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面有没有姓“千”的 或姓“干”的,麻烦朋友解释下, 百家姓里有个“kun”姓,有没有知道的,介绍一下来历。

作者&投稿:尚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外,复姓30个、共计438个。
相对而言,干和千姓的人比较少,故排在百家姓以外的千家姓里。



历史来源
「干」源出:
1、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
2、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
3、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 ,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
4、以邑为姓。《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
5、北魏 干氏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又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

千(仟)[仟,读音作qiān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闵损,属于以先祖名字简改为氏。
春秋末期鲁国闵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德行很高,为孔门七十二贤士之一。
闵损年少时,亲母早逝。后母对他很不好,冬天只让他穿很薄的衣服,衣服里填充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花,却让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穿厚软暖和的棉袄。闵损的父亲知道后,十分生气地要赶走后妻。但闵损却对父亲说:“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三个孩子都要熬冷!”阻止父亲驱赶后母。其后母得知后,很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
后来,世人奉闵损为骞王,其孙子就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骞氏。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的文字简化改革,使骞氏族人在户籍登记时被简化讹改为“千”氏,至今其族皆用“千”为姓氏,其祖居地骞王村易名为千家村(今陕西户县),但老一辈人则多是“骞”、“千”互用。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氐族,出自东汉中叶西域氐族部落大将杨腾,属于以迁居地名为氏。
据史籍《清宫旧事》一书记载,千氏始祖名杨腾(公元?~210年),为仇池国(今甘肃西和)君主之一,是为该国开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184~210年。逝世后由二子杨驹继任。
杨腾原为西域氐族部落中的一员大将,勇健多谋,在东汉建安中期(公元196~219年),占仇池方圆百顷地而立国,据《水经注》记载,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源,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杨腾因此自号“百顷氐王”。
至三国曹魏时期,杨腾的继承者以“百顷氐王”王位迁徙入西蜀地区(今四川西昌),改杨氏为千氏,从此四川地区有了千氏。后社会战乱,该支千氏子孙零星散落,生息于四川、云南边远山区。
本书按:今多有史学家指认杨腾为羌族人,是错误的。杨腾是氐族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明朝大将千岩,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大明遗民史渊源补遗》记载:千氏始祖千岩诞生于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武科及第,因出生地为蜀西(今四川西昌)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故而明太祖朱元璋赐其姓千,名岩。
千岩后裔世居颖阳,在有明一朝世代为武将,地位显赫。后有裔孙总督将千万里驻军朝鲜半岛,抗击倭寇。千万里后受朝鲜李氏王朝挽留,授朝鲜国二品大员,子孙繁衍于斯地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釜山镇支城等处,因此韩国千氏以颖阳为本贯。

二.各支始祖:
千 岩:蜀西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人(今四川西昌)。著名明朝将领,明太祖朱元璋赐姓千,为千氏得姓始祖之一。
三.分布:

现在四川的西部,台湾省的台中市,山西省,北京市,河南省郑州市的上街区、焦作市武陟县,陕西省的户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新市区,浙江省武义县,日本国九洲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大韩民国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釜山镇支城等地,均有千氏族人分布。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
蜀 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颍阳郡:春秋时期为“鹿上”,战国时期为“巨阳”,秦朝时期属“颍州郡”,汉朝时期为“细阳”,魏、晋两朝时期为“宋县”,隋朝时期为“颍阳”,唐、宋两朝时期被并入“汝阴”,元朝时期则属“颍州”,明朝最后改其隶属“凤阳府”。
八.历史名人:
千 献:(生卒年待考),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著名汉朝蜀郡都尉。

千 岩:(公元1350~?年待考),蜀西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人(今四川西昌)。著名明朝将领,千氏得姓始祖之一。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武科及第,定居河南登封颍阳郡,明太祖朱元璋赐姓千。

千万里:(生卒年待考),千岩裔孙;河南登封颍阳镇人。著名明朝将领,朝鲜、韩国千氏鼻祖。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定居朝鲜半岛(今韩国),任正二品资献大夫,封花山君。
千 魁:(生卒年待考),蒲城人,明万历四十五年举人,后任高阳县知县。

千 兆:(生卒年待考),清康熙年间举人。

千 殊:(生卒年待考),清康熙年间举人。

千 藻:(生卒年待考),清康熙年间举人。

千葆仁:(生卒年待考),清嘉庆年间科举入仕任武安县知县。
清嘉庆年间,云南省有千氏后裔千葆仁科举入仕,先授河南省武安县知县,后改任河南省涉县知县,颇有政绩。
千家驹:(生卒年待考),浙江武义人。著名当代经济学家。

千容宅:(生卒年待考),韩国庆尚北道永川人。著名韩国金大中时代国防部长。

千炳奎:(生卒年待考),韩国庆尚北道永川人。著名韩国财务部长。

千命基:(生卒年待考),韩国庆尚北道永川人。著名韩国福利部长。

千正培:(生卒年待考),韩国庆尚北道永川人。著名韩国检察部长。

千淳鹤:男,(公元1934~今),黑龙江穆棱人。著名当代审计专家。
毕业北京经济函授大学。1952年9月参加工作。原任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发展局审计处处长、高级审计师,省森工审计学会副会长。
千·阿木尔:(公元1956~今),蒙古族;内蒙古准格尔旗人。著名中共地方党务工作者。
伊克昭盟乡镇企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千晓芒:(公元1963~今),女,河南焦作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河南省博爱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二级教师。

百家姓里面有没有姓“千”的 或姓“干”的,麻烦朋友解释下,~

干姓也作邗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73位。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需要注意的是在简体中文里乾和干都被合并到了“干”,但作姓氏的“干”不是指“干活”和“树干”,在繁体中文中也应和“天干地支”一样应写作“干”。干姓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一为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其二认为出自子姓。比干之后,为避祸改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解释。
中文名

读 音
gān

我国的回民大部分是被成吉思汗西征后虏回中原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应该集中在西北和云南地区,像宁夏的回族,还有云南有名的回回 郑和。很多都姓马,应该是马哈麻的缩写(现代翻译作默罕默德)

还有一些是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时,到中国来得阿拉伯商人后裔,主要在东南沿海,像姓郭的、姓丁的等等。

你说的这个姓,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后裔可能性最大。


朿- 〔汉字资料区〕 - 【汉字交流讨论】 - 汉典论坛 - Powered...
浅答朿姓之来源朿字在姓氏中读:拉。回民姓氏,在今陕西安康居多(但也是回民中的少数),估计全国不足千户。据说是全国十小姓之一。除陕西外,北京、河北、甘肃、新疆等地亦有个别,而西北此姓是否由安康传去不详,北方此姓应多系安康人...

“朿”字你知道怎么读吗?有位读者说自己姓“朿”,读作“Là”,得知本报开展“寻找拥有稀罕姓氏的你”活动后,也想给大家讲讲自己姓氏的故事。

这位读者说,他叫朿承瑾,祖籍是陕西省安康市,回族,195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石家庄市。生活中,“你姓‘Là’?是哪个字,是辣椒的‘辣’还是腊月的‘腊’?字典上有这个字吗?”这些问题是他被问到最多的。

记者查阅《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竟然没有朿字,后查阅《新华汉语词典》和《辞海》,才查到此字,但字典中“朿”字只有一个读音,读作cì。

这位朿姓读者说,1949年前,仅在他的祖籍陕西省安康城内有朿氏家族,不足百人,别处没有姓朿的。朿氏据说最早(元朝以前)姓喇,其祖先认为喇和喇嘛教的 “喇”谐音,后把该字的“口”和“刂”删去了,以示回教和喇嘛教的区别,为了和“束”字(音“shù”)相区别,又去了一划,变成了“朿”。现在他们朿氏宗族大部分仍居住在安康市区内,人口已愈百,少数分布在新疆、北京、大连、石家庄等地。

朿先生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还没有遇到过同姓的,因为姓氏特殊,他遇到了不少麻烦事。在使用寻呼机的年代,寻呼台服务人员不知道“朿”字如何写,为解释清楚他可是没少花电话费。还有一次家中有急事,他到银行取钱,因储蓄卡上为“束”,而身份证上是手写的“朿”字,存款又不到期,银行工作人员不管他怎样解释,就是不给取钱。“我出差住店,要和服务台人员解释一阵;到医院看病,要和大夫解释一阵;连买飞机票也成了问题。不熟悉的人叫我‘束(shu)承瑾’是常有的事。”

由于现代化的办公都用电脑,许多场合下,工作人员打不出这个朿字。朿先生说,出于无奈,他不得不把祖先拿去的一画又添上了,把“朿”改回了“束”,但仍念“ 辣”音。从此户口本上、身份证上全写成了“束承瑾”。不过,这位朿姓读者经过努力寻找,终于在word2000以上的版本输入法中,从符号一项里找到了朿字。记者的电脑中没有word2000,为找这个朿字也颇费了一番工夫,后来终于在全拼中用cì音找到了朿字。朿先生非常希望随着输入法的不断完善,其祖上传承下来的姓氏能够在书面上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