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筝曲高山流水听后感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

作者&投稿:隗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还是上初中的时候我偶然在一本叫做《人类探索的脚步》书时看到了有关中国的一首古典民族曲子《流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的事,我当时很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想听听到底是什么能担负起人类文明和与可能的外星生物文明之间大使的作用,但是在自豪中国的音乐可以代表“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我为是一个中国人到了15岁才能从它国翻译过来的文字中知道我们自己民族文明中的精品时我有一种耻辱感。到今天我22岁零340天的时候我才真正有机会去接触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在惋惜的同时非常赞同在大学生中开展这样的教育和修养塑造。爱国心,个人的生活情趣,甚至人生哲学都有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
  或许因为非主观的原因我们这一代大多数失去了与音乐这一人类灵魂的代言联姻的机会,我们没有钱买乐器,我们没有人教,甚至我们总 开始就不知道音乐除了儿童歌曲和国歌以外还有古典,现代;中国,外国的区别。就像我大概是14岁的时候听一首钢琴曲时问母亲为什么没有人唱一样,这些都是我们的悲剧。虽然那次我听说了《流水》一曲但是对中国古典民族音乐依然只是一个轮廓和数字上的认识,后来学历史慢慢知道了《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讲的是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这首曲子柔内有刚,静中有急,给人以定心定神的感觉,明确地体现了自然生灵的安宁,与世隔绝的仙境,不掺杂任何烦恼忧愁。”本曲音调舒缓,犹如水花飞溅,高山流水,韵律和谐,好像身临其境,在此我想到古人弹曲吟诗,喝着美酒,对月当歌的情景,真是让我感慨万分。
  听这首曲子,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为人的义气道理,更给为了我一种平和心理的启示,我们在人类文明的面前尚且无知,当你在黑夜听完此曲仰头夜空繁星的时候你会感慨我们在宇宙的面前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外物,亲近自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境界。
  我不知道作者在那个没有多少外界诱惑的遥远年代达到那种“超脱”,平静,与自然和谐,与人情平和相处的境界是不是需要非凡的“敏锐情感”,但是我敢说在他们的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依然是激励无比的,要达到那种修养境界不是其人刻意的追索,而正是音乐本身让他具有了那种意识。
  我们的社会现在被“浮躁”的气氛笼罩,讲求与自然,人情和谐的修养也几乎只能成为一种一相情愿的梦想,或者仅仅是人们意识中的一种遥远的传说。“快餐文化”,“商业文学”给几乎所有的“作品”涂饰上了“流行”的印象,一时间我们在流行中却找不到流行本身了。
  我们是渺小的,我们本身也已天生地丢失了“和谐”的潜质,只愿望的是在知道了我们遥远的同脉文明中曾有那么一些追求“平和”,“完美”的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知道是为了他们自己,还是为了“启示”我们的尝试。我只能说感谢他们,并且乞愿我们的后半生有更多的人能有机会躲在喧嚣的城市的角落在黑夜里看着天空听这一首《高山流水》。

很好听啊

古琴曲《高山流水》听后感???~

思路:根据古琴曲《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展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随着一阵古色古香的古琴声,把我带入了乐曲《高山流水》之中。
听着听着,我仿佛进入了幻境之中。战线在我眼前的是一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样风景如画的美景:只见连绵起伏的青山挺立出一座座高耸入云、如刀削斧劈的危山。气势磅礴的山中万木葱茏,使人一看就赏心悦目。



就在这深山幽谷中,流着一溪活水,山中泉水“丁冬”,溪流随着山势时而窄,时而缓,有如涓涓细流;清莹澄澈的一条清水,时而宽,时而急,有如喧腾飞泻的水流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撞击岸边,浪花飞溅,喷珠如玉。我仿佛乘一叶扁舟顺流直下,时而快,两岸群山奔赴;时而慢,两岸风景尽收眼底。
就在这美丽的音乐之中,我不仅想起了伯牙鼓琴、子期评琴的动人传说。是呀,俞伯牙有如大自然,让鸟兽鱼虫尽情欢唱;而钟子期有如录像机,录下了这美丽绝伦的景色。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们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是的,在你忧伤时,只要听一段音乐,忧伤便烟消云散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把我国古琴推向令一个高潮。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扩展资料:

相关景点

一、高山流水亭
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二、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
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
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

问高山流水的评价
答:古筝曲高山流水有很多版本 有浙江高山流水 山东高山流水 河南高山流水 其中浙江的高山流水都楼上说的那首于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摔琴的那首高山流水 此曲音韵古朴 典雅 借景抒情 使人有种诗情画意 身临其境的感受 全曲分两部分 "高山"和"流水" 前半部分高山段表现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后半部分 流水段...

求高山流水(古筝曲)赏析
答:同时,又由于浙江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手法比较丰富,因而在风格表现上并未完全单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传很广,而最早流传于浙江一带,是浙江筝人在传授时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绘景写意的作品,音韵铿锵古朴。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浙江筝...

如何赏析古琴《高山流水》?东方音乐的美感是什么?
答: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

怎么欣赏古筝高山流水?怎样能从曲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呢?
答:最出名的应该是山东筝的高山流水,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高山部分叠乱起伏大、夸张的表现出高山的巍峨起伏和山体内部的婉转流缠,听的韵味十足~流水部分以划奏为主,在滑音内部穿插了很多左手的揉弦,让流水在山间流动的更为曲折跌宕,生动形象~祝你成功的理解自己的高山流水~~~...

十大最好听的古筝曲
答:十大最好听的古筝曲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其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以下是十大最好听的古筝曲目:1. 《高山流水》:这首曲目是古筝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大自然中高山的雄姿和流水的柔美,让人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2. 《渔舟唱晚》:这首曲目表现了傍晚时分渔舟归来的场景,让人...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
答:宁静。淡雅。高远。配合山水的背景更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热心网友| 发布于2013-07-17 举报| 评论 8 6 为您推荐: 高山流水的意思 渔舟唱晚古筝曲 高山流水古筝曲意境 高山流水音乐赏析 高山流水遇知音 古筝曲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古筝曲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古筝名曲欣赏 其他...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
答:也比喻乐曲高妙。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的金唱片,并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最经典的古筝名曲有什么?求推荐。
答:最经典的古筝名曲包括《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梅花三弄》和《广陵散》等。<高山流水》是一首描绘大自然风光的曲子,用古筝的演奏方式表现出高山的雄伟和流水的柔美。这首曲子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渔舟唱晚》则是一首表现渔村生活的曲子,通过古筝和人声的演奏,表现...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
答: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古琴曲或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听后感
答:这个你自己认真用心的听。。。写真情实感即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