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口诀 四十二式太极拳口诀

作者&投稿:乾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起势:马步开立,双臂平举,曲膝按掌。

  2. 金刚倒坠:左朋右捋,推掌提膝,开步,双手向右画圆,上步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3. 懒扎衣:出手,双臂画圆,抬腿,合手铲步,右掌左摆,移重心摆掌。

  4. 六封四闭:朋,捋,并步推掌。

  5. 单鞭:下引画圆,勾手提膝,开步,移重心摆掌。

  6. 白鹤亮翅:按掌,画圆,双手画圆,移重心,摆左脚脚尖,上步

  7. 撩掌,右掌左摆,上左步按左掌。

  8. 斜行:右手画圆,左手推掌转身,双推掌,抬左腿,铲步,下潜,

  9. 左手变钩抬起,立身摆掌。

  10. 搂膝拗步:双手朋左膝抬左腿,立为左虚步,双手后摆,抬左腿,左脚上步搂左膝,右手推掌右脚上

  11. 掩手拱拳:右脚落实,抬左腿,合手铲步,双手后摆左移重心,左手掩手右移重心,右手出拳左移重心

  12. 金刚倒坠:曲臂上引,双臂画圆交叉,双手变掌,右掌左摆,左脚脚尖内扣,双手画圆脚画圆,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13. 撇身拳:开步托掌,左移重心摆右拳,右移重心摆左拳,左移重心抬右脚摆右拳,铲步,下潜,摆左拳,右拳回摆左移重心,撇身翻拳。

  14. 双推掌:朋,捋,转身,上步,并步推掌。

  15. 肘底锤:穿掌,左移重心身体右转,画圆,右移重心身体左转,左脚点地,立肘出拳。

  16. 倒卷肱:穿掌,左脚撤步,右手前推左手后按打开,合,移重心,右脚回收,左手前推右手后按打开,合,移重心,左脚回收,双手前朋。

  17. 闪通背:左脚后撤,双手后捋,两手相合抬右腿,右脚上步,双手画圆,左脚上步,右手穿掌。

  18. 掩手拱拳:以左脚为轴,向右转身225度,右脚顿脚,左脚铲步,双手画圆合掌,双手后摆左移重心,左手掩手右移重心,右手出拳左移重心。

  19. 六封四闭:朋,捋,转身,开步,并步推掌。

  20. 单鞭:下引画圆,勾手提膝,开步,移重心摆掌。

  21. 云手:双手画圆,左脚撤步,2次,双掌变拳,两手相合。

  22. 雀地龙:双手打开移重心,左手出拳移重心。

  23. 上步七星:右脚上步两手相合,翻拳推掌,右脚顿脚。

  24. 下步跨虎:双掌翻掌下按,右脚向右转身90度,左脚向右上步,双手画圆立掌(45度)。

  25. 双摆莲:双手前朋,右脚撤步,双手向右画圆,右脚回收,踢腿拍脚。

  26. 当头炮:双手下捋,变拳出拳。

  27. 金刚倒坠:双拳变掌,向右画圆,上步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28. 收势:双手变掌,手臂上举,头上变拳,头后下捋,过头变掌,双手下按,收左脚。



拓展资料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将该项目的申遗紧迫性写进了提案。来自河南代表团的李光宇等33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太极拳申遗工作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的建议》



太极拳口诀

直线为攻,曲线为守;近身短打,慢练体会。

以意领炁,以炁领形;虚灵顶劲,无中生有。

五步

五步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用阴手,阴臻极处阳始生;出击反击蕴其中。左顾右盼用阳手,阳到绝境阴回首,横击化打才轻灵。中定唯要阴阳合,阴阳和谐才两全。

诗曰:

前进后退反为先,

左右顾盼正相联。

阴阳和谐身中定,

圆融自在太极仙。

故吾太极阴阳宗弟子,修习世间各式太极拳时,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阴阳。身意体察各招式之阴阳乃习拳之根基。其后,更要体认各招式阴阳流变,动静交缠之机。太极拳,阴阳交缠互变也。阴阳已明为定式,正反流转是过式。转换折迭两仪变,道心惟微神意现。知其各式阴阳交缠之机后,进而可脱拳架之规范,各招各式随意转换,前招不接后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势皆在拳谱,然招招顺序又不见于拳架。与此更进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现拳意。至此太极拳已有小成。

攻守

太极攻守之道,先辈论述甚丰。前述六先贤之著作为吾太极门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门宗弟子欲以太极拳克敌制胜,仅习拳架者需达招招见于拳谱,式式次序不见于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对;达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现拳意之境,方窥杀场制胜之门径。否则,宜兼习太极散手、形意、八卦等诸拳以速其成。

杀场放对之时,神意不可凝滞,尤需活泼。行如水中之游鱼,动若天空之飞鸟,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对,心灵气势牢牢锁死对手,手中有人,目中无人。举手投足莫不毁心摧势。

阴阳者,太极之根也。一切神通变化,悉自具足。阴阳圆转是为守,生裂阴阳以为攻。放对之时,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是谓发人拿人;及至生裂阴阳,贯阴阳之劲入彼敌之身,损彼之阴阳,伤彼之和气,动彼之筋骨,毁彼之气血,破彼之心法,夺彼之心志,一战而定。此是时,伤人违天和,摧心损寿禄,不可姿意为之。

杀场放对有胜有败,然吾宗弟子切记“输身输神不输心”。身意神意见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输。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毁。心法,体认世间万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卫心法之坚持也;两者随生随长,坚定活泼。身意神意之败,是为小败。小败势能知耻而后勇,复益精进。心法心志之败,是为大败。大败易于损心伤气,精神颓唐,意气消沉,诸事俱废。但如能破而后立,败而后成,势必迅猛精进,脱胎换骨,别出机枢,另辟天地。然能做到此点者,何其少也。

练法

练太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随才可言法。再从有法入无法之境,始懂用拳。

练太极,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随之,心神合之。身意乃过往所有刻苦锻炼和实践经验之总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仅偶一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随心所欲。

有法为地,无法为天。有法暗含无法,无法暗含有法,是为天地人混合为一。亦只有人才能贯通天地,无法而有,有法而无。

拓展资料: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太极拳





太极拳的口诀如下:

第一部分(1-10):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搬拦捶、9、如封似闭、10、斜飞势

第二部分(11-20):11、肘底捶、12、倒卷肱、13、左右穿梭、14、左右野马分鬃、15、云手、16、单鞭、17、高探马、18、右蹬脚、19、双峰贯耳、20、左分脚

第三部分(21-30):21、转身右蹬脚、22,海底针、23,闪通背、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26、左右伏虎势、27、右下势、28、金鸡独立、29、指裆捶

第四部分(30-40):30、揽雀尾、31、单鞭 、32、左下势、33、上步七星、34、退步跨虎、35、转身摆莲、36、弯弓射虎、37、搬拦捶、38、如封似闭、39、十字手、40、收势。

扩展资料:

太极拳的部分技巧:

1、松

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五脏六腑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不用力。

2、静

从预备到收式,都要心静,意静,神静。外静,排除一切干扰,于世事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内静,神气内守,意导行随,气随行走,意气力合。

3、空

心空,意空,神空,体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全身气息充盈。

4、通

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一通无有不通。一动无有不动,动则根松摧,中通畅,稍发透,气行通达无滞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极拳口令词



太极拳八式口诀:

八式简化武当拳,无极起势鼓荡丹,

两仪开合掳带连,鹤飞展翅气沉田。

旋转乾坤开胯髋,野鸡蹿林走连环,

五龙暗渡偷掌腿,侧人打钟架压点。

阴阳别翅藏奇巧,合抱太极身安健,

式法虽少万遍练,通幽入奥功德满。

扩展资料:

太极拳心法

“太极者,无极生,动亦之机 阴阳之母 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亦 皆及神鸣。心静身正 亦气运行 开和虚实 内外合一 运柔成钢 钢柔并用 静发自如”

早功法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津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

立起之时,将右手掌慢慢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松),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将两足在圈圈内一跳,静坐片刻,取药服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极拳心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式太极拳



太极拳经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於武禹让,但据考证并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无法得知】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拳经)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 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迟也),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太极拳推原解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口诀是什么?~

带口令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演示

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7、撇身捶;8、捋挤式;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19、云手;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手拍脚;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27、单鞭下势;28、金鸡独立;29、退步穿掌;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42、收势。

扩展资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教百度百科-太极拳

四十二式太极拳口诀
答: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撇身捶;8、捋挤式;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右左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19、云手;20、独立打虎;21、右分脚;...

打太极拳有什么顺口溜?
答:一个西瓜圆又圆(双手在胸前作太极抱球动作),劈它一刀成两半(一只手作扶西瓜状,另一只手作刀状绵绵地向下劈)。你一半来(双手左捋)他一半(右捋),给你你不要(双掌略蓄劲向左前推),给他他不收(双掌略蓄劲向右前推),那就不给(双掌微快回收) 。把两人撵畅(野马分鬃),他们...

太极拳口诀是什么
答:1、两脚开立 2、两臂前举 3、屈膝按掌。二、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四、搂膝拗步 五、手挥琵琶 六、倒卷肱 七、左揽雀尾 八、右揽雀尾 九、单鞭 十、云手 十一、单鞭 十二、高探马 十三、右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十五、转身左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十八、左右穿梭 十...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口诀是什么?
答:①后坐扣脚右转摆掌,②收脚握拳,③垫步搬捶,④跟步旋臂,⑤出步裹拳拦掌,⑥弓步打拳。二十二、如封似闭 ①穿臂翻掌,②后坐收掌,③弓步推掌。二十三、十字手 ①后坐扣脚,②右转撇脚分手,③移重心扣脚划弧。二十四、收势 ①收脚合抱,②旋臂分手,③下落收势。太极拳的特点:1、全面性...

太极拳口诀 太极拳口诀是哪些
答:1、太极拳的口诀一: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

八式太极拳口令
答:1、卷肱势;2、搂膝拗步;3、野马分鬃;4、云手;5、金鸡独立;6、蹬脚;7、揽雀尾;8、十字手;收势。动作要求 1、动作阴阳,交合运变,体现势正、招圆、松静、柔绵之功;2、手眼身法步高度配合一致,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3、动静相间,刚柔并济,蓄气轻缓,发劲快打;4、...

杨氏24式太极拳口诀
答:1 、左脚开立,与肩同宽。2 、两臂掤举,达于肩平。3 、沉跨按掌,落掌跨旁。二、野马分鬃 1 、旋跨揽掌,丁步抱球。2 、猫步按球,弓步分掌。3 、坐步翻掌,扣步揽园。4 、丁步抱球,合气化一。5 、猫步按球,弓步分掌。6 、坐步翻掌,扣步揽园。7 、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八极拳口诀
答:八极拳口诀如下:八极小架属真传,此技上身敌难犯。抱年请示礼当先,马步侧打顺步赶。怀抱婴儿两仪式,金龙合口两拳剪。朝阳金拳猛力打,虚步探掌横向砍。马步栽拳裆前护,转身翻砸试金拳。马步侧打搓脚上,怀抱婴儿肘外翻。霸王托天掌向上,双龙出洞撞胸前。双虎挡道裆前护,弓步冲拳似闪电。虚...

太极拳的口诀是什么?
答:例如24式太极拳 第一组 一. 起式 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2.两臂棚举,达于肩平.3.沉胯按掌,落掌胯旁.二.野马分鬃 1.悬胯揽掌,丁步抱球.2.猫步按球,弓步分掌.3.坐步分掌,撇脚扣步.4.丁步抱球,合气化一.5.猫步按球,弓步分掌.6.坐步分掌,撇脚扣步.7.丁步抱球,合气化...

八极拳口诀
答:八极拳又名“开拳”或“开门拳”,全称为“开门八极拳”,它是我国传统拳术中的一种,八极拳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著称于世。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可见它在我国武坛众多门派中的地位。八极拳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南方也见,现已遍及全国也已传向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