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作者&投稿:庾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苗族

百度百科-苗族节日

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1苗族的服饰

精美绝伦,享誉世界,它不但记载了苗族的历史,也传承了苗族的情感,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其挑花、刺绣、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十分精湛。上衣多为大领或大襟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

在服饰上绣有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图案,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或栩栩如生或抽象写意,内容多反映苗族同胞对祖先的追思、对故土的眷念、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

妇女的银饰也像她们的服饰一样花样精美、款式繁多,有头饰、手饰、身饰和衣帽饰等。穿戴银饰是苗族重要节日或婚嫁喜庆不可缺少的装束内容,而尤以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的盛装“银衣”最为光彩夺目,华丽耀眼,其佩戴银饰数量之多,为苗族之最美,格外引人注目。

2、饮食文化

苗族广泛的分布格局,庞杂的众多支系,一定程度上使苗族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而这些不同的饮食风格也有一个共同的饮食特征,那就是苗族同胞在口味上偏好酸辣菜系,如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的酸汤鱼就颇为盛行,客人可以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欣赏芦笙伴奏、苗家米酒。

此外,糯米食物如糯米饭、糯米饼、甜酒等,都是苗族同胞的最爱。在一些偏远的苗族地区,还有吃虫的习俗,有蜂蛹、天牛幼虫、草鞋虫、水蟑螂等,吃法多样,十分新奇。

独特的苗族饮食文化不仅表现在食物的偏好上,还表现在各种独特的席间礼仪和食物的吃法上。

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米酒是苗族同胞的最爱,酒席种类繁多,分别有拦门酒、满月酒、酬劳酒、嫁别酒、慰问酒、分家酒、平伙酒、歃血酒、陪葬酒、议榔酒、半路酒、交杯酒、转转酒等。苗族同胞爱好喝酒或为祭祀祖先,或表达喜庆,或联络亲情,席间载歌载舞,十分热闹。 

3、建筑文化

苗族居所是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被喻为民族文化的“不动产”。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苗族建筑各具特色,贵州中西部地区苗族房屋多为木结构,多以瓦、茅草、杉皮、石板盖顶;海南和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在过去常用长形茅草或树干交叉搭成“杈杈房”;湘西一带多为石屋。最具苗族特色的建筑要数吊脚楼,正如宋祖英歌词描述的那样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能勾起儿时的回忆。一般吊脚楼都建在斜坡上,把地基削成“厂”形的土台,之下用作猪圈或存放食物。

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少数吊脚楼建在水边,柱子立在水里,房子的主体悬于水面,宛如高脚丝鹭在水中觅食。毫无疑问,吊脚楼是苗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典范。

4、节日文化

苗族的传统文化以苗年、鼓藏节、“四月八”、龙船节、爬坡节等节日形式年年往复,代代相传。苗年是苗族祭祀先祖和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老年人轮流宴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青年人则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鼓藏节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届时将要杀牛以祭祀祖先。

“四月八”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苗族英雄亚努。龙船节主要是观看龙舟竞赛,还有斗牛、赛马、踩鼓、跳芦笙、游方等活动。爬坡节还有三月坡节、四月八坡节、六月十九香炉山坡节等。总之,俗话说得好,苗族同胞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可见,这是一个何等欢快、自信,对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的民族。

5、制度文化

“议榔”制度在苗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是苗族同胞特殊的自治机构,是苗族同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互助合作,保持民族团结的一种政治形式。

议榔主要通过议榔会议实现。议榔会议由一村一寨或几村几寨联合举行,上百苗族同胞参加,各种意见经归纳总结后提交议榔大会讨论,形成榔规。

用榔规来管理社会。比如,榔规规定,同村同寨的所有苗族同胞都能拥有耕田,需按时劳作,保护劳动成果;严惩偷盗、打架斗殴等恶性,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禁止与外族通婚或跟同姓人氏通婚。

榔头是民选的民意代表,负责就会议内容到各寨征求意见。村寨领袖“理老”是负责调解矛盾纠纷,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榔规对民众进行教育。在过去,对违反榔规情节恶劣者,在得到众人的认可下,“理老”享有最终裁决权,拥有施以包括赔礼罚款乃至沉水活埋等极刑的权力。

至今,榔款制度依然是连接苗族文化的坚强纽带,在苗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着支柱作用。

参考资料

[中秋习俗]苗族的跳月与侗族的偷月亮菜--文化--人民网



  •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 苗族--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 苗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 苗族--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苗族风俗分三部分介绍宗教信仰、服装及苗族饮食。

第一部分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第二部分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第三部分苗族饮食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流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节前,家家准备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节日期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饱,装饰好,牵到斗牛场。各村寨都有传统的斗牛场,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台。斗牛时,满怀兴趣观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斗牛结束后,把事先各家凑集的好酒抬到场地中央,人们一面喝酒,一面合着芦笙的节拍跳舞,老年人往往在山坡上边吃酒边淡天。

  青年人喜欢参加“游方”活动。男青年到村寨里唱游方歌,女青年闻声,互相邀约,出来歌唱周旋。一般是本寨的姑娘和外寨的小伙子对唱,通过歌声互相询问,表达爱情。分别时互赠礼物,有的从此结为终身伴侣。

  苗族妇女节日的盛装,除了银锍子、银包、插头针、插头花、银项圈、耳环、手镯之外,还特别注重绣有彩色图案的新衣服。有的姑娘穿上六七件新衣,以夸耀自己的能干和织绣技巧。

  湘西苗族过年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湘西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过苗年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神话是生活折射。原始荒蛮的阳光穿越历史的云层,照射当今。“百狮会”的其实是苗族远古的大迁徒。《迁徒谣》唱道:“我们的祖先在东海,翻过九十九道溪,浩浩荡荡走过……”那些妖魔鬼怪指的是一路遇的自然灾害。

  百狮会举办的时间多在春节正月初三后,百狮狂舞,挨家挨户给苗家拜年。

  狮子进屋,聪明的主人家依照风俗:在门口搁上一张小方桌,摆洗脸盆一个、白毛巾一条,既迎狮,又考狮,看它是否聪明、灵活。狮子当然明悟主人家的贤惠,新年大节,先洗去一路风尘再拜年。抛绣球的笑眯罗汉主动拿起白毛巾替狮子“洗脸”。主人家乐了,这才撤走方桌、脸盘,任狮子腾跃进屋。有的苗家板眼更足;堂屋前的三扇门同时敞开,堂屋正画一只大乌龟,家先牌位下的八仙桌上,喝下中间的一碗酒,剩下的两碗,一碗敬天,一碗奠地。一口气利索的做完这些套路,狮子方可倚桌而立,纵身跃起咬下悬在天花板的“红封儿”,摇头摆尾给主人家作揖拜年。然后退出大门,另觅别家。 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

  “盘狮”的苗味儿更浓。主人家中门洞开,蜡光摇是,堂前悬红绸,搁“封儿”。男主人腰缠丝帕,打绑腿,拦门而立。当昂头摆尾的狮子蹦跳入时,他狂吼一声,揪住狮子的胡须,提起狮子头高声盘问:“狮子你从哪里来”?“狮子”当然灵活,迅速答道:“狮子我从东方来!”主人还不罢休,继续盘考:“东方来,走的是水路,还是陆路?”这难不倒狮子,它头一甩,从主人家里挣脱吼道:“狮子我腾云驾雾来”!主人见难不倒狮子,急了又问:“狮子你带什么来“?狮子笑答:“我带大吉在利来!”主人脸呈喜色接着问:“狮子你到哪里去”?“狮子”自然回答:“我往西方去”。主人追问“狮子你带什么去”?“狮子”回答得很干脆:“我带灾难瘟疫去”!吉祥的祝福喜得主人眉飞色舞,闪连呼:“玛汝!玛汝!”(苗语是好!)狮子此时趁机跃入堂屋,取下红绸封儿,给主人柏拜年,敏捷离去。在苗乡,舞狮子的若无超凡的武功,不仅拿不到封赏,还会倍受奚落,因为狮子拜年要跳火圈,跃桌子,腾空而立,缺乏过硬的本事是绝对拿不到封赏的。

  和狮子凳高比起来,跃桌取封赏可算小巫见大巫了。旷坪上重叠起三十六张八仙桌,恰似一座陡峭的小山。最顶上的一张小方桌四脚朝天,倒扣的小方桌照例是少不了的。喧天的锣鼓声中,扣人心弦的舞狮开始了,腾跃的雄狮尾随耍宝的拳手敏捷地穿桌孔,跃桌子。狮子爬到“桌塔”的最高层时,拳师吹响了牛角号。“雄狮”抖擞精神踩小方桌倒立的四脚,悬空转圈表演惊险的绝技,先是狮子头舞东西南北四方,拜天拜地。接着,跃上立起的木杠巅“雄鹰展翅”;或舞狮人用头顶住钢刃口倒立“熬鱼撑天”。最精彩的一招叫“鲤鱼标滩”。狮子大吼数声,从“桌塔尖”腾跃而下,稳稳落在土坪上,不是武功精湛的舞狮者是不敢轻易尝试这一招的。

  三、接龙

  苗家接龙可分为大型的村寨接龙和家庭接龙。两种活动仅是规模大小有别,其过程基本相同。 “接龙”多在黎明时分进行,仪典隆重而热闹,新居的堂屋燃满灯烛,一铺开大竹簟,摆好红、黄、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纸,闪亮的

  四、吃排家饭

  过苗年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

  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由于这

  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

  五、苗家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习,每当赶年场或重大民俗节日,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杆,杆上凿开三十六把钢刀,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零点五至一厘米,刀刃锋利,刀口向上,装成刀梯,加闩固紧。一尺一梯为三十六刀梯。桩杆四周拉线固定,刀梯上端系多种彩布小旗,象征希望和胜利。上刀梯者,必有胆识、技巧和武功。从第一级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锋利,爬至梯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者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古树盘根等节目,旋展全身本领。上刀梯是惊心动的表演,是英雄所为,是苗族人民过去生活的显现,有血有汗,有甜有美。观者无不惊叹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那些风俗、文化、语言和传统习惯?
答: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

苗族有哪些习俗?
答:苗族的风俗习惯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分别是生活习惯、节日习惯、婚丧习惯、建筑习惯、服装习惯。1、生活习惯 苗族有吃油茶的习惯,其是将油炸后的爆米花,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其还有吃山泥鳅和青菜的习俗;2、节日习惯 苗族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还有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四月初八吃乌饭、六月初六敬...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
答:傣族、苗族、白族等等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如下:1、傣族 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名的传统舞蹈孔雀舞,著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2、苗族 苗族没有文字,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经济作物...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已赞...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答: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

苗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是什么?
答: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答: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苗族的图腾崇拜、蒙古族的那达慕、彝族的火把节、维吾尔族的诺鲁孜节、侗族的“大歌”等。1、苗族的图腾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

布衣族苗族风俗习惯
答:4、婚姻 历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从史书记载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后,由于各民族的频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影响,布依族的婚姻礼俗才逐渐改变,婚姻缔结从自主择配变成了父母绝对包办。5、...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答: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禁忌: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跨小孩...

苗族主要有什么风俗,节日?
答:苗族主要有什么风俗,节日?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帮帮团】大学生专场,可获百度实习机会! 匿名用户 2014-01-09 展开全部 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