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身韵中除了提沉还有哪些? 中国古典舞身韵提沉的核心要领

作者&投稿:叶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一、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 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二、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 “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圆”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都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到“深入浅出”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三、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四、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编辑本段身韵特点   身韵课程的特点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神韵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观念上仍然处在模糊的状态,在教学中还没能摆正它的位置,更没有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中将“身韵”的教学渗透到基训课的“骨髓”中,真正的将其作为古典舞的“核”来加以正确对待。 编辑本段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身。

古典舞身韵分别是,提沉冲靠含忝移 七种。

提沉冲靠含养仪。

西安北郊未央区盛龙广场泷舞舞蹈零基础培训学校告诉大家古典舞身韵练习有哪些:

一、提

先“沉”后“提”。在沉的基础上,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从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感觉头顶虚空,提至胸腔之气不能憋住,随着头顶虚空而感觉向上延伸,同时眼皮逐渐张开,瞳孔放神。

二、沉

在盘坐的姿态上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沉丹田,以气息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弯状,眼皮随沉气慢慢放松。

三、冲

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冲出,肩与地面保持水平线,切记上身不要向前倾倒,感觉腰侧肌拉长,头与肩相反,肩向左冲,头略向右偏,眼和冲的方向一致。

四、靠

首先“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水平拉出,感觉前肋往里收,后背侧肌拉长,要求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决不能有躺倒之感,身如向右靠,头侧微向左转,眼平视放神,头及颈部略向下梗。

少儿舞蹈

五、腆

腆与含的动作要领相对,整体呈现的是一个向前顶的状态。练习腆,需要建立在提的基础上。先深吸一口气,轻轻抬头,双肩往后撤,然后把胸口慢慢的往前送出去,顶到最高的程度即可。

六、含

过程和“沉”一样,但加强胸腔的内收,双肩向里合挤,腰椎形成弓形,挺胸低头。“里含”不是旁腰,而是 感觉肩膀里合与胸腔收缩,可用手抱肩寻找感觉。

七、横移

要考虑到肩膀和腰的用力。先经过提,在沉的过程中,要以腰发力,用肩带动向旁拉长腰肋肌,头与身体运动方向相反。移是横向动势,因此要有不断延伸的感觉。注意与靠区分开,不能带拧得动势。

八、旁提

在沉往上提的过程中身体由下经移往上的上身弧线运动,注意以腰带肋、以肋带肩,一节一节往上提,最后形成旁提状。经过上方提到最大限度,头在过程中要随着旁提的动律转动180度,眼睛也要经过环视屋脊线的180度巡视,要在旁提完成后头才结束转动,眼神仍要继续延伸,整个身体强调由上往下的抻长感,绝不等同于下弯腰。

能告诉我有关古典舞身韵提沉的动作要领吗?~

古典舞提沉的基本姿态:
提: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沉”的基础上深吸气,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由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感觉头部顶向虚空,提至胸腔之气不能静止憋住,随着“头顶虚空”的感觉向上延伸,同时眼皮也向微松状逐渐张开,瞳孔以气之力放神。
沉: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坐”的姿态上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没丹田,以沉气之力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弯状,在此过程中眼皮随着沉气而徐徐放松。
古典舞提沉的动作要领:
提也称为提气,也就是吸气;沉和提相反,也称为沉气,吐气。提沉的准备动作:盘腿坐于地上,臀部完全着地,背部垂直于地面,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或膝盖上。胸肩放松,放松。
提,也就是在吸气的过程中,把气息提到胸腔,肩背慢慢打开直立,头部向上钻。提也是一个起范儿的过程。
沉气的过程中要把气息沉到小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气沉丹田。沉气的时候就要注意肩部是向下沉,脊背从直立一节一节的弯曲,呈放松状态。很多同学在做沉的时候容易做成含的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沉的时候是身体正直向下沉,肩微拢,头胸微含。

扩展资料:

1、古典舞蹈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舞蹈因素,如民间舞蹈、手语、武术杂技以及保存在古代器皿、壁画、雕塑和诗歌小说中的舞蹈动作的痕迹或文字描述。
2、此外,还受到本地区、国家、民族传统的文化风俗、礼仪道德、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甚至政治哲学的深刻影响。古典舞蹈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现实和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如印度古典舞蹈,由婆罗多舞、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里、奥迪西、库吉普迪6大传统舞系组成,其特征之一是具有丰富的、特定意义的手语。欧洲古典舞蹈一般指芭蕾,具有严格的程式规范和高度凝练的舞蹈技巧。
4、古典舞的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
5、古典舞的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6、古典舞的劲:指内在的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
7、古典舞的律:指舞者在完成动作时即能有顺水推舟,一气呵成的顺势,又能在动作中有起伏跌宕,相反相成的逆向效果,形成一种特定的节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典舞蹈


知道不知道古典舞动作分解
答:简述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名称及动律 答: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名称是“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其动律分别是“提沉”是联起来之称,事实上动律必是先“沉”后“提”的是躯干上下动律元素;“冲靠”则是“提沉”基础上“斜移”之动律。“靠”是和“冲”相反的一对...

古典舞八大元素有哪些
答:古典舞八大元素如下:提沉是古典舞的呼吸技巧。头顶虚空的感觉向上延伸,同时眼皮也向微松状逐渐张开,瞳孔以气之力放神。徐放松。除以上八大元素外,中国古典舞还有云间转腰、弹撩等动作,中国古典舞还有一些其他的动作和技巧。例如,有掩面、歪头、仰头、倾身、旁提、云手等。拓展内容 掩面是通过双...

古典身韵七大元素
答:(我来学习啊,朋友)1)古典舞8字 在中国古典舞中,【拧、倾、圆、曲,形、神、劲、律】是总体要求与突出特征 2)古典舞身韵七大元素 以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的基本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组成的“云肩转腰”,以“三圆“路线为运动轨迹,其规格主要是严格地围绕着“点上划...

哪一项不属于古典舞身韵元素
答:跳不属于古典舞身韵元素。根据查询相关信息资料显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有提、沉、冲、靠、含、腆、移、旁移八大元素。

什么是古典舞身韵
答:古典舞的身韵: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身韵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形、神、劲、律。古典舞动作要领:包括旋转、翻身、弹跳、节奏等。

什么融合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
答:古典舞。古典舞身韵八大基本动律元素里面包括:提、沉、冲、靠、含、腆、横移、旁提”。辅以简单的舞姿及眼神神态的练习,还有就是气息与动作的连接形态,训练目的就是让初学者打开身体,感知身体。

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解释?
答:古典舞我接触的不多,是和一个舞蹈家学的,但是没学多久就放弃了,因为不是我的风格,以我的理解,一是基本功,二是悟性,三是自己的刻苦

提沉冲靠含腆横移是芭蕾舞的基本元素吗
答:提沉冲靠含腆横移不是芭蕾舞的基本。芭蕾的基本元素有4个,分别是绷、开、立、直。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有提、沉、冲、靠、含、腆、移、旁移八大元素。

古典舞身韵是什么
答:古典舞身韵是起于心,发于腰达于梢,每个动作一定要把感觉延伸到你的手指尖,眼神和表情也很重要,这是看到你内心的折射。还有就是呼吸,提沉气,会让你身心舒畅。练身韵久了,就会发现你的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优雅,内心的修养也提高不少,身材更加挺拔修长,毫不夸张的说,眼睛也变大了!还有就是...

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一共有几个?注意要求是什么?
答:1、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一共有4个。2、古典舞的身韵。即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是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身韵即 形神兼并,身心并用,内外统一。 形神劲律是身韵的基本元素。3、形是指外在的动作包括姿态和动作连接的路线,神是神韵心意,起支配作用。劲指力包括轻重缓急强弱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