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讲的持咒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的咒语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谭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持咒的持,持在汉语中是拿着的意思。那就是拿在身上。咒怎么能拿在身上?

其实,是用心来持。看上去,是用嘴读诵,那是外表的形式。一定要从外表做到本质--真心。那就是持咒。

持咒,首先要会念,之后要会背,再之后,那就是每天背,再之后,就是时时背,再之后,那就是与心一体,,,到了真心处,也就是所谓密处。身密,口密,意密的一体。因此,这个境界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密法境界。

也正因为如此,诵经持咒的仪轨,那是非常的重要的。我经常劝初学要多去寺院参加各种法会。不要轻视法会中的一礼一拜。意义深远殊胜,都是古德数千年精心设计的重要修行程序。

先从背熟开始吧。阿弥陀佛,愿早成佛道。

就是念诵咒语的意思。

赞叹一楼,回答的很好。

所谓咒,通俗一点来说,可理解为佛、菩萨,以至护法、空行——有时甚至为梵天圣众所说的“密语”,这“密语”就是沟通凡圣之间的桥梁,而由这种沟通才能发生感应。倘如更庸俗一点来了解,不妨把咒语看作是军事上的“口令”,不懂得口令的人,无法通过戒严网,故凡圣须藉秘密的咒语以交通。
——所以持咒,简单的理解就是按照特殊的发音,诵念这些咒语(必要时还要结合手印、观想等辅助方式)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譬如摄心、降魔等

  持咒要诀和心得-释仁智
  修持经文或咒语分几个阶段:受,读,诵,持。持又分几个阶段:听,观,随,圆。持咒如此,诵经亦如此,持名号也如此。持名号,一口气可视作一个短咒而持,则如同持咒。持经,不必计较其意思,但净持,就是陀罗尼。
  持长咒,在于练习耐力和专心。咒语越长,越能练耐力和专心。

1. 受:接受。看了经文,看了咒语的功德,可以接受这个咒语,可以接受这部经书。能说出此经文、此咒语名称和大概意思。此为受。
  注意:持经名,持咒名,跟持佛名号一样,同样是功德无量。因为经题和咒名包含了经咒的一切功德,“名以招德”。
  2. 读:接受之后,就开始读经,读咒。读,就是看着书本,一字一句的念出。还不会背诵。多读,读的熟练了,有节奏了,朗朗上口,慢慢的才会背诵。
  3. 诵:就是不看经书,自己背诵出来。对经书咒语已经熟练了。也有自己的节奏了。但是,像是外语,背诵得不是非常的熟练。背诵时,需要思考。是有意识的背出。
  4. 持:背诵的非常熟练,跟自己的母语一样,无需思考,可以无意识的直接说出。可以背诵的21-108 遍,不间断,不思虑,不伤气,不结舌。乃至,可以默念,日夜不断,跟自己的呼吸一样,一直持续。
  四点:不间断,不思虑,不伤气,不结舌。长咒如大悲咒,宝箧印,可以一气呵成背诵108 遍,而无一字之间断,无思考疑虑,无一字之错乱,背诵快而不结舌,背诵完而不伤气,如此为小成。

  持咒:
  1. 听:身心自念,身心自听。诵经诵咒,很熟练了。可以脱口而出,一开口,嘴巴自己念。或者,不开口,心里自己念,连续不断。这时,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念,而是在听。这时念,不是有意识的,而是深入无意识了。背诵毫不费劲。
  此时,可以口念,可以心念。“随息心念,心念心听”配合呼吸的节奏,调息系念,心念心听,如呼吸一样日夜不断。这样,很容易做到持名、持咒、持经书,一日,二日,到多日,日夜不断。

  2. 观:无间断,念念当下。等身心可以自己念了,开始进入听的阶段后。要集中注意力去听。口念,耳听,心观照照。三者同时相应与当下的每一念。全神贯注于每个音节,每个当下。前念不留,后念不生,念念当下。音音字字,清楚明了。念念皆是全念,心在当下,当下清净。
  此时能清楚的观察到杂念的干扰,要如何对待杂念呢?: “ 对杂念,不理睬,不断除,直接念佛,不间断。念念当下,当下清净。”
  如此则是都摄六根:口念,耳听,心观;身静坐,鼻调息,眼内敛,六根皆被摄受。

  3. 随:念行意随,随念随观。常人先想后念,有思虑,有疑虑。行者,念在意前,未思先念,念行意随,随念随观。无思虑,无疑虑。无意才快,随心所欲。
  咒在意先:进入这个阶段,最大的障碍是气息。你会遇到气息的问题,为人加持了,或念久了,气短气虚。这个时候,要明白。“持咒伤气,因妄念和执着。或外界干扰,或执着形式,追求意境,劳心伤气。但放下身心,放开形式,放任意境,了无挂碍,直接念去,无形无意,自然无为。咒在意先,未思先念,咒行意随,随念随观。则气息顺畅,持咒如呼吸之轻松自在。”
  另外,要注意,无淫漏。有的人气虚虚弱,因为邪淫纵欲,精气不足。所以,要断淫,让精气充沛。同时,“食色睡”三戒,素食清淡,且少食少餐,最好吃素,过午不食;断淫,至少少淫;早起,少睡,睡则右侧吉祥卧,保持正念,不淫欲。如此,身心清净,气息充沛。
  随:放下身心,了无挂碍。咒在意先,随念随观。无思无虑,无疑无碍。随时随地,随机随便,随心随意。人动我动,人静我静。人慢我慢,人快我快。人弱我弱,人强我强。随取随用,不离其宗。持咒如呼吸,生死相随。自然无为,可有意可无意,无不在。如此则可以“净念相续”:咒在意先,随时随地,咒出则妄念破除,随持随净,念念清净。

  4. 圆:圆转。持咒无间断,无思虑后。后天的腔调和节奏,会自然的脱落消失。这时,自身会出现适合自己的腔调和节奏,会有几个腔调和节奏,自己选择适合的腔调和节奏,之后才会顺畅圆转。这个节奏,必有起有落,有发有收,如此才圆转,最基本的三点:起落收。腔调,必须适合自己,让气息顺畅,不怕陌生。不顺畅则不持久,久则伤气。不圆转则不能快速,快则结巴。顺畅圆转,才可以持久,才可以快速。如此,久而不亏,快而不乱。然后放下身心,了无牵挂,融入咒语,融入音声海,是为三昧。圆转顺畅之后,一个长咒如大悲咒,宝箧印等,可以一起呵成,滔滔不绝,不间断,不思虑的持108 遍,大概2 个小时,而不伤气,不结巴。如此,则小成。而持百遍,如持一遍。持百句如持一句。句句从容,念念当下,不急不躁,徐徐而行,圆转顺畅,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如此则“入三摩地”:气息顺畅,圆转畅快,正定快乐,为三摩地。
  大势至菩萨:(执持名号),都摄六根, 净念相续,入三摩地。听就是持,观就是“都摄六根”,随就是“净念相续”,圆就是“入三摩地”。诵是有思考有意识的背出,持是不思考无意识的说出,这时诵跟持的区别。观,就是口念,耳听,心观,身静坐,鼻调息,眼内敛,如此就是都摄六根。随,就是随时随地,随想随念而持咒,咒在意先,咒出则妄念破灭,如此则“净念相续”。圆,则圆转顺畅,久而不亏,快而不乱,如此则入正乐,是为三摩地。

  如何持咒?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咒,不用解释,不用知道意义,只要持诵就行。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所以持咒先要明白这个方向。
  1. 无间断: 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读:然后是读,多读,读通顺了,不拗口,有节奏,朗朗上口。诵:之后是背诵,背诵熟练了,一气呵成,没有一字的间断,没有一字的错误。持:然后才是持咒。这三大咒语任挑一个,能一口气背诵21遍,大概45 分钟。除了正常的换气呼吸外,没有一个字的间断,没有一个字的错误,才可以称为持。
  2. 无思虑:持咒的首要目的就是断除思虑和妄想。所以无思虑,无疑虑。是持咒的方向。
  妄念问题:人人都有妄念,妄念并不可怕,问题在于你对待他的态度,不要被卷进去,也不要妄图去断除他。对妄念,不理睬,直接持咒,不间断。妄念自生必自灭,本是无常,何需断除?
  气息问题:有人持咒久了,气息弱,气短气虚。这个问题的根源有二,一是有淫漏,精气不足,气息虚弱,不能持久。二是有思虑,气息不畅。所以,一要戒淫,炼精化气,使精气充沛。二,要放下身心,了无牵挂,直接持咒,能快就快,突破意识,放下思虑。咒在意先,随念随观。
  咒在意先:常人都是先思想,后说话,说出心中的念头。而持咒是反过来,突破思想,不用思想,直接持咒,能快就快。在思想未产生前,咒就先出来了。咒一出来,思想就破了。咒要熟练到,不用思想,头口而出。然后,要能突破思想。还未来得及细想,咒就出来了。持咒要快,快的来不及思想。
  3. 无留住:持咒有了境界,比如咒音的穿透力,力度,回音等等。就容易产生执着,执着于这些东西。于是就成了障碍。持咒,不应该留住于任何境界。
  无住于境界:持咒久了,会有功夫,咒音有力度,穿透力,回音等等。你会喜欢这些感受,喜欢了,也就会去追求。追求气息更强劲,更有摄受力。追求了,就停留在那个境界,于是境界成了障碍。所以,一定要放下对境界的追求,不断持咒,能快就快,突破意识。
  无住于当下:持咒清净了,会体验到“念念当下”的感觉。字字音音,清澈明了。字字全力,音音全心,落地有声。这个是很好的境界。但也会因为喜欢而去最求念念当下的感受。就会喜欢,会追求每个音都更加有力,都落在当下。而每个当下皆是随生随灭,求之不得的。所以不可执著,不可留住。
  随灭随生:每个咒音都是念念当下,都是每个当下。而每个当下都是随生随灭,皆是空性。而持咒,既要明白无常空性。也要明白妙有。所以,随生随灭的同时,也是随灭随生,运用自在。既随生随灭,没有留住。又随灭随生,没有间断,生生不息,连绵不断。既念念当下,又念念无住。
  圆转顺畅:无间断,无思虑之后,心中不记得一字之咒语,一切后天的腔调节奏会自然脱落。这时会出现适合自己的腔调和节奏,有起有伏,有发有收。气息顺畅,节奏圆转。如此持咒,久而不亏,快而不乱。浑然天成,快乐正定,是为三摩地。

佛经中,”咒”的含义是什么?~

咒,指不能以言语说明的特殊灵力之秘密语。乃祈愿时所唱诵之秘密章句。又作神咒、禁咒、密咒、真言。咒原作祝,系向神明祷告,令怨敌遭受灾祸,或欲祛除厄难、祈求利益时所诵念之密语。印度古吠陀中即有咒术。依长阿含经卷十四载,释尊曾驳斥咒术,然杂阿含经卷九载,释尊曾说毒蛇护身咒,故知咒术于甚早时即普遍于印度,且为佛教所采用。大乘教派之般若、法华、宝积、大集、金光明、楞伽等显教经典,均有载录咒文之陀罗尼品;密教则更加重视密咒,认为咒即‘法尔常然’之表示,若诵读观想,即能获得成佛等之利益。 经典中所述之咒极多,如长阿含卷十三阿摩昼经、卷十四梵动经等之水火咒、安宅符咒、刹利咒等;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之治腹内虫病咒、世俗降伏外道咒等;摩登伽经卷上众相问品之婆罗门咒、首陀神咒、大梵天王婆毗罗咒等;生经卷二护诸比丘咒经之蛊道符咒;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诸天叹品之选择神咒;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一入陀罗尼门品之四念处解现句、四无畏解现句、四正断解现句、七觉意解现句等咒;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卷五摄一切诸部手印品之洗浴咒、白芥子稻谷花咒、结界咒、所作一切事时咒、云咒等。又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列有: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十八龙王神咒经、咒龋齿、十二因缘结缕神咒、威德陀罗神咒等各一卷。 咒有善咒、恶咒之别。善咒,如为人治病,或用于护身之咒;恶咒,如咒诅他人,使之遭受灾害之咒。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旧华严经卷五十七、十地经卷四等,皆有述及此类恶现语句;药师如来本愿经等,即言必须远离此等恶咒。使用恶咒之恶鬼有毗陀罗(起尸鬼)等。世尊禁止弟子修习咒术、以咒术谋生,仅允许以咒治病或护身。 通常将梵语mantra(漫怛罗)译作咒。现存之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梵文入楞伽经卷八陀罗尼品之中,皆有使用相当于汉译咒字之 mantra 一字。西藏文孔雀咒王经之梵名为Maha^mayu^ri^ -vidya^-ra^jn~i^ 。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一,将巴利语vijja^maya^ 译作咒。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等,将梵语dha^ran!i^(陀罗尼)译作咒。由上记诸梵、巴语得知汉译咒字有多种原语。又 dha^ra^n!i^ 有总持之意,梵语vidya(巴vijja^ )有明、术之意,mantra 亦译作真言。各语其意虽有别,而长久以来多已混用。另有将诸语明显区分者,如翻译名义大集(梵Maha^vyutpatti )密咒本续与外道书契中,述及密咒之名时,将dha^ra^n!i^ 译作总持咒,vidya^ 译作明咒,mantra 译作密咒。 活跃于我国佛教人传初期之外国僧侣,长于咒术者颇多,如北凉昙无谶被誉为西域之大咒师,即其一例。我国道教徒亦行咒术。抱朴子内篇卷四登涉篇载有‘六甲秘祝’,谓此咒可令人在战斗中免于死伤。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道藏第 1055 册)列有北斗七星咒、机星真人真君保命咒等,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孔雀明王经(道藏第 1058 册)列有秘密驱邪分鬼人道咒等,皆已混有梵语咒文。同此,佛教之灌顶经、释摩诃衍论卷九所述之种种神咒,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所述之种种符咒、印法等,皆援引至道教经典。此乃道教与佛教之咒互为影响之例证。此外,日本之密教、修验道亦多用咒。〔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陀罗尼杂集卷二、大智度论卷五十七、法华文句记卷十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慧琳音义卷四十三〔(参阅‘陀罗尼’3607、‘真言’4201)

佛教的咒语,又名陀罗尼,梵语dha^ran!i^ 之音译。又作陀怜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载,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
法力会随着心的清净而增强,会随着心的散乱而减弱。

如:
南无多宝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离怖畏如来
最后祝唵嘛呢叭咪吽!

谁知道顶果法王:为何要观己为金刚瑜伽女,为何持咒这么重要?
答:当我们观想自己为耶喜措嘉时,便形成一种吉祥的连结缘分,让我们像耶喜措嘉一样,能够接受莲师所有的加持与法教,使我们得以顺利修持这些法教,达成证悟。耶喜措嘉被视为诸佛之母,就像任何一个家庭中,所有孩子对母亲怀着伟大的情感,同样的,要观想诸佛对我们怀有伟大的慈悲。--主题推荐上师相应法将自己观想为金刚...

佛教常识:金刚总持咒的读法?
答:佛教密宗的学者,以清净的身、口、意修持,嗡、阿、吽三字总持种子咒音合纳观,是法身、报身、化身之总合观修。是获得最殊胜功德的精华,可消除三世一切的罪业障,获得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可招天、魔、人,可以除去外道的阻咒,可以摧灭五毒魔军,可获得身、口、意的成就,可以达到普贤王如来...

为什么修行人必须持咒,佛教网
答:古大德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急难的时候愈简单愈好。咒比名号多,名号好念,“阿弥陀佛”四个字,紧急关头,“南无”两个字都不要念了。你们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里头有记载,有人向莲池大师请教:“您老人家怎么样教别人...

修心修自己和诵经持咒打坐等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答:这个事情在我的教法里就是出离心的真实建立!!那对镜时不动心的定力呢?三方面影响你的定力增长!一个是你的身体气脉方面转化的不好。---换句话说是你的业力,或叫业气的转化!这个事情的解决靠好几种方法(包括各种修行如:放生。念经。发愿。禅定。布施。持戒。持咒。甚至瑜伽及上师的加被等等。

佛教咒语真有那么神奇吗
答:或者说,藏传佛教所使用的咒语,和传统的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所使用的咒语有什么不同? 索达吉堪布:咒语在藏传佛教中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几乎人人手中都拿有念珠,无论在家或出家,人们手中的念珠都是用来为持咒计数的。很多藏族人用一生的时间精进持诵咒语,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早已将本尊心咒念诵过十亿遍以上 ...

为什么念佛持咒会有功德?
答: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化众生,书籍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讲帮助人,教育人的东西传播出去,会使更多人从中受益的,这当然有功德 2 念经可以超度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使他们受到感化,远离恶趣,投生到善道,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解脱,为他们念经做超度的人当然有功德了 ...

不去寺院在家修行念佛持咒都不少。是否如法?
答:您好,我们持咒或者念佛都好,目的是什么?要求这个咒灵验,能够圆满自己的愿望。那么怎么去讲咒念灵验呢?发心很重要的,发什么心?发真诚心,发忏悔心,发清净心,发慈悲,发喜舍心,发如是等心 为什么要发这些心呢?因为这些心都是佛菩萨的心 你只有心和佛菩萨相通了,才能受到佛菩萨的加持 为什...

为什么佛教咒语不能念?是什么都不能念吗
答:其后编集的四种《吠陀》(Veda,意为智,明,知识) 成为婆罗门教的根本圣典。其中的《夜柔吠陀》(梵Yajur-veda)是婆罗门祭司举行祭祀时所诵咒文的集录。《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veda)是禳灾、招福等咒语的集录。在佛典中,通常称博学的婆罗门为“讽诵者、持咒者、精通三吠陀者”(ajjhà yako ...

什么是密宗?简单点说,本人理解能力不太好!!
答:密宗有三大成就:1 持咒 2 火供 3 禅定 1.当持咒发出光明后,称为持明成就。 可成为 菩萨 持明仙 等等。2.火供分为外供,即火烧供品给佛,内供,即身体内在的拙火,即可成佛,也可利益众生。内外火供成就时,最高可即身成佛。3.禅定当然是三世诸佛必经之路,但密宗的禅定又有 持咒三味...

为什么我持咒还是犯小人??
答:犯小人,说明你很优秀,有人嫉妒你的才华和机遇,千方百计要给你使绊子,持咒就不犯小人,这是迷信的说法,不要相信,只是心里安慰,建议不用太在意小人的所作所为,只要他不正面和你作对,你就装作不知道,还是要努力工作,用成绩让领带信任和欣赏你,用成绩把小人的斗志打垮,不要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