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张居正为什么改革成功 明朝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投稿:鄘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何谓善人?

  做好事要不留名,做坏事要擦屁股,这就叫善人。

  赶我走的是你,送我通行证的也是你,既上香又拆庙,你装什么孙子?

  严嵩输给了徐阶,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他不如徐阶狡猾,徐阶输给了高拱,不是高拱更正直,而是因为他更精明,现在,我除掉了高拱。所以事实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最狡诈,最杰出的天才。

  再见了,我曾经的朋友,再见了,我曾经的同僚,你的雄心壮志,将由我去实现。

  其实我们本是同一类人,有着同样的志向与抱负,我也不想坑你,但是很可惜,那个位置实在太挤。

  纵观中国历史,一个老百姓家的孩子,做文官能做到连皇帝都靠边站,可谓是登峰造极了,要换个人,作威作福,前呼后拥,舒舒坦坦地过一辈子,顺便搞点政绩,身前享大福,身后出小名,这就算齐了。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张居正不是小名人,是大名人,大得没边,但凡有讲中国话的地方,只要不是文盲村,基本都听过这人。

  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干过一件事情——改革。

  什么叫改革?通俗的解释就是,一台机器运行不畅,你琢磨琢磨,拿着扳手螺丝刀上去鼓捣鼓捣,东敲一把,西碰一下,把这玩意整好了,这就叫改革。

  看起来不错,但要真干,那就麻烦了,因为历史证明,但凡干这个的,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其结局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改了之后,被人给革了,代表人物是王安石同志,辛辛苦苦几十年,什么不怕天变,不怕人怨,最后还是狼狈下台,草草收场。

  另一种则更为严重,是改了之后,被人革命了,代表人物是王莽,这位仁兄励精图治,想干点事情,可惜过于理想主义,结果从改革变成了革命,命都给革没了。

  由此可见,改革实在是一件大有风险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个字——利益。你要明白,旧机器虽然破,可大家都要靠它吃饭,你上去乱敲一气,敲掉哪个部件,没准就砸了谁的饭碗,性格好的,找你要饭吃,性格差的,抱着炸药包就奔你家去了。总之是不闹你个七荤八素誓不罢休。

  如果把天下比作一台机器,那就大了去了,您随便动一下,没准就是成千上万人的饭碗,要闹起来,剁了你全家那都是正常的。

  所以正常人都不动这玩意,动这玩意的人都不怎么正常。

  然而张居正动了,明知有压力,明知有危险,还是动了。

  因为他曾见过腐败的王爷,饿死的饥民,无耻的官员,因为他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因为他相信,穷人也是人,也有生存下去的权利。

  因为在三十余年的勾心斗角,官场沉浮之后,他还保持着一样东西——理想。

  在我小时候,一说起张居正,我就会立刻联想到拉板车的,拜多年的胡说八道教育所赐,这位仁兄在我的印象里,是天字第一号苦人,清正廉明,努力干活,还特不讨好,整天被奸人整,搞了一个改革,还没成功,说得你都恨不得上去扶他一把。

  一直十几年后,我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这位张兄弟既不清正,也不廉明,拉帮结派打击异己,那都是家常便饭,要说奸人,那就是个笑话,所有的奸人都被他赶跑了,你说谁最奸。

  更滑稽的是,不管我左看右看,也没觉得他那个改革失败了,要干的活都干了,要办的事都办了,怎么能算失败?

  所以我下面要讲的,是一个既不悲惨,也不阴郁的故事,一个成功的故事。

  在张居正之前,最著名的改革应该就是王安石变法,当然,大家都知道,他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呢?

  对于这个可以写二十万字论文的题目,我就不凑热闹了,简单说来一句话:

  王安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自以为聪明,而张居正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自以为愚蠢。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东西,必有其合理性,否则它就绝不会诞生。而王安石不太懂得这个道理,他痛恨旧制度,痛恨北宋那一大帮子吃闲饭的人,但他不知道的是,旧有的制度或许顽固,或许不合理,却也是无数前人伟大智慧的结晶,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都是无以伦比的聪明人,比所有自以为聪明的人要聪明得多,僵化也好,繁琐也罢,但是,能用。

  所以这位老兄雄心勃勃,什么青苗法搞得不亦乐乎,热火朝天,搞到最后却不能用,所以,白搭。

  而张居正就不同了,他很实在。

  要知道,王安石生在了好时候,当时的领导宋神宗是个极不安分的人,每天做梦都想打过黄河去,解放全中国,恨不得一夜之间大宋国富民强,所以王安石一说变法,就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相比而言,嘉靖就懒得出奇了,反正全国统一,他也没有征服地球的欲望,最大的兴趣就是让下面的人斗来斗去。张居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翰林到大学士,他吃过苦头,见过世面,几十年夹缝中求生存,壮志凌云,那是绝对谈不上了。

  所以在改革的一开始,他就抱定了一个原则——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具体说来,就是我不砸大家的饭碗,大家也不要造我的反,我去改革,大家少贪点,各吃各的饭,互不干扰。

  改而不革,是为改革。

  对高仪的死,张居正丝毫不感到悲痛,因为从根子上说,他和高拱是同一类人,却比高拱还要独裁,看见有人在眼前晃悠就觉得不爽,管你老实不老实,死了拉倒。

  其实这也怪不得张居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所以事实证明,越复杂的政策,空子就越多,越难以执行,王安石就大体如此,一条鞭法虽然看似简单,却是最高智慧的结晶,正如那句老话所说:

  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那是能耐。

  你说这么大的轿子,得多少人抬?

  我看至少也要十几个人吧。

  十几个人?那是垫脚的!三十二个人起,还不打折,少一个人你都抬不起来,张大人的原则是,不计成本,只要风头!

  相信我,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关于这部分,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顺便补充一句,这顶轿子除了在京城里面转转之外,还经常跑长途,张居正曾经坐着这东西回过荆州老家,其距离大致是今天京广线从北京出发,到武汉的路程,全部共计一千多公里,想想当年那时候,坐着这么个大玩意招摇过市,实在是拉风到了极点。

  这段史料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并彻底改变了我对祖国交通工具的看法,什么奔驰、宝马、劳斯莱斯,什么加长型、豪华型,什么沙发、吧台,省省吧,也好意思拿出来说,丢人!

  日子过得舒坦,工作也无比顺利,张居正的好日子似乎看不到尽头,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只进不退的人生是没有的,正如同只升不跌的股票绝不存在一样。

  一个二愣子加另一个二愣子,并不等于二,而是二愣子的平方。

  除了工作上独断专行外,张居正还常常对人说这样一句话:我非相。

  这句话看上去十分谦虚,表明我张居正不是宰相。但很不幸的是,这句谦虚的话还有下半句:乃摄也。

  综合起来,这就是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

  我不是宰相,而是摄政。

  所谓摄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职权的人,对张居正而言,宰相已经是小儿科了,只有摄政才够风光。一个平民竟然如此风光,如果当年废除宰相的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活过来。

  但张居正明显是不怕诈尸的,他受之无愧,并在家里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幅对联用黄金打造,十分气派,但要换在以前,这是个要人命的东西。因为所谓太岳,就是张居正的字,而众所周知,对联的下半句要高于上半句,如此一来,张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

  而牛人张居正非但没有拒收,还堂而皇之地裱起来,就差贴在门口当春联用了。

  但一个人天下无敌太久,老天爷也会不满的,毕竟他老人家喜欢热闹,于是在冥冥之中,他给张居正找来了两个敌人,一个是他的上级,一个是他的下属

  张敬修一死,事情就闹大了,抄家竟然抄出了人命,而且还是张居正的儿子,实在太不像话。恰好张四维两个月前死了爹,回家守制去了。他这一走,原先的内阁第二号人物申时行,就成为了朝廷首辅。

  这位仁兄还比较正派,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连夜上书要求严查此事。万历也感觉事情过了,随即下令不再追究此事,并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的母亲家人。

  事情终于解决了,万历的仇报了,他终于摆脱了张居正的控制,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力。张四维的心愿也已了结,他在家乡守孝两年,即将期满回朝之际,却突然暴病身亡,厚道的人说他死得其所,不厚道的人说这是干了缺德事,被张居正索了命。

  无论如何,仇恨与痛苦,快乐与悲伤,都已结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一个神秘的年份

  张居正死了,但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对万历而言。

  刚满二十岁的他踌躇满志,虽然他不喜欢张居正,却继承了这位老师的志向。自从正式执政以来,一直勤奋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动证明,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至少比那个人强。

  所以从万历十一年(1583)起,他显现出了惊人的体力和精力,每天处理政务时间长达十余个小时,经常到半夜还要召见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办,绝对不会消极怠工。

  在张居正死后,他一直保持着激昂的斗志与热忱,直到那个神秘年份的来临。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公元755年,当唐朝文明处于巅峰之时,一个叫安禄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闹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

  公元755年,这个年份就此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八百年后,宿命的转折再次到来。没有原因,没有预兆,停留在这个神秘的年份——万历十五年。

  简单说来,在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情,两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了。

  第二件大事:海瑞死了。 现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到了。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发难,攻击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奏疏一上来,朝廷就炸了锅,海瑞这种传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欢的也不少,大家开始吵作一团。而海瑞兄还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说,上了个辞职报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报到了皇帝那里,但万历兄的态度却十分奇怪,他既不处理骂人的房寰,也不批准海瑞辞职,该干嘛还干嘛,搞得两位当事人都非常纳闷。

  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问题上,他比张居正要聪明得多,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

  但绝不能用。

  说到底,海先生只是个撑门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

  "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

  说完就去了。

  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

  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

  这一次,我是彻底无语了。

  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佥都御史王用汲来为他收尸,遍寻海瑞的住处后,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

  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

  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如何评论这位传奇人物,实在是一个难题,对的说了,不对的也说了,现在要搞个总结,实在谈何容易。

  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

  第三件事,才是一切的关键所在。

  自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起,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

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虽然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便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张居正能够改革成功,是因为有三个人的鼎力支持,明神宗万历皇帝、李太后和大太监冯保。虽然他死后改革被废除了,但是他通过改革给日薄西山的明王朝积累的巨额财富,一直支撑着明朝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张居正的历史功绩是比较显著的。

作家杨大侠指出,张居正少年得志,壮年入阁,运筹帷幄,才智明决。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

张居正的改革很成功,为什么没多久就被推翻了?~

其实也并不能说张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毕竟他的改革还是得罪了很多人,这也是后来很快就被推翻了的原因。张居正没有在改革后培养出一个成功的接班人,所以才会让后人很快就把他的改革给推翻了吧?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不光得罪了朝廷大臣,还得罪了皇帝。搞改革是肯定会得罪很多人的,而张居正正巧就得罪了特别多官员大臣。明朝抓腐败官员抓得非常严厉,但是在明朝恰恰也有特别多的贪官。张居正定制的这个新政策就特别针对这些贪官,所以势必会引来他们非常强烈的不满。抓到贪官之后,要么就把他们抓入狱,要么就罢黜官职,这样一来,张居正得罪了非常多的官员。




张居正可能自己不知道,但其实背地里不知道多少人对他恨之入骨。他抄了很多的官员的家,收到的这些贪官的钱财要是给百姓买粮食都可以够他们支撑十年。可想而知,他是搜刮出了多少钱财。这样一来,估计他把大半个朝廷的人都给得罪了。而且,在古代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本来就紧密,自然会有嫁女儿过去,或者娶了谁家的女儿过来。这官员一抄家就是全家受害,估计有别人的儿子女儿也在其中受了连累,所以定然会非常憎恨他。



其实他也不光光得罪了朝廷官员,就连皇帝他也得罪了个遍。皇帝自古以来最害怕什么,最害怕的就是有一个人站出来抢了自己的风头。那个时候,万历还非常小,但是张居正却作为一个非常有资历的大臣,甚至还自己推出新政。再推出新政的时候,也完全是张居正一个人操办,并没有万历什么事。对于功劳越大的大臣,皇帝们应该是更惧怕的,所以,万历对于张居正也是有一些厌恶。他开始慢慢的怀疑,张居正是不是剽窃自己的皇位。再加上一些对张居正内心有怀恨的大臣们,在万历面前说一些坏话,万历对于张居正的肯定是非常不满的。


张居正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他从1573年开始,掀起了一场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浪潮,史称“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但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可看到在张居正身影背后,有一个小人物———大太监冯保。
冯保有太后撑腰,权势倾国,贪财好货。张居正投其所好,先后送给冯保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终于换来了冯保对他的鼎力相助,帮助他在权力斗争中击败政敌,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
张居正原本是个十分注重名节的人物。他曾对那些向他送礼的官员说,目前上下官吏交际太广,费用太滥,这些贵重的礼物,不从老百姓那勒取怎么能够办得到呢?如果我昧心收了这些馈赠,那将是“以肉驱蝇,蝇愈至”。然而,张居正的无奈之处就在于他不能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由于他不得不以一个腐败人物做自己的政治后盾,因而也就不得不用腐败手段来确立和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而这一切最终又必然会导致他的腐败。
张居正死后,有人上疏指控冯保大量贪污受贿,家资富饶胜过皇上。这一诱惑激起了皇帝的贪心,他下令逮捕冯保并籍其家。结果抄得金银100多万两,珍珠古玩无以数计。皇帝尝到了抄家的甜头,怀疑张居正也有大量财宝,终于导致张居正“祸发身后”,十年呕心沥血推行的改革,也连带被葬送。明王朝从此陷入了新的危机,衰颓之势日益加深而不可复振。
严格地说,张居正的变法是成功的,他沉裁冗吏,畅通政令,改革漕运,巩固海防和边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一条鞭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遏止或减轻了土地兼并,增加了税收,使国库充盈,可以说,张居正改革保了大明几十年的太平.
如果说失败,是张居正身死后祸及子孙的失败.张在位时,权极一时,皇上\皇太后对其既尊又宠,而且由于张长期担任皇上的老师,"虽礼极周全,但威严,上亦有惧",张任首辅时,同在内阁的其他人,大部分象部下一样,"唯命是从,亦步亦趋",而不象同事.正因为如此,为他身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1. 一心为了国家也就是老朱家的江山,对皇上和皇室约束太严,随着皇上年龄的增长,"甚恶之",但还是勉而从之;
2. 对宦官管理比较严,对冯保互有利用,对下面的太监基本不准干政,太监外出,常派"缇骑监督",一帮阉人,不敢言而恨之;
3. 土地兼并,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而这在封建社会,就触动了统治集团的利益;
4. 裁减冗员和机构,加强学政,都影响了地主知识分子投机晋级快速跻身官场的渠道;
5. 减少下级官员的特权待遇,外出"形同旅途",工资又低,怨气不小;
6. 不注意尊重同僚,大家十分惧怕,但怨气是有的.举俩个例子:张父殇守制,皇上和内阁大小事务均千里加急报"阁老"亲批,"副总理"们一点权力没有,他们能高兴吗?第二件事,一个亲王纳贿,张派轻骑飞马去缚,远在楚地,不敢反抗.可见张居正的威势.但物极必反也在于此.
7. 纵容下人游七为非作歹,一个赖皮,竟官居五品,同僚恶之,在老百姓中,对张的形象有很大打击.
综上,张在位时,权极一时,死后群情汹汹,有反对派趁机攻击,皇上竟然眼红他家的财产,最终几个儿子发配,家里饿死好几十口人.直到崇祯年间才彻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