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然地理有哪些答题技巧或方法?内容具体点的! 高中地理答题思路及技巧?

作者&投稿:卢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自然地理答题技巧:
  自然地理答题思路归纳优化梳理
  一、地球运动类:
  1.区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差别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太阳释放的电磁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人类生产生活的最重要能量来源
  (2)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云量);地势高低(海拔高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太阳大气层的异常现象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产生极光;】
  2.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1)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行星际空间】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大量的液态水】
  3、描述昼夜长短特点
  ☆昼夜长短状况:昼夜长短变化趋势:【时间点、时间段】
  ☆某一日期的昼夜长短描述:昼夜长短半球状况、昼夜长短纬度变化;极昼或极夜范围
  ☆某一段时间的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趋势:
  【----渐长-----渐短;极昼(夜)范围的变化『由-----向---扩大(缩小)』;】
  4、正午太阳高度表述:
  ☆某一日期的随纬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某一地点的随季节变化规律:【哪一天最大,哪一天最小,哪一段期间逐渐增大,哪一段期间逐渐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或最小值出现的区域范围:用纬度范围说明,如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5、季节、日期的表述: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季节:春、夏、秋、冬
  ☆日期: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前后(不能用3.21方式表示)
  6、直射点坐标的表述:【 纬度+经度(地方时12时的经线)】
  二. 天气气候类
  1.对流层特点的表述:
  (1)气温垂直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运动特点: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4)应用:
  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② 对流运动旺盛对登山的影响,(地温最高时,对流运动旺盛;)
  ③飞机飞行高度与飞机遭受的气流状况与此有关。(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
  ④ 逆温影响大气污染的扩散;
  2.大气受热过程的表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天气状况(云量\尘埃)
  应用:①12时太阳高度最高,13时地面温度最高,14时气温最高。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也是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直接原因。)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表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形式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保温作用的因素:大气密度(海拔)、大气成分(温室气体)、水汽含量(云量)
  应用:“露重见晴天”“十雾九晴”,说明天气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表降温快,常出现露、霜以及雾等现象。
  3、昼夜温差大小原因的表述: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弱来解释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下垫面热力性质(陆地>海洋;沙漠>森林)
  地形地势(高原>平原)、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应用:①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大棚
  ②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作物产量大、哈密瓜甜的原理。
  影响年温差大小的因素:①纬度(高纬大于低纬)②海陆分布(大陆大于海洋 ③气候(干旱气候区大于湿润气候区)④地形(平原大于同纬度高原)
  4、锋面系统天气的表述
  (1)冷锋天气的表述: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好。
  ☆冷锋过境时,有大风、多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雨区主要在锋后】
  (2)暖锋天气的表述:
  ☆ 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好;
  ☆ 暖锋过境时,云量增多,有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雨区主要在锋前】
  5.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天气的表述
  (1)气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
  (2)反气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3)应用:
  ①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性高压控制下天气寒冷干燥晴好。
  ② 夏威夷高压(副高),暖性高压控制下天气高温干旱晴好。
  ③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副高影响
  6.气候类型分布的表述:【南北半球、纬度范围、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岸、内陆)】
  7、气候特点的表述:【全年或不同季节的气温、降水特点】
  8、气候成因的表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地表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
  9、气候分析案例: (请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复习)
  ①、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气候面积最大的原因
  a、赤道低气压控制面积大;b、亚马孙平原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地势低,向大西洋敞开,利于暖湿气流的进入和抬升。c、东北东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暖流经过。
  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出现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空气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水热组合发生变化。
  ③ 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的原因
  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 日本东部多雨西部多雪的原因
  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侧,冬季风的背风侧,夏季降水较多。西部位于冬季风的迎风侧,夏季风的背风侧,冬季降水较多。
  ⑤、南美洲温带地区东西两岸气候不同的原因
  分处安第斯山脉两侧、中纬西风带,大陆西岸处于迎风坡,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东岸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是主导因素);
  ⑥、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水汽来源
  深居大陆内部水汽来源主要是北冰洋和大西洋。
  中亚主要为温带沙漠如卡拉库姆沙漠,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我国的塔克拉玛干也是此原因。
  ⑦ 撒哈拉沙漠成为最大沙漠的原因
  A、副热带地区大陆内部和西岸的陆地面积广(亚欧大陆与非洲北部相连)。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离陆信风的影响。
  C、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D、单一平坦的地形(低矮的高原)。
  1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雪线概念:山地终年积雪的下限,即夏季最热月高山冰雪出现的最低海拔高度。
  (2)、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气温(气温高、雪线高,气温低、雪线低)
  ②降水量的大小(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③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
  11.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分析
  A、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
  B、坡向——一般同一自然带阳坡、迎风坡位置高于阴坡和背风坡
  C、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与该山地所在纬度自向高纬度水平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相似
  D数目——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山顶自然带缺少是海拔因素;山麓自然带缺少是纬度因素。)
  等值线
  (一)等气温线判读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高高低低):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缓坡;
  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陡坡、锋面处。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④山地的陡坡等温线密集,山地的缓坡等温线稀疏。⑤锋面处的等温线密集。
  分析气温的影响因素
  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纬度因素(2)、海陆因素(3)、地形因素(4)、洋流因素等
  ☆若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则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
  ☆若等温线在海岸附近弯曲,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成南北走向,则主导因素为海陆因素
  ☆在陆地上,等温线发生弯曲,通常是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
  ☆河谷处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
  ☆山脉处气温较两侧低:等温线由低温凸向高温。如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
  ☆山脉背风坡由于焚风效应使气温升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
  ☆山地(丘陵、土丘)地形:等温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盆地(谷地、洼地)地形:等温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在海洋上,等温线发生弯曲,通常是洋流因素影响的结果。
  ☆寒流流经处气温较两侧低:等温线由低温凸向高温。
  ☆暖流流经处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洋流的流向始终与等温线的凸向一致)
  (二)等降水量线
  1、判断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
  ☆等降水量线稀疏,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
  2、判断海陆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且自沿海向内陆递减,说明降水量受海陆因素影响。
  3、判断地形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脉)影响。
  ☆ 山脉迎风坡,降水量大;山脉背风坡,降水量小。
  4、判断内陆地形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降水少,说明地形闭塞,深居内陆
  5、判断洋流影响
  ☆ 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气温比同纬度的地区气温高,水汽含量多,且暖流对大气底部有加热作用,易使空气产生对流,降水增多;
  ☆ 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气温比同纬度的地区气温低,且寒流对大气底部有冷却作用,不利于空气产生对流,降水偏少
  6、判断大气环流影响
  三圈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 温带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西风带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
  ☆亚热带大陆东岸受季风或来自海洋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多;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更多。
  季风环流:
  ☆ 夏季风控制,降水多;
  ☆冬季风控制,降水少;若冬季风跨越辽阔的海洋,并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也可能多。
  7、判断城市影响
  ☆城市有“雨岛”效应,则等降水量线越往城市中心,数值越大。
  ☆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高大建筑物阻滞天气系统等。
  (三)水平面等压线
  1、判断气压系统
  高压中心: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低压中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压脊:高压凸向低压处
  低压槽:低压凸向高压处
  鞍形区:两侧气压高,两侧气压低,对称分布
  2、判断天气现象
  ☆高压系统 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 天气晴朗
  ☆低压系统 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 中心附近天气阴雨
  ☆高压脊 附近天气晴朗
  ☆低压槽 附近天气阴雨
  3、判断风的方向
  ☆作出风向:先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再作出风向。
  ☆判读风向:风向指风的来向。
  (1)、高空面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3)、台风(气旋系统)的风向——要重点掌握(不仅要静态掌握,还要动态掌握)
  (4)、副高(反气旋系统)的风向
  4、判断风力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风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压距的大小(成正比)有关系。----采用计算法(与判断坡度的陡缓方法一样)
  5、判断季节月份
  ☆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高压强盛,为1月份,北冬南夏
  ☆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为7月份,北夏南冬
  三. 水循环、河流、洋流类
  1、水循环意义的表述:
  (1)联系四大圈层,并在各圈层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2)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再生。
  (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
  (4)对生态、气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描述: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3、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
  ① 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② 渔场成因:【洋流(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大陆架海域;温带海区;河流入海口】
  ③ 海洋交通:
  ④ 海洋污染:
  四.岩石圈类
  1、地形特点的表述:主要从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特点几方面说明
  ☆地形组成——以什么地形为主、面积、占比重
  ☆海拔高度——一般用平均海拔高度说明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表形态——平坦、崎岖、起伏大小
  2、地形区分布特点的表述:
  说清:…(地形区)分布在…(方位);呈…走向(延伸)或…(地貌)广布
  3、用地质作用描述某地区的地形成因。
  ☆地形成因:【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
  ☆全球宏观地貌——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
  ☆区域地形区或地貌——用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解释。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
  ①地壳运动
  ② 岩浆活动----- 火山地貌
  (2)外力作用形成地貌
  ① 风化地貌: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② 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沟谷、河流峡谷、喀斯特地形、侵蚀平原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
  ☆海浪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蚀柱
  ☆冰川侵蚀作用—— 角峰、U型谷、冰蚀湖
  ③ 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作用—— 河流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作用——黄土沉积地形、沙漠(沙丘)
  ☆冰川沉积作用——冰碛平原(中欧、东欧平原)、冰碛湖
  4、构造地貌----“地形倒置”现象的表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地;
  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类
  1.地形对城市影响的表述
  ☆城市的形成(影响因素:城市建设、对外交通、农产供给、城市扩展)
  ☆城市的分布(分布规律、城市数量、城市规模)
  ☆ 城市的形态(平原-----团块状、山区-----条带状、放射状、山地、河流-----组团状)
  ☆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城市兴衰)
  2.世界城市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原因的表述:
  ☆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小,成本低
  ☆交通的便捷
  ☆城市规模易于扩展
  ☆周边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3..冲积扇缘形成聚落分布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
  地势平坦,往往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水资源比较丰富
  4.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影响的表述
  ☆ 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分布格局、运输方式
  5.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分析:
  ☆自然资源特点:种类、数量、质量、分布
  ☆自然资源开发的条件:交通条件、区位条件、技术条件
  ☆自然资源开发的意义:

专家指出,要掌握一些应考策略,总结各种题目的解题方法,并注意检验和训练,强化应考能力。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回归书本,巩固知识体系,突出《考纲》、《说明》的重点。

在总复习阶段,大脑中要一定脉络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是题干在教材之外,答案在教材之内。所以,只要仔细审题,就能够将试题所考内容落实到地理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内,答题就有可能八九不离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涉及每个单元章节的若干考点中,了解哪一考点或哪几个考点相对重要,大胆取舍,有舍必有得。

强调“双基”、突出主干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原则。在高考复习中重点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日期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水资源、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与环境、海洋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环境、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等。另外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比如时间的计算一直都是地理高考的经典选择题目,虽说几乎年年都在考,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一直作为全卷的区分题出现。

注意近几年考查的主干知识。2010年高考命题会在现有的体例、难度和回归教材的特点上,延续现在的命题理念和风格的特色。变化在于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规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近几年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这些主干知识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考查;还有哪些主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近几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课本莫忘细节。考生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把课本上所有内容细细看一遍,许多因为系统复习漏掉的细节,都要重新过一遍。考生千万不要忽略了书上图表下的小字,许多考生复习时粗略带过,到了考场上才追悔莫及。举例来说,往年高考中曾经考过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属于大纲之列,课本上详细讲解的也只限于小字部分。

2、强化限时定量训练,训练解题能力。-

按照高考的题量命题,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完成,逐步提高答题时间和正答率。如此做法着眼点一是如何审题,如何去提取最有效的信息;二是引导考生追求解题思路、过程,适时地给考生进行规律的总结,教给考生方法,让考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

-看书和做题不可偏废

地理学科是对不少文科考生的“软肋”,对部分考生提出的“复习地理是不是该多多做题,看书有没有用啊?”对这一问题,王老师表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学文科的同学都知道,相对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来讲,人文地理较为简单,因此建议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务必把课本理解吃透。

至于自然地理,只要把原理掌握了也很简单,就像给了一数学公式,考生需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公式来面对不同的题。自然地理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图文题的组合,因此需要考生抓住题目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一类,将有助于判断季节时区。难度较大的是等值图一类的题,只要多做多练,记得高高低低一类诀窍也是很有用的。因此自然地理不仅要看书,背死原理,还要多多做题,才能积累经验。现在是四月,应该把每天的复习安排得明确一些,比如练一组题之类。

3、专题复习的方法

至于怎样重组知识,怎样突破专题,应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制定相应的专题及复习方案,为提高效率可采用“看、想、做”的复习方法。

1、看要点、想内容。每个专题已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了一起,看知识要点,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对其中薄弱环节可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好、针对性强。

2、看图、想空间(想原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近年的高考几乎是无图不成题,所以,每天都应要求学生坚持抽时间看图,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错题,可以是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也可以是经典的高考题。把它们归在一起,经常翻看,总结、分析解题的思路,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节课或每个专题教师都要围绕核心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形成规律性的解题模式。在课堂上要注意加强运用例题分析归纳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解题模式的训练和巩固,使学生牢牢掌握。

5、做真题、找感觉。第二轮复习时间紧,搞题海战不可取。但必须适量地做一些“真题” (高考题、经典模拟题或例题),及早找到高考考场感觉,对新情境题型,还要总结解题技巧,寻找对策,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4、有效运用“地理语言”作答,要学会“踩点”。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答题情况看,考生文字表述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答题没有思路;语言不规范(不用地理语言);不全面;没有层次;答不到点上等。究其原因:简答题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学生接触的时间短;没有答题的思路;没有答题的技巧(良好的习惯和地理学科技巧)等。平时的训练不到位。因此,后阶段复习要向失误学习,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非知识性错误,从对错误的分析和纠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组织答案前要充分思考命题者意图,答案要既合题意,又合命题者意图。答案表述要准确精练。作答时,三类材料各有解析特点:文字材料---直接用、总结用;地图和图画材料---解释地图、看图会说话;数字材料---会把数字变文字、重在比较。要认识到规范就是高考分数,规范是张开理想翅膀的重要羽翼。

从对从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可知,答题是否规范越来越成为整张试卷的区分点。能不能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不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都成为当今学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岭。大家应该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答题全面,答题有效性强,最好养成一定的解题习惯即①先读题,把有效的信息画一画;②再根据图例看图,从图中解读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题目问什么,应该调用教材哪部分的内容,题干、图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据分值,思考采分点,用规范、正确的地理语言,突出关键词进行组合答题。

地理解题通常有“三步曲”: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与多端思维能力,所以训练时,不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训练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条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点,条理要清楚,脉络要分明,决不能长篇大论;②层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没把握,怕漏答,可以适当多答几条,但要将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对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词,可采用模糊答法。

5、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除注意复习方法外,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其实“高原现象”并不代表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学习效率的绝对顶点,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点”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在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指导学生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课堂复习和训练要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有些教师对做过的题不想再让学生做,简单的题觉得交给学生做没多大的意思,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6、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引领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的与当前热点问题或热点区域联系起米,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资源及能源问题;三农问题;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问题:中外的友好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比如南堡油田的开发;“嫦娥一号”的发射;孟加拉国热带风暴潮带来的灾害等;例如今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嫦娥一号”上天和探月计划;我国将建第三南极考察站;文昌航天基地建设等等。

二、地理复习的常规误区

误区1:沉迷题海,盲目做题

一些学生由于对“做题”理解的偏差,而误认为只要多做题就能“取得成功”。其实适度的做题是对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做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片面和不深刻,但是习题的知识覆盖面是有限的,它无法覆盖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如果对习题缺乏选择性,就会出现重复的机械劳动,因而练习的收效甚微。为此高三复习不能只做题,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和精练性,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通过训练,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应试技巧。

误区2:忽略基础、求难求深

许多学生对考纲不研究,对考纲的要求不明确,加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不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对基础题不屑一顾,而一味地钻难题,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失误。为此学生在复习中应该熟悉地理主干知识和理解主干知识,要注意查漏补缺,将没有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记忆和掌握,对理解有误的知识要及时加以改正,做到“题不二错”,从而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误区3:主次不分、一味求全

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试题的覆盖率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知识范围进行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主次分清,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在复习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重点知识重点复习;2、常考常错的知识多次复习;3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等理解不够的知识要多下工夫;4、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并多变化问题情境进行思维和解答训练,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为此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复习中应该抓住地理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等值线、气候、灾害、工农业和城市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开发与评价等进行重点复习和加强训练,以求得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误区4:重视解题、忽视过程

到了高三阶段,练习量大增,但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做练习的习惯养成,在做练习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的习惯:1、追求做题的数量而忽视做题的质量;2、审题不认真,在具体做练习时,没有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通读习题材料,没有认真细致地审图。为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时能够关注解答的过程,尤其是解答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障碍,那么在高考中也就不会出现诸如审题、答题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平时的解题中还能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并经常进行解题思路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二轮复习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高考备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让学生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相信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有哪些~

地理材料题常规都是: 分析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地形、土壤、水文、资源等)+分析社会条件(劳动力、市场、地价、科技、交通等)

这是高中地理最经典的几个问答题~~其实课本上(自然地理 区位分析 国土整治里问题)就是最经典的;
我也介绍一下我的小小经验~~(我是高三的)
学地理要:1.多记图(图是要死记的,经纬,具体在哪,旁边有哪个国家……当然小技巧也可以用点)2. 一定要理解原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理解了才可举一反三。3.就是记答题模式,以应对主观题。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1、水土流失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黄土高原为例)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典例:甘肃南小河沟)。
b. (南方丘陵山区)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典例:宁夏沙坡头)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汛)
4、土壤次生盐碱化(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及治理(选修)
组成:西部的缓斜平原、缓斜平原以东的冲积低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主体)、渤海之滨为滨海平原。
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5—10月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9、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
成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对策: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
意义: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①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这些都是最最最常见实用的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自然的天然指南针有哪些
答:方法七:竹林。竹身颜色较为青绿的一面,是朝向南方,较为青黄(黄绿)的一面,是朝向北方,在无风的状况下,竹子的尖端通常是倒向南方的。方法八:大雁,秋天大雁向南飞,春天大雁向北回; 方法九:

中考怎样复习生物地理 ??
答:1、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转换条件等,进而确定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来解题,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2、注意题中的方位词、数量词、连接词。 3、辨清试题类型、性质、明确答题思路、中心内容及解题方法。 4、考虑从大脑知识库中提取哪些有效知识,紧扣哪些得分点,考虑好先答什么,后答什...

自然界的时钟有哪些
答:1. 昼夜节律时钟 昼夜节律时钟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时钟之一。它受到光照和黑暗的影响,使生物体在夜间和白天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模式。例如,许多动物在夜间活动觅食或寻找配偶,而白天则休息。人类也有这样的节律,通常在白天工作或学习,夜晚休息。2. 潮汐时钟 潮汐时钟与海洋的潮汐现象有关。月球和太阳的引...

地理如何学习更简单
答: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

高中 地理
答:我学习得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多看地图,我可以闭着眼睛不世界地图画出来,还有要了解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气候,地形,但是要注意的是,记住原理。高一的地理是最难学的,给你一点资料把。地球运动和日照图专题一、知识结构:二、考点梳理(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

如何判定方向,方位和时间
答:迷途时,只要冷静分析,并根据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判定方位,坚定信心,一定会突破“山重水复”的包围,进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如需求救援,夜间可在高处燃点火堆;白天可燃烟,在火上放上青草,就会发出白烟,每隔十几秒钟放一次青草,正确的方法是每分钟6次.这是世界通用的救难信号.若在森林中,可用斧头、棍棒...

求大神指点地理答题什么叫次生灾害,和普通
答: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

自然界的时钟有哪些植物
答:2. 大约五点,蔷薇绽放出艳丽的笑容。3. 清晨七点,睡莲从沉睡中醒来,展开它的花瓣。4. 下午三点,万寿菊欢快地怒放。5. 晚上七点左右,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如同一轮月光。这些植物能够在生命体内控制时间和空间的质与量,这种机制被称为生物钟。生物钟是所有地球动物的一种生理机制,它决定了...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答: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雨,雪,霜,雾凇等。 生活中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就是降水,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雪是大气固态降水中的一种最广泛、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大气...

60条有关自然灾害的地理知识
答:防震避震小知识 1.地震来时要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待晃动停止后再迅速撤离到楼下的空旷地带。2.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5.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注意高空坠物。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