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被印在日本货币上的国民大文豪夏目漱石

作者&投稿:枝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派遣大量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国家学习。而近代日本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出自于这些留学生回国后的所作所为。不过,在被派遣到英国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夏目漱石的人回国后却变得愈发古怪。

1900年的英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去英国留学不仅没有让夏目漱石认同资本主义社会,反而使他见识到了藏在这种文明下的黑暗、扭曲和虚伪。况且那个时候出国留学,就意味着要面临举目无亲和经费短缺的问题,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却是理想的幻灭,种种因素压垮了夏目漱石的精神状态。回国后很快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怪人”。

他的古怪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当时脱亚入欧的潮流下,人人都视学习西方文化为圭臬,他却饱读唐诗宋词,喜爱汉学,连笔名“漱石”二字都取自中国的《晋书》“漱石枕流”;第二,对于使日本社会从封建体制,向资本主义蜕变的明治维新,他不觉得这是件好事,甚至在作品中不断揭露社会的丑恶,批判有些人盲目吸收西方文明的种种行为。第三,他的想法异于常人,别人都争名追利时,他却希望和“伟人”、“权威”这些标签划清界限,连政府主动要授予的博士称号都拒绝。就这样一个不求名利又古怪的人,日后的作品反而影响了鲁迅、芥川龙之介等一众文豪。在他死后,还发生了一个恐怕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照片被印在货币上的文学家。

其实漱石的作品很早就被引进了国内,鲁迅也是非常喜爱他的作品,为此还评价说:“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作,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鲁迅的评价是有依据的,首先漱石的作品常常出现在日本的中小学教材上,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文章。此外,朝日新闻曾评选揭晓了一千年以来最受欢迎的50名日本文学家,在两万多张选票中,夏目漱石以3516票位居榜首,足以见其在日本的影响力。

即便有如此大的成就,而日本文学家们的童年似乎都很糟糕。像被祖母拴在身边的三岛由纪夫、缺少父爱的太宰治、父母双亡的川端康成、以及母亲发疯后过继给舅舅家的芥川龙之介等等,包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夏目漱石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夏目漱石本名叫夏目金之助,作为家里的第八个孩子,父母对他的降生并不感到喜悦,一出生就送到别人家去养,又过继给严原家作养子,再后来养父母闹离婚,十岁时回到并不待见他的原生家庭中。十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后回到家中,漱石和家里成员的关系并不亲热。

15岁时生母因病去世,19岁开始离家外宿,23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就读,这一期间的夏目漱石很喜欢创作俳句,还结识了有名的俳句作家正冈子规。

平静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33岁前往英国留学之前。两年的留学经历让他发现:现实中的英国和他以为的文明世界有着极大的反差,庸俗、丑恶的生活现象带给他的体验是冰冷的;另一方面,在伦敦的日本人非常少,孤独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回国后更是恶化成妄想症、狂躁、暴力倾向等症状。

1903年,神经衰弱的夏目漱石返回日本,此时日本国内的形势硝烟弥漫,几乎喘使他不过气来,面临这种形势,他既感到无限愤慨,却又无能为力。他对明治后社会的总体评价是:“人心不足蛙吞牛!”,他认为日本文明是在外因下强行开化的,西方文明则经历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过程,他们是一步一步自然发展出来的,因此他认为这是日本发展中一个先天性缺陷。大量构成西方文明的要素摆在眼面前,明明没有能力吞下消化,还要继续硬吞,这就会导致更加悲惨的结局……对社会发展的担忧令他的精神高度紧张,剧烈的内心矛盾诱发了精神病,使得他动辄疑神疑鬼、一会儿觉得被人跟踪,一会儿认为别人都在害他,或是由于莫名其妙的事情打骂家人,甚至两次提出“休妻”。这段时期糟糕的精神状态给夏目漱石的人生带来了非议,甚至一度有人传言他已经疯了,但是此后的十余年又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代表作《我是猫》,便是在这种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下写成的。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是猫》,你会因夏目漱石幽默、风趣的风格而忍俊不禁,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问世之初是有争议的,特别是自然主义派的攻击,当时自然主义派评论家讽刺《我是猫》为一部庸俗无聊的作品。事实上,正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严重冲突,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才使得夏目漱石把精力都放在大胆和尖锐地批判社会现象上,也就才会有从猫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的荒谬,以及看待所谓知识分子终日碌碌无为的故事。

最后,纵观夏目漱石整个创作生涯,你会发现他的作品里既有汉文学的教养,又有对欧洲启蒙精神的诠释,以及他对日本古典文学特别是和歌、俳句等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三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种知识储备程度和创造力在整个日本文学家里都十分少见,因此夏目漱石才能做到将人生和社会生活都反映得非常深刻,作品也显得非常有格调。总而言之,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是比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所考虑的问题更深刻的,他的后期作品则着力于剖析人物心理,这种人物内心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也是同时代作品所不及的。

除了著作等身外,夏目漱石还为文坛培养了很多青年才俊,像日本文部大臣安倍能成、哲学家阿部次郎、流行作家久米正雄和“代表大正文学”的芥川龙之介等,漱石门下的十一位弟子皆出类拔萃,各领风骚数十年,这些作家在后来的创作中,都很好地继承了夏目漱石的创作风格,为日本近代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鲁迅的资料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答: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展开全部 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大文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更多...

日本的彩印,在日本本土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娱乐?
答:针对类似言论,"教父"艾伯克伦比再次站出来辩护:正如"日本的彩印,在日本本土是一种平民的通俗的娱乐,但当贩运到欧洲,便被视为一种极其精美的艺术。而中国在审美文化上无疑远胜于日本。没有什么比从中国的大众流行商业剧《王宝川》被译为英文即显示出其文学品格一事,更能提示我们中华文明的本质了"。熊式一想必会感谢...

大文豪郭沫若的为人怎么样?
答:另据朱其华在1927年底回忆时,谈到了郭沫若与安琳的关系,他甚至说郭沫若和安琳是色情狂,当众性交。有人认为,朱其华所写全不足信。 1933年前后,郭沫若在外嫖娼,染上性病,并且传染给安娜,一时间手足无措,为此不得不写信给恩师小野寺直助先生,恳求他介绍关东地区的专家名医给予治疗。 郭沫若在日本与于立忱有一段情...

鲁迅资料
答:也被人民称为“中国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野草》散文诗集、杂文集:《坟...

有关于鲁迅的资料
答:也被人民称为“中国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野草》散文诗集、杂文集:《坟...

求郭沫若的资料
答: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沙湾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地,郭老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史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沙湾,"绥山毓秀,沫水...

《藤野先生》读后感
答:八字胡须,鼻梁上驾着一副眼镜,深邃的眼睛中蕴藏着智慧与力量,一看就饱读诗书,知书达理,博学多才。他是大文豪鲁迅最敬佩的一位老师。他个子不高,可是他...在上世纪初的“大日本帝国”,就像是插了一对隐形的翅膀,国民的膨胀之心,简直就像老鼠觉得自己比鸡要大一样俨乎其然。而上世纪初的“大清王朝”,就像是...

日本汉诗文的日本汉诗文的兴衰史
答:兴起与衰落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751年成书)问世的奈良时代一直到当代日本汉诗人的诗作。重点研究菅茶山、赖山阳、正冈子规等汉诗人 早在奈良朝,《万叶集》卷五《梅花歌序》中就这样写道:“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帅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後之...

鲁迅的资料
答:也被人民称为“中国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野草》散文诗集、杂文集:《坟...

鲁迅简介
答: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