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比 从鸿门宴中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作者&投稿:桓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

刘邦:虚伪狡诈、善用人才、随机应变、忍辱负重。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扩展资料:

鸿门宴的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项羽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劲敌,曾与刘邦争夺天下,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而司马迁却不同。扬雄《法言》云:“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爱奇”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才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项羽形象。而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鸿门宴》说案设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一、 刘邦多疑,项羽轻信张良作为刘邦的第一谋臣,可以说,为刘邦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是这样一个才智过人,忠贞不二的手下,刘邦也不是完全推心置腹,信之不疑。当项伯冒着生命危险来告知张良,项羽即将来进攻的消息时,六神无主的刘邦除了反复询问“为之奈何”,还不忘追问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尽管已危在旦夕,刘邦还要坚持核实张良是不是和楚军有什么瓜葛。而项羽呢?仅因为曹无伤的一个密报,尚未加以核实便“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并且当项伯夜间求见他时,“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他竟然不问一句,这些消息如何连夜获得,这些话项伯从何人、何处、何地、何时得之,懵懵然,就相信了项伯的话,如此轻信,岂有不败之理。二、 刘邦狡诈,项羽憨直刘邦的狡诈多端,在《鸿门宴》中,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的非常明显,可见其心机之深,而项羽因刘邦的一句奉承的、暗含陷阱的话(“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便主动而自觉地将自家的细作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一愚鲁而憨直的话,既断了今后沛公方面消息的来源,也暴露了项羽的有勇无谋,粗率轻信。三、 刘邦机敏精细,项羽妇人之仁刘邦在夜间刚听到项伯密报军情时,就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到项羽说出曹无伤后不动声色,回去之后便“立诛杀曹无伤”,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自己轻车简从,不辞而逃,这一系列言行,都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而项羽,面对着他人生中最大的敌人,却仅仅因为其叔叔曾替他美言了几句,并听到了他几句言不由衷的虚伪奉承之语,就怒意全消,还赐酒设宴,相与言欢,在项伯明显的表现出偏袒、保护沛公时,他竟然也不以为意,在本无参会资格的樊哙硬闯宴席之时,他也不以为忤,还口称壮士,赐彘肩及卮酒,当听到沛公不辞而别的消息时,他也没有动怒,反而坦然的接受了刘邦的赠礼,真无王者霸气,却有妇人之仁。四、 刘邦能屈能伸,项羽刚愎自用刘邦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却主动对项伯“兄事之”,且“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项羽面前也谦辞卑礼,唯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些都可看出他能屈能伸的性格,所谓能忍大辱者必有大作为,“将以有为也。”项羽则自我膨胀,贪恋虚名,用刘邦的话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最终致使范增忧病而死,使他的“庶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幸而言中,成了项王为期不远的预言。五、 刘邦深谋远虑,项羽贪图小利刘邦本织席贩履之徒,贪财好色之人。“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先攻破秦之首都咸阳时,本来“欲止宫休舍”,后听了张良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便即“还军霸上”,可见其志不在小,而为了自己更稳固的立好脚跟,他硬是忍痛割爱,以退为进。项羽却对其“秋毫无犯”的深谋远虑没有觉察到,而是坦坦然然的接受了他的一双白璧,“置之座上”,用一对丝毫无用的玉璧换取了自己的大好河山,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就这样轻易的上了年近半百的老谋深算的人的当了。凡此种种,尽管楚汉战争尚未开始,但其实早胜负已定矣!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鸿门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什么道理?
答:但是刘邦确实很聪明的,而且心态也是非常的好,非常的沉稳,他了解项羽的性格,知道此时的项羽是非常生气的,于是他就想火上浇油一把,就派自己的将领去告诉项羽,他想要在关中成王。其实他的意思无非就和项羽说要和他针锋相对,势不两立,所以项羽听到以后更是气的不行不行的,于是就对自己的士兵下...

关于项羽 关于他人品,性格的故事 以及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答:项羽力能扛鼎~作战勇猛。后世评价其有勇无谋,我觉得是不公正的。仅靠勇猛能创造巨鹿,彭城两大实力悬殊的战役是不可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性格,太自视过高,而且残暴,因为自己太强大而遮盖其他人才的光芒。刘邦在对其作战的后期其之前的部下,陈平和韩信一文一武起了很大的作用。......

刘邦的性格特点
答:刘邦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抱负远大。举例:观秦皇帝——“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解释:感慨着叹息道:“啊,大丈夫就应当这样啊”2、知错必改。举例:见郦生——“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高祖本纪》解释...

鸿门宴的书评,大概800~1500字
答:门宴读后感(1) 鸿门宴之时,众多实权派并立。 刘邦、项羽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众多实权派眼中,如果刘邦敢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那项羽杀刘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该。 但是如果刘邦对项羽俯首称臣,项羽只因猜忌刘邦就杀刘邦。在众多实权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项羽固然可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刘邦的军...

刘邦和项羽的差距在哪,韩信又是怎样评价的?
答:而刘邦带兵打仗不行,管理确实一流的。其实,两人最大的差距在于性格上的不同,这个可以从刘邦点将时就可以看出来。 淮阴侯韩信 韩信本来在项羽手下做郎中,还他给他出谋划策,提出的建议总是不被采纳。他认为跟随项羽没有前途,于是离开项羽以后,又投靠刘邦,开始刘邦也没有重视他,让他做了一个仓库管理员。上司犯错...

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他给我们什么启发?
答:这不就是给刘邦机会来日反击吗?所以项羽的失败在我看来是活该。三、刘邦懂得兵不厌诈最后,刘邦能够打败项羽也是因为刘邦“兵不厌诈”,当时刘邦和项羽签订了休战合约,刘邦知道违约反击是最好的机会,所以便直接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不像刘邦那样仁慈。

当时刘邦为何不杀项羽
答: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

红门宴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有和三国演义有怎样的关系
答:鸿门宴是楚汉争霸时项羽想杀刘邦特意设的一个酒宴只是刘邦比较圆滑,项羽心软没杀他!主要是说明一个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与机智。和三国演义的关系就是曹操也为刘备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宴席,也就是后来流传的煮青梅酒论天下英雄的故事……我有事出去,就不多写了~不好意思。

关于鸿门宴
答:门宴 1、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后刘邦乘机入厕,逃回本营。后以之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2、指加害客人的...

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呢?真的是因为自大吗?
答:当刘邦进入汉沽关时,他什么也没做。相反,他把所有东西都封起来,等待项羽把他带走。他什么都不想要。他没有打算和项羽一起当皇帝。在古代,他注重诚信做事。去掉司马迁强加的“扇子过滤器”,我们会发现,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他固执、无知。可以推断,项羽在红门宴上没有注意到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