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法门有哪些?如何选择佛教法门? 佛教有哪些法门

作者&投稿:莘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法门略有五种,为禅、教、律、密、净。而择其最契理契机,最圆顿至极,人人可修而成功者,唯净土宗之念佛法门!
印光大师云;一句南无阿弥陀,诚为我佛之心要;
竖彻五时大小乘,横该八种权实教。

  大觉世尊,示生世间,广张教网,度脱众生,以醍醐之一味,随机宜而殊说。根熟者,即使其直下证入;机生者,乃资以渐次熏陶。从初成道,迨至涅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虽大小偏圆、权实顿渐,无法不备,无行不周。而于诸会之中,于兹净土一门,尤复频频赞叹,谆谆叮咛,欲令九界同登佛界,三乘共证一乘,所以费尽婆心,不惜金口。诸人今日,幸得闻熏,必须感佛恩德,专持圣号,都摄六根,放下万缘。务使心境虚寂,犹若以空合空;佛念契符,宛如将水投水。则不离当念,顿证真常。佛语诚实,各宜信受。卓杖云:

何待龙华亲受记,珍池直上紫金莲。
又云:
一句弥陀格外宗,无边法藏尽包融;
水底月是天上月,谷中风作陇头风。

  法药无量,对病者良;教海无边,契机者妙。诸余法门,各逗一类之机,不能普被三根,谈大则小根不能入,说小则大根不须修。唯兹净土,宗超格外,大小普摄,利钝齐收。全性成修,上上根不能逾其阃;全事即理,下下根亦可臻其域。仗弥陀之慈力,开如来之知见。始则六根都摄,继则一心不乱。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甫知百千法门,不离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譬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一入此门,所作皆办。但具肯心,决不相赚。乃无上之禅宗,实超格之方便。卓杖云:

但得阳春蓦地到,从教无处不花红。
其三:
欲得现生离结缚,心神速向安养托;
证齐诸佛求往生,原是华严末后着。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随机施教,说种种法,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然佛之知见,众生本具,而无始迷昧,浅深不同。迷之浅者,随修一法,即可悟入。迷之深者,匪仗弥陀宏誓愿力,决难克证。况兹一法,为诸佛之秘要,乃修证之极致。如来初成正觉,说《华严经》,具无量法门,收一乘根性。而善财童子,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令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劝华藏海众,同生西方。诸大乘经,皆启斯要;诸大开士,咸入此门。观此,可以尽断狐疑,专持佛号,期觐弥陀于寂光,永垂觉范于末世。卓杖云:

自从海众西归后,举世咸皆照样行。

佛教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如何选择得看您自己,我个人认为还是净土法门为最好。简单易懂,很适合现在的社会,因为现实生活的人们都很繁忙,而净土宗,只要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好了

佛教以佛陀在世教育众生所分主要概括有大乘和小乘。大乘和小乘佛法又分好多种,这要看自己的根器和缘分。佛教法门没有谁比谁好,只有那个法门更适合自己。比如上等根器上等缘分学大乘密法,下等根器下等缘分学小乘佛法,但是不管什么宗、什么派、什么法门,只要你认真勤修一门通,门门通。

修行哪个法门要看因缘 你先把佛教的基本内容搞明白了再选择吧

一般是分禅,教,净,密,律5大宗.末法时代唯净土宗最保险,最契机.

佛教的法门有哪些?如何选择佛教法门?~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佛法在印度本未分宗,自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诸大善知识苦心研究,觉得佛法广大精微,卷帙太多,且众生根性不等,寿命有限,要想普遍的学习,非常困难,为了成就学者方便起见,所以分为十宗,这样可以使其一门深入,易收教化之效。


  佛教有84000个法门。这是表法,佛教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根据众生的根性而现。


  在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有八宗:

  天台宗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

  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盘经》。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於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

  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於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律宗

  律宗,中国佛教宗派。因著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将释迦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两教。化教为佛教化众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四部阿含,《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制教为佛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诵律》等。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性空教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摄大乘《华严经》、《楞伽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制教又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实法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假名的经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圆教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以心法种子为戒体。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属唯识圆教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


  净土宗

  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该宗由於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禅宗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开成黄龙、扬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响。


  华严宗

  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密宗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 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闍梨(导师)秘密传授。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


  补充一点,宗派的差别,不是主张上有差别,见解上有多大的差别,只是修法上的差别而已。就像吃饭一样,有的人喜欢用筷子,有的喜欢用勺子。但吃饭的目标是一样的。

佛教分几大宗派,我国佛教又分几宗?
答: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5、禅宗 禅宗的禅是...

如何判断自己是什么根基然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这个法门在八万四千...
答:所以教理上如果能够有基础的话,修起来就更给力了。当然,没有基础的也一样能修成。这方面的公案非常的多,可以自行查找参阅。而该法门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有相应的修法,且都在极力的弘扬。该法门主要以“净土三经”、“净土五经”或净土宗历代大德的修行窍诀为修行依靠,主要以“明观福田”“发...

佛学初学者应该先学什么?如何选择宗派?
答:第一讲释迦牟尼佛简史第二讲释尊八相示现佛陀的族姓简释印度佛教圣地佛历与佛旗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吾人应有之警觉第三讲三皈依佛法总纲佛法大意缘起的人生宇宙业力的因果律因缘与果报宇宙有情概况第四讲宇宙器界概况方便五乘佛法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略论八关斋戒第五讲六根本烦恼...

佛教有哪些教派和分支?
答:目前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派别,分别是部派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又称金刚乘,密乘)。这三个大的派别之下,又分成众多的各种宗派。原来佛法的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可说是求达目的的...

初学者如何学习佛教,入门先学习什么?
答: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

无须持戒就可以修得功德圆满的佛教法门有哪些
答:佛法难闻 宁可百年不开悟 不可一日走错路 毗尼藏者 佛法寿命 【 想知道般若波罗密法门,请研读佛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及《大般若波罗密经》、《圆觉经》等了义大乘经典。】般若波罗密法门,要求修行者:一·能精进地去修一切善法。二·能无所住而生其心,包括不住“有戒‘生心’也不住‘无戒...

...通教,别教等等是什么意思?是不同的法门?宗派?还是菩萨果位?
答:八法俱通,所以叫做通教。 通教的经典,不比三藏教,有阿含、毗尼、阿毗昙等别部可指;凡是方等、般若部中的经典,有明三乘人共禀共行的,便是属于通教。 3。别教,是三界外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别异于前之藏、通二教;别异于后之圆教,所以叫做别教。 教、理、智、...

佛教中什么是顿教法门.具体是哪些
答:所谓圆顿,并非省略了渐、排遣了渐,这个“渐”,可视为多世和今世之“基础、善根”,不可省略。佛教中的“共法”就是基础,世间法也是基础,故此,古人云:人成则佛成。多世来集聚的善根基础,是深浅不同的,所以,不是顿教法门可以成就一切根性的众生,而是利根性的众生可以选择顿悟法门。成长不可以...

如何学习佛法
答: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

佛教有哪些基本教义?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