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不复往日荣光,连皇帝都能被宦官诛杀? 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宦官能够控制中央禁军呢?

作者&投稿:穆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道出了安史之乱中的种种乱象。早年间的唐朝,有了贞观之治,进入全盛时代。虽然有武周称帝这样的插曲,不过根基并未动摇。

而且,还有后来的开元盛世,彼时万国来朝,好不热闹。但是这一切,从安史之乱以后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唐朝变得不像唐朝,再也不复往日荣光,反倒是祸患频仍,甚至连皇帝都能被宦官诛杀。

所以,很多人眼里,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看上去像两个不同的朝代,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战争遗留,并未得到充分解决

《旧唐书》"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安史之乱时,造成的祸患,不论在史书中还是杜甫的诗歌里,都很常见。

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那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唐代宗千辛万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叛乱,但是社会生产力仍然未得到有效的恢复。

1.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战争拼的就是人力物力,谁没有了军队,就从地方上征壮丁。犹如绞肉机一般的往战场上填送,而且赋税徭役方面自然是要加重。这一点不论叛军还是唐军,是都会去做的,叛乱平定以后,自潼关到虎牢关之间的百姓户数不过百十余口。

可以说是"千里无鸡鸣,而路不拾金"。很多人口繁多的的大都市,都变得萧条不堪。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的邓州,在天宝年间,户数共计万余,到了唐代宗主政,登记造册的时候,不过区区二百余户。对于古代小农经济而言,人口就是最大的生产力。

虽然正统王朝李唐又重新主政中原,但是统治者们并未推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倘若唐代宗或者唐宪宗等人能够学习汉初的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想必恢复大唐恢复成往日的光彩,那也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他们做的除了眼巴巴的着急,就是弄一些不切实际的国策。

2. 皇帝在战乱创伤上撒盐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各地的百姓对王师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奈何,他们没有想到,竟然遭到了卸磨杀驴的下场。因为人口少,生产力上不去,税收也寥寥无几。所以,皇帝们就给各路节度使施加压力,主要还是以东南八道为主。

因为,安史之乱中南方各省普遍受到的影响要小一些。这等于是唐宪宗把全国的经济压力,担在东南省份的肩膀上。而那些封疆大吏们,为了完成任务,开始横征暴敛。什么"暴刑暴赋",什么"重加税率",这都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甚至,传统的中原富饶之地都被搞得"无力,为之损曲"。百姓们觉得,安史之乱平定,倒还不如不平定。而且,实在是压的他们喘不过气。于是唐朝境内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尤其是宝应元年,东南各省的袁晃之乱还有方清之乱以及张度之乱还有舒昭之乱,给本来就奄奄一息的李唐王朝雪上加霜。

但凡他们还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都不会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去叛乱。因此,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衰败的原因,主要就是皇帝们没有及时的与民休息。反而是给大家加重负担,导致朝廷和百姓离心离德,怨声载道。

基础都没有打好,又何谈再去起高楼,恢复往日的荣光。其实安史之乱以后的皇帝们就应该把唐朝当成一个新兴的王朝去看待。好生的对待百姓,让他们修养生息,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二)、不复存在的"伪繁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君主集权制的社会,天下兴亡只和皇帝一家有关系。至于说什么百姓生活富足,那都是不现实的。

因为国家的富强,是通过皇权竭力的压榨百姓得来。而先唐的辉煌,是因为百姓手里有些东西,而且也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安史之乱以后,百姓手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能让你盘剥压榨的了,而你还用高压政策,自然会适得其反。

1. 皇权削弱,集权变得相对宽松

安史之乱让天下子民都知道了,原来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遇到战乱也是如此的慌不择路。因此,天子的威严在他们心中大打折扣。而且,安史之乱的平定少不了各路节度使的功劳。虽然最初他们并未出现割据的现象,但是对皇帝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

此前唐朝的繁荣,那是建立在绝对的君主集权基础上的。就是皇帝说要怎样,所有人便都会怎样。到了平定以后,大家都恃功自傲,认为平定叛乱各自都出力了。

皇帝不应该再以完完全全命令的语气和自己说话,而且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考量。而且,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河朔地区边防空虚。

吐蕃人趁虚而入,借机占有了不少的领土。河西走廊尽数归于吐蕃之手,而那边的节度使仰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也不听从指挥。如此一来,唐朝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大打折扣。

2. 宦官主政,朝堂乌烟瘴气

唐肃宗可以说是给他的后世子孙们"开了个好头",他的成功上位离不开宦官李辅国的帮助。而李辅国也是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虽然他被唐代宗所除,可是后世的帝王们大都极其信任身边的宦官,任由其祸乱朝纲。

"汉、唐相去五百岁,产乱取亡犹蹈一辙,非天所废,而人谋洄刺乃然邪"。唐朝和汉朝,这两个国人提及非常骄傲的王朝,却通通都亡于宦官主政。唐德宗年间,还把兵权给了宦官,他们本身还掌握着国库的管理权,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这些人又没读过书,也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喜欢内斗,懂得如何讨好皇帝。所以,国家在这些人的带领下,能够恢复先唐的荣誉,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很早以前,唐朝就定下了宦官不能担任三品以上官员的规矩,但安史之乱让皇帝们普遍信任宦官。这些人把持朝政,但会的只是贪赃枉法和打击异己,甚至努力做到把权力凌驾于皇权之上。

国家是李家的,又不是他们家的。他们知道,自己不定什么时候就下台了。所以,趁着得势的时候,赶紧把财富都积累够了,后半生无虞即可。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皇帝是国家的顶梁柱,只要他开始胡作非为,那国家定当是好不了的。天下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上苍能够赐予他们一个仁君,一个明君。但即使是昏君,百姓们也无计可施,只能一昧的忍受罢了。

(三)、战乱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然而继任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力出众者。即使有,也英年早逝。人口锐减,导致脆弱的小农经济走向破裂。而又没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其恢复,这就彻底的动摇了国家的根本。

1. 难以适应的巨大转变

因为皇权的衰弱,很多边疆地区都是人口隐瞒不报。但是人家主政的官员,自己知道到底有多少户,那赋税自然就进入了地方财政,而不是进到中央朝廷的口袋。所以,唐朝的皇帝想要实现复兴,那是很困难的。而且,这个困难,也是一环套一环。

原先引以为傲的丝绸之路,因为河西走廊的失守,只得转变为海上丝绸之路。如此一来,想要收回成本,要比原来困难许多。

而且,因为战乱,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也越来越穷。富人们开始想方设法的兼并土地,招收佃户。而此时的国家财政收入,只得由原来的农业税为主转变成工商税。这和早年间的唐朝税收制度,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统治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发展的税收政策,如此才能实现复兴。而不是一昧的按照祖宗家法,来治理国家。

2. 历史遗留问题的大爆发

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专制国家,自然而然的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唐朝的兵役制度,原先一直是府兵制,直到玄宗年间才有了募兵制。如此一来,倒是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后,外也没守好,内也没守好。

"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们趁着战乱,不断的扩充地盘,加强军权。这其实就是后来,黄巢起义,藩镇割据的前兆。地方的财政,都流入了节度使的口袋,国家还怎么集中力量。

而且,彼时经济中心逐步向南迁移。唐肃宗和代宗都看到了这一点,然而他们没有加以保护,反而是横征暴敛,不断地从那边增加税赋。唐武宗和唐宣宗二人征战北方,靠的也都是来自东南各省的财政收入。

结语:

在很多人的心里,自从唐玄宗出逃四川的那一刻,唐朝就已经亡了,这也是为何唐朝不如往日的原因。它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无法再让后人把它当作来自古代的骄傲。这其实就是君主专制的通病,即使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也会因为其他问题而衰败,灭亡。



这是因为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那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唐代宗千辛万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叛乱,但是社会生产力仍然未得到有效的恢复。那些封疆大吏们,为了完成任务,开始横征暴敛。而且 皇权削弱,集权变得相对宽松 。宦官主政,朝堂乌烟瘴气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皇帝,亲小人,远贤臣。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是节度使割据已成定局,皇帝的权威大大降低。

因为在那个时候,皇帝的权力是比较低的,可以说是大权旁落,只要有权力有兵力人都可以杀了他们。

“安史之乱”爆发,无数大臣、豪族都没有逃脱叛军的屠刀,门阀士族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不过还好,剩下的幸存者依然可以把断裂的朋友圈重新连接,开启晚唐辉煌的大门。
(2018·新课标)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不复往日荣光,皇帝都能被宦官诛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道出了安史之乱中的种种乱象。早年间的唐朝,有了贞观之治,进入全盛时代。虽然有武周称帝这样的插曲,不过根基并未动摇。
而且,还有后来的开元盛世,彼时万国来朝,好不热闹。但是这一切,从安史之乱以后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唐朝变得不像唐朝,再也不复往日荣光,反倒是祸患频仍,甚至连皇帝都能被宦官诛杀。
所以,很多人眼里,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看上去像两个不同的朝代,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战争遗留,并未得到充分解决
《旧唐书》"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安史之乱时,造成的祸患,不论在史书中还是杜甫的诗歌里,都很常见。
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那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唐代宗千辛万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叛乱,但是社会生产力仍然未得到有效的恢复。
1.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战争拼的就是人力物力,谁没有了军队,就从地方上征壮丁。犹如绞肉机一般的往战场上填送,而且赋税徭役方面自然是要加重。这一点不论叛军还是唐军,是都会去做的,叛乱平定以后,自潼关到虎牢关之间的百姓户数不过百十余口。

可以说是"千里无鸡鸣,而路不拾金"。很多人口繁多的的大都市,都变得萧条不堪。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的邓州,在天宝年间,户数共计万余,到了唐代宗主政,登记造册的时候,不过区区二百余户。对于古代小农经济而言,人口就是最大的生产力。
虽然正统王朝李唐又重新主政中原,但是统治者们并未推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倘若唐代宗或者唐宪宗等人能够学习汉初的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想必恢复大唐恢复成往日的光彩,那也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他们做的除了眼巴巴的着急,就是弄一些不切实际的国策。

2. 皇帝在战乱创伤上撒盐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各地的百姓对王师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奈何,他们没有想到,竟然遭到了卸磨杀驴的下场。因为人口少,生产力上不去,税收也寥寥无几。所以,皇帝们就给各路节度使施加压力,主要还是以东南八道为主。
因为,安史之乱中南方各省普遍受到的影响要小一些。这等于是唐宪宗把全国的经济压力,担在东南省份的肩膀上。而那些封疆大吏们,为了完成任务,开始横征暴敛。什么"暴刑暴赋",什么"重加税率",这都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甚至,传统的中原富饶之地都被搞得"无力,为之损曲"。百姓们觉得,安史之乱平定,倒还不如不平定。而且,实在是压的他们喘不过气。于是唐朝境内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尤其是宝应元年,东南各省的袁晃之乱还有方清之乱以及张度之乱还有舒昭之乱,给本来就奄奄一息的李唐王朝雪上加霜。
但凡他们还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都不会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去叛乱。因此,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衰败的原因,主要就是皇帝们没有及时的与民休息。反而是给大家加重负担,导致朝廷和百姓离心离德,怨声载道。
基础都没有打好,又何谈再去起高楼,恢复往日的荣光。其实安史之乱以后的皇帝们就应该把唐朝当成一个新兴的王朝去看待。好生的对待百姓,让他们修养生息,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二)、不复存在的"伪繁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君主集权制的社会,天下兴亡只和皇帝一家有关系。至于说什么百姓生活富足,那都是不现实的。
因为国家的富强,是通过皇权竭力的压榨百姓得来。而先唐的辉煌,是因为百姓手里有些东西,而且也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安史之乱以后,百姓手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能让你盘剥压榨的了,而你还用高压政策,自然会适得其反。
1. 皇权削弱,集权变得相对宽松
安史之乱让天下子民都知道了,原来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遇到战乱也是如此的慌不择路。因此,天子的威严在他们心中大打折扣。而且,安史之乱的平定少不了各路节度使的功劳。虽然最初他们并未出现割据的现象,但是对皇帝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

此前唐朝的繁荣,那是建立在绝对的君主集权基础上的。就是皇帝说要怎样,所有人便都会怎样。到了平定以后,大家都恃功自傲,认为平定叛乱各自都出力了。
皇帝不应该再以完完全全命令的语气和自己说话,而且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考量。而且,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河朔地区边防空虚。
吐蕃人趁虚而入,借机占有了不少的领土。河西走廊尽数归于吐蕃之手,而那边的节度使仰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也不听从指挥。如此一来,唐朝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大打折扣。

2. 宦官主政,朝堂乌烟瘴气
唐肃宗可以说是给他的后世子孙们"开了个好头",他的成功上位离不开宦官李辅国的帮助。而李辅国也是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虽然他被唐代宗所除,可是后世的帝王们大都极其信任身边的宦官,任由其祸乱朝纲。
"汉、唐相去五百岁,产乱取亡犹蹈一辙,非天所废,而人谋洄刺乃然邪"。唐朝和汉朝,这两个国人提及非常骄傲的王朝,却通通都亡于宦官主政。唐德宗年间,还把兵权给了宦官,他们本身还掌握着国库的管理权,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这些人又没读过书,也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喜欢内斗,懂得如何讨好皇帝。所以,国家在这些人的带领下,能够恢复先唐的荣誉,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很早以前,唐朝就定下了宦官不能担任三品以上官员的规矩,但安史之乱让皇帝们普遍信任宦官。这些人把持朝政,但会的只是贪赃枉法和打击异己,甚至努力做到把权力凌驾于皇权之上。
国家是李家的,又不是他们家的。他们知道,自己不定什么时候就下台了。所以,趁着得势的时候,赶紧把财富都积累够了,后半生无虞即可。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皇帝是国家的顶梁柱,只要他开始胡作非为,那国家定当是好不了的。天下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上苍能够赐予他们一个仁君,一个明君。但即使是昏君,百姓们也无计可施,只能一昧的忍受罢了。
(三)、战乱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然而继任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力出众者。即使有,也英年早逝。人口锐减,导致脆弱的小农经济走向破裂。而又没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其恢复,这就彻底的动摇了国家的根本。
1. 难以适应的巨大转变
因为皇权的衰弱,很多边疆地区都是人口隐瞒不报。但是人家主政的官员,自己知道到底有多少户,那赋税自然就进入了地方财政,而不是进到中央朝廷的口袋。所以,唐朝的皇帝想要实现复兴,那是很困难的。而且,这个困难,也是一环套一环。

原先引以为傲的丝绸之路,因为河西走廊的失守,只得转变为海上丝绸之路。如此一来,想要收回成本,要比原来困难许多。
而且,因为战乱,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也越来越穷。富人们开始想方设法的兼并土地,招收佃户。而此时的国家财政收入,只得由原来的农业税为主转变成工商税。这和早年间的唐朝税收制度,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统治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发展的税收政策,如此才能实现复兴。而不是一昧的按照祖宗家法,来治理国家。

2. 历史遗留问题的大爆发
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专制国家,自然而然的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唐朝的兵役制度,原先一直是府兵制,直到玄宗年间才有了募兵制。如此一来,倒是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后,外也没守好,内也没守好。
"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们趁着战乱,不断的扩充地盘,加强军权。这其实就是后来,黄巢起义,藩镇割据的前兆。地方的财政,都流入了节度使的口袋,国家还怎么集中力量。

而且,彼时经济中心逐步向南迁移。唐肃宗和代宗都看到了这一点,然而他们没有加以保护,反而是横征暴敛,不断地从那边增加税赋。唐武宗和唐宣宗二人征战北方,靠的也都是来自东南各省的财政收入。
结语:
在很多人的心里,自从唐玄宗出逃四川的那一刻,唐朝就已经亡了,这也是为何唐朝不如往日的原因。它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无法再让后人把它当作来自古代的骄傲。这其实就是君主专制的通病,即使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也会因为其他问题而衰败,灭亡。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从盛世的巅峰滑落。唐朝中后期面临的最大政治问题有三: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党争剧烈;三是宦官专权。唐朝宦官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是中国古代权势最大的宦官集团。

唐朝宦官之所以能够废立皇帝,主要原因就是唐朝宦官是中国古代唯一控制中央禁军的宦官集团,自然权势大到连皇帝也很难遏制。那么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宦官(太监)为什么能控制禁军呢?

唐玄宗在位时开始任用宦官在军中任职,比如高力士、杨思勖等等。特别是到了统治后期,唐玄宗派遣很多宦官出任监军。这些监军宦官权力极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都死于监军宦官之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调驻扎在西北的神策军平叛,而神策军的监军宦官鱼朝恩则利用平叛战争逐渐控制了神策军。之后皇帝唐代宗数次因为兵乱逃出长安,幸亏神策军的保护才得以无恙。

因此唐代宗对神策军厚赏有加,鱼朝恩也凭此成为唐朝权倾天下的专权大宦官,连郭子仪、李光弼都受其指挥。虽然后来唐代宗用计暗杀了鱼朝恩,但神策军依然是鱼朝恩派系的武将统率。

唐德宗登基后试图削弱宦官对神策军的控制,任命司农少卿白志贞统领神策军。可是在建中四年(783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白志贞玩忽职守,导致大唐天子唐德宗被叛军赶出了长安。

唐德宗在“泾原兵变”后不再相信外臣,不仅将神策军重新交给宦官统帅,还将神策军提升为皇帝禁军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部队。唐德宗还专门规定:禁军最高统领必须由宦官出任。
在皇帝诏命和神策军的帮助下,唐朝中央的禁军基本被宦官控制,而忠于朝廷中央的军队也必须有宦官监军。于是宦官集团几乎控制了唐朝中央的巨大部分军队,自然就可以废立皇帝了。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
答:而节度使辖区内的所有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所以说当时的节度使就是在唐朝中央政府之外的一个独立的王国.在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中央为了抵御叛军进攻,所以就把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唐王朝在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并且让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无法恢复盛世呢?
答:人们常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内部藩镇林立,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各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情况严重,但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没有要撤除藩镇的意思。为什么?因为根本撤不掉。为了抵御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唐朝不得不向其他的藩镇...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没有灭亡,反而还存在了近150年?
答:好不容易出了唐宪宗这个中兴之主却又遭到太监暗杀,后来的“小太宗”李忱又是个短命鬼,之后的皇帝就没有什么说得出的成就了。随着皇帝的无作为,藩镇坐大,农民起义等一系列问题爆发,唐朝终究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能在安史之乱后撑过了近150年,也实属不易了。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为何就走上了一蹶不振的路?
答:“河朔三镇”俨然已经成了独立王国,他们“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此时已经无力平定藩镇,只好进行安抚,自此就再也没法彻底将其根治。后来藩镇甚至接连挑战朝廷权威,朝廷派兵镇压,反而屡吃败仗。唐朝因藩镇问题,始终无法恢复昔日的强盛局面,日渐衰落。到了唐朝末年,...

安史之乱之后,为什么强盛的唐朝不能再次崛起呢?
答: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以上就是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能苟延一百多年?
答:唐玄宗知道他们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自信自己能够掌控他们,能够掌控唐朝的政局,就是他的这种自负葬送了唐朝的大好局面。在安史之乱之后,人心惶惶,地方势力崛起的很快,唐朝的中央政府已经控制不了地方势力,但是也没有一个地方势力能够完全战胜中央的势力,所以唐朝一直处在一个灭亡的边缘,需要一些时间...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有不少的忠臣良将,可为什么就是无法复兴呢?_百度...
答:另外,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分化其将领,朝廷许叛军将领就地成为唐朝节度使,只是改换旗号,依然各自为政,不尊号令。所以安史之乱平定后,各地节度使都割据一方,朝廷再想换人,已然不可能。甚至出现节度使去世后,都由他们的兄弟子侄接任,强令朝廷同意。唐中后期也有一些有些抱负的皇帝对不尊号令的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能苟延一百多年?
答:直到朱温出现,才将破灭的唐朝取而代之,从而建立了梁朝,可是事实证明,梁朝并没有存活太久,这也足以说明之前所说的理由是有非常充实的证明,唐朝并不是能够轻易取代的,这主要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安史之乱后带来的利益分配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利益是主导国家安定和谐统一发展的根本需求。

大唐正值盛世,国力强大,为何安史之乱后就不行了?
答:而这两个时期的分水岭则是安史之乱,照理说,安史之乱只持续了八年,按照大唐积攒的国力,完全可以恢复以往的盛世,但很不幸,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大唐反而是调转直下,彻底跌入了深渊。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一蹶不振、走上末路了呢?在玄宗时期,唐朝虽然国力达到了鼎盛...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何唐朝仍能衰而不亡,延续150年?
答:再到后来的唐玄宗,他上位之后对一些朝廷内的腐败官员进行了一次大清理,整顿了许多的弊端,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在后世被人们称之为“开元盛世”,但是在安史之乱过后,唐朝的国力有所下降,但是唐朝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劲的,毕竟在前几个朝代都发展的非常好,而且安史之乱过后,唐朝也出现过几位有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