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要全一点的!!)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完整的)

作者&投稿:郭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建议你去百度文库搜,有一些关于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的文章很全面,而且下载不用财富
如果要一些考试题来做练习的话,可以去菁优网看看,那里的解析比较不错

先给你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再给你一些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高中物理定理(高考必备))

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分子动理论

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体积很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10-10m.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 = V/s,V是油滴体积,s是水面上形成的单层分子油膜的面积.
2.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6 kg.
3.分子间有空隙.
4.阿伏伽德罗常数:l摩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的测量值为
NA = 6.02×1023mol-1.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十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二)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热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 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颗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反映,是微观分子热运动造成的宏观现象.

(三)分子间存在看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合力叫分子力.
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更快.
(l)r = r0时(约几个埃,l埃 = 10-10米),f引 = f斥,分子力 F= 0
(2)r<r0时,f引<f斥,分子力 F为斥力
(3)r> r0时,f引>f斥,分子力F为引力
(4) r>10r0后,f引、f斥都迅速减为零,可认为分子力F = 0
注意几个公式:
(l)计算分子质量:m0 =
(2)计算分子体积:V0 =
分子直径:d = (球体模型)
d = (立方体模型)
(3)计算物质所含的分子数:
n =

(四)温度是表征物体的冷热程度和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的物理量。
摄氏温标t:单位℃,在1atm下,冰的熔点为0℃,水的沸点为100℃。
热力学温标:将作为0K
两种温标的关系:一般写成

(五)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平均动能:物体内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分子平均动能.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
分子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增大;当r<r0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当r = r0时,分子势能最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内能是物体内大量分子所具有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宏观上取决于分子数N,温度,体积。
②物体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具有动能和势能总和,取决于质量m,速度v,高度h,形变。

例1、已知水的密度,水的摩尔质量。
求:(1)1cm3的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
(2)估算1个水分子的线度多大?
分析与解答:
(1)要求1cm3的水中分子数,就要知道摩尔体积,据可求出摩尔体积,则每厘米3水中分子数:

(2)建立水分子的球模型,水分子的体积,则有
水分子直径:

说明:
对于固、液体来说,在估算分子(或原子)的大小时,可以忽略分子之间的间隙,近似认为组成它们的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根据这样的理想化模型,任何固、液体的摩尔体积均可近似着作等于NA(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分子体积V的总和。便由此可求出1个分子的体积。如果把分子看成是一个球体,则可进一步求出分子的直径d,对于任何固、液、气体来说,它们的摩尔质量均恒等于NA(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分子质量m的总和,由此便可求一个分子的质量。

例2:取一滴体积为V,密度为、摩尔质量为M的油滴,将其油滴于水面上后展成面积为S的单分子油膜,估算阿伏伽德罗数。

分析解答:
求伏伽德罗常数有两条思路,一是用摩尔质量与分子质量的关系;二是用摩尔体积与分子体积的关系。本题已知油滴体积,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的直径,由此可以建立油滴体积与分子体积的关系,故可用体积关系求常数。
设分子直径为d,则。一个油分子的体积,油的摩尔体积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例3、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是指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布朗运动说明了微粒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微粒越小,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析与解答:
关于布朗运动问题应从实质、成因、影响因素上认识。应指出的是利用一般的光学显微镜是不能观察到分子的,而只能看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所以我们看到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小颗粒”应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因此选项A正确,而选项B是错误的。微粒中分子包含在微粒内部,对整个微粒的作用力合力为零。因此不能改变微粒的运动状态,微粒的运动也就不能说明微粒分子的运动,故C选项错误。当微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液体分子的撞击是不平衡的,出现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在大量分子撞击作用下越容易改变运动状态,液体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从而导致分子对微粒的撞击力越大,撞击也越频繁。所以微粒小,液体温度高都是造成微粒无规则运动加剧的原因,故D选项正确。

例4、当两个分子从靠近得不能再靠近起,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为止。对于这一过程中分子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斥力在逐渐减小
B.分子间的引力在逐渐减小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在逐渐减小
D.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先是减小,然后增大到某一最大值,又减小到零

分析与解答:
当分子间距时,分子力(引力、外力的合力)随r增大而减小,当分子间距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到某一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至零。故A、B、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例5、根据分子运动论,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为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以下关于分子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分子间距为时,分子具有最大势能,距离增大或减小,势能都变小
B.当分子间距离为时,分子具有最小势能,距离增大或减小,势能都变大
C.分子间距越大,分子势能越大,分子间距越小,分子势能越小
D.分子间距越大,分子势能越小,分子间距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分析与解答:
分子热能是由分子间距决定的。在无穷远处时,分子间无相互作用,设此处的势能为零,在r减小时,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当r=r0时,分子势能达到最小;当r<r0时,r减小,外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故B选项正确。A、C、D错误。

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温度低的物体内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物体加速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也越来越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不一定增加

分析与解答:
内能指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温度低的物体,其分子平均动能小,但内能不一定小。故A错。温度低分子平均动能小,而不同物体分子质量不同,所以温度低的物体平均速率不一定小。故B错,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其宏观整体的动能增大,但只要温度不变,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就不变。故C选项错。物体内能改变要看做功和热传递的代数和。做功过程没说热传递过程,物体内能就不一定增加,故D正确。
答案:D

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汇编与测试
地址:
望采纳。

高中物理选修3-3的知识点~

  一、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物质由分子构成。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四、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五、热力学温度 T=273+t
  六、气体压强
  气体压强指的是封闭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持续的、无规则撞击产生的。气体压强与温度和体积有关。
  温度越高,气体压强越大,反之则气体压强越小。一定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小,分子越密集。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Ⅱ
1、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1)回复力不为零。(2)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2、简谐振动:
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
(1)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2)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是以弹簧振子和单摆这两个特例来认识和掌握简谐振动规律的。
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
(1)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2)振幅A: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3)周期T:振动物体完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4)频率f: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5)角频率: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
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
(6)相位: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现行中学教材中只要求知道同相和反相两种情况。
4、研究简谐振动规律的几个思路:
(1)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受力特征:回复力F =- Kx;加速度,简谐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
(2)用运动学方法研究:简谐振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都随时间作正弦或余弦规律的变化,这种用正弦或余弦表示的公式法在高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
(3)用图象法研究:熟练掌握用位移时间图象来研究简谐振动有关特征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之一。
(4)从能量角度进行研究:简谐振动过程,系统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总机械能守恒,振动能量和振幅有关。
5、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振幅A,周期T,相位,初相
6、简谐运动图象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1.直接描述量:
①振幅A;②周期T;③任意时刻的位移t。
2.间接描述量:

③x-t图线上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V。
3.从振动图象中的x分析有关物理量(v,a,F)
简谐运动的特点是周期性。在回复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在空间上有往复性,即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的变加速(或变减速)运动;在时间上有周期性,即每经过一定时间,运动就要重复一次。我们能否利用振动图象来判断质点x,F,v,a的变化,它们变化的周期虽相等,但变化步调不同,只有真正理解振动图象的物理意义,才能进一步判断质点的运动情况。
小结: 1.简谐运动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与运动轨迹不同。
2.简谐运动图象反应了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3.根据简谐运动图象可以知道物体的振幅、周期、任一时刻的位移。
83.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探究)Ⅰ
单摆周期公式
上述公式是高考要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周期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简谐振动物体的周期和频率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条件决定的。②单摆周期公式中的L是指摆动圆弧的圆心到摆球重心的距离,一般也叫等效摆长。

例如图1中 ,三根等长的绳L1、L2、L3共同系住一个密度均匀的小球m,球直径为d,L2、L3与天花板的夹角 < 30。若摆球在纸面内作小角度的左右摆动,则摆的圆弧的圆心在O1外,故等效摆长为 ,周期T1=2;若摆球做垂直纸面的小角度摆动,叫摆动圆弧的圆心在O处,故等效摆长为,周期T2=.
单摆周期公式中的g,由单摆所在的空间位置决定,还由单摆系统的运动状态决定。所以g也叫等效重力加速度。由可知,地球表面不同位置、不同高度,不同星球表面g值都不相同,因此应求出单摆所在地的等效g值代入公式,即g不一定等于9.8m/s2。单摆系统运动状态不同g值也不相同。例如单摆在向上加速发射的航天飞机内,设加速度为a,此时摆球处于超重状态,沿圆弧切线的回复力变大,摆球质量不变,则重力加速度等效值g = g + a。再比如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内的单摆、摆球完全失重,回复力为零,则重力加速度等效值g = 0,周期无穷大,即单摆不摆动了。g还由单摆所处的物理环境决定。如带小电球做成的单摆在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中,回复力应是重力和竖直的电场合力在圆弧切向方向的分力,所以也有-g的问题。一般情况下g值等于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时,摆线张力与摆球质量的比值。
84.受迫振动和共振Ⅰ
物体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规律是: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策动力的频率,而跟物体固有频率无关。当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频率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共振是受迫振动的一种特殊情况。
85.机械波 横波和纵波 横波的图象Ⅰ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要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二是要有能够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横波和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叫纵波。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纵波,但气体和液体不能传播横波,声波在空气中是纵波,声波的频率从20到2万赫兹。
机械波的特点:
(1)每一质点都以它的平衡位置为中心做简振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
(2)波只是传播运动形式(振动)和振动能量,介质并不随波迁移。
横波的图象
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曲线,也叫正弦波
简谐波的波形曲线与质点的振动图象都是正弦曲线,但他们的意义是不同的。波形曲线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振动图象则表示介质中“某个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
86.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Ⅰ
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2)频率f: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
(3)波速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87.波的反射和折射 波的干涉和衍射Ⅰ
1.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便是新的波面。
2.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可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


波的反射
1.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
2.反射规律
?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i)和反射角(i’):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 叫做反射角.
?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相同.
?波遇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总存在反射
波的折射
1.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
2.折射规律:
(1).折射角(r):折射波的波线与两介质界面法线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
(2).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当入射速度大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向法线.
?当入射速度小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离法线.
?当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属折射中的特例.
?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
?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波的干涉和衍射
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显著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
稳定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减弱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判断加强与减弱区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画峰谷波形图,峰峰或谷谷相遇增强,峰谷相遇减弱。二是相干波源振动相同时,某点到二波源程波差是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增强,是半波长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88.多普勒效应Ⅰ
1.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他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
3.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4.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①现代医学上使用的胎心检测器、血流测定仪等有许多都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②根据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以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等。③红移现象: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衣现象”,所谓“红衣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科学家从红移的大小还可以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这种现象,是证明宇宙在膨胀的一个有力证据。
89.电磁波 电磁波的传播Ⅰ
一、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1、电磁场理论的核心之一: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在变化的磁场中所产生的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 (涡旋电场)
◎理解: (1) 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
(2) 非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电场
2、电磁场理论的核心之二: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麦克斯韦假设:变化的电场就像导线中的电流一样,会在空间产生磁场,即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理解: (1) 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
(2) 非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磁场
〖规律总结〗
1、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理解:
恒定的电场不产生磁场
恒定的磁场不产生电场
均匀变化的电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恒定的磁场
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恒定的电场
振荡电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
振荡磁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电场
2、电场和磁场的变化关系

二、电磁波
1、电磁场:如果在空间某区域中有周期性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就在它周围空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它周围空间产生新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着的,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图表达。
2、电磁波:
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就是电磁波.
3、电磁波的特点:
(1) 电磁波是横波,电场强度E 和磁感应强度 B按正弦规律变化,二者相互垂直,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和光速相同. v=λf
(3) 电磁波具有波的特性
三、赫兹的电火花
赫兹观察到了电磁波的反射,折射,干涉,偏振和衍射等现象.,他还测量出电磁波和光有相同的速度.这样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赫兹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捕捉到了电磁波。
90.电磁振荡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Ⅰ
LC回路振荡电流的产生
先给电容器充电,把能以电场能的形式储存在电容器中。
(1)闭合电路,电容器C通过电感线圈L开始放电。由于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放电开始瞬时电路中电流为零,磁场能为零,极板上电荷量最大。随后,电路中电流加大,磁场能加大,电场能减少,直到电容器C两端电压为零。放电结束,电流达到最大、磁场能最多。
(2)由于电感线圈L中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电流不会立即消失,保持原来电流方向,对电容器反方向充电,磁场能减少,电场能增多。充电流由大到小,充电结束时,电流为零。
接着电容器又开始放电,重复(1)、(2)过程,但电流方向与(1)时的电流方向相反。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有效的向外发射电磁波的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振荡频率,因为频率越高,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越大。
(2)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才有可能有效的将电磁场的能量传播出去。
采用什么手段可以有效的向外界发射电磁波?
改造 振荡电路——由闭合电路成开放电路
电磁波的接收条件
①电谐振:当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跟接收到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这种现象叫做电谐振。
②调谐:使接收电路产生电谐振的过程。通过改变电容器电容来改变调谐电路的频率。
③检波:从接收到的高频振荡中“检”出所携带的信号。
91.电磁波谱及其应用Ⅰ
光的电磁说
(1)麦克斯韦计算出电磁波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说明光具有电磁本质
(2)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X射线 射线
产生机理 在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作周期性运动产生
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产生的
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3)光谱 ①观察光谱的仪器,分光镜 ②光谱的分类,产生和特征

发射光谱 连续光谱 产生 特征
由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发光产生的 由连续分布的,一切波长的光组成
明线光谱 由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的 由不连续的一些亮线组成
吸收光谱 高温物体发出的白光,通过物质后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而产生的 在连续光谱的背景上,由一些不连续的暗线组成的光谱
③ 光谱分析:
一种元素,在高温下发出一些特点波长的光,在低温下,也吸收这些波长的光,所以把明线光波中的亮线和吸收光谱中的暗线都称为该种元素的特征谱线,用来进行光谱分析。
电磁波的应用:
1、电视
简单地说:电视信号是电视台先把影像信号转变为可以发射的电信号 ,发射出去后被接收的电信号通过还原,被还原为光的图象重现荧光屏。电子束把一幅图象按照各点的明暗情况,逐点变为强弱不同的信号电流,通过天线把带有图象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2、雷达工作原理
利用发射与接收之间的时间差,计算出物体的距离。
3、手机
在待机状态下,手机不断的发射电磁波,与周围环境交换信息。
手机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发射的电磁波特别强。
电磁波与机械波的比较:
共同点:都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它们波动的频率都取决于波源的频率;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频率都不变.
不同点: 机械波的传播一定需要介质,其波速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与波的频率无关.而电磁波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可以在介质中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均为3.0×108m/s,在介质中传播时,波速和波长不仅与介质性质有关,还与频率有关.
不同电磁波产生的机理
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作周期性的运动产生的.
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的.
伦琴射线是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的.
γ射线是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
频率(波长)不同的电磁波表现出作用不同.
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可以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和进行红外线遥感;
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可用来杀菌和消毒;
伦琴射线有较强的穿透本领,利用其穿透本领与物质的密度有关,进行对人体的透视和检查部件的缺陷;
γ射线的穿透本领更大,在工业和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探伤,测厚或用γ刀进行手术.
92.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率Ⅱ
光的折射定律,也叫斯涅耳定律: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来表示这个比例常数,就有

折射率: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系,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做介质的折射率.



i是光线在真空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r是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叫做该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也简称为某种介质的折射率

高二物理选修3-13-2公式
答:(3)常见电场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I1是原线圈中的电流(A) I2是副线圈中的电流(A) n1是原线圈的匝数(匝) n2是副线圈的匝数(匝); 相关推荐文档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3-4部分)...

高中物理课本中,《物理选修3-3》难还是《物理选修3-4》难?
答:人教版物理3-3和3-4相比,选修3-4相对难学点。人教版物理选修3-3只有热学一个部分内容讲述,分子运动论、内能、热力学三个定律,内容少、简单容易理解。物理选修3-4包括,几何光学,光的本性两个部分,内容多比较抽象,相比而言,难度大。大多数高中都会选择3-3进行教学,3-3是热学初中有接触过比较...

人教版高二物理知识点
答:★ 人教版高二物理知识点梳理 ★ 人教版高二物理《热和内能》知识点 ★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二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 ★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二物理选修3-3知识点归纳 ★ 高二物理原子结构复习知识点 ★ 高中物理...

物理选修3知识点填空谢谢
答: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

高中物理选修3-3问题,答案看不怎么懂,为什么mo/m=V1/V2?
答:V1是氧气瓶的体积,同时也是理想气体初状态的体积,也是理想气体末状态在瓶中的体积(注意:这点很重要,是理解那个比例式的关键)。V2是理想气体末状态的体积。这个体积在哪里?一部分仍然在氧气瓶中,即V1,另外一部分已经用掉了,设为V',因此,有V2=V1+V'。这里的三个体积都是末状态的,因此...

高中物理选修3的所有公式
答:(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选修)知识点总结,注意,是关于常识题的!!
答:高中物理(必修+选修)知识点总结,注意,是关于常识题的!! 像电磁感应谁发现的,电流磁效应谁发现的,伽利略自由落体这种知识点的总结~~要全哦(必修一,二,选修3-1,3-2,3-3,3-5)我会仔细看的!!!谢谢各位了。。... 像电磁感应谁发现的,电流磁效应谁发现的,伽利略自由落体这种知识点的总结~~要全哦(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有哪些?
答:高中物理中的热学包括:第一定律,内能的增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物体对外界做的功或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第二定律,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的物体传递给高温的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第三定律,热力学绝对零度不可达到。高中物理中的光学是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选修3-4的知识点。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和...

高中物理包括哪几大部分?
答:高中物理包括必修一、必修二、选修1-1、选修1-2、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必修一的知识为:(1)运动的描述、(2)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必修二的知识为:(1)机械能和能源(2)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3)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答: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整理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归纳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