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北京清漪园有什么传说? 北京清漪园建筑的有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投稿:善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相传,在清漪园建造的过程中,乾隆皇帝经常亲自前来巡视督工。有一天,乾隆皇帝站在佛香阁上瞭望四周的美景,但是看着山下的昆明湖,总觉得太空旷。于是下令在湖中建造了南湖岛,并用桥将南湖岛于东岸相连接。

昆明湖习惯上按位置分为南湖与西湖两个部分,而该岛因在南湖里称为南湖岛。它与西堤外湖中的镜治阁和藻鉴堂两个小岛一起,用来象征神话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南湖岛也叫"蓬莱岛",一直都是帝后们赏月和观看水师表演的地方。

整个南湖岛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望蟾阁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

望蟾阁是一座两卷殿,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岛东南处有著名的十七孔桥相连东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环水,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

在修十七孔桥的时候,特意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

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儿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

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

老头在工地上转悠了3天,也吆喝了3天,但是还是没有人理他。于是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坐在大槐树底下不走了。

老头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头搬到王大爷家以后,不仅有房子住,而且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

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

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

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100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着大道往南去了。

很快,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乾隆皇帝还准备亲自前来"贺龙门"呢!没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的那块石头,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

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总监开始派人四面八方地去寻找他。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头曾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

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就支付多少。"

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头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

总监立马留下100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还别说,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竟然把龙门合上了!

那些石匠和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

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吧,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祖师鲁班拯救了他们啊!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的石桥。

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十七孔桥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因此桥的点缀,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

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较为多的卢沟桥,还多了59只,站在桥上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趣味。

从全园来看,南湖岛与万寿山佛香阁的位置在对景手法上呈一宾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无限深远,借用园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风光,给人开阔之感,确是景无边,意不尽。

十七孔桥上所有的匾联,都是乾隆皇帝撰写的。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虫柬凌波"5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

使得十七孔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

但是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17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个孔。

在桥东有一尊镇水铜牛,镇水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而著称,1755年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铸。

牛背上还铸有由乾隆帝撰写80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铭文为: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后来,又在万寿山上增建了宝云阁,宝云阁的外观似一座四方亭子,因全部用铜铸成,故又称"金殿"。

宝云阁通高7.55米,重207吨。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的样式,重檐歇山顶。殿构件柱、梁、椽、瓦、脊吻兽,连匾额等都像木结构。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

在这稀世铜阁的内壁上,镌刻着4个人的名字:杨国柱、张成、韩忠和高永固,可能是此铜阁的铸造人,这个铜阁是采用失蜡法熔模铸造的,这种铸造法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之一。

铜阁建成后,乾隆皇帝在阁前的牌坊上,书写了"侧峰横岭圣来参"的诗句。在此后的清朝统治时期,西藏喇嘛到达北京,都会来这里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阁后石壁上高约十米的周边莲框,就是诵经时悬挂佛像用的。

就这样,直到1764年才建成了清漪园,共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建成后,乾隆曾多次到园林里游玩,并留下了许多描写昆明湖的诗。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数昆明。

侵肌水色夏无暑,快意天容雨正晴。

倒影山当波底见,分流稻接垸边生。

披襟清永饶真乐,不藉仙踪问石鲸。

在诗中,乾隆认为昆明湖的风光应当是燕山一带风光之首。在这位皇帝的眼里,清漪园昆明湖的风光,已经如同仙境,可见乾隆对昆明湖的喜爱。

但是,由于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所以乾隆帝游览清漪园都是在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过。

直到嘉庆和道光两朝,清漪园仍然保持着乾隆时期的规模、内容和格局,只有极个别的建筑物的增损和易名。例如在嘉庆年间,改惠山园之名为"谐趣园"并加建"涵远堂",霁清轩内加建"军机房",拆除"乐安和",拆除南湖岛上的"望蟾阁"改建为"涵虚堂"。

道光年间又平毁凤凰墩上的"会波楼"及配殿,为节约宫廷开支曾一度撤去各殿宇内的陈设和铺垫等。



颐和园的传说有什么?~

颐和园十七孔桥旁边的铜牛尤其吸引着中外游客,无不为它的精美造型和栩栩如生的神态赞不绝口。
相传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
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哪!

扩展资料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有:
1、昆明湖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乾隆帝在此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现在的规模,后慈禧太后以昆明湖为中心改建成现在的颐和园。
2、谐趣园
谐趣园在颐和园的东北角,万寿山东侧,是仿无锡的寄畅园而建,原名惠山园,到了嘉庆的时候给改成了谐趣园。谐趣园小巧玲珑,偏偶一角,非常幽静,可以小憩,可以观荷,可以赏鱼,很有情调。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知鱼桥。
3、万寿山
万寿山地处颐和园中心部位,从昆明湖北岸中间码头开始,经过云辉玉宇排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9个层次,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层层垂直上升的中轴线,是颐和园这座皇宫御苑皇家气派的充分展现。
4、苏州街
进入颐和园北宫门后必经三孔石桥,石桥两侧的水面店铺林立,古色古香,这就是苏州街。以前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春节期间的苏州街皇家宫市,沿途可以欣赏很多民间曲艺和民俗表演,而且苏州街揽涛楼上还有京剧、古筝、琵琶等表演。
5、听鹂馆
听鹂馆坐落于万寿山南麓,隔长廊望见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上著名的“画中游”。听鹂馆牌匾系慈禧太后亲笔手书,听鹂馆原是乾隆帝为其母看戏所建,两层的戏台,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
6、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连接昆明湖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园内最大石桥。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
两桥头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桥两边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桥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颐和园

排云殿建成之后,工匠们又在排云殿两边依山势对称布置了许多建筑。如前山的半山坡上有一巨石,上刻有4个大字"燕台巨观",巨石下有一组建筑,名为"画中游"。
画中游的亭台楼阁别具一格,各建筑物之间以爬山廊连接,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台,而且建筑的不同形体相互搭配,构图丰富。登阁眺望湖光山色,犹如置身画中。
相传这画中游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据说当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的景致来建造清漪园。
于是,他先找来了工匠制作模型,可模型完成后他总觉得前山半坡留着块空地不合适,找人设计了多种图样,还是不满意。
乾隆日思夜想,后于梦中见一白须老者带两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兴致勃勃,边游边吟: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梦醒后,乾隆就按照梦境中的亭台楼阁画了下来,命内务府制成烫样,这就是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为"爱山"和"借秋"。
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山水画。
在横亘于昆明湖岸和万寿山前的为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是乾隆皇帝为了让母亲游园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览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特意建造的。
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它的特点是在大半圆的括线内没有固定的结构,全凭画工发挥,同一题材可创作出不尽相同的画面。
长廊彩画题材广泛,山林、花鸟、景物、人物均有入画。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数人物故事画,一共2000多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后来,长廊还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评为普天下最长的画廊。
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长廊东西两边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长廊的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
1860年,听鹂馆遭毁,在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之前,慈禧太后也曾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
长廊景区的对鸥舫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歇山建筑,前有码头,是游览昆明湖时上下船的码头。
在长廊西端的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为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
石舫是清漪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在修间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舫"的形象与舟相类似,筑于水滨,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
在我国的园林里面,有水就有舟。因为舟是石头做的,所以不用担心会像木船一样顺水漂走,不用缆绳去系着。因此,这些石舫往往有一个"不系舟"的题字。古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我国文化最妙的绝句之一。
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而为的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
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船底为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
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4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是清漪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
文昌阁原本是一座城关,在建造清漪园的时候,被改造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文昌阁主阁两层,内供铜铸的文昌帝君和仙童、铜骡。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城头四隅角廊的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两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两侧有三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
四大部州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
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13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形别致,造型端庄美观。
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南湖岛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的?
答:传说鲁班修清漪园的时候,几位神仙都曾鼎力相助过。园子修好后,鲁班就邀请几位神仙到清漪园来做客以表谢意。被请来的有东海龙王敖广,南海菩萨观世音,昆仑山的太虚真人,终南山的绿荫仙子。鲁班带着众仙人,在园里游玩了一整天,最后在景福阁的大厅里设宴,热情款待了仙家,宴席上,众仙有的高歌,...

颐和园有哪些景物?
答: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

北京清漪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有什么建筑特征?
答:佛香阁是清漪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内有8根巨大的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每逢初一...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怎么写
答: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

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答: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颐和园...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答:3、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明清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的西郊,距离主城区有15公里的距离。乾隆十五年,乾隆帝为了孝顺其母孝圣皇后改建了清漪园,形成了清华园至香山一带长达20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重建作为皇家的消夏避暑之地,并改称“颐和园”。4、天坛 天坛...

北京清漪园在慈禧时期有哪些修复补救经历?
答: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清漪园也没能逃脱厄运,被付之一炬。1873年,载淳亲政,年号为同治,以奉养东、西宫太后为名,下令重修圆明园。清漪园内残存的部分建筑物被拆卸,将其旧料充作圆明园重建殿宇之用。但工程进行不久,终因国库空虚,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而不得不于次年停止。1875年,光绪皇帝...

昆明湖传说回
答:”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编辑本段]昆明湖风景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因为这一带...

故宫 颐和园
答: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

颐和园长廊的传说50字
答:颐和园长廊的传说: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据说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