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翻译一下

作者&投稿:战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4.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1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夫子所吃的是青菜和很粗糙的饭,喝的是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就是曲著手臂当枕头,而生活的乐趣在其中了,如果是以不合理的方法取得富贵,他根本看不上眼,当它是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那是很快就会消散的,绝对不要它。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16.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20.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2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2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80后的人挺可怕的,但你也不敢说他们就不如现在的人可怕,四五十岁还没觉得他们可怕,那看来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2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4.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25.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困惑,仁义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恐惧

2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8.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29.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30.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同这个人讲的话,你却没有讲,这是失掉朋友;不可以同这个人讲的话,你却告诉他了,这是说错话.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与别人交谈中,能够做到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31.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3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一个思想言论,如果认为是小小的事情,无所谓,滥慈悲,滥仁爱,往往误了大事。

3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35.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天性也都相差不多,知识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3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①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37.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

3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39.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40.子贡问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犯错,就像日食月食,人人都看得到。更正了,人人都会敬仰他。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1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1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2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很好学,遇到不顺心.不如意旳事.从不迁怒他人,犯过旳错误再不犯第二次.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30.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3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增加知识,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38.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40.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4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4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如同这江水,日夜不停."

4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8.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惨改。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49.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5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用者不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4. 过犹不及。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57.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6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62. 当仁,不让于师。

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6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另不从。

从政者应当身为表率,方能令行禁止。否则,虽有法令,不能推行。

67.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68. 言必信,行必果。

出言必定守信用,行为必定要果断,

6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1.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安详、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心情不得安宁。

77.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

7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7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德行高尚的人遇到问题,靠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小人则常寻求别人的帮助。

82. 小不忍,则乱大谋。

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经常去实习(温习)它,不也是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知识点:“说”通“悦” 意思:高兴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全部论语翻译~

  《论语》中的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第六则:取长补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第七则:取长补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哪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áì二声)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编辑本段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意:朋友
  编辑本段作者-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回答者: 高手9587 - 一级 2008-10-9 18:34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帮忙翻译一下~!谢谢..急用
答:来自上海大学的Qi Qiang教授将于本周五上午9点在文科教学楼就"如何在求职面试中取得成功"举办一个讲座。一、Suppose there will be a lecture qiwen(将要举行一个演讲)二、by Professor Qi Qiang from Shanghai University(上海大学的Qi Qiang教授)三、on the subject of(主题是)四、How to ...

帮忙翻译一下
答:这是各国语言的我爱你的意思.1 法语:jet\` aime priscilla 2 德语:ich liebe dich priscilla 3 瑞士语:ich li dich 4 希腊语:s\`agapo 5 犹太语:ani ohev otach 6 匈牙利语:szertlek 7 爱尔兰语:taim i\`ngra leat 8 爱沙尼亚语:mina armadtansind 9 芬兰语:min rakastan sinua 10比利时...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韩语
答:왜 같이할까요?(你要来干嘛?很浪费时间的事)미안 해요, 난 당신이 화를 낼 것 같아하지만 난 뭐...

帮我翻译一下,翻译成越南语啊
答:妈妈不是凡人,而是神仙,除了神仙还有谁能够每天24小时照顾我们?Người mẹ không phải là người trần mà là một thần tiên,vì ngoài thần tiên ra còn ai có thể châm sóc lo l&#...

请大家帮我翻译一下(日语的)
答:两个人座地铁去了学校.7、李さんのご趣味は何ですか。小李的兴趣是什么 8、日曜日の午前中は洗濯をします。星期天的一上午都在洗衣服.9、昨日王さんは谁とデパートへ行きましたか。昨天小王和谁一起去商店了 10、日本语はとても难しいです。日语很难....

帮我翻译一下这几句话~韩语的
答:1.我很喜欢学韩语,有机会我想去韩国留学 1.저는 한국어를 즐깁니다,기회가돼면 한국에 유학가고 싶습&...

帮忙翻译一下^^
答:这是各国语言的我爱你的意思.1 法语:jet\` aime priscilla 2 德语:ich liebe dich priscilla 3 瑞士语:ich li dich 4 希腊语:s\`agapo 5 犹太语:ani ohev otach 6 匈牙利语:szertlek 7 爱尔兰语:taim i\`ngra leat 8 爱沙尼亚语:mina armadtansind 9 芬兰语:min rakastan sinua 10比利时...

语法解说,并翻译一下。谢谢~
答:よう「様」:……的样子 名词+の+ よう 动词连用形+ よう ようです--->ようだ--->ようだった(过去形)。いただきますに相当する言い方はないようである。似乎没有与“我开动了”相当的说法 。である:です书面语 ひとりで食事をする时に、この言叶が自然に出てくるのだ...

麻烦大家用韩国语帮我翻译一下吧 谢谢了~~~
答:麻烦大家用韩国语帮我翻译一下吧 谢谢了~~~ 5 两年前,我只身来到韩国,说实话,来之前,我受到「韩流」的影响挺深的,打心里认为韩国是个很好的国家,有多么先进,韩国人有多么和蔼亲切……但是,这一切的喜爱之情,在我抵达大邱... 两年前,我只身来到韩国,说实话,来之前,我受到「韩流」的影响挺深的,打心里...

请懂希腊语的大佬帮我翻译一下“崇尚自由的水瓶座”这句
答:崇尚自由的水瓶座 希腊语翻译为:υπέρ της ελευθερίας του υδροχόο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