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历程?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作者&投稿:雀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春秋时期的判决是中国法律儒学的开端。

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古典注释的高潮。这样的法律与原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在隋唐时期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形成了儒法合一的法律体系。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强调德治。

2、一些基本的法律原则已经确立。在中国法的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思想的精髓被注入法律,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

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

4、中国法律的儒家思想促进了司法的儒家思想。春秋战国判决书的广泛运用,使一大批具有儒家经典素养的官员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儒家化



法律儒家化是指自秦汉始,在中国法律演变的过程中,通过引礼入法,使儒家思想逐步渗透到法律各个领域,指导立法,解释法律,影响司法,最终实现礼法合一。张晋藩先生指出:“从西汉武帝时起,便信奉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由此而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从西汉到唐朝经过八百多年的时间终达到了定型。……两汉所开辟的引礼入法的多种渠道,为礼入于法,礼法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魏晋至唐沿着这条路线终于完成历史性的礼法结合,将中国法制史推向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阶段。”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大致经历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三个发展阶段。

  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

  面对汉朝国力的强盛,和其所面临的外忧内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主张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要求,并得到了汉武帝的确立,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虽然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还无法做到对法律的完全影响,法家思想仍然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外儒内法”。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成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主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上请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矜老恤幼原则)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每一新的政权的建立,都会制定一套本朝的法典,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这样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用儒家思想来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的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这个时期法律的儒家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完善,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①“伦理纲常”入律:a、“准五服以制罪”,《晋律》首次将“服制”纳入律典,作为定刑量刑的依据;b、设立“重罪十条”,《北齐律》将严重危害封建国家利益与违背封建利益的言行归纳为十条,置于律典的首篇。②等级特权入律:a、“八议”入律,《新律》以《周礼》的“八辟”为依据,规定“八议”;b、“官当”,又称“以官当徒”,源于《晋律》的“杂抵罪”,允许官员在犯徒罪时可以以官品与爵位抵罪。③“死刑复奏”原则,魏晋时期,死刑的决定权被收归中央。

  唐代“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唐朝的统治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对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记忆犹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唐朝法律儒家化主要体现在:①在立法上,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到宽简稳定,重惩“十恶”;②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等级特权制度,不但在唐律总有总则性质的“名例律”中对“八议”作了更加全面而详细的规定,而且发展了“当”、 “请”、“减”“赎”;③ 发展了“矜老恤幼原则”,规定犯罪时虽未老疾,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一幼小论;④发展“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为“同居相隐不为罪”,扩大了相隐免罪的范围。“唐律修撰以礼为指导,唐律条文多源于礼,唐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为礼所左右。所以说,礼是唐律的灵魂,唐律是礼的法律表现。” 自此,礼于法完全的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由于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法律逐渐儒家化,这种儒家化起于西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术”,“引礼入法”,完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纳礼入律”,完成于到唐朝的“礼法合一”。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不但成为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而且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均沿袭不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法系”,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程。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儒法结合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随着西汉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而逐步形成的,最终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并全面贯彻到古代的立法和司法领域。
  一、西汉——法律儒家化的发端
  在战国和秦朝,起主导作用的是法家思想。从李悝的《法经》到秦朝的商鞅变法,均以法家理论为其立法建制的指导思想。
  以法为本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法家强调,治理国家事务,规范民众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标准。法家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一断于法”。司马迁在《史记》中概括法家思想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商鞅在变法时,即提出“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刑损;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变革动荡时期,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大都采用法家的重刑主义原则。法家认为重刑止奸,严刑峻罚可以起到威慑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汉朝建立以后,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基本体制方面,与秦朝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汉朝却对秦朝的法律制度进行了革新,而这一革新主要是随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而逐渐开展开来的。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这一政策被统治者艘采纳,孔孟之学成为正统。但这时的儒家已不同于先秦儒学,它是以儒为主、儒法结合、杂柔道家、阴阳家,甚至句括一些神学观点的一种思根理论体系。其要旨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君权神授和三纲理论,以及“大德小刑’学说,德是阳,刑是阴,上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这样治理国家应做到“德主刑辅”。
  因此,法律的儒家化由此发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儒家注释法律。据《晋书·刑法志》记载:“后人生意,各为章句。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三千二百余言”。儒家对法律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决非偶然,儒家重视法律,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了法律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有著突出的现实意义。他们可以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法律,改变法律条文的实质内容,借以使儒家的法律观得以实现。 
  2、依据经义决狱。所谓依据经义决狱,就是把儒家思想作为最高司法原则,并以此为准绳,来判决是有罪还是无罪,罪轻还是罪重。汉朝的司法制度之一“春秋决狱”,是指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之后,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据《汉书·应邵传》记载,“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值得注意的是,身为中央最高司法官吏的廷尉,却要受命去向硕儒求教,这除了说明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有关外,更充分证明了儒家在司法中的重要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发展阶段,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从西汉的“纳礼入律”到这时期的“礼律并重”,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历程。儒家的思想体系和道德观念从影响司法实践到全面融入律法当中,对中华法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主要表现在:
  1、“五服制罪”入律。五服制度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期间,所穿丧服的缝制方法及服丧期间应遵守的礼仪规则有很大不同,关系越亲的服制越重,关系越疏的服制越轻。这一制度的产生,是由于氏族门阀势力的发展,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尊卑名分和礼教的作用,因而首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中,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标准,这就是所谓“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五服制罪的实质是儒家伦理观念在刑罚上的体现。
  2、“重罪十条”的确立。秦汉的律法中已经有了“不孝”、“降叛”等罪行的处罚条款,但只有简单的几条,规定也不严密,并未形成系统,而《北齐律》将统治阶级认为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和统治秩序最严重的犯罪集中概括为“重罪十条”,作为封建法典重点打击的对象。犯此十条者,不仅处以最严厉的刑罚,而且不得适用“八议”和赎刑的有关规定。
  “重罪十条”被置于篇首名例律中,反映了统治阶级对这些犯罪现象的重视和打击之严厉。严惩这些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犯罪行为,“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家族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反应了汉代以来儒家地位不断上升、儒家的伦理道德与法律进一步紧密结合”。
  3、八议、官当制度的确立。所谓“八议”,即《周礼》中的“八辟”。“八议”入律,就是“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它始于曹魏,讫于明清,在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沿用不变。“官当”,原指某些官僚犯罪后,允许以其官职抵罪即折当徒刑,后到北魏时期,一些贵族犯罪,也允许其用爵位抵罪并折当刑罚。
  三、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集其大成。隋朝尽管是个短命的王朝,但在隋文帝“使生人从化,以德代刑”立法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开皇律》,却充分体现了儒家法律观。作为中国封建法典楷模的唐律,则更是依礼制律,礼法合一的集大成者。
  唐律儒家化与前朝各代法律儒家化的最大不同在于:先前各朝尤其是汉朝常常是以礼代律,依礼断狱,并没有将礼与律完整地融合。而唐律则终结了“引经决狱”的时代,而是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完全融进法律中,将礼与法合为一体,使唐律处处渗透着礼教色彩,而结合唐代高超的立法技巧,儒家伦理道德在唐代便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唐朝统治者在修订法律时,始终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原则。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唐律,就其内容来看,一切皆“准乎礼”。可以说,礼是唐律的灵魂,唐律是礼的法律表现。唐律的“礼法合一”是两汉以来儒家引经断狱、以礼入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立法均以“一准乎礼”为指导原则和核心思想,只是侧重点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不同。唐律的儒家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而且影响了东亚及东南亚各国的法律思想和文化,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四、法律儒家化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中,既具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1、儒家化的法律极端重视礼。法律的儒家化使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具有了合法性和强制性,成为判断有罪无罪的标准。礼认为是对的,就是法认为是合法的;礼所不允许的,也就是法所禁止的。自汉儒提出“德主刑辅”的理论以来,它就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所接收的一贯主张。德的涵义不仅指德化而言,更重要的是,儒家所提倡的德是通过礼义来体现的。有关伦理的孝、梯、忠、信等都要通过礼才能实现。重视德、礼的结果是,法律为礼义所支配,道德伦理与法律不分,道德伦理成了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违背道德伦理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2、儒家化的法律作用在于刑罚。法家固然主张严刑重罚,以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在儒家心目中,法律是以刑罚为主。甚至在《魏书》中,把历代正史中的《刑法志》,改称《刑罚志》。综观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法律,大多是刑法、诉讼法、行政法,都属于公法的范畴,民法极少。可以说,大多数民事、商事都少为法律所过问,故法律不是用来调整民众和团体的生活和活动的。即使个别律条属于民事性质,对触犯者也是给予答、杖、徒、流之处分,与刑事犯罪无所区别。
  3、儒家化的法律目的在于维护君权、父权和夫权。自从儒家提出“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后,它一直是中国伦理的核心,是维护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法律的指导原则。法律规定,君权、父权和夫权神圣不可侵犯,凡触犯者,判罚极严。谋反、不孝、恶逆,皆属十恶不赦。重视“三纲五常”,必然强调人们的义务和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力。其结果,势必导致法律的不公平,人权的不平等。
  4、儒家化的法律极端重视人们的身份地位。法律的儒家化使“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法律中处处体现,特别是“八议”入律和“官当”的出现,更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原则,是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受的法律特权。
  5、儒家化的法律日趋繁琐具体。随着法律儒家化的不断加深与强化,使得法律日趋具体化,立法也越来越繁琐。例如伤害罪,折人一齿、一指,眇人一目是何处分;折人二齿、二指,眇人二目,是何处分;…规定得极为具体。把立法的着眼点放在了犯罪的细节上,企图能使罪刑相当。但立法的繁琐具体化,势必使得法律的概括性原则难于体现与发展。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礼”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依据。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都是依据礼的原则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德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正统。

汉代司法儒家化过程中,作用最大的是董仲舒及其“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指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文或虽有条文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它的触角首先伸向司法领域,后又通过“决事比”方式渗入立法领域。经皇帝认可,《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到一种“判例法”的作用,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春秋决狱成为汉代一种司法制度,实质是用儒家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实际上是汉代儒家依凭皇权力量在法制领域进行的一场扭转乾坤的变革。

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仅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还扩大范围,据其它儒家经典断狱,故史家又称“引经断狱”。在引经断狱过程中,遇到经义与律典有矛盾时,需作出解释,在当时修改律典是不太容易的,因此一些儒生干脆撰写一些用儒家经典解释律典的著作,使律典中的条文符合儒家的经义。这样,当他的法律著作得到皇帝批准时,法律也就儒家化了。当时的《大杜律》、《小杜律》成为了司法实践的依据。

从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看,无论是引经决狱还是引经注律都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步骤。为后世的“纳礼入律”即直接把儒家道德纳入封建法典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从此儒家思想开始全面登上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舞台。

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历程?~

汉代司法儒家化过程中,作用最大的是董仲舒及其“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指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文或虽有条文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它的触角首先伸向司法领域,后又通过“决事比”方式渗入立法领域。经皇帝认可,《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到一种“判例法”的作用,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春秋决狱成为汉代一种司法制度,实质是用儒家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实际上是汉代儒家依凭皇权力量在法制领域进行的一场扭转乾坤的变革。
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仅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还扩大范围,据其它儒家经典断狱,故史家又称“引经断狱”。在引经断狱过程中,遇到经义与律典有矛盾时,需作出解释,在当时修改律典是不太容易的,因此一些儒生干脆撰写一些用儒家经典解释律典的著作,使律典中的条文符合儒家的经义。这样,当他的法律著作得到皇帝批准时,法律也就儒家化了。当时的《大杜律》、《小杜律》成为了司法实践的依据。
从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看,无论是引经决狱还是引经注律都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步骤。为后世的“纳礼入律”即直接把儒家道德纳入封建法典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从此儒家思想开始全面登上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舞台。

“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在西周末期和春秋时期,西周的礼每况日下,到了‘礼崩乐坏’的程度。这时,孔子等一帮儒家要求恢复和加强一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但他们只是在形式上沿用了西周的礼,但从内容上他们对礼的理解和礼的运用明显不同于西周,他们对西周的礼进行了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们讲礼说成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即确立和维护统一的贵族政体和君臣等级秩序的制度。所谓的“为国以礼”,集中地表达了儒家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儒家的这种礼同西周的礼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西周的礼是关于政治、军事、祭祀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而儒家的礼则是国家根本制度,地位形同于现在的宪法。其次,西周的礼是‘不下庶人’的规章典籍,而儒家的礼既然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则变成‘下庶人’的规章典籍。分析以下此时“礼下庶人”的含义,是否表示礼从过去的权利对贵族,义务对庶人改为权利和义务对人人平等呢?要弄明白儒家的礼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儒家的礼不再是具体的规定了,而变成国家的根本制度,意味着西周所维护的一切变成了国家的制度,上升到国家制度的高度,为国家所认可,实际上是将西周的礼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权威化?

2、他们以“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原则,变传统的“任人唯亲”为“亲亲”前提下的“尊贤使能”,从而否定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西周“亲亲”的原则并没有打破或取消,而是有所补充,用“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目的是选取优秀人才为封建贵族服务,以便更加巩固他们的宗法等级制度?

3、他们将礼视为“五伦”原则的条文化、制度化,即处理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朋友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用礼定“亲疏”、别“是非”。“五伦”实际上是道德范畴,不应该由法律调整,儒家的礼确赋予他法律意义,并提升到国家制度的高度。

总结:儒家对西周礼的改造,实际上是将礼进一步提高了地位,将其看作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而国家制度的核心是“亲亲”和“尊尊”。 “举贤才”是用来补充“亲亲”的,君臣父子的等级进一步明确。从本质上,儒家的礼与西周的礼没有两样,如出一辙,不同的只是儒家的礼比西周的礼更加制度化、全面化、理论化,进而更加强制化。
以家族为本位,强调“孝”、“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是什么?家。家是一个子孙满堂的大家庭,它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家庭里有男女老幼、有祖孙父子叔侄夫妇妯娌;家是进行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出门在外有当官的、呆在家中有冶铁纺纱种田的;家是进行人际交往的最直接的环节,家里有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不需要再与别人进行什么交往。国家就是就是由各个家组成的。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纽带就是礼。礼调整家庭内部的关系,礼同样调整国家内部的关系。礼不仅视“家”为“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且视“家”为“ 忠君报国”的基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孟子所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

首先礼治要求人们在家庭中要“孝”,孝就是对父系家长的绝对遵从。主要表现为:子女必须孝顺父母(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弟妹必须恭敬兄长(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卑幼必须服从尊贵()。

其次礼治要求人们在国家中要“忠”,即对于君主的忠诚和服从,这是孝的延伸和扩大。儒家认为“孝慈则忠”,作到孝就能作到忠,而且孝本身就等于从政。有人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古代为什么会有“忠”、“孝”、“节”、“义”四种牌坊呢?那是因为古人认为四者是相通的。
以等级为基础,强调“别贵贱”

儒家强调“正名分”,强调“忠”、“孝”,无外乎在严格区分上下等级、高低贵贱。

孔子说:“礼乐征发自天子出。”

孟子说:“天下有道,大德役小得,大贤役小贤。”

荀况说:“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少事长,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

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首先要明白“德”指的是什么。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既包括具体的行为要求,又包括基本的原则。儒家继承了西周的“德”,同时也对它进行了改造。主要表现在:?)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将德上升为政治统治的方法,如宽惠使民、实行仁政等。(2)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和法律。为什么这样说呢?儒家把德看作是“人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知道思想。

我国法律发展史
答:经过“儒家化”以后的法律制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秦代及汉初的法家化的法律。 而且,汉代以后的中国古代法律,都是沿着汉代儒家化的方向逐步发展的。 所以,汉代法制在中国法制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传统法制迅速发展的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动荡的时代,在时间...

论述汉代法律儒家化主要途径
答:一、“独尊儒术”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二、法律儒家化的概念。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三、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由汉代开端,而汉代法律的儒家化是具有必然性的。首先,法律儒家...

下列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
答:【答案】:ACD 法律儒家化自西汉开始,至《永徽律疏》完全结束。汉朝的“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春秋决狱”、“八议”、“官当”、“准五服制罪”、“重罪十条”等都是法律儒家化的体现。至于选项B“九卿会审”并非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而是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试说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法体化的原因、方式、成就及影响
答:魏晋南北朝的法律,是法学儒家化的渐进过程,在规范法律设立之后,法律内容的设置上也更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个人觉得在留养制度下的“存留养亲”更注重了人在法律中的地位,是中国法律的家族化和伦常化具体体现。这一内容也一直在我国古代法律中存续。 2 儒家思想对法律进程的深层次影响 自西汉中期开始的法律儒家化...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重要制度:准五服以治罪、存留...
答: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在中国法律儒家化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完成...

中国法律的发展历史
答:另外,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术流派——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这一时期内成熟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广泛的影响。2.秦汉时期。 这是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全面确立时期。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段历史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法制观念?
答:这一特征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是这一传统特征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法家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秦朝法制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汉承秦制,法制是法家的,但汉初思想为“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此影响下,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律
答:《晋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律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经注律取得空前的成就,《泰始律》中张斐、杜预分别对律条进行注解,明确诠释了许多名词、概念、术语的含义与区别。用儒家经义阐述了立法的旨意和意图,统一了人们对律条的不同理解。杜预(《律本》)纳礼入律,礼法合一;张斐(《律表》)以礼...

.2011-03-06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法律制度
答: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 化。隋唐时期,伴随着《唐绿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 法系就此形成。法典与案例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社会经济...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答:3、他们将礼视为“五伦”原则的条文化、制度化,即处理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朋友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用礼定“亲疏”、别“是非”。“五伦”实际上是道德范畴,不应该由法律调整,儒家的礼确赋予他法律意义,并提升到国家制度的高度。总结:儒家对西周礼的改造,实际上是将礼进一步提高了地位,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