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赞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出自——战国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和偏爱,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无所偏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是公平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是风调雨顺,沃野千里,还是洪涝干旱,一片荒芜,那是万物自己本身造成的,与天地无关,天有天的事,地有地的事。 

扩展资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赏析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祭祀用的祭品,用时并非珍爱,用后即扔掉,亦非憎恶。老子提出一个“不仁”的概念,就是无所偏爱,没有对谁“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顺其自然。

无论对什么人和事,都不加干涉,不给你加上什么“仁”还是“不仁”的标签,也不给你讲什么“仁”的道理,非得让人家行“仁道”,什么都不管,任由你自生自灭,这个“不仁”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

天地对待万物都和对待那个草扎的狗一样,不会干涉,没有偏好,都是任其自然生化。天地不会说对谁特别好,也不会说对谁特别差。它既滋养了万物,也带来了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天地不是动物而生长的草,但动物却可以吃草。

天地不是为人造的动物,但人却吃动物;同样天地也不是为老虎生的人,但老虎却能吃人。天地无所作为,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偏爱于任何一物,但万物却各自有它的用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现在的话叫自然生态系统。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与“不仁”之说,没有偏私,对待万物都和对待刍狗一样 ,一切任其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

这句话其实是引子,想表达的是下面一句,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世间的圣人,应该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同胞手足一样,无所偏爱,任其自然,这才是圣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我记得《诛仙》里也有这么句话
是张小凡说的吧
个人理解大概 意思就是:天地是永远恒久的,在天地的眼中一切都如同一条狗,各自为了活着而活着,苟延喘息,谁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生自灭,路有很多条,但是决定总是自己做的,其实一切并不是上天的造化而是自己的选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意为: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扩展资料: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刍狗在没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里,用锦绣毛巾盖着,主祭者还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能把它放到祭坛上,等到祭祀活动结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由此可见,“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的表达方式较为夸张,是为了强调天地对待万物的无偏无私,不被个体的可爱或可恶所影响。它提醒人们要超越个人的喜好和偏见,如同天地一样客观地对待事物,并理解事物在宇宙中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它反映出了道家哲学的观点,主张人们要顺应自然之道,不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要以平等、谦逊的心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鼓吹统治者对待百姓要把他们不当人看,而是要“一视同仁”,不带任何爱憎。放大到天地万物,天道无常,没有人能够预测“天意”如何,天道也是如此淡漠的对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所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本来是叙述老子的世界观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答: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谁是异端,谁是正见,本来便是各个思想上主观的认定,也无足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确是直截了当地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文从字顺,难道这不是尖刻讽刺的语意吗?其实,并非如此,未必尽然。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必须先对本文中两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答: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译文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2]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就越大。谈论太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什么意思?
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而受惠者反失其本真,反失其独立性。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所以说不仁。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用来祭神。祭祀时,人们用匣子把刍狗装着,给刍狗披上华丽的绣巾,庄重地把它供在神前,...

上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答:此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第五章整章内容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白话意思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道不公 是怎么回事
答: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出自于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天地不仁,以天下为刍狗.是什么意思?求答案
答:老子道德经曾有两句之经典:"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之语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答:此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第五章整章内容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白话意思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