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三毒心为三净戒? 佛教说的三毒怎么这么难解

作者&投稿:夙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者关系如下:色对布施, 对我们的眼根,眼晴能观察到的、看到的、别人供养的都是色,是物体;声对持戒, 是对耳根,为耳朵,耳朵听到的是持戒的声音而不放逸、不懈怠; 香对忍辱,是对鼻子说的,鼻可以自我调控,不要被味觉转; 味对精进,是对舌和口说的,舌贪众味,而且八戒当中口占四; 触对禅定,对身体说的,由于身体不动,可断除淫欲; 法对般若,般若在世间为意识,我们意识不能顺着无明去想,别人干啥你干啥 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意识要有智慧,有智慧可破诸法,不被诸法所转 花钱买物,吃好、穿好是法的一种,用智慧化转。 达摩祖师说:由三毒为三界,因为是比喻上说。贪为欲界,六道轮回;瞋为色界,色界当中有一念瞋恨,无明未破;痴为无色界,痴是傻,不发菩提心,得少为足。贪、瞋、痴是身体有三界,眉间以上是无色界,眉间到胸口窝为色界,胸口以下为欲界。所以修行人都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眉间以上出去的必定出离三界,往生的人,头顶发热,眉间发热,神识往生出离肉体的具体位置,非常准确。而且,如果某地有往生的人,周围人必见祥瑞。 有人问达摩祖师:为什么有六趣、有六道轮回呢?因为人有六根、有六尘、六入,所以有六趣,因为六根造作业,有重报是三恶道,轻报是三善道。由于我们的六根不同,六根造业轻重不同,所以出现了三重报、三轻报,一些人不了解正因,迷心修十善,只能升天。因为修十善道,只是你修行过程的一部分,必须按佛法去修持。一些人死守戒律,守戒当中妄起爱憎,生人趣。有的在家人受了二十八戒,却打老婆、骂孩子,跟别人三句话不到就发脾气、生瞋恨,还说我受戒了。这些人虽然守戒,只能升天趣。如果学佛人执著做功德或信邪,信这个大仙、那个大仙,你就会感召到修罗道。因为你信邪、求福的缘故,和修罗结下因缘,迷邪仙路,争名争利,不是好斗么?百分之百的去修罗道,没商量。学佛人要明白真相,千万别研究这个东西;我不是针对哪个人说的,我是根据佛家因果律说的,轮回就是如此。 三大阿僧祇劫,指的是时间,没法计算的时间。达摩祖师为度化众生说:三毒也,一毒一大阿僧祇劫。有人说我今天就去掉。能否去掉?三毒是无量劫来的,当下去不掉,得逐渐用戒、定、慧制三毒,用六波罗蜜的智慧止住六尘,这样才能转六根,把三毒化解掉。达摩祖师说三大阿僧祇劫是三毒,是比喻说。 心净源于身体的净,那就是戒、定、慧,事实上说心净源于身净,心净就是众生净,心净则是佛国土净。一定要知道修行修的是自身、自心,不要著相。我们的自心清净,在这个世界,圣人享受极乐世界的待遇。 达摩祖师说:以身为炉,以智慧为浆,才能炼出体内真如佛性。这是说离开我们的身体,佛家的火没地方去生。以法为火,身坐在炉子上,让身体为浆,把真心、真性雕刻出来。就像把金矿石冶炼出来,打造金器,这样能成就。要不然,以身为炉,以法为火,是比喻说,也可把身体比作金矿的矿石,用佛法去溶化身体,用智慧去雕刻成器。 实际上依教奉行,是无一漏缺,行菩萨道。大乘法,小乘法,我们都平等对待,根据众生的根基讲不同法,佛有佛的讲法,菩萨有菩萨的讲法,罗汉有罗汉的讲法,普通众生有普通众生听的法,这就叫依教奉行。 达摩祖师说:修行人要讲正法之香,一是戒香;二是定香;三是慧香;四是解脱香;五是解脱知见香。 先说戒香是说人们经常提到守戒,时刻注意自己是学佛人不犯戒,不造作轮回之因,在家人修行,不犯戒就是不造轮回之因;二是定香,我们时刻要达到定的境界。没达到定境,我们这些凡夫怎么做呢,守住一句佛号,守住正知、正信、正念,不放逸,这样不造业;然后是慧香,有证悟、有解脱,你没有定,没有智慧,升起智慧,有证悟了,才谈得上解脱,否则谈不上。然后,解知见障,知见障,一些人理解为初学人有知见障,那只是没彻底明白或没悟道,知见障有二种:一种是初学的人以文解义,读了几本书有知见障;还有一种人修学了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认为自己现在行了,一听别人讲佛法,就说“我都不渴了,我还需要水吗?”这就是典形的知见障。一些人容易出这种状况。 证道之人必是谦下之人,时刻保持谦下心,不敢轻视任何人。哪位法师讲话都听一听,哪里有无明的东西哪里就有智慧。你说你的无明你都解决不了,哪来的智慧,都是让你的知见障给遮盖了。有的人说,什么法我也不听、不看了。世间修行人,万事万物有凡尘,有魔王的地方,就有智慧,你能用佛家的智慧化解了,那是你的智慧具足。我们的智慧越通达,越照耀十方,我们身就越能持戒,破除知见障。初学的一些人在知见障上叫真犟,很难入道,入道后期的知见障,发不了菩提心,出不了三界。出家人苦不苦呀,从身体上是真苦,值得同情、值得可怜,可是一有知见障,会毁掉他往前走的道业,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瞧知见障。不犯知见障,修行几年,保持谦下,和人讲话让对方说完,看他能听到什么程度,适可而止。他不听,你就一句都不讲。一旦你想要把他征服的时候,你一动这念就大错特错了。心内法生,法在你的心一生,你的无明烦恼就起来了。你何必和他争执,争执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要研究这些事情,他听你的能怎样,和你的修证又没关系,互相不往来,你也不能拉我做同伴,我也不拉你做同伴。如那位住持师遇到的,“我没那个法,我折服不了他。我折服不了他,就着急上火。”我说,你应该把他放下,那是他的事情。你说到了,能不能行,那是他的事情,他能不能往生是他的事情,因为众生无边。业报因缘没到,谁也度不了谁。我只管我自己的事情,我不做超越我能力的事情。我讲的都是针对这位即将要出家之人以后会遇到的事情,弘法时,要把握到这个程度。一旦出家,不但要身出家,还要心出家。即身能了生脱死,早日成为真僧。

佛学养生 如何去除人生“三毒”~

戒 定 慧就是对治贪 嗔 痴的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如何戒除三毒?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常念观音菩萨名号,《普门品》:‘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佛家讲修行是去除贪嗔痴,如何去处呢?要修炼戒定慧。其实,这贪嗔痴戒定慧是一体的,修行,不是铲除贪嗔痴,而是将其转化为戒定慧。

【 戒定慧 】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清净心则安,心安则可得定,得定则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无漏学
首先认识三毒的害处,平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贪声色(电视、游戏、小说、时装、容貌等),不偷懒(卧床不求大、软,按时起床),不贪吃、不追求口味,少欲知足,甘于寂寞。遇到逆境,别怨这个怨那个,苦难是良师,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
其次,相信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但是通过忏悔、断恶修善能改变命运直至成佛。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比如念佛,无论发生什么,不管遇到什么境界,只管老实念。若干年后,可能断除三毒。
随缘消业 不要攀缘
物来则应 物去不留
不拒不迎 贪嗔痴会慢慢减弱
对于贪,您要多布施
对于嗔,您要修忍辱
对于痴,您要看佛经

佛教三毒,指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即贪、嗔、痴。道教受佛教义理影响,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三毒所致。
《道典论》引《元始智慧正观解脱经》:“言烦恼者,总名三毒。谓贪嗔痴能害众生法身命,故名之为毒”。又云:“所言贪者,引取无厌,染欲爱著,联绵无已,于世间法及出世法有求乐意,皆名为贪。所言嗔者,于众生中及非众生贪怀怼恨,咆哮忿怒,如火炽盛,烧灭善根,结大怨憾,是名为嗔。所言痴者,不信不知三宝正法。憍慢谄曲,无所了知,触壁无底,不从诃谏,好说无益。多行恶事,所作失道,故名愚痴。”贪、嗔、痴为众生所受烦恼根源,故修道者务须去此三毒,方得出离苦海而得解脱。  三毒指贪、嗔、痴。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三毒意义  佛教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同时,这“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按照佛教的说法,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教教导人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教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又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6�1佛国品第一》)因此,要建设一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之间和睦相处、持久和平的世界,那么佛教净化心灵的教义是很值得重视和借鉴的。  在中国佛教中,特别是在中国禅宗的理论中,佛教净化心灵的教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性清净,众生与佛本无差别。如有差别,则在于一迷一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而所谓悟的根本内容,就是能“自净其心”。佛教认为,“三毒”是魔王,只有用佛教的正见去让自己除掉三毒心,才能恢复清净的本性,才是真佛。而在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中,也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说法,如:“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等等。产生人类社会的争斗、暴力、战争等,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要消除人类社会的这些丑恶现象,也是需要从许多方面去努力才能奏效的。佛教从净化心灵这一方面来促使人们各自摈弃私见私欲,以博大的胸怀,视人类为同胞兄妹,视万物为与我一体,从而去共同维系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和谐。应当说,这对于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佛教的戒律有哪些 所谓的行善都是哪些行法
答: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

济群法师《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答:在我们内心,三毒烈火时时燃烧,不曾少息。由此带来的煎熬、痛苦和热恼,又会引发诸不善行,成为新一轮痛苦之因,使烈火继续蔓延,所谓「贪恚痴火常炽然」。而戒正是止息热恼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清凉的内涵。 那么,戒又是从哪些方面止息热恼呢?首先是远离。烦恼由因缘所生,我们会随妄境而转,也会被内...

『三学』与『三毒』刚好是相对的吗?
答:因修三学可以息灭三毒,甚而开发佛智,成就佛道,任何一学都能对治三毒, 所以不能说三学和三毒是相对的。 佛陀明示教导,一切凡夫要清净持戒,端正行为;要寂静不动,制止纷扰;要智慧觉照,化除愚昧,才能转痛苦为安乐,化烦恼成菩提。戒的终极是人格完成,菩提圆满。定的妙用是不随境转,自我提昇;...

念佛可以往生,如果心中还常常生起三毒,能往生吗?
答:佛陀说不可以缺少福德得生彼国。修行要福慧双修,除了念经念佛外还要持戒,多行善,这些都是往生的资粮,非常重要。你能依教奉行,就不会再起三毒,决定往生。往生最重要是临终前的一念,要保持清醒,所以平时的修行很多要,临终你的贪嗔痴一起,就没有清净心了,很难往生,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就是...

怎么样才算有效的养生之道,饮食和调节心理
答: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35 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36 故求长寿无病,常强肉身。欲强肉身,当调伏精气神。欲调精气神,当拒绝扰乱之贼。欲杜此贼,当先摄心。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学心戒。但空口言戒,无...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答: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

佛学经典感悟人生的禅语
答:6、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7、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

经典禅意的语录70条
答:57、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58、如果孩子们在家里和学校里,都能够在一种温暖的气氛下长大,...

佛语里常说六根清静具体指什么?
答:扩展: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

每天只念佛一千不敬香可以吗
答:可以的。净土宗的修行有5个正行:观想正行、礼拜正行、读诵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但不是这五个都要做。以五个正行中的称名正行为正定业,其他为助业,也就是只要念佛即可,不一定非得敬香。念佛就能往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