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大智若愚的历史故事 越多越好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智若愚的人物?越多越好!

作者&投稿:简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一次,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正乘车坐在座位上,叠着脚欣赏窗外景色。半路上来了几个年轻的外国人,对辜先生的穿着装扮评头论足,很是不恭。辜先生不动声色地从怀里掏出一份英文报纸从容地看起来。

那几个洋人伸长脖子一看,不禁笑得前仰后合,连声嚷道:“看这个白痴,不懂英文还要看报,把报纸都拿反了!”待他们嚷够了,笑完了之后,辜先生用流利纯正的英语说道:“英文这玩艺儿实在太简单了,不倒过来看,还真没意思。”

听了这话,几个洋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讪讪地离开了。辜鸿铭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近代著名学者,在年轻洋人的取笑面前,他不是拍案而起,而是装出愚蠢的样子,倒过来看报纸,然后一句诡辩,反而显示他过人的聪明才智而使对手折服。

二、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乘火车旅行。途中,列车员向他检票,马克·吐温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就连座席和地板也仔细地搜寻了一番,可结果还是没有找到车票。这时列车员认出这位著名大作家,便安慰他说:“没关系,先生,别找了,您回来时再把车票让我看一下就行了。

如果实在找不到,那也没关系。”“怎么没关系?”马克·吐温却显得十分焦急地说,“我一定得找到这张该死的车票,否则我怎么知道我今天是上哪儿去呢?”显然马克·吐温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旅行的目的地。但

面对列车员的安慰与宽容,他假装这样,这不仅解除了自己的尴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在自然的谈吐中表现出一位大作家的机智。

扩展资料:

大智若愚的来历:

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1.有个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的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启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别人比自己强。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聪明。 2.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3.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28/22/1524227_42137393.shtml

求历史典故中的“大智若愚”。越多越好~

大汉王朝建立后,为了让江山稳固汉高祖开始清洗功臣,在清洗了一批武将过后,宰相萧何成为了目标。萧何为人非常好,深受百姓爱戴,很少做错事情。正是这样做皇帝的才越担心他的声望会被宰相盖住。为保护自己萧何听从谋士建议估计收授点贿赂,并且让高祖知道,高祖皇帝看了原来萧何也是胸无大志的人就没去算计他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大王赏赐我临时酒饭之际,我也斗胆请求赐给我田园,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爽快地应允,手下心腹劝告王翦。王翦支开左右,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疑我造反了。”

汉文帝,汉宣帝,基本都是,你看他们,一个从山西跑回长安顾命大臣之手。而且这些出于正史。楼主要学习他们,建议直接读汉书史记中两人的记载。比看经过某些写小说的二道贩子弄出来的东西要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