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的中国文化 如何看待今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投稿:住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是由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决定的.(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恐怕是一个历史事实,是无法否认掉的.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贡献又不完全一样.有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对周围的民族或国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积之既久,形成了一个文化圈或文化体系.根据我个人的看法,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总共形成了四个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从古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国家的闪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在这四个文化圈内各有一个主导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个民族或国家又是互相学习的.在各个文化圈之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这种相互学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
倘若我们从更大的宏观上来探讨,我们就能发现,这四个文化圈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第一个文化圈构成了西方大文化体系;第二、三、四个文化圈构成了东方大文化体系.“东方”在这里即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谓第三世界.这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学习的关系.仅就目前来看,统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二者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何看待世界文化潮流中的中国文化~

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国的综合国力大小,影响着该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崛起,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中国文化、中国的声音在国际社会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是由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决定的.(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恐怕是一个历史事实,是无法否认掉的.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贡献又不完全一样.有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对周围的民族或国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积之既久,形成了一个文化圈或文化体系.根据我个人的看法,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总共形成了四个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从古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国家的闪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在这四个文化圈内各有一个主导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个民族或国家又是互相学习的.在各个文化圈之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这种相互学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
  倘若我们从更大的宏观上来探讨,我们就能发现,这四个文化圈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第一个文化圈构成了西方大文化体系;第二、三、四个文化圈构成了东方大文化体系.“东方”在这里即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谓第三世界.这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学习的关系.仅就目前来看,统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二者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化,欧洲史学家早有这个观点,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他在他的巨著《历史研究》里(索麦维尔节录,曹未风等译,上、中、下三册,1986年第5次印刷,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世界历史全局出发,共发现了二十一个或二十三个文化(汤因比称之为社会或者文明):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又可以分为拜占庭和俄罗斯两个东正教)、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以、远东社会(又可分为中国和朝鲜、日本两部分)、古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印度河流域社会、苏末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马雅社会、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以前的商代社会(见原书上册,页43).
  汤因此明确反对只有一个社会——西方社会这一种文明统一的理论.他认为这是“误入歧途”,是一个“错误”.虽然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经西化了,其它的社会(文明)大体上仍然维持着本来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这一条.(原书上册,页45-48)(2)科技方面的贡献.
  四大发明、天文历法、中医药学、农业科学、算盘,二进制:数的一种表示法,十进制是逢十进位,二进制是逢二进位.二进制只用“0”和“1”两个记号,现代电子计算机大都用二进制.
  炼丹术:中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生长,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学者高度评价中国炼丹术的世界意义:“中国炼丹术的基本思想,经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伊斯兰教西班牙向西推进的结果,传遍了整个欧洲.葛洪的理论和方法,甚至他所用的术语,在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普遍地被这些国家的炼丹家所采用.……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322-333页)
  中国瓷器和丝绸制作技术的传播,古代丝绸之路.(3)中国艺术
  中国神秘而又多彩的艺术,曾使几代西方哲人和艺术家为之倾倒.18世纪欧洲启蒙大师伏尔泰把东方称为“一切艺术的摇篮”,并认为“西方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它”.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中国艺术有一种无边无涯的富饶性.”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100年间,欧洲风靡罗科科风格,而罗科科风格的核心是崇尚、追求包括丝绸、瓷器、漆器、园艺、建筑在内的中国艺术情调.
  中国情趣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在园林布置方面.欧洲人认为,中国园艺兼有英、法二国之长.他们说,中国国艺匠心独运,崇尚自然,不像欧洲那样整齐呆板.于是中国式的庭园一时流行于欧洲各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地都出现了中国庭园的模仿物,遗迹至今尚能见到.
中国绘画也传入欧洲,主要是中国的山水画和人物画,在瓷器上表现最为突出.有一些画家也作有中国情趣的绘画,比如孤岛帆影、绿野长桥之类.据说梵高也学过中国泼墨书.(4)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在国外影响广泛.《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获得外国学者的高度评价.德国文豪歌德在谈到中国文学时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黑格尔则认为:中国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里最好的杰作”.(5)中国哲学
  中国的哲学亦在17-18世纪的欧洲产生深刻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他在为《中国近事》所写的导论中说:“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我们的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以一大觉醒!”他的这一论断开启了以后启蒙思想家借重中国文明鞭笞欧洲旧传统之先河.莱布尼茨又比较中西文化说:“欧洲文化之特长乃数学的、思辨的科学,……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因此,他极力主张进一步扩大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倾向也引起欧洲思想家的广泛注意,他们认为,“伦理与政治是相互关联的,二者不可分离”.而在世界上,“把政治和伦理首先紧紧相联的国家只有中国”.直到法国大革命,中国哲学中的德治主义还对雅各宾党史人发生影响,罗伯斯庇尔起草的1793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第六条说:“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则是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国驰名全球的社会哲学戏剧家布莱希特,便专注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墨翟的“非攻”、“兼爱”等思想,老庄修身治国的哲学理论以及“柔弱胜刚强”的学说,均为布莱希特所特别关注.中国哲学不仅给布莱希特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家的哲学论争提供了有力的论据,而且大大开拓了他的哲学眼界,推进了其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从一个欧洲学者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巨人.
  中国传统哲学在19世纪的俄国也颇有影响.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对中国哲学便极感兴趣,他研究过孔丘、墨翟、孟轲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学说,而对老聃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一直持续到暮年.他曾说:“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认为,孔子和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的”.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勿以暴力抗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聃“无为”思想的启迪.
  钱穆(1895-1990)先生说: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从来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我曾读过几本西方欧洲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俞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个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6)中国经籍西传(录自季羡林先生论文《从宏观上看中国文》)
  四书、五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中国经籍西传,首当其冲的理所当然也就是这些书.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利玛窦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还本国.天启六年(1626),比人金尼阁将五经译为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到了清朝,殷铎泽与郭纳爵合译《大学》为拉丁文,康熙元年(1662)刻于建昌.殷氏又将《中庸》译为拉丁文,于康熙六年(1667)和康熙八年(1669)分别刻于广州及印度果阿.《论语》之最早译本亦出殷、郭二人之手,亦为拉丁文.康熙二十年(1681),比教士柏应理返回欧洲.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巴黎发刊其著作《中国之哲学家孔子》.中文标题虽为《西文四书解》,但末译《孟子》,名实实不相符.康熙二十六年(1687),奥国教士白乃心用意大利文写的《中国杂记》出版.康熙五十年(1711),布拉格大学图书馆出版卫力济(Francois Noel)用拉丁文翻译的四书及《孝经》、《幼学》,一七八三年至一七八六年译为法文.卫氏又以拉丁文著《中国哲学》,与上书同时同地刊出.白晋著有拉丁文《易经大意》,未刊.康熙四十年(1702),白晋自北京致书德国大哲学家莱勃尼兹,讨论中国哲学及礼俗.现在梵蒂冈图书馆中尚藏有西士研究《易经》之华文稿本十四种.宋君荣曾译《书经》,刘应译《礼记》的一部分.康熙末年,马若瑟节译《书经》、《诗经》.康熙四十六年(1707),马若瑟自建昌府致函欧洲,讨论儒教.雷孝思参加绘制《皇朝一统与地全国》,对中国古籍亦有研究.傅圣泽有《道德经评注》,为拉丁文及法文合译稿本.他又用法文译《诗经》.赫苍壁于康熙四十年(1701)来华,亦曾从事翻译《诗经》.(7)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学界和商界有很大影响.(8)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重大影响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从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4世纪中叶,大和政权统一日本.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次遣隋使,新兴、强大的隋帝国给日本使节留下了深刻印象.7世纪初,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革新初见成效,使日本国统治者更坚定了移植中国文化的信心.唐帝国建立后,政制的完备、军事的强盛、文化的发达都呈现出罕有的壮观,日本国统治者对唐文化敬慕万分,公元623年,自唐回国的留学僧惠齐、惠光等人上奏朝廷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朝廷接受了这一建议.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公元645年,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革新.正如明治维新以“西洋化”为最高理想一样,大化革新是以“中华化”亦即唐化为最高理想.在奈良朝约80年间,遣唐使达于全盛.使团组织庞大,团员常多达五六百人.使团中除大使、副使外,包括留学生、留学僧和各种技术人才,他们“虚至实归”,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将盛唐文化引入日本.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往亦溯源久远.还在古朝鲜时期(前5世纪——前1世纪中叶),儒学与汉字便输入朝鲜.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时期(前1世界中叶——7世界中叶),朝鲜三国从不同渠道大规模吸纳中国文化:高句丽从陆路传入儒教,以汉儒的典章制度为重点;百济从海路传入中国南方文化,吸收了六朝的多样性学术思想;新罗则是经过高句丽、百济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
  迨至唐代,高句丽、百济、新罗积极向唐遣送留学生,入国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轨范.
  汉字曾是东亚世界的通用文字,中国境内各民族、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都曾以它为正式甚至唯一的书写系统.
  汉字成为东亚世界的通用文字,与儒教(中国周边地区对于儒学的称呼)、佛教等的传播密切相关.在朝鲜半鸟,汉字的传入与使用,与儒教经典的传入与使用同步.在日本,最早的汉字传入的记载,也就是最早的儒教经典传入的记载.在越南,汉字随“化训国俗”的儒教《诗》《书》传入,所以古代越南人又把汉字称作“儒字”.
  随着东亚各国传统教育制度的确立,儒教经典成了东亚各国的通用教科书.这样的历史延续了一二千年,学习汉字的历史便也同步延伸.当然,后来还得加上佛教乃至道教的作用.
在使用汉字的同时,有些民族或迟或早也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时汉字往往会成为参照的样本.日本的“假名”利用了汉字的偏旁,而“假名”的说法与“真名”(汉字)相对,显示了浓厚的汉字尊崇意识.朝鲜半岛的“谚文”虽然是拼音文字,但也利用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方式,而“谚文”的说法也与“真书”相对.越南的“字喃”(又称“喃字”,即“南字”),利用了汉字的构件(偏旁)和构字法(假借、会意、形声等法),读音依据“汉越音”(唐代传入越南的汉字读音),以“南字”与“中字”或“北字”(汉字)相对.中国历史上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都利用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
  汉字曾经比各民族文字更高级,更时髦.在古代的朝鲜半岛,汉字级别最高,“谚文”次之.古代日本人写文章,善用假名的,不如善用“真名”(汉字)的;男人多用汉字,女子多用假名,文字等级暗示性别差异.越南的汉文学作品,远多于“字喃”文学作品.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风东渐,也由于中国积弱,在东亚各国,汉字的地位空前的挑战.有的限制使用汉字,有的禁止使用汉字,有的走上了拼音化道路.然而,随着中国走向伟大复兴,近年来汉字在东亚各国重新受到重视.可以预见,以后中国人去东亚各国旅行,会像古人一样方便,因为到处都有汉字.
  在东亚各民族语言中,都存在大量汉字词汇.比如在韩语、日语、越语中,它们都占到词汇总数的六成以上.所以汉字对于这些语言的影响便也依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着.
在些古汉语词还活在东亚各国的现代语里,成了“活化石”.如韩语里叫未婚小伙子为“总角”(出于《诗经》),日语里说车站还用“驿”越语称博士为“进士”,院士为“翰林”,钟表为“铜壶”……古代中国人把大门叫作“玄关”,它在日语里一直保存着本义,但近年来回传中国,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门厅”.汉字的影响此消彼长,风云诡谲,汉字词汇的表现神出鬼没,气象万千,它们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史的厚重一页.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特点,历史,现状)
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出现了一个持续十余年的文化研讨热。此时,出现了一些与时代精神不协调的观点。主要有: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复兴儒学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这样一个高度来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当代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答:经过漫长积累、比选,去芜存菁,目前留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这些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民族精神、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和道德规范,从古至今皆为人们所认识、接受和传承。这种稳定性的力量无可比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年轻人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所不够,与此...

怎样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发展与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关系
答:1、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是海外与中华文化有着血缘关系的两大文学形态。2、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双语写作中,以往的语言区分得以交汇。3、第一代中国旅外(移民)作家选择外语(双语)创作的作品,成为海外传播中华文化重要的一种载体,深化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海外传播。

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什么?
答: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平等,自由,民主的现代价值观。实证主义,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尊崇法冶,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观念。从当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可以说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世界的文化格局特点: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科学...

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答: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这些很能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伦道德的崇尚,对实证科学、形式...西方学者在认识到西方文化解决社会问题和自然科学问题的局限之后,转而重新评价东方文化,其中虽有牵强之处...

试论述在全球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答:从里面看。其实,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是同时的。”口1文 化的民族性并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发展 的动态概念,它在自己的历史行程中总要吸纳外民族文 化的精髓,融于自己的血肉之中。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 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本 全球化背靠下中国传统文化境遇 ...

关于祖国文化的资料
答: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文化精髓:中国自古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有何看法。
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史悠久。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古文中。在古文中有很多佳作,而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经典之作,比如《劝学》、《子思》、《论语》、《孟子》等著作,这些中国古文曾惊艳了我,他们中有的至...

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答:“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