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的解字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作者&投稿:居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解说”的“解”意思是疏解、解释,“解说”的意思是口头上解释说明, 以评注说明或解释。

【拼音】jiě shuō

【出处】

1、汉·荀悦《汉纪·景帝纪》:“梁内史韩安国亦因长公主解说,梁王卒得不治。”

白话释义:梁内史韩安国也因为长公主的疏解说项,梁王最终无法治愈。

2、宋·晏殊《菩萨蛮》词:“人人尽道黄葵淡,侬家解说黄葵艳。”

白话释义:人人都说黄葵淡雅,你却偏偏解释说明黄葵艳丽。

【例句】

1、他的解说很动人,这是经过整夜准备的。

2、这样诧异的事,教我也解说不出来。

扩展资料

解说的近义词:讲解、注脚、注释、解释

1、讲解 [ jiǎng jiě ]

释义:指解说;解释;和解。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 

白话释义: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

2、注脚 [ zhù jiǎo ]

释义:指解释字句的文字。

出处:宋·朱熹《答吕子约书》:“所论甚善,末后注脚尤好。” 

白话释义:这所说的话很好,最后结尾解释字句的文字特别的好。

3、注释 [ zhù shì ]

释义:用简明文字解释书刊中的字、词、句。

出处: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

白话释义:如果那些解释字句的文字作为言词,分开来单独看,杂文虽然不同,但是总是会有相同的。

4、解释 [ jiě shì ]

释义: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

白话释义:流落千年都无法解脱,陷入罪恶的、痛苦的境地永世也不能够翻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说



◎ 解 jiě
〈动〉
(1) (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 同本义 [dissect]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解腕(断腕);解手刀(随身携带的小佩刀。又称解腕尖刀);解角(锯取鹿角);解破(解剖)
(4) 解体,离散 [split;separate]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5)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6) 分解,熔化 [smelt]
冰皮始解。——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7) 解除,解围 [remove]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8) 又如:解厄(解除厄难);解厌(解除饥饿;充饥。厌:通“餍”,饱);解祟(解除祸害);解疗(除病);解秽(解除秽恶;除去秽气);解斋(解除斋戒)
(9) 解开 [untie]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 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10) 又如:解缆;解扣儿;解衣服;解铃系铃;解包裹;解绶(解去印绶,指辞去官职);解维(解缆,即下系船的绳索;开船)
(11) 解释,说明 [explain]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 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 林觉民《与妻书》
(12) 又如:解字(解说文字的结构和意义);解论(解说讨论);解喻(说明比喻);解梦(解说梦兆);解义(解释词义或文义)
(13) 晓悟;明白 [understand;know]
终不解矣。——唐· 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14) 又如:解悟(领会,觉悟);令人不解;通俗易解;解豁(弄明白;解开);解拆(分解;排解);解会(领会,理解);解人(通达言语、文辞意趣的人)
(15) 脱去;松开 [take off; loosen]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16) 又如: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解冠(脱帽);解巾(脱去隐居时所系的方巾,表示出去做官);解珥(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17) 打开,开放 [open]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传》
(18) 又如:解帆(开船);解菜(解素。开荤)
(19) 排解,劝解,使和气 [mediate]。如:解仇(化解怨仇);解纷(解除纷争、困境);解慰(劝解安慰);解状(解词。向官府报案后又申请取消此案的状纸)
(20) 解手,大小便 [relieve oneself]。如:大解;小解;解利(下痢,患痢疾)
(21) 缓解[relase]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22) 助动词。能,会,得 [can;may]
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词性变化
◎ 解 jiě
〈名〉
(1) 文体中的一种 [slution]。如:扬雄的《解嘲》,韩愈的《进学解》
(2) 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solution]。如:求解
(3) 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尸体而成仙,称为“尸解” [dissection]
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
(4) 见解,见识 [view]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南史》
(5) 另见 jiè;xiè
常用词组
解馋 解嘲 解酲 解愁 解除 解答 解冻 解毒 解毒 解饿 解乏 解法 解放 解放军 解放区 解放战争 解雇 解寒 解和 解恨 解惑 解甲 解甲归田 解禁 解救 解决 解开 解渴 解扣儿 解离 解铃系铃,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码 解闷 解谜 解密 解免 解囊 解聘 解剖 解剖麻雀 解剖室 解剖学 解气 解去 解劝 解热 解人 解任 解散 解事 解释 解手 解数 解说 解说词 解题 解体 解调 解脱 解围 解慰 解悟 解吸 解析 解严 解颜 解样 解衣推食 解颐 解疑 解郁 解约 解职 
基本词义
◎ 解 jiè
〈动〉
(1) (词源见 jiě声解)
(2) 古代乡举,举送入试 [introduce scholar to imperial palace]。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的称为“解”
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宋史·举志》
(3) 又如:解元(明清科举时代,乡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解首(同解元);解牌(登录乡试录取名单的一种文书);解荐(推荐选送);解头(解元);解榜(唐、宋时解试中式的榜文)
(4) 押送财物或犯人 [send under escort]
押解了武松,出孟州衙门便行。——《水浒传》
(5) 又如:押解(押送犯人);起解(犯人被押送);解官(将犯人押解到官府);解阙(将罪犯押解到朝廷)
(6) 典当,以物当钱 [mortgage]。如:解当(典当);解库(当铺);解钱(拿东西当钱);解帖(当票);解典库(又称解库,解铺,解当铺。即当铺,收取抵押品放债的店铺)
(7) 兑换[零钱] [exchange]
我有一锭大银,解了十两小银使用了。——《水浒传》
(8) 另见 jiě;xiè
常用词组
解送 解子 
基本词义
◎ 解 xiè
〈名〉
(1) 兽名 [beast’s name]
角解豸终。——《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
(2) 又如:解豸(传说中神兽名)
(3)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local authorities]
事私门而完解舍。——《韩非子》
(4) 又如:解舍(官府,官舍)
(5) 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 [skill of acrobatics]。如:卖解的;跑马卖解;解垢(诡诈之辞)
(6) 古地名 [Xie town]。春秋周畿内地,有二,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小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王师军于汜,于 解。——《左传》
(7) 姓
词性变化
◎ 解 xiè
〈动〉
(1) 通“懈”。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 [relax]
解,缓也。——《易·杂卦传》注
三日不解。——《礼记·杂记一》。注:“倦也。”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诗·大雅·生民》
(2) 又如:解弛(懈怠松弛);解休(松懈;休息);解怠(松懈,懒情)
(3) 另见 jiě;jiè
常用词组

解释义:

[jiě]:1.剖开,分开:~剖。分~。瓦~。~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开。~甲归田。~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除。~饿。~乏。~惑。~疑。~围。~脱。~雇。~聘。~散。~毒。 4.溶化:溶~。~冻。 5.讲明白,分析说明:~释。~析。~说。劝~。~嘲。 6.懂,明白:理~。见~。 7.调和,处理:~决。和~。调(tiáo)~。排~。 8.高兴,开心:~颜而笑。 9.排泄:~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jiè]: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起~。~差(chāi)。~回北京。 [xiè]: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邂”,邂逅。 3.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的。跑马卖~。 4.〔~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5.姓。



解说的解是什么意思~

“解说”的“解”意思是疏解、解释,“解说”的意思是口头上解释说明, 以评注说明或解释。
相关字义:
解:jiě、jiè、xiè
1.分开:~剖。瓦~。难~难分。
2.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扣儿。~衣服。
3.解除:~职。~渴。~乏。
4.解释:~说。~答。注~。
5.了解;明白:令人不~。通俗易~。
6.解手:大~。小~。

扩展资料
解说是一种解释说明事物、事理的表述法。它往往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解说清。
解说作动词时,是口头上解释说明某一件事情或现象,或者分析。作名词,一种专为别人解释说明的人,或专为别人解释说明的人所从事的行业或工作。
相关词汇:
1.解答:解释回答(问题)。
2.解决:处理问题使有结果。
3.辩解: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说

一、 文选(一)《左传》:郑伯可段于鄢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晋灵公不君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知茔 祁奚荐贤 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江乙对荆宣王(三)《礼记》:大同复习要求: 1、 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 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 齐桓公伐楚 祁奚荐贤 大同 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二、 通论(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 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 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 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 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 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 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 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 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 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 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 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 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 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 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四)诗词格律知识 21、三、 名词解释 2、 韵例 2、交韵 3、句中韵 4、韵部 5上古韵部表 6、双声 7、叠韵 8、五音、 七音 9、上古音、中古音 10、连绵词 11、古音通假 12、本字 13、叶韵说 14、毛传 15、十三经 16、传、笺、疏、正义 17、集注、集解 18、曰、为、谓之;19、谓 20、貌 21、犹 22、之言、之为言; 23、读为、读曰 24、读若、读如 25、衍文、脱文 26、句读 27、通假 28、稽古 29、引经 30、割裂 31、迂回 32、委婉 33、古诗 34、平仄 35、入声字 塞音韵尾 36、押韵、首句入韵 37、出句、对句 38、颔联、颈联 39、粘对、失粘、失对40、犯孤平 41、拗句、拗救 42、三平调 43、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44、合掌对、同字对 45、一韵到底、出韵 46、诗韵、平水韵 47、词调、词牌、词谱 48、小令、双调、三叠、四叠 49、一字豆50、重头、换头考试题型:1、填空;2、名词解释3、句中词义解释;4、阅读古注回答问题; 5、修辞与文体知识;6、诗词格律;7、通假字识别;8、古文白文标点翻译古代汉语第二学期复习提纲一、 文选(一)《诗经》:关雎 桃夭 芣苡 静女 柏舟 七月(二)《楚辞》:哀郢 渔父(三)《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至713页第二自然段)(四)《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五)汉文:论积贮疏 报孙会宗书 陈情表(六)唐文:答李翊书 复习要求: 1、 《诗经》前五篇要求能背诵、默写; 2、 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3、 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七)唐诗宋词: 1、背诵《练习题》21页指定的21首诗并用所学知识判定它们是否是格律诗?如果是格律诗,则进一步考察其中是否含有拗救现象?属于何种拗救? 2、 熟读《练习题》21页指定的首10词.同时对比格律诗与词之间在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有哪些差异. 二、 通论(一)《诗经》用韵 1、《诗经》的韵脚分布有哪几种情况?①句尾韵和变相句尾韵——句中韵;②每章中有一韵到底和换韵;③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 2、研究《诗经》押韵的意义——建立《诗经》韵部系统,从而建立上古韵部表.即得知在上古哪些字之间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3、批判以朱熹为代表的“叶韵说”的错误——详见教材542页. (二)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 观察古书中的两个字之间是否存在着双声或叠韵的关系时,为什么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读音为根据? 2、 教材540页的上古韵部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它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什么是对转、旁转? 3、 上古汉语时期有多少个声母?中古的声母又有多少个?对这些声母是按什么标准来进一步分类的?上古的声母与中古的声母有什么主要差异?什么叫“古无轻唇音”? 4、 你会使用第二册附录三、附录四吗?有无更简捷的办法或更方便的工具书? 5、 什么是连绵词?确定连绵词的标准是什么?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在语音方面有什么特点?在字形上又有什么特点? 6、 什么叫古音通假? 7、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古文中的通假与“六书”中的假借有什么不同? 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9、 了解教材548—550页所列举的“假借字”:唯、麋、惠、归、直、由、曾、辩、輮、矢、慝、具、舟、时、鼌,以及教材文选中所出现的通假字及对应的本字. 10 通过教材551页所举例来了解认识古音通假的重要意义. (三)古书的注解 1、 为什么在汉代产生了对古书的注释?为什么到唐代又产生了新的注解? 2、 儒家代表作《十三经注疏》都分别是什么时代的哪些人作的注和疏?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将它们编辑在一起的? 3、 教材613页的《毛诗诂训传》的一页的书影中共体现了哪几位学者的劳动?他们分别是什么时代的人?如何把他们的注文逐一区分开来? 4、 注解的形式主要有哪些?①释词;②串讲;③通释全章大意. 5、 注解的内容主要有哪些?①注明典故出处;②指明词语出处;③分段并诠释每段大意;④阐明哲学思想. 6、 古注中的注音方式先后有什么不同?“如字”是什么意思? 7、 《史记》、《汉书》、《文选》、《三国志》等主要有哪些古代注本? 8、 清代学者在注解方面有何贡献?有哪些代表性注本?《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古书疑义举例》、《经籍篹诂》等著作是何人所著?属于什么性质的书? (四)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1、 曹丕关于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的说法是什么? 2、 试运用姚鼐的十三大类分类法将教材一、二、三册的文章及《练习题》32页之文归类. 3、 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姚氏分类法“有的名同而异实”“有的作品可能跨类”. 4、 从用韵的角度观察,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这五类有何特殊之处? (五)古书的句读 1、 造成古书断句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哪三方面?联系教材所举例深入理解. 2、 以《练习题》29页——31页三段古注为例练习对古文进行断句. (六)古汉语的修辞 1、 教材为什么只列举了8种修辞格?是否其它辞格在古汉语中不存在? 2、 举例说明什么是稽古?什么是引经?二者有什么不同? 3、 从教材以外的古文中找到例句来理解8种“代称”是如何运用的. 4、 为什么说话要迂回?什么情况下说话需要委婉?迂回与委婉有什么不同? (七)诗词格律 1、古诗可以按照是否有格律分为哪两类? 2、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3、律诗共有几联?每联各叫什么? 4、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是什么?五律和七律各有哪几种平仄格式? 5、什么叫四声?中古的四声与现代的四声有些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确定唐诗中每个字的平仄的标准是什么?是否以现代的四声为标准? 6、确定一个汉字在中古时期是属于哪一个声调,可以用哪些方法? 7、现代人创作格律诗时关于平仄和押韵的准则是什么? 8、律诗每一联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要求是什么?是否是绝对的? 9、律诗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10、俗语说律诗平仄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全对吗?为什么?在哪些情况下不能“不论”?又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是四(六)字的平仄也允许变化? 11、什么叫犯孤平?是不是任何律句中只要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犯了孤平后如何才能挽救回来? 12、什么叫拗救?拗救共有哪几种类型? 13、律诗在押韵方面有哪些要求? 14、什么是诗韵?它别称又叫什么?共有多少个韵?其中平声韵又有多少个? 15、律诗关于对仗有哪些要求? 16、律诗与绝句是什么关系?绝句在平仄、押韵、对仗方面与律诗相比有何异同? 17、什么叫三平调?怎样才能避免三平调? 18、什么叫首句入韵?什么叫出韵、失粘、失对? 19、什么叫同字对、合掌对、流水对、工对、宽对、借对? 20、什么是词?它还有哪些别称?它与音乐有什么关系? 21、什么词调、词牌、词谱?词牌在填词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2、词可以按照哪些不同角度来分类? 23、什么叫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换头、重头、三叠、四叠? 24、词与律诗相比,在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25、“东”与“冬”在律诗中不能用于同一首诗的韵脚,在词中却可用来互相押韵,为何? 26、如果词中上句比下句多一个字,有无可能构成一个对仗形式?如何构成? 27、什么叫一字豆?它一般是什么词、什么声调的字?一般出现在句中什么位置上? 三、 名词解释 1、 韵例 2、交韵 3、句中韵 4、韵部 5上古韵部表 6、双声 7、叠韵 8、五音、 七音 9、上古音、中古音 10、连绵词 11、古音通假 12、本字 13、叶韵说 14、毛传 15、十三经 16、传、笺、疏、正义 17、集注、集解 18、曰、为、谓之;19、谓 20、貌 21、犹 22、之言、之为言; 23、读为、读曰 24、读若、读如 25、衍文、脱文 26、句读 27、通假 28、稽古 29、引经 30、割裂 31、迂回 32、委婉 33、古诗 34、平仄 35、入声字 塞音韵尾 36、押韵、首句入韵 37、出句、对句 38、颔联、颈联 39、粘对、失粘、失对40、犯孤平 41、拗句、拗救 42、三平调 43、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44、合掌对、同字对 45、一韵到底、出韵 46、诗韵、平水韵 47、词调、词牌、词谱 48、小令、双调、三叠、四叠 49、一字豆50、重头、换头考试题型:1、填空;2、名词解释3、句中词义解释;4、阅读古注回答问题; 5、 修辞与文体知识;6、诗词格律;7、通假字识别;8、古文白文标点翻译

什么是说文解字?
答: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什么是说文解字
答:《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

说文解字从是什么意思?
答:“从”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汉字,它的本义是指方向或者朝向。在《说文解字》中,它的解释为“竿也”,表示用竿子来确定方向。这个解释与字形也有关系,因为“从”字由二个部分组成,左侧是“人”,右侧是“竹”,可以想象成一个人手持竹杆来示意方向。由于其基础含义,它还可以引申表示遵从、跟随等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公字是什么意思?
答:在说文解字中公字意思是公平,公正。基本字义:公(拼音:gō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在西周金文中主要是王朝大臣之称,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又由平分义引申出公共、共同义。

“结”字的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
答:“结”的两个读音:jié、jiē 结[ jié ],意思及组词为:系(jì),绾(wǎn)。组词:结网、结绳、结扎。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结、蝴蝶结。聚,合。组词:结晶、结识、结盟、结交、结集、结合、结党营私。收束,完了(liǎo)。组词:结账、结局、结案、结果、结论、归根结底。一种保证负责...

请问“一火灭”和“手目看”的说文解字的意思是什么?_?
答:一火灭的“灭”字,取自于繁体“灭”字声符当中的一个部分。这个“灭”字也可视为一个会意字。上面那一横可算作是覆盖物,用这覆盖物将火源与空气隔绝,火也就熄灭了。简化后的“灭”字,既简洁明了,又合乎情理。手目看的看字,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的符号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

说文解字切是什么意思?
答:说文解字对于汉字的传承、演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汉字的成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因为说文解字对汉字的词义解释非常精准和细致,因此被许多学者视为学习汉字、研究汉字本源的重要参考书。解字切则是指对汉字进行拆分分析和划分音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形、音...

《说文解字》之名的意思是什么?
答: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是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

申在说文解字里是什么意思 与神只是通假??
答:申 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哺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 神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食邻切

说文解字中和是什么意思
答:《说文解字》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字书,其中“和”字的解释是指两个东西或多个东西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表面的和平相处,还包括内心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在现代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和的意义在汉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在和的状态下才能够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