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上说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只能用于形容词和名词,是这样吗。是不是有特例啊?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作动词吗?

作者&投稿:闾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举个例子吧,“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师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说》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当\"把……作老师\"讲。
三.意动用法的分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动词意动用法三类。下边我们就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一)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以……为……,认为……是……。像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以……为后。整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作这们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师,名词作意动词,译为:①把郯子……当作老师;②认为郯子……是老师;③以郯子……为老师。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作意动用。译成:①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②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王安石《伤仲永》)利:认为……有利。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去四处拜访县里的人。

成语举例
1.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
3.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4.游戏人生 以……为游戏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为数也不少,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以……为美,认为----漂亮,赞美。美我,“以我为美”。整句的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私心;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所求。
2.成以其小,劣之。(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劣:以……为劣等。整句的意思是: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
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察今》)贵,以……为贵。整句的意思是:明的事理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见到的。
5.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意思是:不以万里为远。
6.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苦:以……为苦,苦于。整句的意思是:全国的老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
7. 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小石潭记》“乐”: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乐之”即“以之为乐”,指对此感到快乐。

8.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整句的意思是: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19.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怪:以之为怪。整句的意思是: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而畏惧它就没有道理了。
9.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整句的意思是: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能。

(三)动词意动用法。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耻,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不把相互拜师学习当作耻辱;②不认为相互拜师学习是耻辱的;③不以相师为耻。)
2.便利此月内。(利,以……为利,形容词意动用法。)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鉴:以……为鉴。整句的意思是: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4.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之为羞)羞,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尚且把这样的事当作羞耻的;②尚且认为这样的事是羞耻的;③尚以之为羞。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邑人认为这个孩子有特殊的才能;②邑人以之为奇。宾客:名词作意动用。
6.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异:认为……惊奇。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觉得他有些奇怪,于是就从旁人家给他借了笔墨之类的东西给他。
7.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打鱼人觉得十分惊奇
8.群臣怪之。(《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怪:以……为怪。整句的意思是: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9.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怪:以……为怪。 整句的意思是: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总之,不管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还是动词的意动用法,它们都属于意动关系,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在翻译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翻译为: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 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此类现象的存在,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成语中的运用。

在文言文中,应用意动用法来解读原文,不仅表现在形容词和名词充当谓词时,而且还表现在不及物动词上。也就是说,只要谓语中不及物动词的行为、变化,不是因为充当主语的施事者,由他思想意识的行为、变化而实施的,也能构成意动用法。例如:

《战国策·秦策五》: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译文:应侯想讨伐赵国,武安君以此而反对。)

本例是叙事句,由主谓短语“武安君难之”,所构成的谓语中的动词“难”是不及物动词。而发出“难”的行为和变化,不是由主谓短语“应侯欲伐赵”所构成的主语中的施事“应侯”发出的,而是因应侯在思想上想要伐赵,所引出了武安君“难”的行为,所以本例是意动句。

因此本例的后项就要用意动用法来解读,即“武安君难之”可理解为:“武安君以之而难”。也就是说:武安君因为(应侯想讨伐赵国)而反对。

意动用法不只是用于形容词和名词,一些动词特别是表心理的动词也有意动用法。例如: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耻,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文:不把相互拜师学习当作耻辱。
2.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羞,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文:庸人尚且把这样的事当作羞耻的。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奇: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文:邑人认为这个孩子有奇特的才能。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作动词吗???~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形容词或者名词,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

怎么区分古文中是使动还是意动
答: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按照上面的解释,就很容易区分了。(说白一点:使动是“我让你动”;意动是“我觉得、认为你动”)举例:使...

语文中什么使动用法,意动,还有什么动,那个能不能帮忙解释一下 ?谢谢...
答:顾名思义,很简单的。所谓使动,语言翻译上含有“使……(怎么样)”、“让……(怎么样)”、“令……(怎么样)”等;所谓意动,就是心意在动,常理解成“以……为(怎么样)”、“以为……(怎么样)”、“认为……(怎么样)”、“感到……”等;例如,“不耻下问”中的“耻”。所谓...

文言文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答:文言文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如下: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常见的谓语动词用法,它们在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上存在一些区别。使动用法强调主体通过命令、请求或引导等方式使对象去做某个动作,而意动用法则指主体自己去进行某个动作。以下是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进行详细描述的三个子标题:...

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举个例子吧,“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

文言文使动用法的例子
答: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如: 刘向《新序•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例中的“臣”后省“之”,“友”后也省“之”。“不得而臣”即“不得使之为臣”、“不得而友”即“不得使之为友”之意。 3.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使动:可...

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答: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然而,同学们看了之后,总是不能理解掌握。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些解释往往都是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法作用上来说的,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 其实,“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对词语活用的术语...

语文中什么叫做意动用法?
答: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名词的意...

初中文言文使动
答:有利。但微颔之:(颔,到处是电筒名词活用为动词,浦的),汝亦知射乎:射,动词活用为名词,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轻。康肃笑而遣之:遣,动词的使。 4.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大全 新课标词性活用汇总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上)《〈论语〉十则》 智子疑邻...

什么是文言文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答:使动、意动的区别 A. 例:判断: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因此为意动用法。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例: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