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剑术的发展史 中国剑术是由哪个朝代兴起的

作者&投稿:夫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精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吴越春秋》卷九和《庄子·说剑篇》都记述了古代击剑的技术和战术。《汉书·艺文志》载有《剑道》三十八篇,是论述汉以前击剑技术的专著。
汉朝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文人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渤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陈寿写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恒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汉代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
但自唐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一若此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
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与武艺完全不同,就是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剑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剑舞的高度发达,为后来剑术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明代戚继光《武备志》中记载了剑的用法有: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旋风格、御车格、风头洗等。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后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清代又有宋仔凤《剑法真传》一书传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剑术成了剑的演练套路的代称,被列为中国武术比赛项目。增加了各种花法、平衡、翻腾、造型等动作,使剑术有了很大发展。

剑术,英文swordcraft,即舞剑或用剑刺杀的技艺或技能。「剑术」指使用剑的方法和技巧。

剑的发展史~

  剑的发展史

  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据考古史料来看,剑产生在商代。当时的剑一般较短,约为20—40厘米,呈柳叶形或锐三角形,剑初为铜制。

  西周时代,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远者以弓矢射之,近者以戈、戟、矛等长兵器争斗之,惟有肉搏以剑击之。故剑的作用不是很大。

  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步战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断加长。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55.7厘米。

  至汉武帝时期,剑长有超过3尺的,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由东汉时期,环首铁刀在当时骑战中占有普遍地位,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后作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之功用了。汉代以后铜剑逐渐被钢铁剑所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剑被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和区分官职高低所用,被视为权力和贵贱之分的代表物。

  唐代为最盛,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常以来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

  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

  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剑又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神剑”“剑仙”等法力无边的圣物。

  剑受到民间武艺家的青睐后,则迅速发展在了多种演练的形式。逐渐演变形成了“斗剑”和“舞剑”两种。“斗剑”即发展成为现今的“击剑”比赛项目;“舞剑”则发展为现今的剑术套路和艺术舞的剑舞表现形式。

  至明、清时,剑的发展迅速,各种名剑层出不穷,剑术和善剑的名人辈出,剑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剑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现代武术用剑的长度,规定为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垂为准。剑不开刃。剑的各部位包括有:剑身、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剑格、剑柄、剑首、剑鞘和穗。

  名词解释

  剑墩:即剑首。指剑柄的顶部,一般剑首中有孔,可穿绳。

  剑镡:即剑格,亦称护手。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椭圆形盘部分。

  剑鞘:又我剑匣、剑室。藏剑之物。有铁和木制等,裹以沙鱼皮,涂以朱漆或连云黑漆,又贵者并镶珠嵌宝。

  剑茎:剑柄之古称。清.程瑶曰《考工创物水记.桃氏为剑考》:“茎者,言颈也,在首下。”

  剑室:即剑鞘。汉.扬雄《方言》:“剑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

  剑廓:剑梢的别称。汉.扬《方言》:“剑梢自关而东或谓之廓”。

  剑珥:即剑格。又名剑镡。《庄子.说剑篇》释文引司马云:“镡,剑珥也。”

  剑穗:剑柄后缚的装饰品。近现代剑术套路有长穗与短穗之分别。

  剑袍:即剑穗。有文武之说,文剑佩带剑袍,武剑则无。

  剑术的套路有:七星剑、青萍剑、昆仑剑、八卦剑、武当剑、达摩剑、三才剑、盘龙剑、蛾嵋剑、八仙剑、醉剑、对练剑等。

  剑的种类繁多,下面一一介绍如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下同)

  三尺:剑的别称。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颜师古注:“三尺,剑也。”

  三尺剑:剑的泛称。唐.杜甫《重经绍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七尺:古代长剑的代称。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长剑七尺。”

  利剑:名剑的泛称。《公羊传》鲁宣公六年:“子之剑,盖利剑也。”

  宝剑:剑的泛称。唐.韦应物《广陵行》:“归来视宝剑,功名岂一朝。”

  吴粤剑:泛指春秋时代所制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吴粤之剑,迁平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七星剑: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十字短剑:属双兵短器械。剑长两尺四寸有余,通体为铁制。剑身有脊。呈棱形,两边有,剑尖向上17厘米处,另有一字形剑尖横贯于剑身之中,呈“十”字形。横突之剑,一侧略向下弯,另一侧向下弯曲而略向外折出,横剑有脊,两边锋利。剑柄呈扁平状,上覆半圆硬木,使握手处为圆形,剑柄末端有铁环可系彩绸,握手两侧有护手刃,在护手处略朝上翘。用时两手各执一把,十字剑兼有刺、勾、割的功能。(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干越之剑:指古代吴越所制之善剑。《庄子.刻意》:“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而至也。”

  上方宝剑:“尚方剑”的俗称。指皇帝的御用宝剑,可授于大臣,掌先斩后奏之权力。

  子午鸳鸯剑:双剑的一种。剑长三尺,剑身为扁平状,下部宽一寸半,上部宽八寸,剑身两侧为向上倾斜的尖剑,浑体如锯条,二剑之剑尖形式不一,一为半圆环形,如月牙状,月牙尖向外;另一虽也为月牙状,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枪刺状枪头,剑把为扁平形,上扎布带,剑把上有圆盘铁护手,剑把一侧有月牙形护手,薄而锋利,剑把末有双棱状枪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锋利。

  宋体昆吾剑:古剑名。原称“锟”,亦作“琨”。属此剑。剑身原为一有刃,一侧无刃,前有尖锋。后来演变为前半身有锋有脊,两侧有刃;后半身无脊无刃,仅呈平板形状。其剑柄较长,可用两手握持。

  木剑:用木制作的剑。又名:“班剑”、“象剑”。晋代开始用于朝服佩带。

  《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及仓卒之际,之命左右取剑。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

  玉头剑:剑首用玉装饰之剑。参见“玉具剑”条。

  玉具剑:剑首和剑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剑。《汉书.匈奴传》:“赐冠带衣裳……玉具剑。”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镡,剑口旁横出者也;卫,剑鼻也。”

  夺命龙:五代时军中称剑的专门隐语。据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

  杨家山铁剑: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

  剑通体长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尚方斩马剑:“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赠予臣属的宝剑,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斩臣2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唐.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可简称为“尚方剑”或“上方剑”。

  尚方剑:皇帝御用剑的代称。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参见“尚方斩马剑”。

  服剑:古人随身佩带的剑。《战国策.齐》:“遣太尉黄金千斤,文马三驷,服剑一,封书一,谢孟尝君。”

  齿铗:剑的一种。指带齿形的铗器。左思《吴都赋》:“毛群以齿角为矛狭。”亦称“角铗”。

  神剑:①指灵异之剑。《晋书.刘曜载记》:“尝夜闲居,有二童子入跪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背上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四时而变为五色。”②古代名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于华山顶埋一剑,铭曰‘神剑’,隶书。”袖里剑:短剑的一种。其柄长大,而剑身稍短,总长不及一尺二寸,剑身藏于剑柄之末。柄为中空,内有弹簧。袖里剑平时可藏于袖筒之内。用时取出剑柄,按动按钮,剑身即从剑柄中弹出伤人。

  班剑:古代饰有花纹的木制仪仗用剑。盛行于西晋。至南朝称为“象剑”。《宋书.乐志四》:“雄戟辟旷途,班剑翼高车。”《宋史.袁桀传》:“太宗临崩,桀与褚渊并受顾命,加班剑二十人,给鼓吹一部。”棠溪: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溪(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楚辞.九叹.怨思》:“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新论》:“棠溪之剑,天下之铦也。”亦作剑的代称。

  越剑:指古越所制之利剑。刘勰《新论》:“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钝钧”。

  象剑:“班剑”的别称。南朝时用作仪仗的剑,称象剑。参见“班剑”条。

  短剑:剑的一种。剑身较短,剑盘小,握柄由生铁铸成,柄端有一圆环。

  逸龙剑:剑的一种。剑身有龙形图案,因而得名。无剑穗,其剑术套路的主要击法有劈、刺、扎、撩、点、崩、击、截、抹等。

  短铗:剑的一种。铗的别称。张协《短铗铭》:“亦有短铗,清晖载烂。”参见“长铗”条。

  楚剑:指古楚所制之利剑。《说苑》:“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楚剑利则士多悍,倡优拙则思虑远,吾恐楚之谋秦也。”张东:“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腰品:唐代供佩带用的短剑名。宋《清异录》:“唐剑具稍短,常旋于胁下者,多腰品。”

  櫑具:古代剑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饰等,古称櫑具。《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晋灼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彝族波长剑:短剑的一种。源于清代。刃体宽大,近尖处略窄。剑体作火焰形或波浪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为弯曲。刃长二尺余,柄长五寸五分,柄与鞘之形式无定制。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之一边另有一直形护手。剑柄首作圆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顶。全柄为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间刻有一颗星形花纹。

  少林长剑:全长三尺四寸,把长六寸二分。明代悟华,清代清伦、清莲、清云精剑术。

  少林青龙剑:全长三尺三寸。历代寺僧和武士用于习武、防身之用。

  双剑: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双剑的剑格(护手盘)各为一半,对合的一面为平面,使两剑合为一体。剑身与单剑不同之处为单剑两面有脊,而双剑仅一面有脊,对合面为平面,两剑柄首分别各配一根单剑穗。双剑同归一鞘。

  少林子母鸳鸯剑:少林双兵之一。全长三尺,为历代少林僧徒习武防身之用。


  本文摘自博武网

  龙凤双剑:双兵器之一。浙江龙泉出此剑,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

  双剑同入一鞘。

  雌雄剑:古代双兵之剑。舞练技法与其他双剑同。但制此剑之材料甚是高级。

  雌剑为左手使,雄剑乃右手使也。

  指尘剑:古代异样双兵之一。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由一把拂尘与一把单剑组成。

  剑术最流行的时候应该在春秋战国至唐时期,这一段时期是中国尚武精神最强的时候。在春秋,剑还是战场上重要的兵器,地位远胜于刀,到汉代才慢慢被替代了军事用途。而春秋至唐,士人都以佩剑为潮流,很多文人也喜好剑术,在很多高雅场合,都是用剑舞、斗剑助兴,剑客也受到尊崇。


  中国剑术源远流长。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代,击剑习武已形成社会风尚。“其道甚微而易,其意深幽而深”,“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这是越国越女论剑中的论述。古代对剑术的概括不乏有“刀如猛虎,剑似游凤”,“刚而不拙,柔儿不弱”,“身与剑合,剑与神合,方为近道”。古往今来,历尽沧桑,剑术以特有的魅力和技巧,高度的军事、体育、艺术价值,广泛流传,遍及城乡,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一、古代剑术的发展
  剑为我国冷兵器的一种,曾被誉为“百兵之君”。
  中国剑术的历史相当久远,据《史记?皇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管子?数地篇:记载:“昔葛天庐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在今后的夏,商,西周各代帝王中,皆有铸剑的历史记载:如夏禹铸剑,藏于会稽山,孔甲取首山之铁铸剑,周昭王铸五剑投于五岳,名曰“镇岳上方”等等。当然上述记载中不少属于传说,有待考证。目前我国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剑是商代(公元前1711——1066年)的人头纹短剑,全长25.3厘米,前展后宽,形似匕首。可见金属剑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西周以前,战争以车为主,戟、矛、戈、役等长兵器占重要地位,剑只作为少数统治者的权贵象征和护身武器。到咯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骑兵、步兵兴起,武器也就随着不断发展改进,剑在兵器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这时候剑的品种,数量、质量都大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制剑的能工巧匠和众多的“宝剑”、“利剑”、“良剑”。如吴国干将莫邪曾制造成靠之而合、分之即离带有磁性的雌雄双剑。越国欧治予以高超技术和毅力铸有合金宝剑五口,造工精美,形体互异,为世间罕有。迄今考古发现的吴、越青铜剑不下二十余件,有的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至今仍花纹精美,剑刃锋利,不锈不蚀,足见铸造工艺水平之高超。
  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术技术和理论,也得到飞跃性的发展,“佩剑”、“击剑”之风,甚为盛行。这个时期的剑术发展,主要以格斗技击形式出现的,这种似乎实战的击剑,与今天套路形式的剑术迥然不同。《庄子?论剑》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与前。死伤者,岁余百人,好之不厌。“又据《汉书》,《管子》记载,因吴王好剑,吴国百姓身脸上许多人留下斗剑伤痕和创斑。人民深知把生死至于度外,课件当时斗剑并无安全保护设备,然而习剑尚武之风,却遍及朝野。随着剑术技术发展的提高和发展,剑术理论也日趋成熟。《庄子论剑》论述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对剑术的虚实相兼,后发先至,因敌变化的技法,做了高度的概括。在《吴越春秋》中还生动的记载了一位著名的女剑术家的故事:一次,越往勾践与一位大臣商讨强国之策,大夫范蠡推荐了一位武艺超群,剑艺精湛的女子,劝越王聘来教练武士武功。这位女子见到越王之后,精确的论述了一套剑术理论。认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深幽而深” “凡手戟战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行气候,身神具往。杳之若日,偏如脱兔;追形捉影,恍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不仅如此,这位女子还当场舞剑师范。只见她闪展腾挪,上下飞舞,剑似流星。越王看了,拍手称赞,并赐名为“越女”。这个故事生动的反应了当时剑术技术及理论的发展水平。也是当时剑术深入民间,男女老少广泛习练的一个缩影。
  二、秦汉至唐朝时期的剑术
  秦汉时期,剑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从武器上来看,是一场短剑对长剑的搏斗。汉高祖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汉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晋书》),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佩剑制度。当时还涌现出一批以剑术立名天下的高手,如张仲、雷被,史阿等人。许多著名学者,如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也是自幼学剑,技艺相当精湛。作为一代帝王的曹丕,更是一位剑术高手,他在《典论自序》中说,自己少时拜师学剑,听说备戚将军邓展、武艺出众,并有空手夺白刃的本领,便一边喝酒,一边与邓展论剑。至酒熟耳热,二人以甘蔗当剑比试起来,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曹丕三中邓臂。邓不服气,要求再比,曹丕欣然同意。交手过程中,曹丕虚实莫测,引邓中计,再次击中邓的前额,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汉时的剑术,除对击形式外,单人舞练也很盛行。在著名的鸿门宴上,项庄便“请以舞剑”。在西汉后期盛行的“百戏”中,还出现了剑术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如剑戟舞等。《汉书艺文志》“兵技巧”中曾列有《剑道》三十八篇,是对当时刀剑技术的理论总结。可惜现在已经失传。
  晋代以后,佛,道二教兴起,但习剑遗风仍然存在,如闻鸡起舞的祖狄,“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的阮籍,都是当时的剑术高手。另一方方面,也开始了宗教与剑相结合的现象。后期道家幻想通过炼丹、练剑,达到长生不老的仙境,给中国的剑术蒙上了一些神秘色彩。
  唐宋时期,剑术重又振兴。朝野上下,文武将相,儒道戏杂,莫不以习武学剑为能事。著名诗人李白自称:“十五好学剑。。。。。三十成文章”。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自称“十年学剑勇成癖”,“少携一剑行天下”。王维自称“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杜甫生平以剑为侣,“酒阑拔剑肝胆露”,“拔剑或与蛟龙争”。他们不仅是一代文豪诗圣,也是“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的剑术爱好者。著名画家吴道子、书法家张旭,在观看了剑舞之后,都深受启发激励,书画“若有神助”, 技艺大为长进。

  这证明了剑术不仅的技击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对人民的精神上,艺术上,也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民间剑术活动没在唐宋时期也有极大的发展。据记载:当时庶民百姓,每逢劳作空隙,“遂击剑相试,观者络绎不绝。”宋代诗人苏东坡,对民间的武术发展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支持与歌颂。他曾写道“提剑本是耕田夫,横行天下竟何事。”这一时期,剑术在“百戏”队伍里,在街头艺人中,也有广泛的开展。公孙大娘,李十二娘都是当时街头著名女艺人、舞剑能手。诗人杜甫曾做这样的描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弈射九日落,罢如江海凝清光,……”以上情况表明,作为技击技术的剑术,这时更趋向于健身性、艺术性,并日益与体育、文娱活动相结合。
  值得提出的是:唐宋时期的剑术在与宗教结合过程中,荒诞迷信的一面也有所发展。同时也有以降妖伏魔、飞剑取首为内容的剑侠小说出现,产生了宣扬神怪迷信,愚弄群众的作用。
  三、元明清时期的剑术发展
  元代以后,武术经历了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剑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元朝统治者严禁民间习武和收藏兵器,规定“教人兵艺,杖之。”致使剑术流传受到压抑。
  明代时武术重获新生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武术流派。虽然当时火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战争,但武术的军事价值并未消失。如著名战将俞大猷、戚继光、何良臣、茅元仪等在撰写的各种军事著作中,对包括剑术在内的各种武术器械及各种拳法,皆有专门论述。另一方面这时候武术的体育作用愈加明显,剑术作为武术健身手段,更加广泛的流传于民间僧俗之中,名模武术家吴役,五十岁时,还向渔阳老人学习剑法,写成《剑诀》。
  明清虽然也三令五申的禁止民间武术,但武术随着人民反清复明的情绪增长,却更加隐蔽、更加广泛地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广泛流传。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众多流派,随之也产生了太极剑、达摩剑、武当剑、八卦剑等各门各派的剑法,剑术呈现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新局面。明清时代的武术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门派、流派,但是剑术的地位却远不如古代显著。

击剑运动的历史起源
答:“剑”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击剑的发展史。了解“剑”的变迁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击剑这项运动。古代的击剑运动 击剑运动在古代的埃及、中国、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国家十分盛行。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古希腊就出现了击剑课,并专门有剑师授课。对击剑比赛最早的描绘见于公元前1190年前后...

剑最早发明于哪个朝代?
答:明代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如何良臣《阵纪》所云:「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生之愿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起之出手法」等,这些剑法为后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

剑术有怎样的发展?
答:剑术发展较早,流传甚广。孔子的学生子路就非常喜欢剑术,据《家书》记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剑术多以斗剑的形式出现,当时贵族以观赏斗剑寻欢作乐,他们豢养剑客。《庄子·说剑》描写斗剑场面:“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日而语难。相击于前,上...

什么是古武道
答:剑术在日本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查到的文字记载是约公元八世纪前,奈良时代的文字书简。其多次提到“击刀”,说明剑术在当时社会中已有相当的影响。传说日本古代的剑术传自中国。这种说法在史料中很难找到记载,但在汉唐时期,日本仿制中国刀剑确实有史可查。而从时间方面来看,日本开始有剑术的文字...

螳螂剑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答:螳螂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剑术,也是由于兵器的形制特殊:剑身和剑柄极长,用双手握持。动作古朴,剑术迥异,发力苍劲而浑厚,令人耳目一新。双手剑因需要巨大的空间来挥动,又需要两只手握,因此得名。它的出现晚于单手剑,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战术的需要,双手剑出现了多种变体。唐代时也盛行双手...

春秋战国剑术风靡
答:如《庄子·说剑》所记载的赵惠文王喜剑,庄子所阐述的“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被当今人们研究春秋战国剑术的一个重要理论。《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所记载的“越女论剑”,说明当时剑术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的社会生产和战争需要共同促进了剑术理论的发展,使得剑作为一种军事武器逐渐...

沈广隆的发展简史
答:龙泉剑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师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并以龙渊为乡名。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称龙泉。唐乾元二年设龙泉县。从此,龙泉就成为剑的宝名,誉满天下。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第一代沈朝庆开始专业铸造龙泉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谁知道日本的剑术都有哪些流派?
答:由伊藤一刀流,发展出许多一刀流派,有小野派一刀流、古藤田流、水户一刀流及沟口一刀流等。 三、 后大江户剑术时代 最强无敌-萨摩示源流 这是东西方历史上以前都不曾存在过的特异剑法流派,开创者是神道流出身的东乡肥前守重位(1561—1643)。 萨摩示源流的战法,是与敌人交手时,先将剑高举在自己的右肩上方,再...

击剑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答:经过历史演变过后的中国剑术,现在是一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包括了武当剑和太极剑等等,它在步伐上,动作,安全性,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的击剑运动现在不仅在中国流行,甚至是在美国、中国、韩国等等这些的国家也在兴起,在非洲大陆也已生根发芽,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就目前而言,击剑运动在国际体育...

冷兵器史话之“剑”
答: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於佩剑者,这显然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 舞剑在唐代兴盛起来,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