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文明礼仪 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作者&投稿:迟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家长示范——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的日常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模仿他人的言行是未成年人的普遍的行为特征。“言教不如身教”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教子名言。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做人不能有双重标准。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的某种不规行为正是他的父母做过的事,做父母的再来批评孩子的这种不端行为,孩子会服气吗?性子刚烈的孩子可能会当面反击:“这是你们教的!”这时,即使父母送他几个耳光,打他一顿屁股,孩子也许会经不起皮肉之苦而暂停反击,但内心会仍然不服,甚至会从此鄙视父母的人格和怨恨父母的暴虐。在中国的不少城市,人们往往会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做父母的怂恿自己的孩子抢占坐位,或者父母抢占两三个坐位让孩子落座,对孕妇、老人、残疾人的困难视若无睹;在公园里,草坪上树有“游人请勿践踏”的告示牌,但做父母的视而不见,领着自己的孩子进入草坪任意糟蹋,或偷摘鲜花供孩子玩耍。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采访上海市的一个小学生徐宏伟,徐宏伟说,他父亲教他做人不要太老实,人家对你凶,你也凶一点。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挺好”。记者采访徐宏伟的父亲,徐宏伟的父亲说:“我教育他,如果被人欺侮了,你一定要打他,打不过也要打!”这里提示我们,家长不仅要关注在精神上、人格上培养孩子,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精神面貌,还要注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
父母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年幼时,其举止行为主要是受父母的影响。我们都不愿自己的孩子举止粗鲁,那么父母首先必须自己举止文明。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彬彬有理的风度气质和恰当得体的言谈举止。
孩子年幼时尚不能判断人们行为文雅与粗俗,孩子最初是从家长的行为习惯中学习待人接物的,那么这时教育孩子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一个正确的示范胜过十次“谆谆教诲”。孩子会无意中从家长迎送客人、陪客人谈话、陪客人吃饭的举止言谈中学会怎样为客人开门,请客人入室,为客人倒茶,倾听客人说话,为客人敬酒,就学会了“在特定的场所中有合适的举止谈吐”。
2、热情鼓励——表扬多于批评。
孩子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不是指责训斥出来的,而是鼓励夸奖出来的。鼓励,是促使孩子自动自觉地去实施某种行为;支使,是靠权威迫使孩子实施某种行为。聪明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礼仪习惯时必采用鼓励的方法。例如:在老人的生日晚宴上父母对10岁的孩子作出表扬:孩子,你今晚表现很好!知道把刚上来的菜先放到爷爷奶奶跟前,爸爸妈妈很高兴!但是如果你在吃蛋糕后把嘴边擦干净再吃别的东西,那就更好了。
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举止定下简易的标准,孩子如果做到了,父母应报之以微笑,或口头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好的习惯
在礼仪教育方面,父母如果只会批评、指责、埋怨、挖苦孩子,往往会使孩子对礼仪由厌烦到不屑一顾,对礼仪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缺乏自信。我们要让孩子觉得:懂得礼仪,会经常被人称赞,获得别人的好感,自己心里也美滋滋的。
当孩子向家长要糖果或玩具时,家长要让孩子说“请”,否则,无论孩子怎样哭闹,都不予理睬;孩子拿到玩具时,又要要求孩子说“谢谢”,否则就把玩具重新拿回去。孩子做到了,就要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习惯。
礼仪教育,应充满乐趣,应有典型的示范、温和的提醒、及时的鼓励。
3、环境熏陶——耳闻不如眼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礼仪习惯的养成与孩子成长环境的影响熏陶密切相关。良好的礼仪习惯,文明的处事行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它是靠长期的教育和熏陶才逐渐形成的。从礼仪知识的传授到形成文明礼仪的自觉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成这个渐进过程需要教育的推动力和环境的感染力。礼仪教育是提高孩子对礼仪规范的理性认识,环境熏陶是给孩子提供礼仪示范。二者结合,才能把礼仪规范标准内化为孩子自己自觉行为。
三代同堂的家庭对于孩子成长是有利的。因为孩子经常感触到父母“敬老”的示范。经常有客人来访的家庭对于孩子成长是有利的。因为孩子经常感触到父母礼貌待客的示范。家长如果到朋友、亲戚家做客,不妨带上孩子,让孩子亲历一下别人是如何接待自己的。
有些父母常常把孩子置于只适宜于成人的环境当中,成人在一起打麻将、喝酒、乱侃胡聊,脏话连篇,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学不到文明的举止,反而会受其负面影响。而事后发现孩子举止言谈不文明、不礼貌时,又来责怪孩子,或对孩子大发雷霆,这都是应该注意的。
4、参与实践——由“知”上升到“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主能力和交际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凡是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其社交能力也比较强。孩子的这些处事本领、交际能力、礼仪习惯,需要经历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让孩子从小就参加接待客人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礼貌待客的好习惯。在参与接待客人的过程中,孩子会亲身体会到自己和客人的地位不同,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会在言谈举止方面比平时更加用心。这实际上是给孩子提供了一次礼貌待客的实习机会,如果得到客人的称赞,孩子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
孩子最初是不会接待客人的,这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在客人尚未到来之前,应让孩子知道来的是什么客人,他与父母、与自己是什么关系,该如何称呼,使孩子在心理上作好接待客人的准备。父母可以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做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如打扫房间,采购糖果烟酒,共同创造一个欢迎客人的气氛。客人来了以后,父母可以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招待客人,或让孩子帮助父母招待其中的一位小客人。请客人入座,给客人倒茶,还可以让孩子主动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给小客人玩。孩子要大大方方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当大人谈话时孩子不要随便插嘴。当客人走后,父母要给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多表扬,多鼓励,适当指出其不足之处。
经过几次这样的实习,孩子的“接待经验”就会逐渐丰富,“接待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5、利用机会——家庭生日聚会,让孩子学会做主人。
过生日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之一。每一个家庭的每一年中都要有过生日的活动:为爷爷奶奶过生日,为爸爸妈妈过生日,孩子过生日等。过生日的活动中有许多礼仪,所以过生日活动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好机会。
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形式时,可以选择家庭中任何人的生日,但第一次可以选择孩子自己的生日,这样可能会引起孩子的特别的关注和兴趣。父母可以在这一天让孩子全面负责接待、迎送客人的工作,使他在实践中培养起礼仪习惯。父母要帮助孩子策划这一天活动安排,教给孩子在这一活动中的礼仪知识。下面的内容是这一活动的礼仪常识,可供孩子参考:
(1)在大门口欢迎客人,把客人领进室内,并介绍他们与所有人认识。每次去迎接新的客人,小客人都要因“失陪”而请求已到客人的原谅。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他都要去迎接。要主动提出为客人拿外衣,要等客人把礼物送给自己时自己才可以去拿。接过礼物时要说“谢谢”,并把它和别的礼物放在一起,等过后一起打开。
(2)每打开一份客人的礼物都要说“谢谢”,并表示喜欢。但不要说某某礼物你最喜欢。不要评论礼物价格的贵贱。
(3)生日宴会上如果有长辈,要让长辈先入座,并坐上座。
(4)生日活动如果有游戏活动,一定要考虑到让每个客人都能参与,如果客人中有残疾者,尤其要注意不要使残疾者尴尬难堪。
(5)如果有些客人必须提前离开,主人要把他送到门口,并再次表示感谢。
6、寻找机会——参加朋友聚会,让孩子学会做客人。
出席别人家的聚会,到别人家做客,也是让孩子接受礼仪实践的很好机会,所以,父母可以有选择地带领孩子参加一些亲戚朋友邀请的各种聚会,以便他们把礼仪知识付诸实践。以下内容是作为客人的一些礼仪常识,可供孩子们参考。
(1)在接到邀请(口头邀请或请柬)后,要给对方回复,并告诉主人乐意参加之意。
(2)到达聚会地点时,要向对方及家人打招呼。
(3)当主人介绍你与某人相认识时,你要向其人问好,并尽可能记住人家的名字。
(4)宴会开始,要等待菜上齐了,主人宣布宴会开始时再动筷子。
(5)吃饭时,不要把盘子里的菜翻来翻去,挑挑拣拣,不要把自己的小碗堆得满满的,不要有“抢食”的样子。
(6)吃饭时既不要一声不吭,也不要大声喧哗,要吃中有谈,谈中有吃。吃饭时嘴巴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大,要保持“吃相”的文明。
(7)聚会结束时,要向主人及其家人道别。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以下方面的文明礼仪;
1、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表情状态、身体姿态、面容发型、穿着打扮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2、餐饮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场所用餐、社会交往聚餐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3、言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言语交谈、正式场合交流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4、待人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特定场合交往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5、行走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徒步行走、乘用交通工具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6、观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7、游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外出旅游、参观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8、仪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参加升国旗、入队、入团、毕业、传统民俗等仪式活动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就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客。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不打架、不骂人,见了叔叔阿姨问声好,这样的孩子大家都喜欢。

为人处事,还有家人平时的习惯什么的,都影响孩子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要从自己开始,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长应提醒孩子注意哪些方面~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以下方面的文明礼仪;
1、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表情状态、身体姿态、面容发型、穿着打扮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2、餐饮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场所用餐、社会交往聚餐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3、言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言语交谈、正式场合交流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4、待人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特定场合交往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5、行走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徒步行走、乘用交通工具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6、观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7、游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外出旅游、参观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8、仪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参加升国旗、入队、入团、毕业、传统民俗等仪式活动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就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客。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我们做父母的职责,为了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文明礼仪教育。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 第一,做真实的父母。家长要经常反省自己,要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家长可以将喜怒哀乐真诚坦率地告知自己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有酸甜苦辣,也有身体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要适当地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累了”、“乏了”、“疲倦了”,或是“想要什么了”“今天开心不开心了”等等,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喜怒哀乐,孩子也会从中逐渐懂得去关怀和体贴父母的。 我的女儿刚刚学说话不久,当有人送她东西时,我让她学说谢谢。后来经过反复培养,她便学会了主动说谢谢。同样用这种方法,我们使孩子学会了说再见、对不起、你好等礼貌用语。虽然年龄尚小的孩子也许还不具备感激别人、尊敬别人的更高的情感,但学会了和别人礼貌用语,无疑有利于逐步发展孩子的优秀的情操和品质。 第二,心中有他人。由于孩子年纪还小,对他们的心中有他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必需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的过程,父母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教孩子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的奶奶爷爷、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小伙伴。为此,父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注意逐渐克服孩子任性、自私等不良倾向。例如在孩子们之间玩耍时,吵吵打打闹闹的事时有发生,处理磨擦、打闹的过程也是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孩子毕竟年幼,还尚未形成是非观念。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家备受父辈、祖辈的宠爱,有的孩子就性格暴躁,而且自私自利,在和同伴相处中如果稍不如意,便哭闹不止,甚至拳脚相加。因此,作为父母,应抓住这些重要的教育时机,做到不袒护、不纵容、使孩子能够养成不卑不亢、诚实勇敢等等,教会孩子自己处理纠纷,培养孩子的正直、坦诚、善良、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从懂得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继而达到爱他人,心中有他人的教育目的。 第三,坚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劳动习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劳动习惯是培养孩子优良品质的前提。因为只有让孩子懂得一点生活中的甘苦

如何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
答:2、礼仪会培养孩子的恭敬心、感恩心、尊重心。比如《弟子规》中即有“父母教,需敬听”,孩子对父母的教导要保持尊重感的倾听,但现在有多少孩子,父母尚未讲完,他已掉头而走。要知道倾听是一种礼貌,听并不意味着全盘认同,仍旧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太多的孩子,以观点不一致为由,对父母的...

教育孩子文明礼貌的方法
答:教育孩子有礼貌的方法二:培养孩子多倾听习惯 教育孩子平时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多倾听,注意不能大声喧哗,也不要在中间插话打断别人说话,让孩子懂得这样做是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可能尊重自己,让他自己意识到要懂礼貌讲文明。教育孩子有礼貌的方法三:言传身教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

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答: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我们做父母的职责,为了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文明礼仪教育。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 第一,做真实的...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文明礼仪
答:我记得我爸妈教的第一课是:要懂得叫人,阿姨,姑姑……第二课是:双手递热茶水给客人才是有礼貌的。第三课:别人的东西不能没经过别人同意拿走……还有很多,现在忘了,这三课印象最深

小学生要培养怎样的良好生活习惯?
答:比如,见到熟人应主动用“您好”等文明语言来问候和打招呼;和长辈讲话要用尊称和敬重的口吻,即使在背后也不能当孩子面对长辈指名道姓;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和长辈入席,并注意饭桌礼仪,同时告诉孩子不能私自开始吃饭,要正确使用餐具,不能高声喧哗、乱夹和乱丢食物等。7、培养初步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

孩子的文明礼仪有哪些
答:此外,懂得分享和合作也是孩子文明礼仪的重要方面之一。孩子应该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懂得关心他人,遵守集体规则,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最后,礼貌用语的使用也是文明礼仪的重要表现之一。孩子应该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与人交流,尊重他人的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家庭教育中怎么培养孩子文明礼貌良好习惯
答:1.要养成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要与别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有一定的准则,而文明处事、礼貌待人,就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准则。家长应有意识地教孩子掌握一些与人交往的必要知识,使孩子养成文明处事、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例如,对同学要友爱团结,互助 谦让,不打架相骂,不...

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对孩子的礼貌教育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礼貌教育的内容包括: (1)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待人要诚恳、谦虚,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2)教孩子学会文明语言。 (3)培养孩子具有磊落大方的行为举止。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文明礼仪
答:基本的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打扰了、对不起...)基本的餐桌礼仪(不用太复杂,比如,吃饭不能“吧唧”嘴;勺筷不能用力敲击碗;有客人时, 筷子不能大幅度搅动汤菜、尽量只夹面前的菜...)还有公共场所的礼貌问题,不要大声喧哗、大声讲电话、乱扔果皮纸屑......

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
答:小孩子没有礼貌,主要是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文将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家长要提高认识小孩子没有礼貌,主要是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因为,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以后就自然知道文明礼貌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注意日常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见到家长的同事或者朋友,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