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懂了鲁迅作文 600字 我读懂了您 这篇作文怎么写?最好是关于老师或父母的600字

作者&投稿:家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题记

也许,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大多在于他的作品,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为革命献身伟大品质和崇高精神。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塑立起了他在中国历史上高大形象,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他的印迹。

巴金爷爷曾经赞美鲁迅“你象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象一颗永不殒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

鲁迅总是活在他自己著作里的。他写下了很多深刻的话,也说了些过激的话。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圣人”,而且一辈子也没有承认谁是“圣人”。他的祖上也“曾阔过”,到他却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户儿”;父亲久病,作为长子的他经常奔走于当铺与药铺,受尽白眼;他曾因溜进百草园翻何首乌,捉斑蝥,被先生责罚;他留过学,学过医,成绩平平,弃医从文;他思想活跃,先是进化论,继之超人哲学,后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思想快速发展的痕迹。但他自己的世界观,影响几代中国人。他“呐喊”过,想凭一己之力,唤醒沉睡的同胞,捣毁令人窒息的“铁屋子”;他也“彷徨”过,孤独地在故纸堆里抄写古碑;他更妥协过,接受了母亲“赠送”给他的“礼物”;他绝对疲惫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总之,他同普通人一样,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对,他自己也曾说“矫枉必须过正”;他深情祝福中国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无法“忘却”!

不久,我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从文中我懂得了鲁迅先生立志救国,年轻时到日本仙台学医,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自从在学堂看了电影后,看见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那些中国人看见自己的同伴被枪毙,还拍手欢呼的情景,鲁迅先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受伤,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他发现,无论他的医术怎样高明,所救治的只能是人的肉体,只能使国民变得强壮,但是并不能唤醒中国人的麻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给俄国人看客。因此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他毅然选择了放弃医学,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

这位巨人,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反抗黑暗势力,追求光明,他的行动蕴含着中国将要成为自由,独立的国家,他为了中国,为了民族,为了新中国的到来,她真是费尽了心血。今天,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惜,他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更应该汲取鲁迅精神力量的领域,继续向鲁迅思想前进,迎接更多的挑战,为提高民族的精神文化境界而奋斗

鲁迅,我读懂了你(400字)~

  在我的眼中一直都有一位人物形象值得我学习,他一直印在我心里,那就是鲁迅。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了一个隶书一字。鲁迅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出去了。
  我读了许多鲁迅的作品,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讲述了鲁迅痛恨旧社会和黑暗势力的破坏。有一次鲁迅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鲁迅问他怎么了,他说“他的脚踩在脚踩在玻璃片上了,插进了脚底。鲁迅马上跑回家把药箱拿来了,鲁迅拿镊子夹出了碎玻璃片,然后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敷下药扎好绷带。鲁迅又把手上的钱送给了他,鲁迅他对自己的病一点都不关心,倒常常叫她的佣人多休息,不叫她干重活。
  我最喜欢鲁迅这种同情劳苦人众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俯道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伯父是一位语文教师,家中自然少不了课本。小时候的我,总爱随便翻翻,可却不知道里面有些什么。
  等到稍大,从《少年闰土》《在仙台》这些课文中,我读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鲁迅先生。加上老师在讲解《三味书屋》时的介绍,使我对这位“先生”产生了兴趣。我迫不及待地在家里翻箱倒柜,倒也找出了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我翻来覆去地读,什么“朱文公的子孙”“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令人疑惑不解。当时我已经“粗通文墨”,对于一些拗口的句子统称为“病句”,而鲁迅的文章就被我归入了“文理不通”一类,扔在故纸堆里了。
  后来,我了解了“文理不通”的原因,加之人地两生,孤独寂寞,便重新拾起了鲁迅。这回我已能粗知文章大意,对《社戏》中的江南乡村尤为向往,也幻想能到海边摘一两个西瓜……但在那时,作文水平奇差的我,最希望的却是能达到他的水平。不过,那时我既开怀于作者对阿Q的“考证”,也落泪在祥林嫂的哭诉之间;一句话,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被人们描绘得那么深刻。
  再一次接触鲁迅,源于对《朝花夕拾》的兴趣。我在图书馆借了厚厚的16本《鲁迅全集》一篇一篇地翻阅,就如基督徒之于《圣经》。可我既不解《故事新编》与《朝花夕拾》强烈的反差,也疑惑于《野草》和《呐喊》的隐晦。夏瑜坟上的花环,狂人“疾愈”前的呼喊,抑或是手持投枪的战士,人鬼相争的地狱,于我都难以理喻。《华盖集》的首篇《咬文嚼字》已令我不解;《三闲集》中长篇大论式批评创造社的文字,却使我从疑惑走向厌烦。读他关于文字改革的提议,使我产生对他的不信任;听他对于起义农民的评价,益使我对他怀疑。我懂得了他的深刻,却疑惑于他的尖锐。
  但当我了解了他的故事,他的生活,我理解了他的尖锐;当我知道他的战斗,他的流亡,我理解了他的“过激”。他曾被诬为“汉奸”,指为“乱党”,但他不像他的论敌,狗急跳墙。由于在生活中看到的种种怪事,听到的各色奇谈,我开始佩服鲁迅,因为他伟大的人格:宽容而不纵容,尖锐而不尖刻。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逐渐读懂了你,鲁迅先生。我理解你的寂寞,清楚你的孤独,了解你的深刻,懂得你的激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你,将永远是我的老师;因为,我终于读懂了你,一个在黑暗的夜里独行的思想者。