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类修行方法详细介绍分类 佛教修行层次

作者&投稿:常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即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一、三论宗:

在印度称为“中观”学派,主要以弘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而得名,传人中国以后,以《中论》、《百论》、《二十门论》三部论立名为三论宗。三论宗的主要思想是阐述般若思想,因此也有说是“般若宗”,由于般若思想是讲“性空”之理论,所以也称为“性空宗”。

三论宗在印度以中观学派的名称广泛传播,在传承上主要是师资授受相传,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有一段时期没有明显的师资相承,只是从学统上相承。

二、唯识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又翻译做“天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慈恩寺的创立与玄奘有关系,而玄奘在慈恩寺所建译场实际上是玄奘翻译佛典的基地。窥基在玄奘圆寂之后,回到慈恩寺悉心研究唯识学经典,撰写了大量注疏,被称之为“慈恩法师”,唯识宗之所以能够成立且被称之为“慈恩宗”,与窥基的成就也有莫大的关系。

慈恩寺是唯识宗的祖庭地位是无可动摇、举世公认的。现在的问题是,在新时期如何复兴唯识宗以便恢复慈恩寺的祖庭地位。

三、天台宗: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

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四、贤首宗: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

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五、禅宗: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为依据,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于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

六、净土宗:

以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尊东晋慧远法师为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

修学此宗只要信愿具足,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

七、律宗: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十诵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

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

八、密宗:

主要是中国唐代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扩展资料:

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传译时期:为东晋(401—441)时期。主要以罗什为主,有弟子僧肇、僧叡、昙影等人,主要以翻译经典为主。也是印度中观思想最早传人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三论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出现。

2、渐隐时期:为南北朝南齐(441—480)时期。自僧肇等人以后的一段时间,中观思想时隐时现,也无明显的师资传承。主要有河西道朗等人在关内讲说罗什的般若思想,没有明显的师徒相承关系。

3、复兴时期:(弘传时期)为南北朝梁陈(481—580)时期。此时有高丽(陈羯)僧朗大师在关中学习罗什的般若思想来建业讲学。

4、大成时期:为隋及唐初(581—623)时期。法朗门下弟子众多,而以吉藏最为杰出。吉藏关于三论宗的著述有100多卷,为集三论之大成者,他将三论思想发扬光大,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三论宗之黄金时代。

5、衰败时期:唐末会昌法难(624—840)以后,嘉祥吉藏数传以后,无人继承,义学无闻,三论一宗,逐渐衰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佛教协会-三论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二)持戒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

(四)精进

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禅定

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

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

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扩展资料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

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

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

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

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

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

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

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

心无旁□,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小乘的成实宗、俱舍宗,大乘的八大宗,即三论宗、禅宗、密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净土宗等等就是各类修行方法了。百度搜索佛教入门知识一般都有介绍,但要全部搞清楚是很难的事,若能全部搞清楚那就是佛教通才了。
但我们首先要搞明白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修行方法分类。这些宗派绝不是因为祖师们想要标新立异才创立的。而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学佛的人会有差别,也就是说大家的根机各有不同。为了方便修学,祖师们就根据他自己那个年代的众生的根机来选择佛相应的说法,进行归类汇总,形成了各个宗派。
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也是观察着听法者的根机来说法的,有些经典是对菩萨说的,有些经典是对阿罗汉说的,有些是对天人说的,有些是对我们凡夫中较聪明的人说的,有的是对凡夫中较愚痴的人说的,所以会有八万四千种说法。八万四千并非实数,而是比喻数量很多。
“宗教”这个词本是佛教用语,指各种不同的宗旨、不同的教法。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自西方学术思想东传之后,一般皆以佛教所用之‘宗教’一词作为英、德、法等西语 religion 之译语。
按照祖师大德们的开示(如近代的印光大师),作为末法众生的我们选择净土法门才是明智之举,其他法门可统称为圣道门,圣道门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修难证,因为现代人贪嗔痴心具足、烦恼心重重 ,修学佛法的根机是比较差的。
净土法门很简单啊,一句“南无阿(a)弥陀佛”念到底,临命终时在阿弥陀佛加持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迅速成佛普度众生。净土法门也不需要专门的老师,只要会念“南无阿(a)弥陀佛”就可以了。多多念这句佛号,当下就能得到佛菩萨们的护佑加持啊。如果修学其他法门,以我们末法人生的根机是极难断烦恼、极难证果、极难了脱生死轮回的。
推荐百度搜索陆居士的《直达净土》视频,能帮助我们理清学佛的整体思路。
南无阿弥陀佛!祝您开心快乐每一天。

看看这个可以帮助你么?
大小十个宗门如下!
清 杨文会仁山述
长白如冠九年,伯作八宗二行,自书条幅,刻於武林。予欲附入禅门日诵之末而未果。顷见日本凝然上人所著八宗纲要,引证详明,而非初学所能领会。因不揣固陋,重作十宗略说,求其简而易晓也。以前之九宗分摄群机,以後之一宗普摄群机。随修何法,皆作净土资粮,则九宗入一宗。生净土後,门门皆得圆证,则一宗入九宗。融通无碍,摄入交参。学者慎勿入主出奴,互相颉颃也。
律宗
(一名南山宗。有另立头陀行者,此宗所摄)

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後,
以戒为师。戒有大、小乘之别,大乘则宗《梵网》戒本等,小乘则宗《十诵》、《四分》等。大则七众同遵,小则专制出家。以出家为住世僧伽,非严净毗尼,无以起人天皈敬也。

唐道宣律师,盛宏此宗,著述甚富,时人称为南山宗。近代宝华山三昧律师,专以此法轨范僧徒,师资相传,代有闻人。夫戒定慧三学,次第相须。未有不持戒,而能骤得定慧者;而学者往往置之。何也?该律学检束身心,持之者,违背凡情,随顺圣道;不持者,违背圣道,随顺凡情。安见其脱生死关,断轮回路耶?《楞严经》中,优波离尊者云: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後之学者,其以是为法焉可。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密宗
(又名真言宗)

如来灭後七百年时,龙树菩萨开南天竺铁塔,遇金刚萨埵,受职灌顶,秘密法门,方传於世。金刚萨埵亲承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也。龙猛授之龙智。唐初,善无畏三藏东来,是为此方初祖。又有金刚智、不空及一行、惠果,皆系金刚阿闍梨,大阐密教。

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茶罗、三密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至於祈雨、治病等法,其小焉者耳!

然此法门,非从金刚阿闍梨传受,不得入坛行道。此方久已失传。惠果之道,行於日本,至今不绝。

西藏喇嘛,亦崇密乘。今时学者,但持诵准提、大悲等咒=,至心诚恳,亦得密意。欲知其中奥妙,须阅《大日经疏释》及《显密圆通》、《大藏秘要》等,便悉。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净土宗
(一名莲宗。有立般舟行者,此宗所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此念佛往生一门,为圆顿教中之捷径也。四生六道,蒙佛接引,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非佛口亲宣,谁能信之。既信他力,复尽自力,万修万人去矣。

《华严经》末,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净土宗,应以普贤为初祖也。厥後马鸣大士,造《起信论》,亦以极乐为归;龙树菩萨,作《十住》、《智度》等论,指归净土者,不一而足。东土则以远公为初祖;其昙鸾、道绰、善导三师,次第相承;宋之永明、明之莲池,其尤著者也。

以念佛明心地,与他宗无异;以念佛生净土,惟此宗独别。

古人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一往之辞,夺境不夺人也。应做四句料拣,如云:「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者,夺人不夺境也。「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者,人境具夺也。去则决定去,生则决定生者,人境俱不夺也。依净土三经及天亲论,应以人境俱不夺为宗,方合「往生」二字之义。

後人喜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拨置西方弥陀,以谓心外取法;欲玄妙而反浅陋矣。岂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应现无方,自他不二。现娑婆而颠倒轮回,汩没於四生六道之中;现极乐而清凉自在,解脱於三贤十圣之表。彼修唯心净土者,直须证法性身,方能住法性土;非入正定聚,登初住位,不可。其或未然,仍不免隔阴之迷,随业轮回耳!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否则专主持名,但须信愿切至,亦得往生也。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禅宗
(又名心宗)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代相传,人皆称为禅宗,其实非五度之禅,乃第六般若波罗密也。观六祖盛谈般若,则可见矣。

自释迦如来付嘱迦叶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又六传而至慧能,适符衣止不传法,法周沙界之记。厥後五家鼎盛,各立纲宗。临济则提三玄三要,曹洞则传五位君臣,以至沩仰之九十六圆相,云门之三句,法眼之六相,门径虽殊,其剿绝情识,彻证心源,无有异也。尝考古今参学之徒,开悟有难易,证契有浅深。其言下便彻,立绍祖位者,法身大士,随机应现也。如临济遭三顿痛谤,及见大愚而後悟者,大心凡夫之榜样也。自宋元至今,莫不穷参力究,经年累月,不顾身命,始得契入者,根器微小故也。

或疑禅宗一超直入,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无生死可断,无涅槃可证,何有浅深之别?不知此宗不立阶级,的是顿门。以夙因言之,不无差降。浅深属人,非属法也。慨自江河日下,後後逊於前前,及有真参实悟者,已不能如古德之精纯,何况杜撰禅和?於光影门头,稍得佳境,即以宗师自命,认贼为子,自误误人。岂惟浅深不同,亦乃真伪杂出。盖他宗依经教建立,规矩准绳,不容假借。惟禅宗绝迹空行,纵横排汤,莫可捉摸。故黠慧者,窃其言句而转换之;粗鲁者,仿其规模而强效之。安得大权菩萨乘愿再来,一振颓风也哉。

禅宗者,实非外道二乘、四禅四空、九次第定及五度之禅,乃佛圆极心宗,最上乘第一义禅矣。禅也者,净智妙圆,体自空寂,非智所知,非识所识,不依经法所诠,不依修证所得;超越圣凡格量,远离思惟分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弗历阶级,不假功勋;弗涉名相,不立文字,直指心源,顿令悟入,所谓教外别传者也。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普示大众,在会人天,悉皆茫然,唯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旨,今付嘱汝,汝当护持。金色头陀者,摩诃迦叶也,为禅宗第一祖。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摩传惠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五代纯一,未分支派。忍下分南顿北渐二支,大鉴惠能禅师,弘扬顿宗;大通神秀禅师,宣演渐宗。渐宗行於北地,不久消息;顿宗盛行於南北,次及於北,後有五家之别。

所云五家者,临济、沩仰、云门、法眼、曹洞也。今略示分派次第,六祖下出二流,一为南岳怀让,一为青原行思;让传马祖道一,一下分二派,一为天王道悟,一为百丈怀海;海下又分二派,一为黄檗希运,一为沩山灵祐。希运之弟子曰临济义玄,是临济宗之开祖;灵祐之弟子曰仰山惠寂,承此二师之风者,是名沩仰宗。而天王悟道一流,後有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次第相承至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义存之弟子玄沙师备,备传地藏桂琛,琛传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而行思出石头西迁,迁出药山惟严,严出云岩昙晟,晟出洞山良价,价之法子(云岩道膺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兹禅宗以直指本心不立文字为极致,以见性成佛为主要,不同余宗,凝滞区区名言义句,而为极则也。

参考资料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俱舍宗
(一名有宗)

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在声闻对法藏内,最为精妙,专弘有宗。源出毗婆沙论,陈真谛三藏译出,并作疏释之。佚失不传。唐玄奘法师重译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当时传习,有专门名家者,遂立为一宗焉。後来通方大士,莫不详览。及至今日,则无人问津矣。

窃以大小二乘,不可偏废。如此妙典,岂可终秘琅函耶?有志之士,其亦措心焉可耳。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成实宗
成实宗论译於姚秦罗什三藏。其中具名二空,立二种观(谓空观、无我观)。有二十七贤圣以摄阶位,於小乘中,尤为优长。六朝名德,专习者众,别为一宗。至唐而渐衰,後世则无闻焉。夫古人崇尚之典,必有可观。好学英贤,试取而阅之,亦知一家门径也。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天台宗
(一名法华宗)

陈隋间智者大师居天台山,後人因以山名宗,称为山家。盖自北齐慧文禅师悟龙树之旨,以授南岳慧思,思传之智者,而其道大显。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正宗法华,旁及馀经,建立三旨三观,六及十乘等法,为後学津梁,其著述有三大五小等部,辗转演畅,不可具述。

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说法之妙,从旋陀罗尼流出,无有穷尽。人问其位居何等?乃曰圆五品(注)
耳。临舍寿时,念佛生西。可见佛果超胜,非思议所及。才登五品,已不能测其高深,而犹以西方为归。世之我慢贡高,不学无术者,其亦稍知愧乎?

(注) 圆五品:「圆」指圆教,「五品」指随喜、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个品位往生西方,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三论宗
(一名性空宗)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为三论。破外道小乘,以无所得而为究竟。正合般若真空之旨,故亦名为性空宗。文殊师利实为初祖,马鸣、龙树、清辨等菩萨继之。鸠摩罗什至秦,盛宏此道,一时学者宗之。生、肇、融、叡,并肩相承,生公门下昙济大师,辗转传持,以至唐之吉藏,专以此宗提振学徒。三论之旨,於斯为盛。天台亦提中论,其教广行於世,而习三论者鲜矣。吉藏有疏若干卷,今从日本传来,或者此宗其再兴乎。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慈恩宗
(一名法相宗。奘师虽生兜率,不别立宗。其徒著述,仍以极乐为胜也。)

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则是前之三论,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其文约义丰,莫妙於成唯识论也。以弥勒为初祖,无著、天亲、护法等菩萨,相继弘扬。唐之玄奘,至中印度就学於戒贤论师,精通其法,归国译传,是为慈恩宗。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承,论述流传日本,今始取回。宋以後提倡者渐希,至明季而大振。著述甚富,皆有可观。此宗以五位百法,摄一切教门。立三支比量,摧邪显正。远离依他,及遍计执,证入圆成实性。诚末法救弊之良药也。参禅习教之士,苟研究此道而有得焉,自不至颟顸佛性,儱侗真如,为法门之大幸矣。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贤首宗
(一名华严宗)

《华严》为经中之王,秘於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俨,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於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经,经纬於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後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於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佛教有五个宗派,分别是律宗、教宗、禅宗、密宗、净宗。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佛法本来一味.但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可以划分为4条道路:
第1条道.伏住烦恼.
修到了这个层面.就可以去天堂.并为以后的进一步修行.埋下了伏笔.
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这个层面的代表作.可以”百返生于三十三天”(去天堂100次.中间回到人间100次).

其他宗教(迷信与邪教除外).修行的也是这个层面(地藏经说:对于业力太重.不信佛法者.佛菩萨以天帝身.现此人前).
但不要因此.而误认为:外道都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对外道经典.作出正确解释.进行正确修行.才可以去天国.否则.不能去).

第2条道.断尽烦恼.
修到了这个层面.可以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可以不入轮回.
阿含经.就是这个层面的代表作.可以证涅盘.
汉传佛教的小乘部分(包括俱舍宗和成实宗).以及南传佛教(或称原始佛教).修行的就是这个层面.

第3条道.证悟般若空性.
修到了这个层面.可以不畏生死.可以在轮回中度化众生(而不是”不入轮回”).而自身不受轮回的束缚.
大乘佛教.修行的就是这个层面.(具体又分为4大体系.有不同的代表作.1.法相唯识派.2.真常唯心派.3.中观应成派.4.中观自续派).

第4条道.转烦恼为菩提.
这种修行方法.比较特殊.不要求断尽烦恼.通过转化.可以直证菩提.
这是上根者.才可以修行的.因为下根者和中根者.把握不好.没有转化成功.有可能被烦恼束缚住.就还在轮回中.
密宗.修行的就是这个层面.(具体又分为1.事部.2.行部.3.瑜伽部.4.大瑜伽部.5.阿耨瑜伽部.6.阿底瑜伽部.共6个层面).

以上的划分.是唯梅子个人归纳的.
其他的法师.可能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不要求完全一致.因为划分的标准和角度.各不相同.只要能说明佛教的结构.就可以.

出家人的修行方法
答:而在一些出家人的修行方面,有一些禅修,要把握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比如说打坐各种方式以及操作入门,突破都是非常有有方法的。第一就是坐禅,坐禅之后呢,要入静入境之后方能得禅悟,进行一些参悟禅修。而作为外修的出家人哪第一要做的就是能够耐得住枯燥的寂寞,这样就是要把一些凡人的妄念都去掉,净化...

如何修行
答: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不但上师三宝会加持你,就连山神土地都会帮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

佛教中的三昧是什么
答: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最终成道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相关分类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

数息观的修行方法
答: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其他类似问题 2010-10-20 虚云老和尚通过什么修行方法获得了那么深的定力,他也修念佛法门... 8 2017-04-24 修炼数息观有什么副作用 2019-03-23 对佛修行人的知识 4 2017-08-03 如何观想 修行体悟 佛教网 般若文海...

怎样才能正确念佛
答:- 观心念佛:将佛号作为观察的对象,开始时可能会有很多杂念干扰,修行者需要觉知并排除这些杂念,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耳通圆根法门:在排除杂念后,修行者可以专注于内心的念佛声,这是通过听觉来修行的一种方法。2. 为了正确地念佛,修行者需要系统地学习打坐禅修,包括理论原理、打坐方法、遇到...

最简单的修行方法
答:净土念佛法门是最简单的修行方式。作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净土宗,它不仅是现今最流行的宗派之一,其简洁明了的教义与修行方法也广受民间接纳。净土宗之所以盛行,在于其修行的简便性:信仰阿弥陀佛,并发愿往生其净土,通过不断念诵“南无阿弥陀佛”。这种修行方式不拘泥于文化或智慧水平,任何人都可...

王常月修行方法
答:王常月的修行方法,以明心见性为核心,戒定慧为实践路径,对道家特别是龙门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金盖山云巢支派的道士们,他们的修炼理念遵循了王常月的教导,强调的是‘性淳心净’而非追求法力神通或长生不死。西竺心宗大师沈一炳曾指出,天仙心学的精髓在于‘无念’,完全依赖于这一原则,无论结果...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答:六、尼干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干子所立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妄语,三、不与取(不与取等于佛教不偷盗的意思。),四、不邪淫,五、无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严,我们在‘宗教的起源与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绍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师可以参考。此派分世界为有生命与无生命...

学佛法如何修行
答:2、佛教有五种修行法:即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 一、――人乘道的修行法为,以三归(皈依身外三宝佛法僧;归依内三宝佛·觉——觉而不迷、理智处事,·法·正——正而不偏、正行求真,僧·净——净而不染、修心不邪);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可以不失...

密宗的十二部指的是什么
答:密宗的十二部经典,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基石,它们在密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下是这十二部经典的详细介绍:1. 《大日经》:被视为密宗最高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佛陀的内在智慧和密宗修行方法。2. 《金刚顶经》:该经典详细阐述了金刚乘密宗的理论和实践,强调瑜伽修行和曼荼罗的重要性。3. 《理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