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

作者&投稿:斗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3-5岁孩子在个体心智上的发展情况什么样; 

二,系统地还原3-5岁孩子面临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

第一部分

孩子在个体心智上的发展。

3-5岁的孩子在心智上发展得非常快,恨不得每天都出现新鲜的变化,让父母感到特别惊讶。在这个过程中,玩游戏和问问题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分别来说说。

先说玩游戏。玩游戏可是孩子的本能。3-5岁孩子可选择的游戏类型已经非常广,有益智类的,比如棋牌/积木;还有能锻炼身体的,比如球类运动。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应该玩游戏,但是除了益智,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游戏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至少有三个重要的作用,可能是你以前没怎么想过的。

第一个作用是,游戏是孩子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孩子经常会把某种情绪寄托在游戏过程中,玩游戏成为了孩子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

一个案例:主人公是3岁的小男孩查理。有那么一天,查理正在和朋友在院子里玩。他6岁的哥哥突然冲过来,强行把他们推倒,把这两个小伙伴埋在落叶堆里,然后大笑着离开了。这时有意思的事发生了。查理起来之后,招呼朋友开始玩一个幻想的历险游戏。他们假装坐在一艘船上,自己拿着把破扫帚当船桨,船的四周有一群危险的鲨鱼。这个游戏对于查理来说是如此真实,一直到他妈妈来了,他才敢从“船”上下来,因为他觉得那群鲨鱼一直在追杀他们。为什么查理会在这个游戏中玩得这么投入呢?查理设计这个游戏是因为他的哥哥对他施加了小小的暴力行为。查理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因此心中产生了一种搏斗的冲动。然后哥哥已经跑掉了,即使不跑估计也惹不起。于是查理联想到了某个动画片的情节,把他的愤怒情绪通过海上历险记的形成释放了出来。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女孩,叫苏西。她这几天刚上幼儿园,每天都要坚持穿上芭比娃娃的服装。而且老师喊她的名字,她会立刻表示抗议:“我不叫苏西,我叫芭比”。老师觉得很难办,到底是强迫她接受自己就是苏西的现实,还是妥协地用芭比来称呼她呢?后来,老师跟苏西达成了共识——她可以在早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玩扮演芭比的游戏,老师也会配合她,而过了这个时间段,她就要变回去,重新变成苏西。那苏西为什么坚持要玩这个芭比游戏呢?原因是,内向的苏西小朋友在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初来乍到,难免有点紧张。而芭比娃娃呢,是她每天在家都会玩的东西,这个游戏很好地充当了她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让她感到安心。事实上,等苏西度过了最初几天的适应期,她就主动放弃了芭比游戏,因为她的紧张情绪得到了消解,不需要再把自己包裹在芭比的伪装里了。你说查理和苏西他们自己明白为什么要玩这两样游戏吗?很可能不明白。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把游戏设计出来,而且还成功地应对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就是游戏的魅力。

对于孩子来知皮说,游戏还有第二个作用——寻求掌控感。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返老还童,重新变成一个孩子,你是个什么感觉?你肯定需要人照顾,对吧?有人照顾,当然是好事,但所有的东西都要依赖其他人提供,做任何事都要经过父母的允许,可以说是处处受到限制,携渣这种滋味是不是也不太好受呢?所以,孩子虽然小,人家也是需要寻求一些自我认同的。但现实条件又不允许,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辩猛悄呢?相信你也猜到了,那就玩个游戏。

在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不仅有能力照顾自己,还可以去照顾别人。游戏风格写实一点的,过家家,他们找一个需要照顾的宝宝,自己充当爸爸妈妈,那既需要准备晚餐/买东西,又需要上班挣钱。于是他们从现实中的索取者,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奉献者,这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

那游戏风格奔放一点的呢?他们会让自己拥有一根魔法棒,可以轻松变出食物填饱肚子,可以发起攻击打败坏蛋,哪怕受了伤,挥舞一下魔法棒,好了。这种感觉现实生活给得了吗?书里还举了个例子,有个叫安东尼的小男孩跟着妈妈观看一场大型烟火表演。安东尼发现,好玩的机会来啦!他一边看烟火在空中啪啪地绽放,一边用两个小手指指点点,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自言自语。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指挥家,眼前这些灿烂的烟火都是他创造出来的,周围的大几百号人全神贯注欣赏的不是别的,正是他的杰出作品。那在这个过程里,他就获得了足够的掌控感,充分地建立了自我认同。

游戏还有第三个作用——强化性别认知。我们都有这么个共识,男孩和女孩喜欢的玩具不一样。男孩可能会更喜欢 刀剑/枪械/汽车模型什么的,对公仔啊/娃娃啊,往往没什么太大感觉。大多数女孩呢,会跟他们正好相反。孩子们通过玩这些游戏,实际上是在强化他们的性别角色。幼儿园里边有时会见到类似的情形:老师引导一群孩子用塑料做的食物模型,来玩商店买卖的游戏。刚开始呢,男孩/女孩都参与进来了。你当客人,我当店员,忙个不亦乐乎。慢慢地,男孩们就开始觉得无聊了。有个小男孩灵光一闪拿起一个塑料香蕉当成手枪,指着另一个男孩发出“biubiu”射击的声音。你可以想象那个情景,一下子所有的小男孩都坐不住了,随手抓一个物件,然后开始互相地射击。女孩呢,基本不为所动,继续玩她们的购物游戏。

有时家长会觉得过于强烈的性别认同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比如有的女孩穿衣服就穿粉色,画画就画公主。家长就说,闰女你可以穿点别的颜色,画点别的东西。我们有那么多选择,别只盯着这一样。孩子往往一脸的不乐意。另外有些情况,有的孩子会跨越性别,给自己来点不一样的体验。比如,男孩会找个隐蔽的地方玩过家家,抱布娃娃,尝试理解当妈妈是什么感觉,或者是哈哈大笑地穿上妈妈的高跟鞋走来走去。看得多了,家长也有点担心,会不会孩子的性别认同会出现问题?

你看,这就是做家长的瞎纠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既有男性化一面,又有女性化一面。孩子们喜欢某个阶段通过游戏的方式,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这都是在正常范畴内的。而且往往家长越反对,孩子就越坚持。别担心,顺其自然就好了。

所以你看,游戏就是可以这样,从多个角度拓展孩子的认知。此外,3-5岁的孩子还有个特别是,特别喜欢问问题。他们跟雷达一样,仔细地从大人的每句话中找出疑问点,或者是观察身边的事物,一旦发现什么不明白的,就会迫不及待地问为什么。他们想知道,这样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那样东西又是拿来干什么的。他们想了解,恐龙和房子哪个大,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还有,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很感兴趣,掉第一颗乳牙的时候,孩子会兴致盎然地把那颗牙齿翻天覆地研究半天,连带着的,他们还会对屎尿屁这些身体制造出来的废弃物也兴趣十足,经常让父母哭笑不得。

跟他们更小的时候不同,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也已经开始萌芽了。像牙仙子/圣诞老人这些他们过去深信不疑的故事,现在他们有时候会表现出半信半疑的态度。

有个例子:一个3岁女孩萝丝向父母仔仔细细地询问圣诞老人的情况,问父母圣诞老人到底早怎么从烟囱里爬下来的,还有咱家房子又没烟囱,那他打算怎么进来呢?等等。父母一看这下圆不过去了,干脆告诉她这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萝丝听后很平静,不会有吃惊的感觉,她唯一关心的是:我的圣诞礼物怎么办?

上边这些问题,都算是比较好回答的,当父母可没这么容易。有好多现象,成年人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去想个为什么,但孩子会问,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我相信,大多数父母不知怎么回答。

这类问题父母可能真不懂。还有些情况,是虽然懂,但不太愿意回答。什么问题呢?是生和死的问题。几乎没有3-5岁的时候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通常的回答是从山沟里捡来的呀,从白菜地里冒出来的呀,要不就是充话费送的呀。什么说法都有,但就是不实话实说。其实啊,放松点,孩子只需得到一个他能理解的答案就可以了。

比如,你们在公?园看到一个孕妇,你就可以告诉他:“看到那位阿姨了吗?阿姨现在怀孕了,肚子藏着一个小宝宝。这个小宝宝,住在阿姨身体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正在慢慢成长。等长大了点,大夫会帮阿姨把宝宝给取出来。你以前呀,也是这么来的。”

这是生的问题,死的问题可能更棘手。关于死亡,孩子的问题通常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他会问,为什么动物和植物会死。接着会问:那人呢?人会不会死?啊,人也会死,那爸爸妈妈呢?你们有一天也会死吗?

死亡的话题,总是感觉很沉重和残酷,我们平常能不想就不想,但孩子会问,怎么办?

最好的方式,是你带他读一些死亡教育主题的绘本。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推荐两本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当鸭子遇见死神》。借助绘本中那温馨的故事和画面,你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孩子的恐惧,同时也回答了他们心中的疑问,比一味地逃避这个话题,还是要好得多。

总之,在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保护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你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问题很有价值,即使你现在无法给出一个高质量的回答,但你会想方设法,通过上网搜索/翻书,或者借助绘本这样的工作,来尽量满足他。

我们刚才分析了孩子在个体心智上的发展情况。游戏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寻求掌控感,强化性别认知。提问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拓展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

三个层次:

一是和父母的关系,二是跟兄弟姐妹的关系,三是跟其他人的关系。

孩子最核心的一层关系,当然是和父母的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3岁以后的孩子可能会嫉妒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因为他现在已经发现了,父母之间的这层关系是如此不同,以至于连他都是排除在外的。一个明显的嫉妒的表现是,如果父母紧挨着坐在沙发上,孩子会很热衷于做第三者,硬挤到两个人中间。还有估计绝大多数家长都听到过孩子发表爱的宣言:等我长大了要娶妈妈,或者是等我长大了我要嫁给爸爸。不要被他们的这情结吓到,孩子只是因为你们亲密的夫妻关系感到有点受伤,想把这种受伤的情绪传递出去。这好像是在说:让你也尝尝被排挤的滋味吧!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父母最好用适当的方式秀一下恩爱,展示你们夫妻关系的不可替代,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清楚的界限。

举个例子:一个4岁女孩艾米莉,今天特别开心。因为妈妈外出了,爸爸一个人在家陪她。她表现得比平时要更加活跃,给爸爸表演舞蹈。爸爸看得很开心,热情地称赞她,并且建立等她妈妈回来后,再给爸爸妈妈一起表演一次。这个可能在爸爸看来很普通的建议就提醒了艾米莉,她潜意识里那个摆脱妈妈。独自占有爸爸的幻想,是永远不会成真的。

除了恋父和恋母情绪,理解父母手孩子这个三角关系还有一个角度,是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些家庭里,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会有一个专门唱红脸,一个白脸。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一个案例:一个3岁男孩叫安德鲁,爸爸对他期望很高,要求特别严格。因为一旦爸爸说话大声了点,他就赶紧把手里的动作停下来。而他妈妈从来不会在他做事时打断他,经常任由他在家里翻个底朝天。还有,他的爸爸给他设定了固定的活动规律,要定时用餐/按时上床,不然就会受惩罚。妈妈认为安德鲁这么小的孩子,这种方式实在是太死板了。你看,这就是一个白脸,一个红脸。有时爸爸在,有时妈妈在,他的表现完全不同。他不得不来回地调试心理状态,来适应父母不同的要求。

这种分裂的教养方式会彻底搞乱孩子的节奏。对孩子最好的情况是:父母都可以兼唱红脸和白脸。也就是说,父母两人都可以既做到严格管教,又可以温暖地安抚。这样在孩子看来,父母给自己划定的行为边界始终是稳定的/一致的,那么他做起事就会安心得多。

这是第一层,孩子和父母之间。那第二层呢?有的孩子需要面对兄弟姐妹的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弟弟妹妹,那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会比两三岁的孩子适应得好一些,但不管怎么样,他们看到妈妈在全心全意地关注那个新生儿,都会让感到难以接受。这时,他们经常会希望自己能回到小时候,回到父母的怀抱里。

如果遇到两个小孩争执,一般是会斥责大的,这样会让大的觉得不公平,从而导致他们的矛盾更深。

还有一些时候,兄弟姐妹会联合一起对付父母。

兄弟姐妹之间就是这种友谊与竞争并存的关系。很多父母会想说,两个孩子不吵架不打闹多好,但其实友谊与竞争并存才是人之常情。这会让他们有机会早点学习竞争,学习处理冲突,这对孩子顺利发展第三层关系是有好处的。

第三层主要是幼儿园。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这代表着他们开始正式地探索家庭以外的广阔世界。

在幼儿园,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肯定不可能每个小孩都照顾的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孩子需要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结交新朋友是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表现出“人以类聚”的倾向。所以,胆小害羞的孩子会扎堆一起;喜欢闹腾/违反老师规定的凑一起,成为好朋友。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交状态,父母一定要保持和老师的密切联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这是第二部分,介绍了3-5岁孩子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状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临三层关系,一是和父母的关系,有的会出现恋父和恋母情绪,父母要帮助建立界限;二是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友谊和竞争并存,不用强行干涉,让他们自行处理冲突;三是和其他人的关系,孩子开始结交朋友,这需要大人的耐心和引导。

3-5岁孩子在个体心智和社会关系这两方面快速地发展。

个体心智方面: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带有表达情绪/寻求掌控感和强化性别认知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这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时,极大地提升孩子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社会关系方面:孩子对父母存在恋父或恋母情绪,渴望一致的管教方式。兄弟姐妹之间是友谊和竞争并存的关系;上了幼儿园,孩子需要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和想法,结交新朋友,融入集体生活。

最后,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父母和3-5岁的孩子之间可能正处于亲子关系的黄金时期。3岁以前,父母在喂养上要耗费特别大的精力;6岁起,你要为他们的学习劳心劳力,面对给孩子辅导做作业的恶梦; 再之后,他们步入青春期,会回事逃离你的视线。我儿子3-5岁的阶段刚过,这本书经常让我有电影回放的感觉,当中很多让我热泪盈眶的片段。希望这本书能让你重新认识孩子,陪他过好这段黄金时期的每一天。

~

(儿童教育19/100)3~5岁孩子为什么问个不停?
答:一,3~5岁孩子的心智特征是有两个,一个是喜欢玩游戏,一个是喜欢问问题。玩游戏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可以锻炼身体也提高治理。但作者还从另外三个方面来说游戏的作用,一个是表达自我情绪,二是寻求控制感,三是强化性别意识。对于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问问题,两位作者是这样分析的。一来他们的逻辑...

《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
答: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3-5岁孩子心理发展的突出特征。 说起3-5岁的孩子,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个一天到晚疯玩个不停,即时充电无限待机的孩子,也一定会想到那个一天到晚问这问那,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没错,这就是3-5岁的孩子,他们心理发展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喜欢玩游戏、二是喜欢问问题。 我家两个孩子,哥...

三岁以上的宝宝为什么喜欢刨根问底,是好奇心还是故意为之?
答:孩子不仅仅只喜欢问问题,还喜欢搞破坏,这样一来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是一个“问题”孩子,一旦家长有了这个观念的话就会认为孩子这种寻根问底的行为是孩子的故意为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大脑发展非常活跃,再加上这个年龄的宝宝求知欲强,在环境的催化下孩子喜欢刨根问底个不停。

如何看待和对待幼儿阶段喜欢刨根问底,不断追问?
答:如何看待对待幼儿阶段喜欢刨根问底,不断追问,这种事情是很正常的,因为幼儿阶段,他们知道的太少,他们开始有追求知识的能力,所以他们要问很多事情,这是对孩子增长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三岁的小孩子,一天问“几百个为什么”你怎么看?
答:3岁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背后的原因语言发展的需要语言学家们发现,儿童从2岁开始到6岁会进入“语言吸尘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语言呈爆发式发展,他们发现除了睡觉的时间,孩子们平均一个小时会学会一个单词,当孩子能够说得越来越多,他们交流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儿童会进入一个爆发期...

学前儿童大约在几岁以后逐渐出现发问的现象
答:三四岁后,每个小孩都不同,这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已经很强了,好奇心也会加重,就会十万个为什么地天天提问。

说说看为什么孩子总是问为什么呢?
答: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开始有了觉察,觉察到这个世界不是那么简单,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有好多神奇的事情。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这个世界进行表面化地观察,他们想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可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无法解答这一切,所以就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这表明了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创造力...

孩子总是喜欢不停问为什么,父母该如何正确的回答呢?
答:2.考虑到宝宝的认知水平 无论宝宝提出的问题太小儿化或是与生活太远,妈妈都要认真对待,因为对宝宝而言,那也许是在他的心里缭绕了很久,思索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想明白的一个大问题。妈妈回答出来后,宝宝的认知能力就增强了一个台阶,便会去考虑更深入的问题,而不是长期徘徊在老问题上。3.和孩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