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闺女”指的什么样的女子,什么年龄段的,为什么叫黄花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花 古人常说黄花闺女,用以形容女子,而这黄花到底是什么花呢?

作者&投稿:鲍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花闺女,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而且能保持贞节。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

其实所谓“黄花”,指的是古时妇女额前的一种装饰,又称“花黄”。当时的妇女喜欢用黄颜色的粉在额头上画出各种花鸟形状,或是用金黄色纸剪成花鸟形状贴在额头。



古人创造了各种年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非常有趣味,有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先谈谈小孩子的称谓 。 襁褓,原意是背负,包裹婴儿用的布兜和系带。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幼年少年时期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有“儿童、幼儿”的意思。也有说“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红楼梦》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小髻,像一对小羊或小牛的角,称总角,《诗经 齐风 甫田》:“总角 兮。”角,小髻;“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自然下垂。后人用“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古人在战场上“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讥讽一个人年幼无知。两军对垒,互相骂阵:“咄!黄口小儿,放马过来,一决雌雄!” 语出《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意思是:孔子看到捕鸟人捉到的都是小鸟儿,就问他:“为什么大的鸟儿捉不到呢?”捕鸟人说:“大鸟儿警觉,所以不好捉,小鸟儿贪吃,所以好捉得多。”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对小女孩的称谓中,黄毛丫头用得比较多,指年幼的女孩子,有戏谑或轻侮意味。民间“黄毛”指小孩,如:黄毛小子 ,黄毛丫头。在古代,女孩小时候梳的头发的形状很象是树丫,所以就叫丫头;又因为小女孩还未发育成熟,头发稀稀拉拉的,常常有些发黄。另一说法是:“黄毛”原来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头发是黄的,后来就引申为年龄小,不懂事,所以“黄毛丫头”称呼主要是强调这方面。如“她不过是一个黄毛丫头,不懂事,大人您别计较”;在某些环境下还有一层轻视的意思,如“一个黄毛丫头,还敢和我斗。” 对小女孩来说,这种称谓实在不怎么样,让人觉得有些美感的说法是“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用“豆蔻年华”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民间还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黄花闺女,指未婚女子,处女。传说“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南北朝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 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关于女孩子年龄的其它说法还有:金钗之年指女孩十二岁;舞勺之年是女孩十三到十五岁 ;舞象之年是女孩十五到二十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是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是女子二十四岁 ;出嫁叫标梅之年 。这些都用得较少。女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年龄是“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孩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与之相对应的是成年男子,称“弱冠”,指男子20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束发戴冠,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礼记 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有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我们谈论古代年龄的称谓,必须记住孔子的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基于他这句话,就产生了下面这些称谓志学之年: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或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天命、知命之年:是指男子五十岁,“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当然五十也可以说成“半百”,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耳顺、耳顺之年: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和花甲之年一样。花甲:干支纪年法中,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从心之年:“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70岁为“从心之年”。 七十岁常用的称谓还是“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有趣的是,民间说法“黄毛丫头”中的“黄毛”指小孩子,但“黄发垂髫”里的“黄发”却指老人。那是因为人老了,头发由黑变白,黑白相间,称为“二毛”,“不获二毛”(意为捉俘虏时,不捉敌方的老兵);又全部变白,称“皓首”,再由白变黄,所以说成“黄发”。这三个词都是泛指老人。如果更老一点,像我们说的“七老八十”了,就用耄耋。耄[mào],《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耄。”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合起来, “耄耋”是指人高寿的意思。所以后人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

现在的含义就是:只要是处的

未出阁的青年处女,男孩好像没称呼!

“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是指什么?为什么用来比喻处女?~

“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是指菊花,用来比喻待字闺中的女子或处女。
将黄花比喻处女的原因是,黄花原是菊花,菊花品质高洁,陈毅有诗《秋菊》:
秋菊能傲霜,
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古代将女子的贞洁看得十分严重,出嫁前若是和别的男人有染,就会被社会舆论谴责为败坏风俗,连累家人出门也会无脸见人。丈夫死后推崇守节,立贞洁牌坊,此谓“一女不侍二夫”。所以女子的贞洁能跟男人的骨气、气节相提并论,常将青松、翠竹比喻男人有骨气,有节操,而菊花就用来形容女子能守身如玉。
不过现代人把节操看得淡了,很多女子第一次出嫁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处女了,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开放,人们对是否是处女也不那么看重了,何况中国现在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对很多农村出来的小伙来说,能娶到老婆就已经很不错的了,还管她是不是处女呢。因此,如今的黄花闺女多半是用来形容未婚女子,至于未婚女子是不是处女,天知道。

我们常用“黄花”来形容待字闺中的女孩子,而黄花就是现在通常说的菊花。但黄花闺女的由来却不止是菊花这么简单,“黄花闺女”中的黄花和梅花也有联系。

首先来看看黄花和梅花的关系。黄花闺女这个词来自一桩轶事,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外貌非常漂亮的公主,有一年冬天,这位公主在宫中花园游玩时恰逢花落,待公主在树下小憩时,有几朵梅花落在她的眉间,花瓣带着霜降过后的潮湿,在她眉心留下了梅花印。宫中的女孩子们看到之后,认为这种妆貌非常漂亮,于是纷纷开始效仿,化上了梅花妆。

但古代制作工艺有限,人们不能常常得到梅花这种时令花的花粉,只能用日常能够见到的花代替,而这类花研磨出来的花粉是黄色的。未出阁的女孩子们用这种花粉在眉心画上花瓣的形状,这种妆容曾风靡一时。因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后来人们便将未嫁的女孩子称为黄花闺女,而黄花的源头,其实就是梅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黄花就是指菊花,古代的文人骚客爱菊者甚多,很多诗人爱以菊花自比,以表自己的情思,人们将菊花比作女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将未出阁的女孩子比作品性高洁的菊花,以此突出女孩子性情的单纯和身体的贞洁。所以黄花闺女就成了年轻、未出嫁的女子的代名词。同时,因菊花多为黄色,恰好印证了黄花这个称号。

黄花闺女是什么意思?
答:这里的花指的的是用金箔剪出的花朵,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妆容,由于锡箔大多是黄颜色,久而久之人们将这样打扮的女子称为黄花大闺女。而这样打扮的女子大多是未出嫁的,所以黄花大闺女也成为单身女子的称呼,这种打扮起源于宋武帝时期,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宋武帝有一位女儿叫做寿阳公主,寿阳公主活泼...

黄花大闺女是指什么意思
答:还没有婚嫁的女孩子。古时汉族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而...

黄花闺女指什么生肖
答:解释 所谓黄花闺女,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从另一种意义上,也就是现在的处女。“黄花闺女”这种称谓在我国十分盛行。民间常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

在古代,人们叫女孩都会叫黄花闺女,为何会这样叫?
答:黄花闺女是指还没有结婚的女孩。随着历史的改变,没有失去贞操的少女被称为黄花闺女,而未婚和已婚失去贞操的女孩则被排除在这个头衔之外。最后分析,这种历史演变与封建礼教下的贞节观念是分不开的。贞节意味着一个女人不再婚或失去她的童贞。事实上,有一个关于“黄花女孩”这个词的起源的...

黄花大闺女是指什么意思?
答:还没有婚嫁的女孩子。古时汉族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而...

红花闺女和黄花闺女的区别是什么?
答:红花闺女和黄花闺女的区别是黄花闺女是指未出嫁的女子。红花闺女是指在十三四岁的女子。在古代,人的每一个阶段其实都有一个特定称谓十三四岁的少女叫红花闺女,而未出嫁的女子就用黄花闺女来表示。有一种说法是黄花指菊花,因为菊花多为黄色,代表贞洁,故黄花闺女就是未婚女子的代名词,代表着贞洁。未...

古代说为的“黄花”是指什么话?所谓的“黄花闺女”是什么年龄段的?
答: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表示这个女子还没结婚,还赞扬这个姑娘品德高尚,情操贞节。这种习俗直到金、元时期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后才慢慢消除,但“黄花闺女”作为未出嫁少女的代名词则流传下来。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

"大家闺秀"和"黄花大闺女"还有"小家碧玉"有什么区别
答:大家闺秀的气质沉稳,眉目疏朗,喜怒哀乐不全形于色,待人接物礼貌周全,在社交场合大方有度,知书达礼,赢的长辈的称赞,同辈的欣赏.小家碧玉是指长的也许俏丽,性情也许温柔,性格也许活泼,在大场面里,两眼一闪一闪的露出惊喜的神态,动作有些拘谨,楚楚动人。黄花闺女是指还没有出嫁的女孩....

黄花闺女的意思由来介绍,古人说的六亲分别指的是谁?
答:那为什么未婚女子就要被称为黄花闺女呢?实际上黄花是古代女子梳妆时比较喜欢的一种打扮,有的是用黄色颜料,有的是用黄色剪纸,还有用黄色花瓣的。这种装饰慢慢变成了一种单身女子特有的标志。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黄花闺女意思的由来,还有古人说的六亲分别指的都是谁,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为...

“黄花闺女“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黄花闺女,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民间常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因为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鬓,再加上“黄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所以,后来就有人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