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作者&投稿:芝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专家为孔子形象重新定位:相貌堂堂男子汉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生平介绍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不愿出仕。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

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归纳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不少于六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
2.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4.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
5.5.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对後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6.庄子:庄周(约前369-前286),世称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庄周的道家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主要是效法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并且把它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7.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後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思想家》朱昌彻 张祥浩 编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文化导论》李宗桂 广东人民出版社

以列表方法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答: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编辑本段]各大“家”——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

明末清初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家?他们各自有哪些主张?
答:(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限制君权。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影响: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3)顾炎武:强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

你知道的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有哪些?
答: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

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治国主张
答:道家:老子 《老子》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 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纵横家:苏秦 ...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六、孙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思想家孙武。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

中国古代三种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代表作
答: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泽东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

谁知道古代的思想家有哪些
答: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3、孟子:孟子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古代的思想家都有什么样的思想呢?
答: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

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
答: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

春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
答: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