int m;
printf("\n\n*************_冒泡排序_***************");
printf("\n请输入数组的下标m:\n");
scanf("%d",&m);
int i,a[m];
printf("请输入数组数据:\n");
for (i=0;i<m;i++)
scanf("%4d",&a[i]);

int s,b;
for (s=0;s<m;s++)
{
for (b=0;b<m-1;b++)
{
if(a[b]>a[b+1])
{

int *p,*q;
p=&a[b];
q=&a[b+1];
swap(p,q);
// printf("\na10\n=%d",a[1][0]);
// printf("a[%d][%d]=%da[%d][%d]=%d\n",s,b,*p,s,b+1,*q);

}
}

}
printf("The result is:\n");
for (b=0;b<m;b++)
{
printf("%4d",a[b]);
}
printf("\n\n");
// printf("\n\n%d",a[1][3]);
}
system("pause");
system("cls");
}个人编写,望采纳

int a[10],i,j,k,temp;

选择法:
for(i=0;i<9;i++)
{ k=i;
for(j=k+1;j<10;j++)
if(a[k]<a[j]) k=j;
temp=a[i];a[i]=a[k];a[k]=temp;
}

冒泡法:
for(i=0;i<9;i++)
for(j=0;j<9-i;j++)
if(a[j]>a[j+1])
{
temp=a[j];a[j]=a[j+1];a[j+1]=temp;
}

冒泡法
#include<stdlib.h>
#include<stdio.h>
#include<math.h>
#include<time.h>
int main(void)
{
int f[100],i,m,j,n,c,p,t;
for(t=0;t<100;t++)
f[t]=rand() % 1000;
for(j=1;j<100;j++)
{
c=0;
for(i=0;i<100-j;i++)
{
if(f[i]>f[i+1])
m=f[i],f[i]=f[i+1],f[i+1]=m,c++;
}
if(c==0)
break;
}
for(n=0;n<100;n++)
{
printf("%-4d ",f[n]);
if((n+1)%10==0)
printf("\n");
}
return 0;
}

C语言中选择排序法和冒泡排序法代码。~

选择排序:
void select_sort(int a[],int n) //传入数组的要排序的元素个数
{int i,j,min,t;
for(i=0;i<n-1;i++)
{ min=i; //min:当前最小值下标
for(j=i+1;j<n;j++) //扫描余下的部分
if(a[min]>a[j]) //若有其它元素更小,就记录其下标
min=j;
if(min!=i) //保若最小值不在排序区首位,就换到首位
{t=a[min]; a[min]=a[i]; a[i]=t;}
}
}
冒泡排序:
void bubble_sort(int a[], int n) //传入数组的要排序的元素个数
{ int i, j, t;
for (j=0; j<n-1; j++) //n个元素比较n-1轮
for (i= 0; i<n-1-j;i++) //比较相信的两个数
if(a[i]>a[i+1]) //若大小顺序不符,就交换
{t=a[i]; a[i]=a[i+1]; a[i+1]=t;
}

相关知识介绍(所有定义只为帮助读者理解相关概念,并非严格定义):
1、稳定排序和非稳定排序

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相等的数经过某种排序方法后,仍能保持它们在排序之前的相对次序,我们就
说这种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反之,就是非稳定的。
比如:一组数排序前是a1,a2,a3,a4,a5,其中a2=a4,经过某种排序后为a1,a2,a4,a3,a5,
则我们说这种排序是稳定的,因为a2排序前在a4的前面,排序后它还是在a4的前面。假如变成a1,a4,
a2,a3,a5就不是稳定的了。

2、内排序和外排序

在排序过程中,所有需要排序的数都在内存,并在内存中调整它们的存储顺序,称为内排序;
在排序过程中,只有部分数被调入内存,并借助内存调整数在外存中的存放顺序排序方法称为外排序。

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所谓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一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一般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
*/




/*
================================================
功能:选择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
/*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选出最小的一个数与第一个位置的数交换;
然后在剩下的数当中再找最小的与第二个位置的数交换,如此循环
到倒数第二个数和最后一个数比较为止。

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算法复杂度O(n2)--[n的平方]
=====================================================
*/
void select_sort(int *x, int n)
{
int i, j, min, t;

for (i=0; i<n-1; i++) /*要选择的次数:0~n-2共n-1次*/
{
min = i; /*假设当前下标为i的数最小,比较后再调整*/
for (j=i+1; j<n; j++)/*循环找出最小的数的下标是哪个*/
{
if (*(x+j) < *(x+min))
{
min = j; /*如果后面的数比前面的小,则记下它的下标*/
}
}

if (min != i) /*如果min在循环中改变了,就需要交换数据*/
{
t = *(x+i);
*(x+i) = *(x+min);
*(x+min) = t;
}
}
}


/*
================================================
功能:直接插入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
/*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假设前面(n-1) [n>=2] 个数已经是排
好顺序的,现在要把第n个数插到前面的有序数中,使得这n个数
也是排好顺序的。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全部排好顺序。

直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算法时间复杂度O(n2)--[n的平方]
=====================================================
*/
void insert_sort(int *x, int n)
{
int i, j, t;

for (i=1; i<n; i++) /*要选择的次数:1~n-1共n-1次*/
{
/*
暂存下标为i的数。注意:下标从1开始,原因就是开始时
第一个数即下标为0的数,前面没有任何数,单单一个,认为
它是排好顺序的。
*/
t=*(x+i);
for (j=i-1; j>=0 && t<*(x+j); j--) /*注意:j=i-1,j--,这里就是下标为i的数,在它前面有序列中找插入位置。*/
{
*(x+j+1) = *(x+j); /*如果满足条件就往后挪。最坏的情况就是t比下标为0的数都小,它要放在最前面,j==-1,退出循环*/
}

*(x+j+1) = t; /*找到下标为i的数的放置位置*/
}
}


/*
================================================
功能:冒泡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
/*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对当前还未排好序的范围内的全部数,自上
而下对相邻的两个数依次进行比较和调整,让较大的数往下沉,较
小的往上冒。即:每当两相邻的数比较后发现它们的排序与排序要
求相反时,就将它们互换。

下面是一种改进的冒泡算法,它记录了每一遍扫描后最后下沉数的
位置k,这样可以减少外层循环扫描的次数。

冒泡排序是稳定的。算法时间复杂度O(n2)--[n的平方]
=====================================================
*/

void bubble_sort(int *x, int n)
{
int j, k, h, t;

for (h=n-1; h>0; h=k) /*循环到没有比较范围*/
{
for (j=0, k=0; j<h; j++) /*每次预置k=0,循环扫描后更新k*/
{
if (*(x+j) > *(x+j+1)) /*大的放在后面,小的放到前面*/
{
t = *(x+j);
*(x+j) = *(x+j+1);
*(x+j+1) = t; /*完成交换*/
k = j; /*保存最后下沉的位置。这样k后面的都是排序排好了的。*/
}
}
}
}




/*
================================================
功能:希尔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
/*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中,每次插入一个数,使有序序列只增加1个节点,
并且对插入下一个数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如果比较相隔较远距离(称为
增量)的数,使得数移动时能跨过多个元素,则进行一次比较就可能消除
多个元素交换。D.L.shell于1959年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排序算法中实现
了这一思想。算法先将要排序的一组数按某个增量d分成若干组,每组中
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
对它进行,在每组中再进行排序。当增量减到1时,整个要排序的数被分成
一组,排序完成。

下面的函数是一个希尔排序算法的一个实现,初次取序列的一半为增量,
以后每次减半,直到增量为1。

希尔排序是不稳定的。
=====================================================
*/
void shell_sort(int *x, int n)
{
int h, j, k, t;

for (h=n/2; h>0; h=h/2) /*控制增量*/
{
for (j=h; j<n; j++) /*这个实际上就是上面的直接插入排序*/
{
t = *(x+j);
for (k=j-h; (k>=0 && t<*(x+k)); k-=h)
{
*(x+k+h) = *(x+k);
}
*(x+k+h) = t;
}
}
}



/*
================================================
功能:快速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起止元素的下标
================================================
*/
/*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本质改进。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
扫描后,使得排序序列的长度能大幅度地减少。在冒泡排序中,一次
扫描只能确保最大数值的数移到正确位置,而待排序序列的长度可能只
减少1。快速排序通过一趟扫描,就能确保某个数(以它为基准点吧)
的左边各数都比它小,右边各数都比它大。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处理
它左右两边的数,直到基准点的左右只有一个元素为止。它是由
C.A.R.Hoare于1962年提出的。

显然快速排序可以用递归实现,当然也可以用栈化解递归实现。下面的
函数是用递归实现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改成非递归的。

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最理想情况算法时间复杂度O(nlog2n),最坏O(n2)

=====================================================
*/
void quick_sort(int *x, int low, int high)
{
int i, j, t;

if (low < high) /*要排序的元素起止下标,保证小的放在左边,大的放在右边。这里以下标为low的元素为基准点*/
{
i = low;
j = high;
t = *(x+low); /*暂存基准点的数*/

while (i<j) /*循环扫描*/
{
while (it) /*在右边的只要比基准点大仍放在右边*/
{
j--; /*前移一个位置*/
}

if (i<j)
{
*(x+i) = *(x+j); /*上面的循环退出:即出现比基准点小的数,替换基准点的数*/
i++; /*后移一个位置,并以此为基准点*/
}

while (i<j && *(x+i)<=t) /*在左边的只要小于等于基准点仍放在左边*/
{
i++; /*后移一个位置*/
}

if (i<j)
{
*(x+j) = *(x+i); /*上面的循环退出:即出现比基准点大的数,放到右边*/
j--; /*前移一个位置*/
}
}

*(x+i) = t; /*一遍扫描完后,放到适当位置*/
quick_sort(x,low,i-1); /*对基准点左边的数再执行快速排序*/
quick_sort(x,i+1,high); /*对基准点右边的数再执行快速排序*/
}
}


/*
================================================
功能:堆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
/*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堆排序是一种树形选择排序,是对直接选择排序的有效改进。
堆的定义如下:具有n个元素的序列(h1,h2,...,hn),当且仅当
满足(hi>=h2i,hi>=2i+1)或(hi<=h2i,hi<=2i+1)(i=1,2,...,n/2)
时称之为堆。在这里只讨论满足前者条件的堆。

由堆的定义可以看出,堆顶元素(即第一个元素)必为最大项。完全二叉树可以
很直观地表示堆的结构。堆顶为根,其它为左子树、右子树。
初始时把要排序的数的序列看作是一棵顺序存储的二叉树,调整它们的存储顺序,
使之成为一个堆,这时堆的根节点的数最大。然后将根节点与堆的最后一个节点
交换。然后对前面(n-1)个数重新调整使之成为堆。依此类推,直到只有两个节点
的堆,并对它们作交换,最后得到有n个节点的有序序列。

从算法描述来看,堆排序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建立堆,二是堆顶与堆的最后一个元素
交换位置。所以堆排序有两个函数组成。一是建堆的渗透函数,二是反复调用渗透函数
实现排序的函数。

堆排序是不稳定的。算法时间复杂度O(nlog2n)。

*/
/*
功能:渗透建堆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参与建堆元素的个数、从第几个元素开始
*/
void sift(int *x, int n, int s)
{
int t, k, j;

t = *(x+s); /*暂存开始元素*/
k = s; /*开始元素下标*/
j = 2*k + 1; /*右子树元素下标*/

while (j<n)
{
if (j<n-1 && *(x+j) < *(x+j+1))/*判断是否满足堆的条件:满足就继续下一轮比较,否则调整。*/
{
j++;
}

if (t<*(x+j)) /*调整*/
{
*(x+k) = *(x+j);
k = j; /*调整后,开始元素也随之调整*/
j = 2*k + 1;
}
else /*没有需要调整了,已经是个堆了,退出循环。*/
{
break;
}
}

*(x+k) = t; /*开始元素放到它正确位置*/
}


/*
功能:堆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void heap_sort(int *x, int n)
{
int i, k, t;
int *p;

for (i=n/2-1; i>=0; i--)
{
sift(x,n,i); /*初始建堆*/
}

for (k=n-1; k>=1; k--)
{
t = *(x+0); /*堆顶放到最后*/
*(x+0) = *(x+k);
*(x+k) = t;
sift(x,k,0); /*剩下的数再建堆*/
}
}


void main()
{
#define MAX 4
int *p, i, a[MAX];

/*录入测试数据*/
p = a;
printf("Input %d number for sorting :
",MAX);
for (i=0; i<MAX; i++)
{
scanf("%d",p++);
}
printf("
");

/*测试选择排序*/


p = a;
select_sort(p,MAX);
/**/


/*测试直接插入排序*/

/*
p = a;
insert_sort(p,MAX);
*/


/*测试冒泡排序*/

/*
p = a;
insert_sort(p,MAX);
*/

/*测试快速排序*/

/*
p = a;
quick_sort(p,0,MAX-1);
*/

/*测试堆排序*/

/*
p = a;
heap_sort(p,MAX);
*/

for (p=a, i=0; i<MAX; i++)
{
printf("%d ",*p++);
}

printf("
");
system("pa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