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位明君呢? 请问在历史上李世民是怎么的一个王?

作者&投稿:钭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世民(599-649),即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史称“贞观之治”。其父李渊未称帝前在晋阳任职,李世民从小在晋阳生活,人称“太原公子”。

李世民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人,出生在世代簪缨望族之家,曾祖李虎是西魏左仆射,位列“八柱国”之一;祖父李袭封唐国公,后任北国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从小就在隋朝做官,历任刺史、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河东抚慰大使、太原留守、唐国公等职。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自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军事才干,16岁时就带兵解救被突厥围困于雁门的隋炀帝。他看到隋朝统治者荒淫暴虐,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就与晋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等人极力劝说李渊举旗反隋,说道:“如今君昏国乱,尽忠无益……晋阳士马强壮,宫监蓄积巨万,以兹起事,何患无成!”晋阳起义时,李世民常带兵将反对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捉拿处斩于晋阳宫外;又受封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之职,统领右军从晋阳出兵,一路上斩将夺关,度越黄河进军关中,帮助父亲夺取了隋朝天下。李渊正式称帝后,马邑《今山西省朔州)豪酋刘武周率兵夺取榆次,平遥,介州(今介休)等地进逼晋阳城下,齐王李元古(李渊三子)携妻妾连夜逃奔长安,晋阳土豪薛浑献城门投降,刘武周得晋阳后以破竹之势连陷晋州,绛州、龙门等地,一时间长安震骇,才刚坐上皇位的李渊被吓得惊惶失措。李世民此时担任尚书令、秦王,他清楚地看到,晋阳若不能收复,帝业初创的李氏王朝就会有危亡的可能于是慨然上表请站:“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克复汾晋。”唐武德二年(619)十一月,李世民带兵乘冰冻渡过黄河进屯柏壁(今山西省新绛西南),采取,“坚壁锐”的策略,待刘武周粮尽兵疲时将其杀败,乘胜收复了晋阳,使刚成立不久的大唐帝国渡过了一次危机。随后,李世民又带兵平灭了薛仁贵、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阅等农民义军和割据势力,成为统一唐王朝的真正缔造者。

唐朝建立后.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集中反映在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倒统一全国,功劳最大,可谓唐朝的实际缔造人,手下罗致了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赫赫一时的勇将和房玄阶、杜如晦、陆德明、孔颖达等谋士。他们大多出身寒门,积极支持李世民与皇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李建成是李渊嫡长子,有传统的“皇太子“合法地位和士族地主官僚集团旧势力的支持。手下有魏征、王珪、冯立、薛万彻等文臣武将及东宫卫士2000余人,为了对付李世民又与其弟李元古联结在一起。李建成、李元古经常在唐高祖面的说世民的坏话,鼓动李渊将李世民心腹调出京城,以削弱李世民集团的势力。有一次,李建成夜间召世民去喝酒,用毒药谋害李世民,致使李世民吐血、心痛。差点送命。两大集团长期明争暗斗、最后终于激成“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带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兵将,埋伏在长安玄武门。乘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经过玄武门之机会,亲手射杀李建成,尉迟恭也将李元吉杀死。唐高祖李渊在李世民、尉迟恭的逼迫下,只要立李世民为太子,诏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同年八日,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贞观。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提倡广开言路,认为君王的自身表率,是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对老百姓的态度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弊”。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促进社会安定的措施,使唐朝国内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外则国力强盛,四方夷服;是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不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兼书法家。他于贞观十九年(645)冬讨伐高丽班师回朝,途径第二故乡晋阳逗留数月,亲笔撰写了歌颂唐王朝前期强盛统一的政治总结《晋祠之铭并序》。此碑文既是一篇瑰丽多彩的文学佳作,又是一块仅次于《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珍品。至今基本完好地矗立在晋祠博物馆,“贞观宝翰亭”中。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少数民族称其为“天可汗”。

李世民,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你怎么看呢?~

唐朝一直是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朝代,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那么唐朝的皇帝对于这个繁荣的朝代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


在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丰功伟绩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
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唐太宗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唐太宗的才能促使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了一位好皇帝。

李世民智勇双全,《资治通鉴》记载,虎牢关一役李世民身先士卒,连杀数十人,刀都卷刃了,血都流进了袖子里面,可见其勇猛之极。当时李世民手下的将领都劝他不要超之过急,但李世民判断不打的话敌人援军一到就进退两难了,所以果断地以轻骑部队在无攻城器械的情况下攻下了虎牢关。至于数千对十万的说法还是夸张了,因为敌人在增援未到的情况下最多也就两三万人吧。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是怎样一位明君?你又对这位皇帝真正了解多少?
答:在他的统治期间,他还恢复并征服了外部世界。文成公主进入西藏,实现了西藏的长治久安。在晚年,唐太宗也有一些遗憾。例如,废除王储和继承王位。后来,他选择李贽为王位继承人。在唐太宗的一生中,他是一位圣洁而光明的君主。他一生都是人民的好皇帝,以民为镜,衣冠楚楚,以史为鉴,知得失,始终从...

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怎么成为一代明君的?
答: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善用人才,心胸开阔,还开创了贞观之治,是深受后人称赞的圣君,但是有人却说他为了登上皇位不择手段,不惜杀害自己的亲兄弟,导致玄武门之变,才拿下皇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唐太宗的功绩。其实李世民并不是唐朝的开创者,他的父亲,李渊才是当时唐朝...

李世民做了很多坏事,为何历史上还称他是位明君?
答:历史上评价一个人,首先看他做了什么,功劳,过失那个大,他做的事情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还是有利于人民。李世民显然是功大于过,而属于个人私德。李世民在某些方面德行不好,但他有明确的治国思路并且做得很好,国强民富,万国来朝,所以被称为一代明君,开创贞观之治,实现大唐几百年盛世。其实好皇帝都...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总评: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为什么历史上说他是一代明君?
答:三、从统治结果来看,这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历史虽然是赢家的书写,但是历史当中也会展示出结果。如果把皇帝当做一份工作的话,那么李世民在当皇帝的期间做到了唯才是举,要求官吏清正廉明,开创了贞观之治,这就是李世民在位时期的最大成果。能够让百姓过上一段好日子的君主,难道不算做一位明君吗?

请问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位明君吗"
答:他是为明君。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为什么历史上说他是一代明君?
答:有人会说,他一生逼父杀兄,可谓穷凶极恶,为什么还是一代明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唐太宗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年少的时候便十分聪慧,崭露头角。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也可以跟随父亲去征战沙场,可谓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也由此深得父亲李渊的喜爱。在李渊出兵讨隋之际,李世民...

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
答:李世民可以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提起唐朝,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世民了,李世民作为最知名的人物,可以说是一代明君,除了在继位的时候有的一些污点。首先,当初几位继承者们,李世民并不是太子,而他能够登上帝位,不得不说他的几个部下,是他们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但是,真的没有李世民...

李世民的故事:一代明君
答:在中国所有伟大的皇帝中,唐太宗 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626~649年的二十三年,但他的功绩及名声丝毫不逊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创业之主。用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的一句话,只有等到「唐太宗登地位,唐朝才开始盛大起来」的。而且,他还是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他开创的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纵然人们对于李世民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我的眼中,李世民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初闻李世民这个名字,是在历史教科书上,讲他在玄武门兵变后,成功登上了帝位。大唐也在他的统治下,日渐繁荣。但我真正开始了解他,是通过《隋唐英雄传》这部影视作品。这部电视剧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世民。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