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共分为几个等级? 如何区别每个等级 地震分为几个等级

作者&投稿:右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二、按震级大小分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扩展资料:

一、传播方式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二、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

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s,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μm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

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

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扩展资料:

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现在测定地震是依靠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我国现在使用的是统一震级Ms,最后的结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释放出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震波最大振幅来确定的。由于仪器性能和中距离不同,记录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要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1、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2、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地下水异常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生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①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②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③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震级



十万个冷知识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区分:

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扩展资料:

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3、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4、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等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我国把震级分为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弱震震级小于3级,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

现在测定地震是依靠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我国现在使用的是统一震级Ms,最后的结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释放出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震波最大振幅来确定的。由于仪器性能和中距离不同,记录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要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

地震震级一共分为几个等级~


级是指地
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
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
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

掷在日

广




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
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
于1000个5级地震。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1-3级:人体感觉不到震动,三级以下的地震地球上每天发生十几万次 4级:坐着玩手机的你,会感觉到有人推你, 5级:你会从梦中惊醒,看到吊灯摆动,墙体掉灰 6级 : 你会站立不稳,,动物家禽四散逃窜,地表出现裂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