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年俗有哪些 过年的习俗都有哪些

作者&投稿:子车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辞灶

辞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相传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守岁

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

4、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5、放爆竹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俗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最为盛大的节日,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节习俗。我们亳州地区的春节习俗大致如下: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春联也在这一天贴。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这种拜年十分讲究。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虽说“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祁盼来年的好运。

二十三,小年,炕馍;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去打鼓;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对子;二十九,去 舅舅,三十,过年

贴对联,放鞭炮,可以吓走年兽

过年都有哪些年俗~

你的家里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呢?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答: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有哪些中国的年俗介绍
答:1、守岁:守岁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历史悠久。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会点燃灯火,全家人团聚一堂,迎接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被称为“照虚耗”,人们相信这样可以照亮新的一年,带来财富和好运。2、祭祖:祭祖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它既是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也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

中国传统年俗有什么?
答:4、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5、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

年俗有哪些
答:3、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4、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

过年年俗有哪些
答:过年年俗有祭灶、守岁、拜年、祭神、祭祖、除旧布新、逛庙会、吃饺子、吃汤圆、贴年红等。1、祭灶: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2、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3、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

中国年俗有哪些?
答: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3、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

中国年俗文化有哪些
答: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2、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

年俗文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俗...

中国年俗中国年俗文化有哪些
答:1. 守岁是中国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年俗活动,通常在除夕夜进行。家家户户点燃灯火,全家人聚在一起,共度夜晚,迎接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被称为“照虚耗”,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确保来年家中财富丰富。2. 除夕守岁是中华民族至今仍然重视的年俗。在除夕晚上,家庭成员会一起熬夜,享受欢聚和畅饮的时光,...

中国年俗有哪些内容?
答:2、贴春联: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和时代背景。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迎接新年的到来。3、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历史悠久,各地过年习俗丰富多彩,尽管具体习俗有所不同,但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全国上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