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与吏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官和吏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投稿:单于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古代官和吏的区分是非常严格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官吏“指的其实是两种人。

一、官和吏的区别: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务。官是正职,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国家干部”。

吏:下等身份,服务于官员,虽然在衙门里做事,但还是相当于百姓。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

2、事业晋升上: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学识好,只要是在任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职的提升。

吏: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只能不断地加强自身技能,为官员服务,以求得到赏识。

3、工作上:

官:官管辖治理一方百姓,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对比与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

吏: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员“服务,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对比于今日,吏则是技术专家,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4、工作稳定性:

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员是外来的,等到任期已满,就要调职去另外的地方做官,这也防止了官员鱼肉百姓的情况发生。

吏:吏是本地的人,熟悉当地的风俗人情,可以为新上任官员提供帮助,只要能得到官员的认可,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官吏一般用来形容官员,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习惯,但,历史上的官吏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一时为吏,终生为吏,永远没有出头的那一天。

对于这个区别,其实细心的朋友在看《水浒传》的时候就有所了解的,当时宋江陪运送花石纲的官员时,那官员嘲笑和讽刺宋江只是一个刀笔小吏,说他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

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以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敏经常说“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说“官吏资本主义”的原因,因为官和僚都是官员。

但其实这一点在宋朝就已经开始了,宋朝开始官场体制有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就是官吏分开,官事科举考来的,只会经史子集,吟诗作赋,至于财政,经济,司法,一窍不通。而经济,财政,司法全部由吏去做,这样地方上的最大利益就是吏,实际上国家政权是操纵在吏的手上。

官和吏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吏见官时虽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讲话的。虽然同样在衙门里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吏”是做事的,比如班头、文书先生、账簿先生、师爷等等,虽然管的事大小不 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能不能办、如何办、办得顺不顺利等。

二:工作性质的不同。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也可以说: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三:最终归宿不同。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同,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论吏道》中说“吏则土著世守”。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就走了,而吏则要一辈子都在这个地方。



区别如下:
1、官位不同
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
2、品级不同
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
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
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
3、身份不同
身份上讲,官和僚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和僚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
4、工作性质不同
官僚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

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官职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官名、官员职责等,但大体上还是分为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比如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和隋唐以后的“三省六部”,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 ...



就是现在体制内跟体制外的区别。 说白了,国家部门正式的都叫官员, 部门自己聘用的都叫吏。

官与吏的区别是什么?~

官和吏的区别: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务。官是正职,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国家干部”。
吏:下等身份,服务于官员,虽然在衙门里做事,但还是相当于百姓。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
2、事业晋升上: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学识好,只要是在任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职的提升。
吏: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只能不断地加强自身技能,为官员服务,以求得到赏识。
3、工作上:
官:官管辖治理一方百姓,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对比与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
吏: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员“服务,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对比于今日,吏则是技术专家,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4、工作稳定性:
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员是外来的,等到任期已满,就要调职去另外的地方做官,这也防止了官员鱼肉百姓的情况发生。
吏:吏是本地的人,熟悉当地的风俗人情,可以为新上任官员提供帮助,只要能得到官员的认可,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官”就是朝廷或者国家的治理者。“吏”只是各级官员从属,既是朝廷或者国家的服务者,也是官员们的服务者,或者在本质上也就是一个“民”。

扩展资料:
小吏视官员为骡子:
胥吏在本衙门的官员面前,无不卑躬屈节,低三下四,唯唯诺诺,一副奴才的样子。然而其内心,未必都买官员的账。在背后,对官员表示不屑的,表示鄙夷的,则大有人在。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杂谈》一书中,谈到了胥吏背后的狂言:“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恽世临,是清代道光年间进士,曾先后任长沙知府、湖南巡抚。”
中进士前,他偶尔去北京一家酒馆喝酒,听到一名胥吏对人说,官场就像一辆车子,我等吏人好比赶车的人,主官和属官好比骡子,我们鞭子一挥,叫他们向左他们就向左,叫他们向右他们就向右。恽世临听了,心中暗暗“怪叹”。
不久,恽世临考中进士,由翰林改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文选司掌管官员的任命、调动,是“跑官”的人要跑的一个部门。
文选司的官员都是有权有势的所谓“热官”,该司的胥吏们也架子大,贪欲大。他们曲解“选法”,即选拔官员的法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地方官员,因而暴富。
参考资料:人民网——吏比官贵:古代官场怪象的现代警示 (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吏 (古代官员)

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把“官吏”统称为政府公务员,而古代“官”和“吏”是有区别的。古代社会,不管是科举制还是察举制或者九品中正制选拔出来的人,他们都是经过国家任命的。他们的官衔都有严格限制,除了中央以外,地方上的“官”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吏。

县令
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右边是官,左面是吏
不过胥吏的地位虽然低,政治影响却大,因为国家事务,尤其是地方行政,实际上是靠胥吏来处理的。进士、翰林出身的“官”们,“学问”虽好,能力却很可疑。他们往往不屑于(其实也未必能)处理繁琐的具体事务。“吏”却是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由于胥吏没有别的出路,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也就更加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专门人才”,并在执法领域“大显身手”。
结果,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官是外行,吏是内行。外行虽然在名义上领导内行,内行却可以在实际上糊弄外行。要知道,帝国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则性意见”,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写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辞和语焉不详的,具体尺度全靠执行者掌握。官们既然不懂行,则升迁的快慢,处分的轻重,赋税的多少,工程的增减,便都由吏们说了算,或者被胥吏牵着鼻子走。
所以,明末的顾炎武,便说当时的情况是“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也”。清末的郭嵩焘,也说有清一代是“与胥吏共天下”。一个王朝的政治,如果居然实际上是由一大批永无出头之日的办事员(胥吏)来操纵的,那光景大约意见可想而知。

官吏分别指什么?
答:如下:1、身份上: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官员。官员就是官员,也就是几长,有等级(一、二、三等)。官员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吏:下级的身份,为官员服务。他们虽然在衙门工作,但也不过是老百姓。然而,官员并不在这个级别,而是由官员自己招募的。2、事业晋升上:官:均为进士,翰林出身,知识好,...

吏什么意思
答:现代的“吏”字由“一”和“史”构成。《说文》中说“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一”字表示井田的边线。整个字的意思是划井田线的官员,由此产生了具体做事官员的含义。二、吏的组词与释义 1、吏部:古代官制中负责选拔、管理和监督地方吏员的机构。2、吏治:指政府或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和人事...

官吏的意思官吏的意思是什么
答:(2)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官吏的词语解释是:官吏guānlì。(1)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2)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结构是:官(上下结构)吏(上下结构)。注...

左大臣和大臣是什么关系
答:右大臣:太政官的长官,虽然是次席,但权限与左大臣相同。当左大臣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出朝或兼任关白时,代行总裁太政官的政务和典礼。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丰臣秀赖都叙任过此职。官和吏的区别:1、身份不同 官的身份等级要比吏的更高,他们通常由中央统一任命。吏则等级更低,并且大多都是由官...

...吏治才是真文章?吏治和官治的区别是什么?什么叫吏治呢?
答:吏是官吏的的总称,皇帝不可能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需要官吏代替其镇守,收取赋税,官吏的清廉与否,直接影响民众对国家的印象,与国家的稳定。两者都是影响自己的统治,前者是统治的基础,后者是统治的条件。所以两者都是真文章。官治没听说过,也没见过。吏治是旧时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对于社会...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有什么区别?
答:这要看朝代的,不同的朝代官职系统不一样的

...第四课中的清朝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史,有官而无史史...
答:吏就是负责具体执行的人员,一般没有什么生职空间,工资也很低,主要靠职务带来的各种孝敬维持生活。前者就如伪共和国的所谓领导,后者就是普通公务员。这里的官指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大臣不用说了,章京也是正式的文官,而且因为接近伪清满狗头子,前途远大,伪清一代,军机章京出身的军机大臣就有二十...

小吏跟官吏有什么区别?
答:小吏一般指官职不入品的公家的人,就像现在的“低级”公务员;而官吏可泛指所有的从政人员。如在古代,平民把捕快和县令都称为官吏,再有身分的人也只喊品的差使为小吏,这就显现出等级之间的差距。

吏与史怎样区别
答:吏字比史字多一横。吏和史是古代官职。一般的吏,多是卒吏,狱吏等最低级的官。史一般都是大官,刺史,安查史等等。吏没等级,史有等级

吏的音序和音节
答:百吏庶民。——《国语·周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韩诗外传》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方苞《狱中杂记》(3) 又如:吏势(官吏的权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