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绝名字的来历? 天津四大名吃的名字由来??

作者&投稿:支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耳朵眼炸糕

在天津城的北门外大街上,有一条窄小弯曲的胡同,胡同窄到何种地步,您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了——耳朵眼胡同。也就是说这胡同既狭窄又曲里拐弯的,像人的耳朵眼一样。在耳朵眼胡同口,有一个炸糕店,因地得名,叫“耳朵眼炸糕店”。说起这“耳朵眼炸糕店”,还真有一番来历呢。

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刘万春的外地人,为了谋生,就在天津街头支起炉灶卖上了炸糕。由于他善于琢磨,又精工细作,再加上诚信经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很受津门百姓的欢迎。后来有了积蓄,他就在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开了一间炸糕铺,店名“增盛成”。

随着“增盛成”的炸糕越卖越火,喜食这口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之毗邻耳朵眼胡同口,人们就将这美味的炸糕称之为耳朵眼炸糕,而“增盛成”的大号到没有人叫了。久而久之,人们只知“耳朵眼”而不晓“增盛成”了。老板也就顺水推舟,干脆就改招牌叫了“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炸糕是选用上等粘黄米经水磨后发酵,又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塘汁炒制成馅。据说加工的时候要三口油锅:先文火炸,而后又放入另一口锅里大火炸,最后再放入香油锅里炸一下,这才能出锅。

经过多道程序,加工好的炸糕是色泽金黄、柔软且酥脆、馅香甜而不腻,看着就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就别提吃了,肯定可口。噢!对了,再辅以放着青丝玫瑰和白糖的小豆粥,那口味就更佳了。

现在,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了,其炸制时的工序,我过去曾亲眼目睹过:锅到是有三口,但只有两口锅在加工,第三口锅是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不错。

解放以后,耳朵眼炸糕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耳朵眼炸糕在国内外是连连获奖。现在已经冲出亚洲,名震世界了。

二、十八街麻花

走进天津桂发祥麻花公司的店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醒目的玻璃展柜,一个一米多长硕大的麻花摆放在里面,既做了广告宣传,也显衬出了十八街麻花的悠久历史和无可替代的知名度。

说起十八街麻花来,可就有些麻烦了。因为有两家企业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十八街麻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至于争到了法院,方由法庭做出了公论,也定出了输赢。本文不涉及此事,只是稍微交代一下,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品牌的重要性。

关于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沿革,有两种说法,我觉得还是一并写出的好。

说法一:十八街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两兄弟。这哥俩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一间麻花店,一为“桂发祥”、一为“桂发成”。由于经营得当,制作的麻花很有特点,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一问“在哪买的麻花”,回答说“十八街”。时间长了,“十八街麻花”就成了人们的习惯称呼了。

说法二:清朝末年,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开了一间麻花店,店名“桂发祥”。这刘老八人很聪明,研究出了很多种麻花的做法,尤其在掌握好麻花酥而不艮上有独到之处,也可以说有一手绝活。至于麻花的称呼,与上述相同,这里就不赘言了。

还有一个传说,是说明这十八街麻花如何创出特色的:说是十八街麻花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既酥脆,还不艮,而且香气扑鼻,很是可口。后来就按照这个方法摸索出了一套绝活。从此,十八街麻花的名声也就越叫越响了。我个人对这个说法不加怀疑,觉得可信度很高。

不论怎样说,这十八街的麻花是在天津卫站住了脚,成为了有名的特色小吃。而且还出口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外地也开了数家分公司。如果您来天津,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到大沽南路去一趟,那十八街麻花的总店就坐落在那里。至于有人问了:“天津的十八街麻花满大街都是总店,这是什么原因呢?”对这个问题,我只能这样回答:“可能这是人家的经营策略吧。”

三、狗不理包子

在2001年的春节晚会上,冯巩与郭东林和说了一段相声,其中的一段天津快板,把本已经名扬海内外的狗不理包子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一大截。难怪第二天“狗不理”老总设盛宴,请冯巩全家在狗不理饭店过大年初一呢!因为这无形中给狗不理包子做了广告,而且还一分钱没花,其效果比起那些拿着几百万、几千万,拼命往春节晚会广告堆里扎的企业,好过不知多少倍去。

您还别说,没有几天,美国纽约就有电话打来,要求与“狗不理”商谈在美国合作开店的事宜了。可能那个狗不理饭店的老总,到现在还没事儿偷着乐呢。可话又说回来,如果“狗不理”没有这“金刚钻”,他要命也揽不来那“瓷器活”的,我想,最终还是因为产品过硬,再加之上百年的不断总结创新,才达到了这个效应的。您说,是这个理吧?

狗不理包子确实很有特色,我们从食谱的介绍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其馅是用猪膀肘上的瘦肉再加上特制的酱油、香油、味精、葱姜末等作料和高汤搅拌而成;其用面也和别的包子不一样,用的是半发面,从揉面、揪剂、擀皮、装馅、掐包、上屉、上大灶,都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掐出来的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的褶不少于十五六个。刚出屉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又如荷花待放,十分的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虽说有句俗话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但这好吃的包子再加上漂亮的褶,不但能使您食欲大开,而且还有美的享受呢!

狗不理包子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叫高贵友的人,小名就叫狗不理。他开了一个包子铺,店名“德聚号”。由于他心灵手巧、聪明好学又肯钻研,把个包子做得是又好吃、又好看。可随着他的包子名声越来越响,人们都习惯于称它为狗不理包子了,时间一长,也就没有人再呼其店名了。清朝末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还曾把这包子作为贡品请慈禧太后品尝,太后吃过连声说好,这“金口玉言”也就使得“狗不理”的名气更大了。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

解放前夕,由于市场萧条,“狗不理”已经难以为继,最终倒闭了。1956年,为发掘和保护民族传统食品,政府又将狗不理的老厨师以及其他包子铺的厨师请回来,重新创业,成立了狗不理饭店,集众家之长,使狗不理包子这一富有天津特色的传统食品得以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同时也受到了各国食客的认可和欢迎。

现在,“狗不理”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狗不理包子系列产品和狗不理啤酒,使得狗不理包子这一特色食品更加锦上添花、声震海内外了。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风味名点。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帮厚薄相同,一咬起来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腻,味道十分鲜美。它为何有此特色呢?原来它在用料和制作上皆有讲究。具体是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味精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和面时水温一般要求保持在15℃左右,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5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然后上炉,用硬气蒸5分钟即可。

然而,如此富有特色风味的地方小吃,怎么会取“狗不理”这么一个怪名称呢?

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

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去找点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

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像,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勤奋好学,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有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由于高贵有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所以做出来的包子特别好吃,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狗不理”,顺带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称为“狗不理”包子。没想到这个特别的名称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高贵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来越感到“狗不理”的绰号难听,就给自己的店铺取了个雅致的牌号,唤作“德聚号”,这个牌号虽然好听,但人们还是“狗不理”不离口。

有一天,几位外埠客商专程来品尝“狗不理”包子,一进门就问:“老板,这儿是‘狗不理’吗?”高贵有一听,立刻恼火起来,犟着脖子,粗着嗓子说道:“咱这儿有招牌,是德聚号,你们长没长眼睛?‘狗不理’在那边,要去趁早。”客商们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转身出门去找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对高贵有说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么开这种玩笑呢!”高贵有一看,这个绰号是怎么也摔不掉了,现在连外埠人也知道了,没有办法,只好任人家去叫。

就这样,“狗不理”的名号越传越广,“狗不理”包子也越来越被人们喜欢,成了中国著名的传统风味点心。

耳朵眼炸糕由刘万春(回族、1874—1962)创制于清朝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刘万春的炸糕选料精、制做细,风味独特,物美价廉,在炸糕同行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赢得“炸糕刘”的绰号。由于刘万春开的“刘记炸糕铺”位于天津北大关东侧一条狭长的“耳朵眼胡同”旁,广大食客传诵:“耳朵眼那儿的炸糕真好”。传久了,便谐称刘记炸糕为“耳朵眼炸糕”。美誉不迳而走,生意持续兴隆。日伪时期,刘记炸糕铺加入商会,更名为“增盛成”。文革扫四旧,又改称“文革炸糕店”。但民众仍一直以“耳朵眼炸糕”称之。改革开放后的一九七八年,天津市饮食公司顺乎民意,正式命名其为“耳朵眼炸糕店”。一九八三年,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胡子昂先生欣然命笔为耳朵眼炸糕店提写了店名。

十八街大麻花的问世之日要比以上"二绝"晚了好几十年,它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以"桂发祥"和"十八街"为商标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发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区东楼十八街一带,所以俗称"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创始人是河北大城县人范桂林。他于191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亡,他与母亲和两个哥哥艰难度日。1924年,年仅9岁的范桂林与11岁的二哥范桂才,由母亲带着逃荒,一路要饭来到天津,借住在南楼村,谋求生计。
1928年,13岁的范桂林经人介绍,到东楼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铺当伙计。他每天帮工炸好麻花,然后提着食篮沿街叫卖。过了几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楼村刘家麻花铺当伙计,仍然干着炸麻花和卖麻花的活计。范桂林趁着在两家麻花铺学徒和帮工的时机,细心揣摩,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术。从1936年起,范桂林便辞了帮工的活计,自己在东楼十八街附近摆设小摊,炸制麻花叫卖。他炸制麻花的技术很不错,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顾客喜爱,所以小摊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攒了一笔钱。范桂林懂得摆摊总不是长久之计,就出钱在小摊附近买下一间小小店面,正式开了一家麻花铺,字号叫"桂发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爱的一种大众小吃,当时全市有不少卖炸麻花的店铺和摊档,层次质量各不相同,竞争也很激烈。范桂林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便反复试制,设计出一套别出心裁的制作工艺。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为半发面,还在麻花白条中间夹放一条含有桃仁、桂花、青红丝、冰糖等各种配料的酥馅。经过这样制作的坯料,炸出来的麻花酥脆香甜,别有风味,而且只要存放在干燥处,虽经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变。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较大,能炸出几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样酥脆,这是其他店铺难以做到的。这些大麻花不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观,简直像绝妙的艺术品,令人不忍下口。于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发祥"名闻遐迩,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产。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后,范桂林依然坚持原来的投料标准和操作工艺,决不依仗名声而偷工减料。他的配料都有严格标准,例如炸制一个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两、白糖2两5钱、冰糖半两。在和面时,要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适当增减食碱数量。炸制时炉火不能过猛,须用温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黄酥脆大麻花,深受顾客欢迎。
建国以后,这一具有天津风味的特色小吃逐渐走向全国。1959年,桂发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参加全国商品展览会,得到好评;1971年,又摆进了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赢得国内外顾客赞赏。从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扬海内外。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风味名点。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帮厚薄相同,一咬起来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腻,味道十分鲜美。它为何有此特色呢?原来它在用料和制作上皆有讲究。具体是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味精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和面时水温一般要求保持在15℃左右,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5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然后上炉,用硬气蒸5分钟即可。
然而,如此富有特色风味的地方小吃,怎么会取“狗不理”这么一个怪名称呢?
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
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去找点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
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像,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勤奋好学,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有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由于高贵有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所以做出来的包子特别好吃,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狗不理”,顺带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称为“狗不理”包子。没想到这个特别的名称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高贵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来越感到“狗不理”的绰号难听,就给自己的店铺取了个雅致的牌号,唤作“德聚号”,这个牌号虽然好听,但人们还是“狗不理”不离口。
有一天,几位外埠客商专程来品尝“狗不理”

俗世奇人-绝盗



天津名字的由来~

1、狗不理包子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
高贵友14岁时,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三年满师后,高贵友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生意十分兴隆。
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2、猫不闻饺子
猫不闻饺子其实是仿造天津狗不理包子而来的,当时的狗不理包子非常的有名,传播速度之快,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天津有一个叫狗不理包子,那么各类模仿也就跟着来了就有了这个猫不闻饺子了。
3、耳朵眼炸糕
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
4、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因店铺曾坐落大沽南路十八街处,人们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扩展资料:
耳朵炸糕的食品历史: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由回民刘万春创制,炸糕选料精、制作细,物美价廉,赢得“炸糕刘”的绰号。附近的富户、百姓过生日、办喜宴,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利,都购买他的炸糕,生意越做越兴隆。
当时,耳朵眼炸糕选用上等黏黄米经水磨后发酵,又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糖汁炒制成馅。包好后温油(130℃)下锅,勤翻勤转,炸出的炸糕外皮酥脆不艮,豆馅香甜爽口。
1957年,刘氏耳朵眼炸糕店改为公私合营。1978年,经天津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
如今,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了,炸制时,锅有三口,但只有两口锅在加工,第三口锅是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不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不闻饺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