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列表(包括谥号,在位年份) 光绪皇帝的谥号

作者&投稿:致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希望可以帮到你。

新华字典的最后几页就有

清朝皇帝追封前朝大明皇帝的谥号~

《明史》篇幅浩大,难以一一检查,在此引用最能体现编修者态度的部分——《本纪》的论赞,看看清朝的史官是如何评价明朝皇帝的。虽然只是整部《明史》的一个缩影,我想也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
太祖:


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
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
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
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
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
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


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
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些话基本是古代史家评价统治者的最高用语了。附带说一句,《明史》并没有大肆渲染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事迹,即使在一些被杀的功臣传中也只是一笔带过(结以赐死)。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史官也以“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来解释,可以说是给足太祖面子了。

成祖:
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
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


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
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
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清朝史官把朱棣的功业放在汉唐之上,感叹其盛大,这不能说是抹黑吧?除了赞扬朱棣的武功,对其体恤百姓也有提及。只是最后一句话批评朱棣杀戮建文忠臣,就事论事,也不为过。

仁宗: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


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
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
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
比隆哉。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本无太多可写,史官仍然赞以“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并将其与汉朝的文景相提并论。谁说清朝刻意抹杀明朝的仁宣之治?至少《明史》的论赞是没有的。

宣宗:


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
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
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宣宗是文武双全的太平天子,史官盛赞其有“治平之象”,不但表彰其文治,还吹捧其武功不下于乃祖,可以说是相当溢美了。后世往往忽视这个在位十年的宣宗,清朝的史官可没有。

代宗:


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
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
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
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笃任贤能,励精政治”,代宗被清朝史官赞许为再造明朝之主。功过分明,对其囚禁英宗的行径也予以挞伐。附带说一句,《明史》没有记载代宗死因,更没有渲染英宗和代宗兄弟相残,可谓给足了明朝皇室面子。

英宗:


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
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
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
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争议都很大,清朝史官仍然曲意盛赞,称其“海内富庶,朝野清晏”,“无甚稗政”(即没有什么败政、恶政),土木堡之变的罪责也推诿给王振,末了还渲染其私德,可谓为尊者讳。

宪宗: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
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
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
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
畏哉。
——宪宗朝恶政较多,宦官、女祸均出现,当时评价就不高,清朝史官仍然先赞扬其“恢恢有人君之度”,“仁、宣之治于斯复见”,然后才批评其惑于宦官和内宠。对于宪宗这样一个昏庸之君来说,这种评价已经很难得了。



孝宗:
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
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
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
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
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在此,清朝史官提出“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可能会引起某些明粉的愤怒,但事实的确如此。只有这几个君主的功业、政绩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保全始终。就算是盛极一时的唐朝,除了太宗、玄宗、宣宗之外,又有几个贤君呢?而且史官没有批评其他皇帝的个人能力,只是认为富裕太平导致腐化,这个说法是很中肯的,我看不出有什么抹黑的地方。

武宗:
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
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
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
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没什么可说的,抹黑武宗是从世宗开始的,明朝人前仆后继抹黑了一百多年,武宗的名声早就臭了。难得清朝史官还绞尽脑汁挑出“手除逆瑾,躬御边寇”的功绩,并庆幸其不至于危亡,已经是转着圈子说好话了。

世宗:
赞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
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
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
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世宗在位极长,争议极大,要写好论赞不容易。史官先赞扬其前期改革弊政,然后批评其在大礼议问题上有些过分,最后指出世宗朝是明朝衰败的开始,可谓中肯之至。综合评价为“中材之主”,大致是不错的。

穆宗:
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
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
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穆宗的论赞充分体现了清朝史官的洞察力,一方面赞美其节约开支、平息边患的功绩,一方面批评其未能制止朝中的门户之争,开启了晚明朋党之乱的先河。“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是对穆宗的非常到位的评价。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约略看到为何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质量较高的一部史书了。

神宗、光宗:
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
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
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
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


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
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明史》中争议较大的句子,也是明粉攻击较多的句子。这里必须指出:首先,这一说法不是清朝史官首先提出的,当时已经有很多“论者”这么认为,包括大量的明朝遗民;其次,这一说法并未否定神宗初年的国势富强,只是痛惜于神宗后期的政治溃败而已。光宗在位极短,史官对其以惋惜为主,主要还是痛斥朋党为祸。无论明朝晚期的朋党属于什么性质,朋党纷争对明朝灭亡的“贡献”是极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所以说史官的评价没有大的问题。

熹宗:
赞曰: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
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


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这段评价似乎有点偏颇,因为魏忠贤掌权虽然杀害无辜,但对朝政的控制是得力的,不像后来的庄烈虽然想乾纲独断却谋略不足,最终无可收拾。如果魏忠贤长期执政,明朝能够稳定下来也未可知。清朝史官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攻击宦官专权,是符合儒家思想的,不属于故意抹黑。

庄烈帝(思宗、毅宗、威宗、怀宗):
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
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
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


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
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
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
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朝虽然已经腐败之至,但在短短十七年内灭亡,庄烈要负较大责任。清朝史官赞扬庄烈本人的勤奋和志向,将过错主要推给臣僚和宦官,并加以“气数使然”的迷信思想。最后鼓吹清朝的功德,极不客观,但也没有办法。对比历朝史书对亡国之君的记载,庄烈的论赞已经够给面子了。

综上所述:从《明史》的本纪论赞中,我们看不出多少清朝史官“刻意抹黑明朝”的例子,尤其是对明朝前期帝王大多极尽歌颂之能事,后期的则是以痛惜和回护为主,主要谴责朋党、宦官和女祸。事实上,《明史》修成之后,时人的主流观点是史官对明朝皇帝过于护短,没有充分揭露其缺点云云,但考虑到政治正确的原则,在本纪中仍然以歌功颂德为主,没有加以修改。一些争议较大的言论,如“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虽欲不亡,何可得哉”等等,其实并不是清朝官方首先提出的,明朝遗民的著作中对明亡的原因有深刻反省,大部分攻击的矛头也是指向神宗、熹宗。对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孝宗之外的君主,批评之辞其实也不多,英宗、代宗、穆宗、光宗还是以褒扬为主,宪宗、世宗、神宗是褒贬参半,庄烈是以怜惜为主,真正攻击较重的只有武宗、熹宗,这些都是明朝就已经确定的共识。当然,整部《明史》的态度如何,需要一点一点的甄别,但是至少从本纪部分看,清朝史官充分肯定了大部分明朝皇帝的“圣德神功”,给予高度评价,没有什么抹黑或刻意歪曲的影子。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扩展资料
谥号的来源
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古代亚洲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使用谥号。
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绪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汉朝历代帝王一览表图(汉朝29位皇帝顺序列表)
答:汉朝24位皇帝列表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61岁,葬于长陵。2、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谥号孝惠帝,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岁,年仅十七岁时登基,在位七...

明清时期24位皇帝的年号,在任时间及大事件
答:一、明朝皇帝列表(庙号/谥号/名字/年号/在位时间):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年-1398年 2、明惠宗/朱允炆/建文/1399年-1402年 3、明成祖/朱棣/永乐/1403年-1424年 4、明仁宗/朱高炽/洪熙/1425年-1426年 5、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7年-1435年 6、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436年-1449年...

大宋朝皇帝顺序列表
答:南宋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初名赵孟启,又名赵孜,字长源。16、赵显 庙号宋恭宗,年号德祐,在位时间1274年—1276年(总共2年)。17、赵昰 南宋第八位皇帝,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18、赵昺 宋度宗第...

满清十三皇朝的皇帝列表
答:清太祖努尔哈赤(追尊)、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清高宗乾隆、清仁宗嘉庆、清宣宗道光、清文宗咸丰、清穆宗同治、清德宗光绪、宣统帝溥仪。(注:清朝只有12个皇帝,清朝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一个年号为一朝,而皇太极用过两个年号,故称13朝)一、皇帝列表(姓名/统治...

中国古代皇帝列表
答:夏汤州

汉朝皇帝列表皇帝名字称号,在位年间,卒年
答:刘邦建汉(前202年-8年)庙号谥号史称名讳生卒及在位年月年号皇陵始祖大皇帝刘太公刘煓前271-前197—汉太上皇陵 太祖 高皇帝汉高祖刘邦前256-前202-前195—汉长陵 —孝惠皇帝 汉惠帝 刘盈 前211-前195-前188 —汉安陵 ——汉前少帝 刘恭 ?-前188-前184 吕后称制 ———汉后少帝 刘弘 ?-前...

汉朝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答:汉成帝竟宁元年至绥和二年(前33年—前7年)在位,共在位25年,终年44岁,谥号孝成皇帝,庙号统宗,葬于延陵。 13、孝哀皇帝刘欣: 刘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即汉哀帝(前7年―前1年在位),字和,汉元帝刘奭之孙,汉成帝刘骜之侄,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姬,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 阳朔二年(前23年...

汉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分别是在位多少年
答:1、汉高祖刘邦,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

明朝皇帝列表及简介,明朝历代皇帝顺序年号简介
答:3朱初一,庙号熙祖(明太祖追尊),谥号裕皇帝(明太祖追谥)4朱世珍,庙号仁祖(明太祖追尊),谥号淳皇帝(明太祖追谥),生卒年1283年-1344年 2.明朝 1朱元璋,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生卒年1328年-1398年,年号洪武,在位时间1368年-1398年 2朱标,庙号...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及年号?
答:一、列表(庙号/谥号/名字/生卒年/在位时间/年号):1、2、3、4、5、6、7、8、二、人物资料:1、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唐国公李李昞之子。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面对隋朝土崩瓦解,杀死太原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