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作者&投稿:段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
  (3)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
  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1)方案名称:儿童群益
  (2)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3)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④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⑤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
  案例四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3)计划阶段。社会工作者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问题。为了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硬压力管理技巧;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法,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4)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其二,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5)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此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此外,需要提前告知个案辅导即将结束。
  (6)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与张女士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在张女士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作者要恰当地处理其离别情绪,鼓励她坚持采用个案辅导中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身情绪及女儿的教养问题。
  (7)跟进服务。个案结束之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幼儿园给予施巧巧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现象
http://health.163.com 2005-10-18 10:32:13 网友评论 1 条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文明、进步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领着生活,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组合的家庭里,还有的则是依附着爷爷奶奶。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单亲学生的增多,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必须重视单亲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

单亲学生有哪些特殊的心理现象呢?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舍予同学,小时聪明灵活,读小学时父母闹别扭,延续有五六年,在这几年中,好心的邻居总是把舍予带到自家与孩子一道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舍予同学与双亲之间拉开了距离,失去了家庭对他的正面引导,而在同学家里做作业又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直到高中,父母虽然合好如初,然而在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却难以抚平,负面影响明显,上课从不发言,想说而忸怩作态,初中时看过不少不健康的图书、画片,玩过黄色电游,并且临摹,由于家长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上了高中还在受到这些影响,不时对同学有下流的小动作,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渺茫型。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女生甲,由于父母离异,依附外祖母住着,外祖母心疼这孤苦伶仃的外孙,很吝啬使用批评词汇,造成了外孙子的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作为老一辈工人的外祖母,自然不懂现代科学文化,根本谈不上辅导她。对外孙女的学习想关心却无能为力,常常是被外孙女哄得没奈何。孩子胸无大志,行无目的,不思学习,贪图享受,羡慕豪华生活,追求影视明星,在九八"泰坦尼克号"热中,她连续看了六遍,老师问她影片的主题是什么,看了有何启示,她却一字不能谈。" 那为什么要看呢?""大家都看嘛!"外祖母有时也劝劝,得到的回答是:"你不要对我抱什么希望,反正父母也不管我,读书考学校,那对我太渺茫。

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点击:1771

本文Tag标签:

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内容提要: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 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爱抚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我区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市、区家长学校指导和关怀下,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家教模式。以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自我控制、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

(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如我校家教委员会,组织家长学校100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由杭州市教科所、市家长学校编写的《家长关心的12个话题》。帮助家长更新了观念,这样我们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胡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孩子出现个性偏外的现象。特别是单亲家庭,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幼21家21儿童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怎么写啊,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1、基本情况:
案主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2、家庭情况:
父亲53年出生,为回城知青,96年与小自己22岁的浙江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于99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浙江再婚,父亲带着案主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父亲现为一大型中日合资企业副总经理,2003年查出患有鼻炎癌。爷爷奶奶已经过示,案主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案主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居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案主。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案主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案主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案主接回家。
3、学校老师对其评价:
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案主很顽皮,外面的集体活动,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案主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现在的班级,由于太顽皮,老师专门做了一本针对案主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案主的顽劣的行为,并报告老师记在上面,案主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案主数学、手工、语文课学的很好,英语教差。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案主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脱班的正常进行。
4、大妈妈对案主评价:
大妈妈认为案主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案主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则会闹 ”在这位大妈妈带他之前已有三位大妈妈带过他,都因为他太顽皮,别人不愿带他。这位大妈妈带他也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家人认为大妈妈是没事找事,但这位大妈妈看到案主父亲工作忙,案主没有妈妈,可怜他们,因此即使案主惹人烦,她也是愿意带他的。大妈妈很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案主将来会麻烦,但是她认为对案主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把案主送到特殊的学校去,自己的责任较小。
5、父亲对问题看法:
父亲认为,案主今天的结果自己负有较大的责任,自案主很小时候,没离婚前,父亲对案主实行的是打骂教育,离婚后没有给案主较多的爱,使案主长期在缺少父母爱的环境中长大。另外他还认为,案主所在的学校在对待案主的有偏见的不正确教育方法上对案主今天的行为结果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谈到案主所在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和现在的小学,案主父亲充满愤懑、仇恨心理,但同时又表示,不送到学校案主又能到那里去,自己也是没办法的事。
二、曾经治疗经历:
父亲曾带案主看过心理医生,医生的诊断结论是:父母离婚、父亲生病对案主的打击很大,案主意识到失去母亲又要失去父亲而自暴自弃,因此常常做出一些危险动作引起别人注意。医生的建议是要给案主更多的爱,这样才能激发案主把自己的爱带给其他人。
三、案例诊断:
工作员对案主进行了两天的接触与观察发现案主并不讨厌暑脱班生活,也想容入这个集体,很怕老师让他单独呆在一边。如果老师对他态度很凶,他如果觉得自己没错,他的反抗就很强烈,但如果是他做的不对,老师给他讲道理,他还是听话的,如果是严厉的批评他,他也会反抗,但不是较强烈。案主非常聪明动手能力很强,很喜欢手工课,在手工课,比其他孩子提前完成作品,且很有创意。数学运算能力很强,反映很快。在课间主动找其他小朋友玩,但玩不长,通常是有不合他意的就与小朋友打起来,如果他喜欢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他不会主动借的而是趁小朋友不注意时拿别人的,如果在课间他与其他小朋友玩的过程中,工作员表扬他一些好的行为或鼓励他帮助小朋友他会很乐意的。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礼貌用语通常是说“你、给我”等带有命令式语气的句子,不带有称呼的。

综合分析案主周围人对案主的反应与工作员对案主的观察作出以下分析:
1、在读学前班前,由于父母闹离婚,父母之间的不良交往方式,以及父母双方把情绪迁怒到案主身上,拿案主发泄,使案主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环境中,这对案主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使案主幼小心灵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2、在缺少爱与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家庭的变故,身边人的暗示(失去母亲,父亲得了癌症也可能会失去父亲,案主将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使案主总觉的身边的环境对他不公平,造成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仇视心理,这样的后果一方面使案主比一 般孩子成熟,另一方面也常常做出一些危害性的行为,表示他的报复心理和引起别人的关注。
3、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当父亲意识到家庭变故对案主造成的不良影响时,不是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而是以另一种用物质上的满足弥补自己的愧疚的方式对待案主,使案主生活在纵容、顺从、娇惯的家庭环境中,由于自己工作忙,为给案主一个“安全,有人照顾的环境”又把案主寄养在别人家,殊不知无论是爸爸的做法还是寄养人家的做法都缺乏对案主的正确引导,他们的这种一味顺从做法使案主养成了任性、耍赖的性格,使的他周围的人都要顺着他否则就发脾气。他的这种性格到了学校就行不通的,老师学生是不会象家人一样顺着他的,案主会感到外界对他是不公平的,在案主的概念中“公平”就是他的要求其他人象家人一样都可满足他,因此案主在学校或者外界就成了行为偏差学生
4、学校缺乏对案主的正确引导,从管理学校或班级的大局出发,对案主管制与约束,甚至把案主领出来单独看待,为案主贴上行为偏差学生的标签,更加重了案主反抗与反常的心理,使案主的不良行为变本加厉。
5、社会化进程在青少年成长中不足,他人导向的影响。
四、治疗方案:
系统理论认为整个系统是有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个案中,案主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大妈妈家、暑托班、乐群这些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对案主的态度会影响案主的成长,只有加强各个子系统的配合与合作,改变子系统对案主的不良态度,对案主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与案主所处的环境的联系与沟通,期望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积极配合,为案主提供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案主的改变。同时在分析案主问题的成因时,应把案主放到整个系统中去考虑,注重分析整个系统环境对案主问题的影响。
社会学有关社会化的理论认为幼儿时期的他人导向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家庭尤其是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缺乏和对父母权威性的依赖,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个案中父母言行影响、家庭的残缺,成为案主社会化进程中的羁绊。
具体方法:
1、观察案主每日行为,并做记录,把案主每天行为向其父亲反应,告诉父亲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发方法,促进亲子沟通,使案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让案主参加暑托班正常生活,使案主容入集体,与暑脱班老师保持联系,多关注、鼓励案主,使案主感受到被重视。
3、每天中午利用午休时间对案主做辅导,利用游戏、书画等案主喜欢的方式接近案主,与案主建立关系,并利用游戏对案主进行辅导。
4、联系暑托班所有相关工作人员,改善他们对案主的态度,使案主感受到生活在公平、爱的环境中。
5、开学后与老师取得联系,商讨案主工作方法。
五、治疗过程:
1、首先工作员与案主爸爸取得联系,从爸爸那里了解案主的成长史、案主与其周围人的关系、案主的性情与行为表现,从案主暑脱班老师那里了解案主在暑脱班的行为表现、老师们对案主的印象与评价,利用大妈妈接案主回家的时间了解案主在大妈妈家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了解案主与大妈妈家人的互动方式,并从侧面了解案主与父母的交往方式,并对案主进行为期一周的接触与观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定辅导计划,确定辅导的目标是减少案主的不良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使案主懂并在生活中应用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协助案主融入暑脱班生活,能正常参加暑脱班活动和课程。
2、利用一周的时间与案主建立初步关系,为案主制定具体辅导计划,包括案主每日日程安排表、案主每日行为观察行为记录表、案主每日家长接送表,并把案主日程安排表交给案主爸爸,征得他同意,把案主的辅导时间分为中午下午放学前各两小时,其余时间让案主和暑托班的孩子在一起。为防止案主在暑脱班暴力现象的发生,每天安排一名志愿者跟进看护案主,志愿者负责每日记录案主的行为当案主要发生暴力倾向时制止案主并对案主进行辅导。每天保持与案主爸爸电话联络询问案主在家情况,并告诉爸爸案主在中心的行为表现,为帮助案主父子建立教好的沟通方式、增进父子感情,同时也是为了发掘案主真善美、性格中善良、纯真的一面,告诉爸爸引导案主讲述在中心的一天生活,并告诉爸爸案主在中心好的行为表现,爸爸重点引导好的行为表现背后的理念,使案主明白人人都喜欢做好事和表现好的孩子,进而启发案主向好的行为方向努力。
3、实施具体辅导计划,但这种与爸爸保持每天电话联络的做法只持续了一个星期,由于爸爸出差、工作忙、对辅导热度下降等原因松懈下来,变成几天联系一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后来每次打电话给爸爸,爸爸好象是很担心案主在学校又惹事了,也许是过往经验的影响使的爸爸认为老师打电话就是孩子在学校闯祸了,爸爸告诉工作员自己每天都问案主在暑脱班的表现的,工作员讲的他都明白,很不耐烦这种每天打电话的联络方式,在爸爸的心中孩子是聪明、优秀的与一般孩子一样,只是周围的人误解孩子,爸爸非常袒护孩子。辅导期间工作员与案主爸爸联系8次,案主爸爸主动与工作员联系一次,是暑脱班临近结束的第二天,爸爸询问暑脱班结束的具体时间,并叮嘱工作员关照案主大妈妈来拿案主东西,对工作员对案主的帮助表示感谢,希望工作员能继续辅导案主,工作员向爸爸讲述在辅导中遇到的困难,表示辅导的难度。
4、暑托班结束后,辅导也结束了,案主回到了学校,作为案例回访工作员曾去学校看望过案主一次,但由于时间处理不当,案主在上课,没有看到他,过了一段时间,案主到会馆来玩,工作员见到了案主,案主带着一群自己班同学来玩,案主告诉工作员自己已经读三年级了,工作员询问案主在校情况,案主表示自己经常会来玩的,来看办公室的老师们,工作员发现案主一个细节,案主没有进办公室只是在门口站着与工作员对话,当案主告诉其他小朋友自己曾玩过的一台电脑,几个小朋友要进来玩电脑,案主立即制住了他们说这是办公室不能随便进,暑托班时期,案主是赖在办公室不走,现在能以自己行为和言语影响别人,这是很大的进步,案主在与工作员及其其他同工讲话时已不在表现出桀骜不逊的神情,而是较乖巧的样子。当初在辅导期,大概是“人在情景中”,案主本来就是很倔的,反抗意识很强,工作员及暑脱班给他定下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对他的限制,以他的性格就要表现出反抗、抵赖,而现在,工作员及其暑脱班与他的辅导专业关系已经结束,而现今是一种很普通的关系,案主也会表现出一般小朋友具备的礼貌行为。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教化的加深,案主会向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当然在案主社会化的过程中,案主生活的环境家庭、学校及其相关机构和人员要对案主多一份爱心与关注。
六、案例评估与检讨
经过一个月的辅导,案主在暑托班的表现明显改善,懂得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暴力倾向明显降低,能主动找小朋友游戏
七、检讨:
辅导历时一个月,案主行为出现反复现象,在建立关系期,由于工作员制定并实施较全面的计划,工作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案主身上,每天两次辅导时间全部与案主在一起,并观察案主的喜好与性格,并针对案主的这些特点利用游戏治疗间隙适时辅导引导,案主爸爸在前期还较配合,工作忙到外出差,案主减少了顺着他的环境,效果非常明显,案主进步很快,能在暑托班正常上课,遵守工作员为其制定的时间安排表,与志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案主的进步得到了会馆有目共睹,后期由于工作员其他外出工作,使得辅导时间减少,与案主在一起游戏时间减少,再加上志愿者频繁的更换,又加上案主喜欢玩电脑游戏志愿者不了解案主的性情,为使案主能安定下来就把案主带到办公室玩电脑,工作员委托服务社其他同工在工作员不在的时候辅导案主,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很难把精力时间的放在案主身上,因此案主迷上了到办公室玩电脑游戏,在加上暑托班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整个班级很乱很吵,使的本来不喜欢在暑托班的案主更不喜欢暑脱班,在加上工作员不在,少了对他的管制,因此案主逐渐的不遵守工作员为其指定的时间安排表,其他人员的劝说只会导致案主的反感加反抗与抵赖。案主爸爸出差回来,长时间的在外,导致回来后对案主的更加溺爱与纵容,因此,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厦就这样倒塌了,案主又回到了以前。工作员再进行加强辅导已不如从前,案主的爸爸忙于工作,很难约到会馆谈辅导的事情,每次与他爸爸打电话都是应付了事,案主寄养的人家也只是只负责案主安全,没有人对案主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案主生活在一个溺爱纵容的环境中。中间发生的一件事情值得我们深思,也许从中可以看到治疗的其他途径,在中期案主进步很快,周围的人都普遍反映案主进步,这种现象大概维持一周,接下来的一周案主又恢复了原样,甚至比以前更厉害,工作员分析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段时间案主爸爸出差,案主失去了依靠,所以这段时间很乖,爸爸回来了,案主的靠山又来了,因此可分析出案主爸爸在此案中的作用对案主行为的改变致观重要,如果案主离开了爸爸提供的溺爱的环境,也许对案主的成长很有利。爸爸出差这件事也许是一个巧合,但从中应发现一些
问题:虽然在结案的前期,在督导的指导下进行评估,依据乐群目前的能力帮助案主是收效甚微的,我们推荐一所北京的专门教育行为偏差孩子的学校给案主的爸爸,但爸爸否决了,原因是孩子小离不开,毕竟父子连心,舍不得离开,爸爸委托我们在上海找一所这种类型的学校,很可惜目前上海还没有,这件事也就不了了知。爸爸出差这件事也许验证了把案主转到寄宿学校、脱离现在的生活环境的这种设想。
八、总结:
1、案主周围人的态度要一致,包括案主的家人和志愿者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不能把辅导案主看作是工作员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应有辅导意识,不能应付了事,否则案主又会回到以前顺从纵容的环境。
2、加强辅导的力度,建立的规则要严格遵守,这样也会使案主养成一种合理有序的生活方式。
3、加强与案主家人的联系,向家人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使案主的家人明白要逐步改变对案主的一贯态度与做法,家人是案主接触时间最长,也是对案主的行为影响最大的资源,家人应积极加强与辅导机构的联系与配合,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不能认为是辅导机构的事。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
4、应与案主爸爸建立书面协约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加强案主爸爸的参与感,而不是把案主交给中心,不出事情就算进步了,比如记录每天案主回家后的行为表现、记录父子两的谈话内容(概要)、定期的电话联络与面见等,但这些都没做到,有些只是口头的,又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兑现,一个月来只与爸爸见过一此面,完全是与爸爸电波交流。
5、加强与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辅导,尤其在了解案主的个性与针对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方面
6、选择合适的志愿者,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志愿者。
7、志愿者在进行介入时,要与案主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在暑托班里,要做在一边观察案主,而不是与案主做在一起,当然前期为了与案主建立融洽的关系和他坐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案主对辅导者产生依赖心理,能帮助案主较快的融入暑脱班生活。
8、避免把工作员的个人情绪问题带进工作中,不要对案主期望太 高,案主的进步不是立竿见影的。
九、辅导心得:
1、要有耐心与爱心,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对案主的改变期望过大
2、投其所好,选择正确的辅导方式
3、在生活的点滴中辅导,抓住机会鼓励与表扬,适时对案主进行惩罚
4、在游戏中尤其是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群体游戏使案主参与,在此过程中加强引导,培养案主合作、谦让、合群等礼貌习性。
5、处理好移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案主是个孝顺的孩子,把父亲对案主的爱带入辅导中,多讲些父亲为了家庭生活的艰辛与努力,对案主有促进作用
个案案例

一.基本资料
小张,女,1982年12月22日生,职校文化程度,未婚,无业。从职校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目前与父母同住。 二.背景资料
案主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案主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一向比较听从母亲的话,由于母亲经常催促案主出门找工作,造成她对母亲渐渐反感,与父母的交谈也逐渐减少,家庭气氛紧张。案主本身性格内向,且在工作方面屡屡受挫,造成其内心失调,不自信,自卑感很强。案主目前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而且几乎不出门,自己也感到很苦恼。 三.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案主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她非常灰心,再加上自己刚参加的营业员上岗证考试没有通过,使她更感自卑。
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社工在与案主多次交流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母亲代其陈述,案主本人只是低头默认,很少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眼神中流露出迷茫。
就业技能:案主学历较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确很难找到工作。
家庭关系:案主长期闲散在家,无所事事,父母对其有埋怨情绪,家庭气氛紧张。
四.问题分析
1、就业观念:针对案主由于就业屡屡受挫,产生自卑情绪,社工从改善就业观念入手,为她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她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增强其就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性格问题:针对案主性格内向,缺少与同辈群体的接触,生活迷茫,社工认为可以让其参加团康等活动,增强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并及时地给予鼓励,使其性格开朗起来,更快地融入社会。
3、就业技能:针对案主学历较低,无一技之长,社工认为如能解决就业问题,其许多问题可得到缓解。提高案主的劳动技能,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是社工的目标。
4、家庭关系:针对案主长期闲散在家,家庭气氛较紧张,社工认为应与案主及其父母共同交流和分析案主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母亲认识到自己事事替女儿包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改善与女儿的交流方式。
五、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家庭疗法相结合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因此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案主的主要问题都可以明确界定,依靠案主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
案主与母亲的关系紧张,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运用家庭疗法,以改善母女的交流,使母女俩正确地对待案主的问题,共同朝着为案主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此外,本案例还可以邀请案主参加团康等团体活动,以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增加案主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加速案主自身的改变。 六、服务计划
总体目标:协助案主改变就业观念,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善母女关系,改善案主内向封闭的性格,促进其更快融入社会。
(一)收集并研究资料,了解案主的生活状态、主要问题,建立专业关系。
(二)与案主进行交谈,改变其就业观念,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三)与案主的母亲进行沟通,缓解家庭气氛,让其认识到事事替女儿包办,对女儿一味地埋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提供案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
(五)邀请案主参加团康活动,增强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使其性格逐渐开朗。
(六)根据案主的个人特点和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自立能力。
(七)如果就业问题一时无法解决,那就帮助案主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鼓励她走出家门,寻找工作机会,结交一些同辈群体,使她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是一味依靠社工的服务。
(八)回顾整个过程,巩固几次服务的成果,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努力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做好跟踪服务。
七、服务过程
案件来源于“社工发现”。第一次接触的方式是社工通过电话联系到案主本人及其母亲。案主母亲对社工表示怀疑,而且拒绝社工的服务,态度相当地粗暴。但在她和案主收看了当晚电视台播放的社工专题节目后,主动来社工点找社工寻求帮助,由于社工此时正外出走访,所以通过电话约定下午上门服务。
第一节:首次面谈时,案主单独在家,社工发现案主由于长期呆在家中,眼神已略显呆滞,对社工的到来表现得非常拘谨,说话吞吞吐吐。社工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社工聊到她的兴趣爱好时,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社工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案主告诉社工,她喜

  恋后摆脱不了痛苦怎么办 请看
  失恋是人生可能遭遇的一种挫折,会对失恋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一般地说,恋爱者对恋爱成功的期望越大,情感投入越多,失恋后的心理伤害就越重,心理反应就越强烈。有的会产生抑郁心理,感到忧伤和痛苦,严重的还会丧失生活的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有的会自我封闭,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往,甚至对恋爱心有余悸,不敢轻易打开自己爱的心扉;有的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心理活动,甚至采用诽谤、诬陷、伤害等报复行为。

  爱情遭到挫折,精神上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失恋者总也摆脱不了失恋的痛苦,就会使自己的意志消沉,影响工作学习,一旦产生报复心理并付诸行动,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给部队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最终也会毁了自己的一生。

  要想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地对待失恋。美好的爱情是人生幸福的一个象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强烈感情。人在爱情生活中,不仅要坚持事业与爱情相统一,坚持忠贞专一、相互尊重的道德原则,而且在对待失恋上要有清醒的认识。尽管失恋是痛苦的,但常言说得好,快乐和痛苦的交织才是生命中动人的乐章,痛苦可使人成熟,促人成长,它可以使你对恋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对将来的婚姻生活不无益处。

  其次,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你不妨想想这些道理: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你漫漫人生旅途中所要做的一件事,而你要做的事还有许许多多,如果一件事做砸了,就什么事也不想干了,这值得吗?爱情是两情相悦,勉强不得。如果勉强凑合下去,造成以后感情不和,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只要自己坦然面对挫折,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爱情终会悄悄地降临到你的身边。所以,你不应为一次失恋而抱怨人生,烦恼终生。另外,你还可以采用情感转移的方法,也可找知心朋友谈谈,尤其是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这是有效的宣泄痛苦的途径。

  再次,将失恋转化为动力,争取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失恋是痛苦的,但它往往能成为幸福的新起点。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应该失恋不失志,做生活的强者,不应在失恋中沉沦,相反,应以此激发自己的事业心,把感情、精力投入到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中和对生活的热爱上去,以坚忍的毅力去摘取事业成功的桂冠,从而将失恋造成的挫折,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中得到补偿。

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抉择的特点?
答:青少年社工在实践中陷入伦理困境时,往往由于自身工作经验的限制,难以凭一己之力做出最恰当的伦理抉择。而社工团队的讨论和实务经验丰富的督导的指导,往往能将伦理困境中各方冲突分析得更为清晰、透彻,这也有助于社工做出更恰当的伦理抉择。实践中,社工在面临伦理冲突时,也常常会通过团队讨论或请教有经验的督导来寻求...

社工人员与老师如何选择啊!急
答:我现在的工作是社工,我劝你还是选择老师吧,社工真的不适合年轻人,我三十多岁。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分析
答: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分析 在我国,青少年通常是指14—18岁的未成年人。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保护、教育和成长等社会福利服务。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提供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思想道德辅导 1、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理性看法; 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答: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展开论述。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了更环境。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现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很多,但是对留守儿童...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分析
答: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分析 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涉及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等多个方面,阻碍个人的健康成长、破坏家庭和谐、妨碍社会运行。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受到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同龄群体等多个社会化主体因素的共同影响。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工作辅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答:⑴学校社会工作;⑵心理辅导;⑶团体治疗和游戏治疗;⑷青少年辅导;⑸青少年犯罪、矫治。(二) 青少年行为与环境 一、青少年前期的行为特征 二、青少年后期的行为特征 三、青少年期的环境 四、青少年期面临的问题 五、青少年期出现的问题 六、案例分析 七、青少年期的社会工作 八、我的研究之一 我的研究...

初级社工实务:第三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答:六、社会工作研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一)社会工作研究:是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及其他领域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使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协助达成社会工作目标。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内容 1、青少年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状况研究; 2、青少年需求调查和服务设...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初探内容简介
答: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初探深入探讨了多个关键领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教育理论,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法律教育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角色。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文章挖掘了丰富的预防犯罪教育思想,这些古老理念为现代预防策略提供了历史借鉴。中学犯罪预防教育实证研究,通过调查193名...

2024初级社工实务,思维导图【完整版】,备考太强了!
答:第一步: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这一章的历年分值约为9分,务必熟记,避免失分。理解其核心流程,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第二章:儿童社会工作 家庭与学校案例是常考点,解析时务必全面分析题干信息,选择能有效应对情境的解决方案。第三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家庭与学校关系的案例常见,涉及心理教育、犯罪...

青少年受虐和社会工作介入
答:此时,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去降低家庭的压力,及增加资源以恢复平衡和茁壮家庭。基于这种理念,社会工作者必须随时准备好以供家庭使用的多样服务,才可提供有效的干预。这些服务包括:电话咨询、紧急日间照顾、紧急寄养和庇护照顾、24小时青少年保护热线、长期心理健康服务,以及环境改造服务。(3)精神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