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有什么习俗?

作者&投稿:木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湖南传统节日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各民族、各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 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

  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团聚过“小年”,廿八日打扫庭除。最为隆重 的当属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吃团圆饭,谓之年饭。年饭以丰盛为要,鸡 鸭鱼肉蛋蔬,满桌杯盏,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鱼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余”;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 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鸭、蹄花、生姜各两块,以示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备 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间有守岁之俗,合家围炉团 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火习惯,取“财头”谐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节。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谓之“开财门”、“开门红”。燃烛敬天地、拜祖先,然后出门拜五方,称作“出行”或 “出方”。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热闹的是耍龙灯。龙灯的品种繁多,如长龙、 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垅之 间,遇宽敞人多之处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带,有的玩龙灯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围数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称“玩家门灯”。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团圆和谐。

  湖南的少数民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其中别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过赶年”和“调年会”。怀化侗族乡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为单位集体 去另一寨作客的习俗,称“行年”。行年的芦笙客到另一寨后,主寨要举行集体宴会,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选的十二三岁的少年讲“款”。“款”的内容一般是从“开天辟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芦笙的来由”一直讲到“村规寨约”。每讲一段,众人齐 声应和:“是呀!”以示赞赏。讲完款,主寨便大摆酒席,尽欢而散。湘西土家族的“过 赶年”即提前一天过春节。相传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 把年过了,奔赴抗战前线。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功,后人为了纪念这次出征,便 把春节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续至今。土家族的“调年会”,节庆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连 续举行几天几夜,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同时还要举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蚂抢蛋等 传统民间体育和物资大交流。
  在清明节,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 各地踏青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罗为盛。端 午食品以粽子、盐蛋为主,民间有悬挂艾蒲等香草,缠五彩丝线,用苍术、白术、云香燃 烧烟熏屋,小孩额上点雄黄等习俗,其意在于避疫去邪。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还有大 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苗族端午则过龙船节。

  六月六,又称半年节,湖南各地将此日作为尝新节。节日中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 近世有人即将新米置陈米上,还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给狗先尝,然后尝新。以 示不忘祖先赐福,不忘狗从天宫偷来谷种之德。邵阳一些地方,六月六还要祭牛栏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晒衣被、书籍的习惯,有“人晒衣裳龙晒袍”之说。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中秋佳节,皓月皎洁,全家在月下摆设香案供桌,供设时新瓜 果、莲藕、月饼,敬月赏月,合家团聚。长沙民谣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 之女均接回过节。中秋期间,妇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各地还有到南岳朝“ 八月香”之旧习。中秋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湖南部分地区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却在八月中 秋包粽子的习惯。
  湘西苗族除上述节日外,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和“赶秋”。“四月八”是纪念 一位名叫亚宜的苗族英雄的节日。每到农历四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地 涌向苗族英雄亚宜战斗过的地方——凤凰落潮井“跳月”,节日活动有吹芦笙、吹唢呐、 赛歌、击鼓跳舞等。“赶秋”是苗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每逢立秋日,人们着盛装,聚 集禾场荡秋千、赛苗歌、演苗戏、耍龙、舞狮、吹木叶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伴侣。 湖南瑶族的节日极多,不同地区的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如隆回瑶族在每年农 历七月初五至初七举行“坦勒贵”;洞口瑶族在农历十月初六日举行“啪嘎节”;在农历 十月十六日,湘南过山瑶地区过“盘王节”,新宁瑶家则举行“打鼓堂”等。其中尤为隆 重的是湘南过山瑶庆祝祖先盘王生日的“盘王节”。这一天,瑶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 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当属舞鼓。舞者怀抱长鼓,站立在一张小方桌上,一边用 手击鼓,一边舞蹈,两膝始终弯曲,每一个姿态都保持着曲线,动作节奏鲜明,稳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如流传许多地方的“三月三”、“谷雨茶节”、 “腊八节”,侗族的撒玛节、姑娘节,江华瑶族的敬鸟节,湘西土家族的灭鼠节,等等, 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湖南的习俗~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就从先年的二十四说起好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也叫 “小孩子过年”。
这一天,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除压岁钱之外的礼物,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
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打扬尘”现在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或者屋顶灰尘,而成为做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以前农村是烧的柴,屋顶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很少有烧柴的了,但是大打扫还是必定的。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呵呵,卖一下广告)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言当正传,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这些禁忌的。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到初一了。也是早上起来放鞭炮,然后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也就是四川人说的“NAO(这个字不会打)糟”吧。极其的好吃,甜甜的,有点酒香,喝多了对于酒量不好的人来说还真的会醉呢。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但有的地方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我都忘了我们家是怎么样的,好象两种情况都有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为音译)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讳忌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老辈人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而且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

湖南有以下风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5、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热情豪爽著称,新世纪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让湖南的湘妹子“享誉全国”。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泼辣”背后,掩藏着的是湘妹子临水而居的柔情。面对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条是“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激励,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荣。
7、湖南传统建筑: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9、湖南祁剧: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
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祁剧的资料么?
10、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那么滩头年画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11、蚕灯舞:长鼓舞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12、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晋太兴年间,女官祭酒魏华存至我省南岳潜心修道16年,宣讲上清经录,成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余年历史。
1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民间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内容广泛、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南方有什么风俗?
答:南方风俗有祭灶神、贴对联、年夜饭、办年货、扫尘。1、祭灶神 南方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

南方过年有哪些习俗南方过年的风俗有什么
答:3. 向祖先致敬:在南方,许多家庭在享用年夜饭之前,会先向祖先表达敬意。家中的长辈会带领全家进行跪拜、磕头、烧香等仪式,祈求家族成员平安健康,家庭兴旺。4. 年夜饭的传统:南方某些地区的年夜饭习俗是在亲戚家中共同进餐。这顿饭通常包括8、9、12道菜,寓意吉祥,且必备鸡肉、鱼类和红烧肉等菜肴...

南方风土人情
答:冬至南方人喝豆粥,吃汤圆习俗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

南方过年有什么习俗
答:而在南方主食则以年糕或汤圆为主。因为年糕的谐音是“年高”,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日子越过越红火。而黄、白色的年糕或汤圆,则象征着黄金,白银。在大年初一,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二、南北方早餐不同 在大年初二这一天,北方早饭要吃面,南方则吃的是开年饭。北方吃面的习俗来自农谚“初一的饺...

南方大年初一的风俗是什么
答:南方大年初一的风俗是什么 篇6 1、南方过年吃鱼 “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忧郁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有鱼餙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

南方与北方过年习俗有什么不同
答:2、大年夜:年夜饭和守岁 南北差异:北方守岁 南方围炉 在南方有大年夜有围炉的风俗,吃完年夜饭之后,一大家子人围炉而坐,一遍吃瓜子儿一边唠唠嗑,看看电视,说说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和新一年的愿景。在北方,大年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

小暑节气,南方有什么传统习俗?
答:1、食新: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2、吃饺子: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

闽南习俗有什么
答: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

南方的春节习俗
答:”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南方初一要做年糕吃汤圆:南方人过春节讲究的就是大年初一,一定要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糕,做汤圆。

南方过年有什么习俗?
答:2、挂灯笼。在南方,特别是在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挂起大红灯笼,象征着新年红红火火。3、祭祖。这个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了,在南方,很多地区过年都要先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人新年里身体健康、红红火火。4、吃鱼。说到吃鱼,大家应该都能想到“年年有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