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的宗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宜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算是庙号吧。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成祖开创新时代;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宪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神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熹宗、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古代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庙号为“太宗”的帝王包括汉太宗、唐太宗、明太宗等。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但是李世民最终的谥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所以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广皇帝”,“广”这个谥号就是“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这个意思就是说,李世民虽然保住了太庙社稷,所以庙号是太宗,但是李世民一生的功绩有些名过其实、参假过甚,所以谥号是贬义;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但是李隆基的谥号就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李隆基就是“唐玄宗·明皇帝”,俗称唐明皇,这个意思就是说,李隆基没有保住太庙社稷,所以给了一个贬义的庙号“玄宗”,但是李隆基一生的功绩过于卓著显赫,所以李隆基的谥号就满含褒义。

从唐朝开始有了这种称呼方法,规矩是开拓称祖,守成称宗,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才能称祖,因为他开拓了一个新的朝代,子孙都是享其荫福,但也有例外,后世皇帝有很大的开拓成果时也有称祖的荣光,比如元太祖是铁木真,其孙子忽必烈称元世祖,因为是他在位时灭了南宋,统一中原,明太祖为朱元璋,而第三任皇帝朱棣称为明成祖,虽说是篡位的皇帝,但是他支持郑和下西洋开疆拓土,使万国来朝的举措也使他称祖的行为被认可,再就是清朝,前三任皇帝都称祖,因为是靠这三任皇帝的努力才最终统一中原,他们都有开拓之功,顾都称祖

庙号,皇帝去世以后,要把他的牌位放进太庙,又不能直呼他的名字,因此取一个 号代指他,这就是庙号。庙号一般是“某祖”和“某宗”,开创称祖,守成称宗,也就是说,由某祖建立政权,某宗的责任就是继承某祖的事业并把它延续下去。庙号在唐以前很少,因为不是所有的皇帝在死后牌位都能进太庙,因此最初的庙号也仅仅是有限的几个;从唐以后,大多数皇帝死后都能进太庙,因此庙号也开始泛滥,并且开始带有一定的评价褒贬色彩。
太宗,一般为政权第二代皇帝的庙号,“太”字似乎没什么特定意义。按“太”字的本意理解,就是大的意思。“太”字和“大”字在古书中也常常通用,比如帝王诸侯的继承人应该称为“太子”,古书中也写作“大子”。按宗法制,帝王诸侯的太子相对于其他儿子来说是大宗,其他儿子相对于太子来说是小宗。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似乎太宗指的就是相对于某祖的其他儿子的大宗的意思。个人理解。
“玄”字有多种解释。比如,指玄孙,而碰巧的是,唐明皇李隆基正好是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玄孙;另如,指天,如果从这个意思来理解,可能是后代把李隆基抬高到天一样高的地位。个人理解,或许还有别的意思。唐朝庙号泛滥,或许随便找了个好字,也说不定。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古代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庙号为“太宗”的帝王包括汉太宗、唐太宗、明太宗等。

~

为什么有的帝王称作“帝”,有的帝王称作“宗”?
答:隋炀帝就比较惨了,炀是恶谥,含有否定的意思。到了唐代以后,谥号开始变得非常冗长,而且多是美谥,而庙号则变得常规化,形成了一种规范,所以唐代以后就开始用庙号,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面皇帝一般称“宗”,就有我们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宗最开始用于贤明圣主...

为什么汉代皇帝叫“帝”, 宋朝皇帝叫“宗”,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汉代皇帝叫“帝”, 宋朝皇帝叫“宗,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我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说起。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很多国家都有给皇帝,或是王侯将相等重要人物起“谥号”的习惯,主要是在他们死后,给他们一个盖棺定论,为他们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有赞美的,有批评的。就比如周文王,谥号文,周武王,...

同为皇帝,为何有的皇帝称“帝”,有的皇帝称“祖”或“宗”呢?
答:那么,问题来了,都是皇帝,为何有的皇帝称“帝”,有的称“祖”,还有的称“宗”呢?首先,对于“XX帝”形式的称呼,往往是借助于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汉武帝”这三个字,“汉”代表朝代,“武”是谥号,“帝”则是皇帝的意思。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

高宗,仁宗,中宗什么的,有什么寓意?
答:高宗,仁宗,中宗寓意:祖、宗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皇帝庙号中“祖”和“宗”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
答:皇帝庙号中的“祖”和“宗”,原本上是按照“祖有功有宗有德”的标准,在君王过世之后所给予其祖或宗的称号。庙号的本质 所谓庙号,起因是在古代君王死后都会为其建起专属的庙以用祭祀,原本对于那些于国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为他们追上庙号,以示...

皇帝死了为什么有的叫祖,有的叫宗,有的叫帝,还有人叫皇.
答:称呼皇帝可以用庙号,谥号,年号,徽号 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 商朝 ,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

古代的皇帝称为高祖世宗什么的 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么?有什么说头啊?
答:所以李渊就只能当“高祖”,这是地位第二的庙号,为当不上太祖的有功者预备的。 太宗在宗里面排第一,一般给开国后为巩固政权的皇帝准备的,比如汉文帝,唐太宗等,明成祖的最初庙号也是太宗。 世宗是给地位很高的“宗”设立的,意思是功绩(德)很大要世代祭祀。第一个用此庙号的是汉武帝。

庙号中“祖”和“宗”有什么区别?
答:1、时间不同 所有的开国皇帝庙号都为太祖或者高祖(其实庙号本无“高祖”这一个),例如,曹魏,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晋朝,司马懿是高祖。开国皇帝以外的皇帝这些皇帝一般都为称宗。例如唐朝好皇帝唐太宗,宋朝的宋仁宗,明朝的明英宗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中的绝大多数非开国皇帝,都是称宗的。2、...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宗号分别指什么?
答: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

古汉语中,“祖”和“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答: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刘邦的庙号为太祖、刘恒为太宗、刘彻为世宗、刘询为中宗、刘奭为高宗、东汉刘秀为世祖、刘庄为显宗、刘炟为肃宗。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