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类 戏曲角色可分为哪四大行当?

作者&投稿:乾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旦净丑。

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

旦:女性、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 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分为:生、旦、净、丑。

扩展资料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安徽的徽剧;湖北的汉剧;江苏的昆曲;陕西的秦剧。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

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旦净丑



  戏剧角色之分,称为行当分工,笼统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也有称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的,增加了‘末’,但‘末’行已经在‘生’行里包括了,因此‘末’就不能算一大类了。
  戏剧角色行当各个剧种有不同的要求设置,这是剧种的传统遗留习惯,没有必要强求一致,这都是为了各自的演出配置的需要。
  生、旦、净、丑、四大类,是戏剧团体几百年总结出来的行当搭配。
  生行,主要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
  小生: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官生、(袍带生角色,官生在表演上要求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巾生、(文雅柔弱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扇子生’)鞋皮生、(穷生)雉尾生(文武小生类)等等。
  老生: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角色。(例如《长生殿》的唐明皇)
  武生:扮演勇敢善战武艺高强的年轻武士。(《三岔口》的任堂惠)
  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角色。旦行分为:
  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例如《霸王别姬》的虞姬、《长生殿》杨贵妃)这类角色基本与唱功为主。
  花旦:活泼可爱的年轻姑娘、性格泼辣的少妇。(《红娘》红娘)
  刀马旦:扮演武艺高强的姑娘和少妇角色。(《打店》孙二娘)这类演员角色以武打、身段表演为主。
  老旦:老年妇女。(贫寒的老妇,也有富贵的国太,《打龙袍》李后)
  彩旦:诙谐搞笑调节气氛的喜剧性人物。(《花为媒》阮妈)
  花衫: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全才演员,称为花衫。这是20年代花衫的创始人京剧界王瑶卿,在梅兰芬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行当,包括刀马花衫及青衣花衫
(前者文武皆重,后者重文戏),要求该行当艺人唱、念、做、打俱擅,兼有青衣之唱腔及稳重端庄、花旦之念白、口齿伶俐及身段表情、刀马旦之工架气势及武旦之武功。这也是不少戏剧团体有不少全面发展起来的演员,这种行当可以全面发挥演员的各种特长。
  净行俗称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
  铜锤花脸(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打龙袍》包拯)
  架子花脸(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金水桥》詹太师)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
  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唐知县审诰命》唐成)
  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时迁偷鸡》时迁)

中国戏曲表演有行当之分由来已久。早在唐朝的参军戏中,就有“参军”、“苍鹃”两个固定角色。在宋元杂剧和明传奇时代,有“杂剧十二科”之说,角色分为: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老旦、正旦、小旦、贴旦、杂。1790年徽班进京时,徽剧有九门角色: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继徽斑之后进京的汉剧,角色最为齐整,分为十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这是京剧形成以前行当划分的情况。

京剧自形成以来,在行当的划分和归类方面,经过了几次变化。最初京剧的行当,划分为“十行角色”,即: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稍后,又有另外一种“十行角色”的说法,即“生旦净末丑,跟头(筋斗)上下手”,其中的“跟头”、“上下手”都属于武行,这种说法,实际上只是六个行当。

本世纪20年代,“梨园公会”(京剧演员的组织)曾将京剧演职员分为“七行七科”。舞台演出人员分“七行”:老生行、小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武行,流行。“武行”是演武戏时的各类配角。“流行”是演出时打旗、跑龙套的演员,又称“文堂行”,除打旗、跑龙套外,还兼演各种男性零碎活。后台服务人员及舞台和后台协作人员分为“七科”:音乐科,即文武场面,现在称为乐队;刷装科,即管衣箱的,又称“箱倌”,管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和旗包箱;容妆科,又称梳头的,专门为旦角化妆的人员;容帽科,即管盔箱的;剧通科,即检场的;交通科,过去负责催戏、跑道儿的伙计;经励科,负责联系剧场、组织业务的人员。

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的七行七科又发生了变化。七行进一步简化、合并,逐渐确定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七科之中,随着整顿剧团、净化舞台、健全工作管理制度,经励科、剧通科、交通科已经被取消,其余四科主要由乐队和后台管理人员取代。

(二)生、旦、净、丑

京剧行当的发展演变,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直到今天,生、旦、净、丑成为京剧的四大行当。上千出的京剧剧目中,有不可胜数的人物形象,他们都可以归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个大的行当中,还可以再做更加细密的划分。下面按行当分别予以介绍。

1.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过去京剧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后来统称为老生。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 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小生使用的假嗓与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但不柔媚,刚健但不粗野。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 的陈魁等。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扇子是帮助角色表现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的一种特殊道具。如《拾玉镯》中的傅朋、《西厢记》中的张君瑞等。翎子生,又称“雉尾生”,头插翎子(雉尾)是其主要标志,大都扮演武将或文武兼备的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凭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许多舞蹈动作。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吕布与貂蝉》中的吕布、《穆柯寨》中的杨宗保等等。穷生,大部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书生,“表演上特别注重做功,”以表现人物的酸腐气为主,习惯于把鞋后帮踩倒在脚下,以示其潦倒之状,故又称“鞋皮生”,身穿富贵衣是其主要标志。富贵衣,是补缀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补丁的青褶子,意思是说这些人现在虽然很穷,衣着褴楼,但将来仍要腾达,故有“富贵衣”之名。如《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连升店》中的王明芳等。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的人物,表演著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从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与武生差不多,但是唱与念全用小生方法。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借赵云》中的赵云、《石秀探庄》中的石秀等。

③武生 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俗称“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长靠武生扎大靠,武打、工架并重,如《长坂坡》中的赵云、《战冀州》中的马超、《挑滑车》中的高宠等。短打武生身穿紧身短装。偏重武打特技,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冲等。扮演中老年英代人物的称武老生,如《百凉楼》中的吴祯、《剑峰山》中的邱成等。武生还兼演部分勾脸戏(武净戏),如《铁笼山》中的姜维、《拿高登》中的高登等。猴戏中的孙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④红生 指勾红脸的老生,主要扮演关羽、赵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浑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坚实的武功和特殊的训练。主要剧目有《华容道》、《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斩黄袍》等。

⑤娃娃生 戏中专门扮演儿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儿童演员)扮演,头戴孩子发,身穿茶衣,运用本嗓演唱,多采用老生腔。如果一出戏中同时 出现两个儿童角色,则分别由一生一旦扮演,如《汾河湾》中的薛丁山、《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宝莲灯》中的沉香和秋儿等。许多著名演员幼年时都唱过娃娃生。

2.旦行

京剧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 武旦、老旦等专行。

①正旦 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 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等。

③刀马旦 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④武旦 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与刀马旦的区别,过去主要有二点,一是武旦踩跷,刀马旦不踩跷;二是武旦有“打出手”,刀马旦无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⑤花衫 是本世纪20年 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他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戏中还有一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的人物并不限于清朝妇女,哪一个朝代的都有,加《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汉代)、《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演唱用本噪,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钩金龟》中的康氏等。

3.净行

净,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净行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类。

①正净 俗称“大花脸”。因以唱功为主,又称“唱功花脸”。《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是典型的唱功花脸,因他手执铜锤,所以,“铜锤花脸”又成为唱功花脸的代名词。在众多的包公戏中,唱功也很繁重,因包公是勾画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所以,“黑头”也成为唱功花脸的代称。正净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刚正的正面角色,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铡美案》中的包拯、《赵氏孤儿》中的魏绛等。

②副净 俗称“二花脸”。因以工架、念白、表演做功为主,故又称“架子花脸”、“架子花”。架子花也需要有唱功基础;许多架子花的剧目是工架与唱功并重,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所以,架子花脸演员,既要有精湛的武功,又要善于表演、念白,还要有唱功。架子花扮演的多是性格粗豪爽直的人物,如张飞、盂良、焦赞、牛皋、李逵、窦尔墩、曹操等。另外,近似于丑角的表演风格,并且勾画脸谱的二花脸,也属于副净范畴,如《算粮》中的魏虎、《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③武净 俗称“武花脸”、“武二花”。因表演时以跌扑摔打为主,又称“摔打花脸”。由于武净的部分角色现已由武生扮演,所以武净戏的范围日益缩小。武净角色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挑滑车》中的黑风利等。

4.丑行

丑行,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

①文丑 京剧中的各类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方巾丑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书吏、谋士、塾师等各种身分职业,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乌龙院》中的张文远等。袍带丑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审头刺汤》中的汤勤、《棋盘山》 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龙等。茶衣丑扮演各种行业的下层劳动人民,因身穿短蓝布褂子(茶衣)而得名,如《秋江》中的艄公,《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小放牛》中的牧童等。巾子丑介乎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表演风格比茶衣丑略微严谨一些,如《连升店》中的店主东、《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等。彩旦,又称“丑婆子”,是由丑行扮演的妇女,如《拾玉镯》中的刘妈妈等。
②武丑 俗称“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如《三岔口》

分为生旦净丑

原来有末,后来归到生类了

中国戏曲角色行当分为哪四大类?~

中国戏曲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1、生
生行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2、旦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
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3、净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
4、丑
丑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
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

扩展资料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包括年龄、身份、气质、神态、行动、举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
所以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中国绘画讲究几笔就能描绘出对象的形貌和神韵,而行当的某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往往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气质上的特征。
行当的程式毕竟是一种造型的手段,一种表现手段。掌握了程式,并不等于就有了具体角色。演人物跟演行当,这是两条路子。在中国表演艺术中,前一条是正确的路子,后一条是错误的路子。
历来的优秀演员,当他们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色的时候,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并不是把现成的一套程式拼拼凑凑往角色身上一装,就算完成了角色创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元曲中的四类角色
答: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外末、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

元曲中的角色分类具体
答: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这是元杂剧时分类)。后改末为生,可分为生、旦、净、末、杂。(这是南戏时分类)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一号配角)、大末、二末、小末(小男孩)。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女二号)、搽旦(反号)、花旦(天真活泼之意)、老旦...

戏曲的角色分哪四大行当?
答:4.末行 传统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性。宋杂剧中已有末出现。明清戏曲都有这行脚色,表演上基本与生、外相同。近代有些剧种(如京剧),末脚已逐渐成为生行的次要脚色,如《李陵碑》的杨六郎、《文昭关》的皇甫讷等即规定由末扮演。目前已不再有此区分,但有些剧种(如汉剧等)则仍作为一个主要行当。

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哪四大行当分别指代怎样的角色?
答: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惟一不同的...

戏曲的四大行当是按什么分类的
答:旦:旦是戏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七类。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中年或青年女性。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称青衣或青衫。唱、念、做诸功兼备但重点在唱功上。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宇宙锋》中的赵艳容...

戏曲的角色分为哪些行档
答:戏曲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1、生行 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 。 小生...

戏曲人物
答:旦:戏曲表演的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 五个分支。 1、青衣(正旦),扮演端重、严肃、正派的角色; 2、花旦,又可分为闰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扮演青年女性角色; 3、老旦,又分唱功老旦、做功老旦,扮演老年妇女角色; 4、武旦,又分短打武旦、长靠武旦...

戏曲分为哪四大行当?
答:中国戏曲角色行当分为哪四大类? 1.生:戏曲表演行当之一,扮演男性人物.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 2.旦:戏曲表演行当之一,女性角色之统称,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 又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 3.净: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装运...

戏曲的角色行当分为
答:戏曲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

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
答: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指的是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旦”指的是女性角色;“净”指的是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一般指的是滑稽角色。1、生行又包括了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和娃娃生,除了红生和武生之外,其它的生行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2、旦行又包括了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