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古学理论, 史前远古时代的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作者&投稿:仇由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前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其划分依据是使用石器种类的不同。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中国代表遗址有:早期: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云南元谋人文化、陕西蓝田人文化、北京人文化、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等;  中期:山西襄汾丁村文化、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等;晚期: 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多,文化遗物更加丰富,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如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山西朔县峙峪文化、北京山顶洞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山西沁水下川文化、河北阳原虎头梁文化、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四川汉源富林文化、重庆铜梁铜梁文化、贵州兴义猫猫洞文化等。 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距今约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中国代表遗址有:早期: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等;中期: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等;晚期:约公元前5000~前3500年,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陕西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浙江河姆渡文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等;  铜石并用时代: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500~前2000年。如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等。 实际上,石器时代年代划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陆续出土的一系列遗址以及根据这些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我上面列举了一些,肯定是不完全的,你可以通过进一步阅读来深入了解,再为你推荐四本书吧:张之恒、黄建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希望您能从中了解更多史前时代的考古学知识。

史前考古学的史前时代划分~

有关史前的传说,在古文献里也有所反映, 例如前8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令》诗篇里,便把人类的发展划分成黄金、白银、青铜、英雄和铁5个世纪;中国东汉袁康所撰的《越绝书》中也把人类使用的工具,分成石、玉、铜、铁4个阶段,这些只是根据古代传说而产生的推理叙述。至于从考古学上得到科学的认识,是从19世纪开始的。1836年丹麦学者C.J.汤姆森提出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基础。1865年英国学者J.卢伯克,又把石器时代划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868年法国考古学家G·德莫尔蒂耶用考古学方法将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进行分期,后来经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的补充修改,直到今天还在沿用。1892年英国学者A.布朗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划分了一个过渡期,称之为中石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于是史前考古学的时代划分基本齐备。中国史前考古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史前考古学基本上填补了时代和地区上的空白,取得空前的成绩。 概述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严格地讲,这时已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由于农业和畜牧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因而当出现陶器以前的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前陶文化或原新石器文化。旧大陆发展特点从世界范围来看,地理和时代的因素非常强烈,象旧大陆和新大陆,无论在文化面貌、经济基础和生产手段等方面,都表现了显著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的地区和群体。旧大陆以生产经济为基础的新石器文化,以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所谓“肥沃的半月形地带”为代表,前9000~前7000年的前陶文化开始栽培小麦、大麦,饲养狗、绵羊和山羊,但采集渔猎仍占较大的比重,已形成半稳定性的小规模聚落。使用嵌镶几何形细石器的镰刀、半磨制的石斧、琢制的石容器,但还没有出现陶器。前7000~前6000年的前期文化,农业、畜牧业已经确立,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磨制石斧普遍使用,开始制作深钵形的圜底陶器。前6000~前5000年的中期文化阶段,发明了彩陶和纺织技术,人形陶偶增加,作为家畜的牛也开始出现。前5000~前4500年的后期文化阶段,已形成大规模的聚落,以制作精美的彩陶和营建神庙为其特征,社会分工显著,阶级分化萌芽。不过其他各地的发展规律不尽一致,象中国的前陶文化,目前尚属缺环。以华北为中心,前6000~前5000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和成片的氏族墓地。种植粟、黍一类耐旱作物。磨光石器发达,细石器仍有残余。以三足钵为代表的陶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纹饰有素面、绳纹、篦纹,甚至到了晚期还出现个别花纹简单的彩陶。前5000~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畜牧业有了更稳步的发展,农作物依然是粟、黍两种。其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家畜的数量更多了,出现了羊、牛、马等新的品种,制陶工艺空前发达,不仅使用轮制,还出现胎壁薄达2毫米的蛋壳陶,社会分工明显,阶级萌芽,处在文明的前夜。至于长江流域及华南的农业活动,与华北显然不同,如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即以种植水稻为主,后来一系列文化都承袭了这个农业传统。因此,不能认为新石器文化及农牧业的起源都源自西亚,在世界范围内应有不同的中心。不适于农耕畜牧的地区或距先进文化中心较远的边远地带,往往以采集渔猎为主,例如欧亚北方地区的篦纹陶文化以及日本的绳纹时代等。至于非洲内陆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以栽培薯芋为主的新石器文化,却没有发展成真正的农业经济,而处于停滞的阶段。新大陆发展特点新大陆在西班牙人到达以前,除了旧石器文化和中南美的个别金属文化以外,都属于新石器文化的时代,象高度发展的玛雅文明,仍属于新石器文化的范畴。新大陆的诸文化群,有以玉蜀黍为主要作物的农耕文化和仍处于采集渔猎经济的停滞新石器文化,甚至有的属于已出现磨制石器,但不见陶器的先陶文化。 青铜是以红铜为主要成分,加入锡的合金。加锡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铜的熔点,加强铜液的流动性以便于铸造,并可加强合金的硬度。由于锡矿的产地有限,开采和冶炼需要一定的技术,因而青铜器的制作往往限于小件或珍贵的兵器、器皿,一般工具仍以石器为限。同时往往出现以铅代锡,或使用铜、锡、铅的三元合金;但合金的硬度较软,不适于实用。青铜器时代是继承新石器时代而发展的,但在一些边缘地区,新石器时代处于停滞阶段,没有经过青铜时代就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如日本的弥生时代,美洲和大洋洲便是如此。非洲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某些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记载,如埃及的第1到第18王朝,前14世纪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的商周等,因而已不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畴。不过它们的周边地区,如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青铜时代尚无文字出现,仍处在史前阶段。至于美洲的青铜文化,在公元11世纪以前始出现于南美安第斯山一带,印加帝国基本上也是青铜时代。 最早的铁器于前14世纪之初出现于小亚细亚的东部,其他各地进入铁器时代的时间不甚一致。至于陨铁制品,如西亚在前3000年开始出现的某些刀、短剑和装饰品,中国商代的铁刃铜钺等,则不能作为铁器时代的产物。大部分地区在铁器时代早已进入历史时代。不过欧洲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不少仍属于史前时代的范畴。这表现了生产工具质料的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不一致性。

史前考古学的出现,突破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地延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和古猿的分化以制造工具为标志,这是劳动的具体象征。史前人类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文字出现,至少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程。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史前时期的下限也颇不一致,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进入历史时期,中国在前16世纪的商代已出现阶级国家,欧洲的古典时代开始于前6世纪。有些地区的史前时期则延续时间更长,如新大陆的美洲可晚到16世纪,大洋洲晚到18世纪中叶,这些地区在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统属于史前考古学研究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