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什么会成为诸子百家中得蔚然大宗? 如何看待儒家的历史地位?

作者&投稿:逄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朴素的唯物主义,容易被人们广泛接受,因为中国是一个散漫的大民族,任何狭隘的宗教【比如那些一神教】,都难以抓住大范围的人群,反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得到多数人共鸣。

当然,唯物主义本身具有的求实特点,是能抓住人心的。毛泽东说,中国人对神有种种态度,怕神,敬神,骗神,哄神。。。但总结起来,就是很少有人真正信神。
儒家学说,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去空谈理想,而是处处谋求可行之策,不单论人心自有的是非,还要讨论政策对人心的引导作用,如此诸诸,符合中国农民讲求实际的特性。中国农民,是老实巴交的,安分守己的,安土重迁的,希望万年太平。。。当然道德文化上,偏于讲究实际,而不是西方那样喜欢极端,传教和冒险等。

2,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这使儒家学说教学相长,容易传播的最广。

3,儒教重视求得太平一统的善治良俗,这也符合中国农民喜欢安定的特性。当然,这首先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意愿。

4,比起法家,儒家重视人心,这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容易实现,因为中国是一个自由散漫的大民族为主体,比较难以形成一套严格的法治,做这种努力往往流于高压和暴政,既不得人心又没好效果。这就像老师教导学生,循循善诱好过种种强迫。

比起道家,儒家是有为之治,符合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喜欢解决问题,而不是放任矛盾发展的特性。

比起墨家,儒家眼界宽泛,认可现实,不去想那些道理说起来很好,但是无法付诸实现的社会理想。
。。。。。
总之,儒家是一种容易让统治者实施,也容易让被统治者接受的治理之道。

儒教有孔子创立,讲究仁义礼智信。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强国吞并小国弱国,道德沦丧,混乱的政局让各诸侯国统治者将统一大业定为国策,因此无视孔子等儒家代表的中庸和谐的观点,特别是在秦朝商鞅变法后,法家成为秦王朝统治者的御用统治理念。汉朝建立以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更有窦太后(汉武帝祖母)的忠实信仰,道家的无为而治占据上风。到汉武帝统治期间,国力强盛,武帝更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念,力主削弱地方王国侯国,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接受儒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特别是君臣之道,更有与窦太后争夺皇权的思想准备。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固然跟私学发展有关系,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私学儒家可开办,其他学派也可开办。儒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是它对当时社会问题把握比较准,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而这些办法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所以成为显学。例如战国时代,列国争雄,战争不断,给人民带来灾难。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那么战国就更无义战。反对统治者兼并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为了消除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又提出“定于一”的主张,希望国家统一。这不仅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且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因为当时的时局需要稳定,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

因为儒家学说教化下的老百姓比较好管,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个个都忠君爱国,没人造反,所以比较好管。法家适合于乱世,震慑一些不同的声音,搞不好就成秦朝了,道家的东西其实官方一直都在用,不过不怎么大肆渲染,而且那种清静无为的思想老百姓也不接受,都修仙去了谁种地,指着什么吃饭,其他的思想适用范围比较窄。
儒家讲究“礼”,但就这一点就可以建立起一个道德约束法则,用来弥补法律人治的不足,所以一直到现在也在用,我们现在的道德标准,很多都是从儒家思想来的。

为什么儒家会成为百家之首~

原因:
1、思想体系完整,思想最为人们接受(中庸)

对于善、仁、君子、为政、治学等问题的定义完整,统一,自圆其说,形成一个体系

对内(修身)所持的思想宽宏,但又将原则;对外(治国)人情与法度兼顾;思想在进取与超然之间取舍适度,所以学习儒学进可以为官,退可以修身。



2、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力

在授课收徒上儒算得第一家,儒家在教育的模式和组织上是很成功的,师生相互关系的定位比较合理,注意开展教育,传播一脉的观点。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门就很壮大

相比于其他门派,孔子是最早开始授徒的,而且儒家门派的约束力松(道)紧(墨)适度,即报证了作为一派的团结,又保留了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自由度


3、 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儒学可以培养 有修养 有思想 的 顺民——要知道一般来说以上几种素质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有智慧者很难成为顺民,比愚人的法家高明

儒生则是有具体实干能力的不贰臣,既不会非报利不合作(道释),专找麻烦(墨),也不会有一天令主上太阿倒持(兵)

4、后世的发展好

因为当年儒门就很兴旺,再加上统治者的扶植;此一门的实力更为壮大,后世学者辈出,修订、集注、解释、发展、推广的著作层出,所以我们今天看儒家的学说是发展的最好、最完善、完整的。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是 A.人定胜天气 B.实行仁政 C...
答:这一理论为皇帝和皇权戴上神圣的光环。A、B分别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孟子的思想;D不是儒学的内容。故选C。点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初一历史:简要谈谈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答:早期儒学 代表有孔子 思想核心是 仁 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主张仁政 荀子 主张仁义和王道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之后董仲舒 汉代儒家 他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百家争鸣各家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和书籍
答: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百家争鸣中有哪些人物?
答: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编辑本段]各大“家”——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

历史回顾
答: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宋明以及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答: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概括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1、孟子,主要思想主张: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提出“民...

谁知道,初一历史
答: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

求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介绍。
答: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 ,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 《吕氏春秋·应同》、 《淮南子·齐俗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

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